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牛年說牛(壹)——由牛王廟想到的

牛年說牛(壹)——由牛王廟想到的

甘岸牛王廟位於孔莊村灣店村民組東端,淮河北岸,甘平公路南邊。此廟始建於清初。過去農村有句俗話說:“二畝地,壹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對於農耕文明時代的農民來說,只要有地有牛,就壹輩子吃喝不愁,可見牛對農民生活的重要性。

“牛王廟,不壹般,牛王站在淮河邊,旁邊就是樊荊山。樊荊山,淮河安,山上住著老牛仙,沿岸耕牛保平安。”這首流傳於甘岸淮河岸邊的民謠,就是對淮河岸邊牛王廟的真實寫照。

淮河北岸的樊荊山周邊,本來是灌溉充足、風調雨順,農民安居樂業,世代繁衍生息,相安無事。但事出蹊蹺,到了明末清初,樊荊山及孔莊周邊曾壹度耕牛發展緩慢,本來就很稀少的耕牛經常發生不明原因的死亡,老百姓日子過的苦不堪言。

俗話說:“種田無牛,客無本”。因缺耕牛,糧食收入銳減,鄉民流離失所。灣店陳姓壹家農耕大戶為了保護這裏的耕牛,便牽頭采取自願捐助的辦法,群策群力修了這座牛王廟,以祈福這裏耕牛平安。

事也湊巧,牛王廟建成後的幾年裏,當地耕牛繁衍迅速,每年驚蟄之後青草發芽之季,三鄉五裏的農民雲集這座牛王廟祈福祭拜,祈盼牛馬興旺、五谷豐登。不知是天意還是人們的虔誠心理所致,自建起牛王廟後連續幾年這裏農民餵養的耕牛都奇跡般的出現壹胎雙犢。由此牛王廟聲名遠播,附近出山店、長臺關、平昌關、遊河、雙井等十裏八鄉的農民,逢春便絡繹不絕前來牛王廟祭拜。清中葉時,更是登峰造極的昌盛,牛王廟會也熱鬧非凡。至清末由於戰亂頻發,廟事漸衰。解放後,牛王廟被拆除,磚瓦木料用於建孔莊小學。隨著甘岸出山店水庫下閘蓄水,如今牛王廟遺址被永遠沈埋於出山店水庫水下。

這座牛王廟供奉著牛王爺的塑像,牛王爺是誰?牛王爺就是牛神。宋人高文虎《蓼花州閑錄》引《隨手君錄》雲:牛神就是孔子的門生冉伯牛。因為冉伯牛從小就喜歡農耕,常在地裏趕牛牛、扶犁耕田田,他死後被玉皇大帝封為牛神牛王,專門負責管理人間的飼牛和耕作事宜。冉伯牛本是壹個讀書人,自被封為牛王牛神之後,其形象也就被神化為“牛頭人身,金簽金甲”的力士。

做為壹種馴順的家畜,在農耕文明社會中不但給人們帶來財富,也為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的方便,犁、耙、礳、碾、耬都離不開耕牛的參與。無論是原始圖騰崇拜,還是敬奉神靈,農民對牛這種人類最好幫手的敬重應當是無可厚非。

如今牛王廟消失了,這看似廟宇的年久失修坍塌,其實是農耕文明的壹種落寞。這是壹個時代的消逝,亦是壹個時代的開啟。

如今的牛王廟,上面建起了碧波蕩漾的出山店水庫,潺潺流水的壩下公園,占地幾千畝的豫見江南田園綜合體。櫻花園、月季園香飄四野,移民文化展示館拔地而起。“走,到甘岸去看海”,成了信陽市民的口頭禪,出山店水庫也已經成了網紅打卡地。遊客來了,群眾富了。牛王廟的人們再也不用為了耕牛的發展去祭拜牛王廟了。

壹輩人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另壹輩人登上了歷史的舞臺。農耕文明結束了,脫貧攻堅也取得了決定性勝利,鄉村振興的號角又壹次吹響。跟不上時代就要被時代淘汰,讓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重整行裝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