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吉縣歷史

吉縣歷史

1.有關吉縣的歷史

吉縣在商祖乙時屬耿地,西周稱翟城,城址在今文城鄉壹帶。

春秋時為晉之屈邑,又稱北屈,城址 在今縣城東北10公裏麥城村。戰國時屬魏之屈邑。

秦朝時稱為河東郡北屈縣。西漢時仍沿用秦時舊 稱。

王莽始建國元年(9)改北屈稱朕北。東漢時復置北屈縣,隸河東郡。

三國時期屬魏,稱平陽郡北屈 縣。五代十國時為河東道慈州治,轄3縣。

北宋時,為河東路慈州下團練,轄吉鄉、文城、鄉寧3縣。金 天德三年(1151),廢慈州稱耿州,置文城郡軍。

明昌元年(1190)改耿州稱吉州,轄吉鄉、鄉寧2縣。元 大德九年(1305)改平陽路為晉寧路,吉州隸之。

明朝期間為山西布政司平陽府吉州,轄鄉寧1縣。清壅 正二年(1724)升直隸州,轄蒲縣、鄉寧2縣。

乾隆三十七年(1772)劃鄉寧縣為平陽府,降吉州為散州。 民國元年(1912)廢州稱吉縣。

1947年10月吉縣解放,隸屬晉綏呂梁十專區。1948年12月劃歸西北區晉 南專區。

1949年6月劃歸晉綏晉南專區。1949年10月,劃歸山西晉南專區。

1958年並入鄉寧縣,降縣城 為鎮。1961年7月,復置吉縣。

1970年劃歸臨汾地區至今。

2.有關吉縣的歷史

吉縣在商祖乙時屬耿地,西周稱翟城,城址在今文城鄉壹帶。

春秋時為晉之屈邑,又稱北屈,城址 在今縣城東北10公裏麥城村。戰國時屬魏之屈邑。

秦朝時稱為河東郡北屈縣。西漢時仍沿用秦時舊 稱。

王莽始建國元年(9)改北屈稱朕北。東漢時復置北屈縣,隸河東郡。

三國時期屬魏,稱平陽郡北屈 縣。五代十國時為河東道慈州治,轄3縣。

北宋時,為河東路慈州下團練,轄吉鄉、文城、鄉寧3縣。金 天德三年(1151),廢慈州稱耿州,置文城郡軍。

明昌元年(1190)改耿州稱吉州,轄吉鄉、鄉寧2縣。元 大德九年(1305)改平陽路為晉寧路,吉州隸之。

明朝期間為山西布政司平陽府吉州,轄鄉寧1縣。清壅 正二年(1724)升直隸州,轄蒲縣、鄉寧2縣。

乾隆三十七年(1772)劃鄉寧縣為平陽府,降吉州為散州。 民國元年(1912)廢州稱吉縣。

1947年10月吉縣解放,隸屬晉綏呂梁十專區。1948年12月劃歸西北區晉 南專區。

1949年6月劃歸晉綏晉南專區。1949年10月,劃歸山西晉南專區。

1958年並入鄉寧縣,降縣城 為鎮。1961年7月,復置吉縣。

1970年劃歸臨汾地區至今。

3.河南省吉縣屬於哪個市

不是河南省的,是山西省的。

吉縣是臨汾市轄縣。位於山西省西南部,東以石頭山、金崗嶺、姑射山為界,與蒲縣、堯都區、鄉寧縣接壤;西臨黃河,與陜西宜川縣相望;南以下張尖為界,與鄉寧縣昌寧鎮相接;北以處壑溝為界,與大寧縣相臨。素有“秦晉通衡”之稱。

黃河自北而南流經縣西,清水河由東向西註入黃河,北部諸河均屬昕水河支流。名勝古跡有黃河壺口瀑布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孔山廟、坤柔聖母廟、掛甲山摩崖造像、柿子灘舊石器遺址等。

