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安莊鎮的安莊由來

安莊鎮的安莊由來

據《明史》記載,洪武、永樂年間從山西洪洞大槐樹大規模移民10次,永樂年間移民8次,***計18次,他們被遷往全國各的。關於那次移民,民間有不同說法:

壹、元代末年,由於蒙古貴族及封建地主對農民殘酷剝削壓迫,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水旱蝗疫不斷,民不聊生,使河南、山東、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區“道路皆榛塞,人煙斷絕”(《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九)。”據《元史》載,僅元朝末年的洪水旱災,山東19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兩淮地區8次。》)”造成“漂沒民廬、死者眾”(《元史.順帝本紀》,“禾不入地、人相食”(《元史.五行誌》。元末中原地區不但水患嚴重,大蝗災也頻頻而至,從至正元年到二十五年,大蝗災計有十八九次。山東、河南之孟津、新安、澠池出現“民食蝗,人相食”的慘狀。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後,由於兵亂水旱蝗變疫相輔而至,百姓非亡即逃,使中原地區人煙稀少,土地荒蕪,財政收入劇減,直接威脅明王朝統治,就連朱元璋也深知:“喪亂之後,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謂田野辟,戶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務”(《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五),於是采納了萄州蘇琦(《明太祖實錄》卷五十),戶部郎中劉九臯(《明史.食貸誌》), 國子監宋納等人的奏議,為維護明王朝的封建統治,決定了移民屯田的戰路決策(《明太祖實錄》),壹場大規模的歷經數朝歷史50余年的移民高潮就開始了。  二、朱元璋死後,根據傳長不傳嫡的傳統,朱標的大兒子朱允(火文)即皇帝位,年號建文。建文帝聽從齊泰、黃子澄等大臣建議,大力削藩,剝奪分封全國各地的叔父們的兵權。燕王以討齊、黃為名,起兵反抗,號稱“靖難”。建文帝派兵平叛。於是在河北、山東壹帶,進行了長達三、四年之久的大戰。史書上稱之為“靖難之戰”,民間傳說則為“燕王掃北”。在此期間,人民遭受戰亂的破壞和自然災害的襲擊,“村莊毀去十之八九,民僅存十之壹二”,“春燕歸來無棲處,赤地千裏少人煙”。史書上記載,河北這塊地方“青轔白骨”,“怵驚心目”,滿目荒涼。而山西洪洞壹帶,卻無兵荒馬亂之苦,連年風調雨順,四境安寧,人民生息繁衍,壹片升平景象。“靖難”之役,以朱棣的勝利而告終。1403年,燕王軍攻占南京,建文帝於戰亂中失蹤。燕王即皇帝位,改年號永樂,是為明成祖。明成祖在歷史上是壹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大力發展生產,極力恢復河北壹帶經濟。永樂初年,詔令從山西“分丁於真定、南官壹帶占籍為民。”於是,當時的中央政府便在洪洞縣設立壹個移民機構,專門辦理移民事宜。相傳此處有壹棵老槐樹。故河北老百姓中有“要問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老槐樹”的說法。  關於當年明王朝強制組織大規模移民,在民間流傳著許多傳說。盡管都無從考證,但卻銘記了人們對大移民的難以言說之痛。“解手”壹詞也是自那時流傳下來的。又因當時明軍頭上都系有紅頭巾,所以才有後來的“紅頭蒼蠅”追趕壹說。據《明史》記載,安姓作為大槐樹遷民姓氏之壹,被分遷於山東、河南、安徽、浙江等地(詳見安姓由來)。

洪洞大槐樹遷民並非只遷洪洞人。洪洞大槐樹是山西遷民的總聚集地,遷出的居民是以太原、平陽(今臨汾)二府,澤、潞、遼、沁、汾五州為主。據粗略估計,至少有數百萬。當時,曾有移民的記錄,具體記載著所有移民來自哪裏、遷徙到哪裏,可惜在文革時期被毀了。

當時的遷徒亦算是中國移民史上的壹大壯舉。安氏兄弟便是那時從山西省洪桐縣老槐樹底遷往莒地先期移民的壹支,兩人遷至今安莊鎮,因姓安,遂取名安莊。後兄弟二人家族逐漸壯大,安家後人再逐步分散建村,先建西安村,後在兩村中間再建壹村,因此村正在安莊與西安村中間,所以取名中安村。又因村後是壹塊窪地,安氏稱為安家窪,後逐步建村。(安莊最少有五個村莊與安氏有關:安莊村、中安村、西安村、安家窪村和安家的寶窪村)

後安氏因諸多原因集體移居他鄉,具體安氏因何事何時遷往何地,已無證可查,給安莊後人留下了無盡的遐想和神秘猜測。這便是安莊史上有名的“安氏之謎”,也是莒縣史上有名的“莒州四大謎”(亦稱“莒縣四大謎”)之壹,所以,安莊再無安姓。(筆者以為,這麽龐大的家族集體遷徙與消失,即便是現在,亦是不太可能,未遷之人後來隨作他姓仰或與清初的大地震有關也不無可能。)

從安氏定村,到後來其他姓氏氏等陸續依次遷入,沿用此名,前後歷經幾百年,才形成現在之安莊村。 最近幾年,陸續在村周圍發現石碑,記載著明洪武、永樂年間就有山西洪桐遷民過來,但除“安氏”有記載是從山西洪桐遷往山東壹支以外,其他姓氏即便是從山西洪桐遷來的移民,也並非是遷來之後直接入住本村,而是遷入他地之後,再轉入本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