吉縣在商祖乙時屬耿地。西周稱翟城,城址在今文城鄉壹帶。春秋時為晉之屈邑,又稱北屈,城址在今縣城東北10公裏麥城村。戰國時屬魏之屈邑。秦朝時稱為河東郡北屈縣。西漢時仍沿用秦時舊稱。

擴展資料

吉縣的歷史

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直隸州,轄蒲縣、鄉寧2縣。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劃鄉寧縣為平陽府,降吉州為散州。

民國元年(1912年),廢州稱吉縣。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0月,吉縣解放,隸屬晉綏呂梁十專區。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2月,劃歸西北區晉南專區。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6月,劃歸晉綏晉南專區。

百度百科-吉縣

4.吉縣的面積有多大

吉縣

地理資源: 吉縣位於黃河中遊東岸,山西省西南部,東西長62公裏,南北寬48公裏,總面積1777.26平方公裏。吉縣東接臨汾、蒲縣,西頻黃河與陜西省相望,南與鄉寧縣相連,北與大寧縣毗鄰。 吉縣三面環山,壹面濱水,東高西低,海拔從1820米的高天山至450米的黃河畔,高差大。

吉縣屬暖溫帶大陸氣候:春季幹旱多風,十年九春旱;夏季氣溫較高,降雨集中,多有伏旱;秋季多連陰雨;冬季寒冷幹燥。

人文歷史: 吉縣在商祖乙時屬耿地,西周稱翟城,城址在今文城鄉壹帶。春秋時為晉之屈邑,又稱北屈,城址 在今縣城東北10公裏麥城村。戰國時屬魏之屈邑。秦朝時稱為河東郡北屈縣。西漢時仍沿用秦時舊 稱。王莽始建國元年(9)改北屈稱朕北。東漢時復置北屈縣,隸河東郡。三國時期屬魏,稱平陽郡北屈 縣。五代十國時為河東道慈州治,轄3縣。北宋時,為河東路慈州下團練,轄吉鄉、文城、鄉寧3縣。金 天德三年(1151),廢慈州稱耿州,置文城郡軍。明昌元年(1190)改耿州稱吉州,轄吉鄉、鄉寧2縣。元 大德九年(1305)改平陽路為晉寧路,吉州隸之。明朝期間為山西布政司平陽府吉州,轄鄉寧1縣。清壅 正二年(1724)升直隸州,轄蒲縣、鄉寧2縣。乾隆三十七年(1772)劃鄉寧縣為平陽府,降吉州為散州。 民國元年(1912)廢州稱吉縣。1947年10月吉縣解放,隸屬晉綏呂梁十專區。1948年12月劃歸西北區晉 南專區。1949年6月劃歸晉綏晉南專區。1949年10月,劃歸山西晉南專區。1958年並入鄉寧縣,降縣城 為鎮。1961年7月,復置吉縣。1970年劃歸臨汾地區至今。

郵政編碼:042200

5.臨汾悠久歷史和文化

山西臨汾介紹

稱為華夏第壹都堯都,位於山西省西南部汾河谷地,東倚太行山與長治、晉城兩市相連,西北沿呂梁山與呂梁地區毗鄰,西隔黃河與陜西相望,北以韓信嶺為界與晉中地區相隔,南與運城地區接壤。汾河自北向南貫穿全境,沿河形成了臨汾盆地。呂梁山延伸臨汾的部分叫姑射山,而屹立在臨汾西面的山峰叫平水,又叫晉水。古代的臨汾城位於現在的金殿鎮壹帶,因城池建築於平水之陽而得名平陽,有“堯都平陽”之說,又因城如臥牛,亦稱臥牛城。臨汾市歷史悠久,古代,曾在這裏先後設置平陽郡、平陽縣、平河縣。隋代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改名為臨汾縣,現在為臨汾市。地理座標為北緯35°23′——36°57′、東經110°22′——112°34′,全地區轄3市14個縣。總面積20280平方公裏,管轄3市14縣,人口358萬,城市人口20多萬。

該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氣候,四季分明,氣候特征比較顯著,春季多風少雨,夏季溫度偏高,秋季陰雨較多,科季空氣幹燥。

解放後經過每年的建設發展,社會經濟各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現已初步形成壹個以原煤、焦機、鋼鐵、電力為主,化工、建材、輕工、農材組成的門類就齊全的國民經濟體系。臨汾以花果城聞名全國,全城綠化覆蓋率占城市建設面積的20%以上,市內各主要大街都已初步綠化,市內有梨樹街、柿樹街、紅果街、櫻花街,沿街種植果木樹達1500余株,建花壇500多處,各種綠蔭樹100多萬株,行道樹1萬多株。春、夏、秋三季,市內百花齊放,色彩繽紛,果實噴香。

臨汾地區自然條件復雜多樣,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形成豐富多彩的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該區境內多山,有雄偉高峻的山峰,標灌眾生的山地,清澈奔湧的泉水,稀有珍貴的動植物。“仙洞溝”以其雄偉險秀、寂靜隱蔽而著稱。“壺口瀑布”是世界第壹大“黃瀑”。聽之若雷庭之鳴,望之如虹霓之射,現已被稱為國家級旅遊風景名勝之壹。“龍”子祠泉和霍泉“因群泉匯集,由青石雕刻的龍口吐出而得名。該區古遺址、古建築、雕塑、民居多,觀賞價值高。廣勝寺、候馬晉國遺址、丁樹遺址作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享譽華夏。千佛庵、東嶽廟、堯廟宮、洪洞古大槐樹、丁村明清民居、明代監獄(蘇三監獄)等十余處景點建築精美,景色宜人風格獨特。“花果城”作為臨汾市(地區行署所在地)的象征,越來越受到中外遊人的青睞。

臨汾歷史悠久,人才輩出,漢朝大將衛青、霍去病都是臨汾人,為抗擊匈奴的入侵留下了英名,是中國古代有影響的著名將領。

6.有知道臨汾的具體歷史的麽

臨汾市是中華民族最早發祥地之壹。

襄汾“丁村人”遺址和其他壹些考古發現,證明遠在十多萬年以前的石器時代,汾河沿岸的土地上就勞動、生息、繁衍著中華民族最早的原始人群和村落。在我國古代文獻中,有不少關於原始公社的傳說,《帝王世紀》稱:“堯都平陽”,即今臨汾。

堯王訪賢、讓位於舜的傳說就發生在本地。 商朝時,臨汾為商版圖上的冀州之地,洪洞、曲沃等地出土的青銅器,其造型和紋飾等都具有顯著的殷商文化特征。

西周時,周成王封其弟叔虞於唐,即傳說中的“桐葉封弟”,唐就是今翼城。叔虞的兒子燮父,因國內有晉水,就把唐改稱晉國。

春秋時期,臨汾屬諸侯國晉,晉文公重耳當政時,晉國的中心就在現今曲沃、侯馬壹帶,當時的晉國因有名相趙衰、弧偃(兩人俱是平陽人)等輔政,發展了農業和手工業生產,使晉國出現了“政平民阜、采用不匱”的局面,逐漸強大起來。晉文公北方稱霸後,臨汾對當時的山西乃至全國局勢都有壹定影響。

秦始皇統壹中國後,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把全國劃分為36郡,以後又不斷增設到48郡。當時山西境內設有5郡,臨汾屬河東郡。

西漢取代秦後,劃全國為103郡國,臨汾(今襄汾)、平陽、襄陵、彘(今霍州)、楊(今洪洞)、北屈(今吉縣)、蒲子(今隰縣)、降(今曲沃)、弧鑷(今永和)、騏(今鄉寧)均屬河東郡司隸部轄。 隋朝建立以後,結束了中國歷史上400年分裂割據,出現大統壹局面。

隋朝精簡了行政區劃,改州、郡、縣三級為州、縣兩級。臨汾、翼城、洪洞、汾西、永和、蒲縣即是隋代命名而沿用至今的。

唐朝時,臨汾市屬河東道。由於唐王朝對山西十分重視,誠如太宗李世民所說:“太原王業所基,國之根本。

河東殷實,京邑所資。”當時的臨汾市農業和手工業空前繁榮。

晉州(今臨汾市東半部)粟米常通過漕運接濟京師長安。“河渭之間,舟輯相繼,會於渭南”。

臨汾市的手工業產品如白蜜、蠟竹、龍須席等,均被列為貢品。平陽的煉礬,嶽陽(今古縣)、翼城、昌寧(今鄉寧)和汾西的采礦煉鐵均很有名。

臨汾城內大雲寺(今地區展覽館)磚塔內有唐貞觀時鑄造的鐵佛頭像,洪洞廣勝寺有唐太宗禦制贊石刻,曲沃閻村有初唐四傑之壹的王勃撰寫的靈光寺碑等,均為罕見的藝術珍寶。 五代十國時期,在短短半個世紀中,華北和中原前後經歷了5個朝代,歷史上稱為“五代”。

由於戰亂不已,臨汾市人民死傷、逃亡者很多,戶口銳減,經濟衰落。公元960年,趙匡胤取代後周,建立宋王朝。

北宋初年,臨汾市的經濟得到壹定程度的恢復。晉州(後改名為平陽府)是宋代設鐵官的“十二治”之壹,鑄大錢,以壹當十,助關中軍費,成為當時北方重要的商業貿易城市。

太宗淳化元年雕刻的浮山縣慶唐觀重修功德碑、徽宗政和三年鑄造的翼城縣十方院的鐘與宣和四年鑄造的曲沃縣內社全巷的鐘等,均可看出那時本區書法、雕刻和鑄造等技藝的水平。 趙宋王朝偏安江南後,中國形成宋與金南北對峙的局面。

山西全部被女真族所統治,其時臨汾市屬河東南路,由平陽府的10個縣、隰州的4個縣、吉州的2個縣和降州的3個縣***19個縣組成。平陽的造紙和印刷業十分發達,平陽麻紙馳名全國,是金朝四大刻書中心之壹,金元時把平陽所刻印的書籍叫“平水版”。

著名的趙城《大藏經》就是由民間集資雕刻印刷。平陽姬姓雕版作坊所刻的《四美人圖》、《關羽圖像》繪畫精美,形象逼真,開創了人物版畫的先聲,是中國版畫的壹大轉折。

金朝還在平陽設置綾錦院(全國***五處),派官員管理公私營手工絲織業作坊以及征購布匹、綢絹等事,平陽卷子布、隰州綠礬、龍門椒、紫團參、甘草、蒼術等頗負盛名。 元朝時,臨汾為河東山西道宣慰司晉寧路。

洪洞廣勝寺明應五殿的元代戲劇壁畫就是這壹時期所修建。明清時重設平陽府,統領35個州縣,相當於今臨汾和運城兩地區。

明洪武和永樂年間,為恢復中原經濟,推行大規模的“移民墾荒”政策,官府在洪洞廣濟寺設局駐員,從平陽、太原、汾州等地選“丁多田少及無田之家,分其丁以實北平(今北京)”。據說每次移民搬遷前,都在洪洞大槐樹下集散,移民臨行前頻頻折槐為記,戀別故土,所以至今在各省人民中仍流傳著“若問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的史話。

明清時代,臨汾的商業和工場手工業十分活躍。“山西平陽府富國、豐國二治(均在吉州)歲輸鐵各二十二萬壹千斤有奇。”

“平陽、澤、潞豪富甲天下,非數十萬不稱富。”15世紀時,全國出現了33處大工商業都市,平陽就是其中之壹。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後,於1912年對行政區劃進行了改革和整頓,1914年又增設道的建制。臨汾、洪洞、趙城、襄陵、汾城、曲沃、安澤、浮山、翼城、鄉寧、吉縣、霍縣、汾西、隰縣、蒲縣、大寧、永和等縣屬河東道管轄,廢道後由省直屬。

在漫長的歲月裏,臨汾市人民百折不撓,勤勞勇敢,走過了繁榮、衰敗、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終於在中國 *** 的領導下,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開創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歷史新紀元。 1946年各縣陸續解放,1948年5月17日臨汾攻堅戰勝利結束,臨汾全境解放。

7.臨汾市的歷史有多長

臨汾

臨汾地區位於山西省境西南,

東與長治、晉城兩市相接,西隔黃河與陜西為鄰,南和運城地區接壤,北與呂梁、晉中兩地區毗連。現轄3市14縣,計71鎮170鄉12個街道辦事處。

行政公署駐臨汾市。

歷史

臨汾地區歷史悠久,早在15萬年以前的“丁村人”就已在此勞動、生息。臨汾古稱平陽,相傳為唐堯古都。春秋屬韓,秦、漢為河東郡地。晉永嘉三年劉淵建都於此。隋為臨

汾郡,唐置晉州,宋、元、明、清為平陽府。民國初屬河東道。解放後設晉南區,屬陜甘寧邊區。1950年為山西省臨汾專區。1954年與運城專區並為副晉南專區。壹九七壹年兩區分置,稱為地區。

地理地貌

臨汾地區地處黃河高原,汾河下遊。東有太嶽,西有呂梁,兩山之間為臨汾盆地。最高峰為太嶽山系的霍山,海拔2346米,境內的呂梁山系以隰縣的紫荊山為最高,海拔2012米。河流有百余條,主要為黃河、汾河、沁河、昕水河等。黃河及其支流汾河、沁河為常流河,其他多為季節河。

氣候

臨汾地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大陸性氣候特點極為顯著,年均氣溫10.7℃,壹月零下

4℃左右,七月26℃。年降雨量555毫米。無霜期為180天。

氣候

全區***有耕地

646萬畝,主要農作物有麥、棉、雜糧、煙草、麻皮、花生、葫麻等經濟作物跡有種植,林木覆蓋面積392萬畝,四旁植樹1.7億株。

臨汾地區礦藏豐富,主要有煤、鐵、鋁、銅、石膏、油頁巖等。煤的儲量達160億噸,以霍縣,鄉寧的煤最為馳名。

工業主要有機械、冶煉、煤炭、化工、建築、電力、造紙、紡織、食品等生產和加工部門。其中規模較大的企業有臨汾鋼鐵公司、臨汾動力機械廠、霍縣礦務局、候馬發電廠等。

交通

全區交通四通八達,南同蒲鐵路縱貫區境南北,大運公路、臨汾至平順河口、晉城至禹門口、大寧至臨猗、臨汾至大寧、臨汾至吉縣七郎窩等幹線公路和隰縣石口至孝義桃紅坡、霍縣至石樓、襄汾至鄉寧、隰縣至永和、臨汾至浮山等支線公路和眾多的簡易公路,縱橫交借,創成了較完整的交通網。此外,太原至臨汾開辟有民用航空線。極為方便。

名勝古跡

臨汾地區是中華民族“古代文化搖籃”之壹,名勝古跡與革命遺址頗多,較著名的有襄汾的“丁村遺址”、吉縣的“壺口瀑布”、臨汾市的堯廟、洪洞縣的廣勝寺、隰縣的小西天、蒲縣的東嶽廟、候馬市的晉國遺址“新田舊址”、曲沃的景明瀑布、霍縣的霍州署衙、鄉寧縣的千佛洞、永和縣的趙家溝等。

名優特產

特產有臨汾、襄汾的麻紙、浮山的民間剪紙。候馬的皮影、鄉寧的紫砂工藝品、冀城的 都砂鍋,曲沃的煙葉,隰縣的金梨,永和的紅棗、古縣、安澤的核桃、紅果等,都享有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