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壯族的由來壯族的由來?

壯族的由來壯族的由來?

壯族源於先秦秦漢時期漢族史籍所記載的居住在嶺南地區的“西甌”、“駱越”等,1965年改寫為“壯”。壯族在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均有壯族分布,主要聚居在南方,範圍東起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西至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北達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南抵北部灣。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壯族的主要分布區。

壯族的起源

先秦秦漢時期漢族史籍所記載的居住在嶺南地區的“西甌”、“駱越”等,是壯族最直接的先民。

先秦時期,中國長江中下遊以南至東南沿海地區,廣泛分布著壹個被稱為“百越”的族群,分布於今廣東、廣西壹帶的西甌、駱越就是其中的壹部分,他們當時還處於氏族部落社會的發展階段。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壹六國以後,派尉屠睢率領50萬大軍,分兵五路,進軍嶺南,在越城嶺壹帶曾遇到西甌人的強烈抵抗。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史祿率兵開通靈渠,通糧餉,運軍隊,秦軍才戰勝西甌人,統壹了嶺南地區,並在嶺南設立桂林、南海、象三郡,將該地區正式納入中央王朝的統治之下。

據考古資料和史書記載,這時的西甌、駱越人已經使用銅鐵器,開始步入了文明時代。尤其是西甌人,他們在首領譯籲宋的領導下,利用所熟悉的叢林和山地進行作戰,能與數十萬秦軍周旋數年,迫使秦軍“三年不解甲馳弩”,說明西甌人的社會組織已經相當發達,並且能夠比較有效地運轉,已經進入了部落聯盟或酋邦時代。

當時,為了保障南征嶺南的軍事後勤供給,擊敗西甌人的抵抗,秦始皇還派監祿在廣西東北部修築“靈渠”,溝通了湘、漓二水。

靈渠的修築,極大地便利了五嶺南北的交通往來,有利於嶺南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秦朝統壹嶺南後,還將大量漢族人口遷居嶺南,與越人雜居在壹起。從此以後,西甌、駱越人同內地各族人民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更加密切,而這種聯系,對於嶺南西部越人社會的進壹步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從東漢到魏晉南北朝,嶺南地區的土著民族,被稱為“烏滸”、“俚”、“僚”或“俚僚”,他們是西甌、駱越的後裔。東漢末年,中原戰亂,社會動蕩不安,不少大姓豪族為避亂而遷居嶺南,從而促進了嶺南地區封建化的發展。

受其影響,世居嶺南的俚僚大姓貴族,紛紛在各地稱雄,使嶺南土著民族社會中,也出現了壹些“雄於鄉曲”的“大姓”。如高涼、合浦的冼氏,欽州、合浦的寧氏,桂州的李氏,高涼的黃氏等,都是這時期嶺南著名的土著大姓。他們擁有“地方數千裏,奴婢萬余人,珍寶充積”的財富。與此同時,社會上卻存在著大量貧窮的、甚至“父子世代為奴”的普通勞動者。

冼氏是秦漢以來高涼壹帶的大姓。冼夫人在南朝梁大同初年嫁給南遷的漢人大族、高涼太守馮寶為妻,擁有部落10余萬。她自幼聰穎賢明而多謀略,能安撫部眾,和輯百越和南遷當地的漢族移民,隋朝時受到隋文帝的嘉獎,被封為譙國夫人。冼夫人為維護國家統壹和地方安寧,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受到後人的敬仰。

唐五代時期,壯族先民仍被稱為俚、僚、烏滸等,但也出現了以地域或以大族姓氏命名的族稱,如“西原蠻”、“黃洞蠻”、“儂洞蠻”或泛稱“洞蠻”、“洞氓”等。宋代以後,壯族族稱又有了新的變化,出現了“撞”、“布土”、“土人”等稱謂。

元明以後,被侮譯為“_”,另外還有自稱壯、儂、郎、土、沙等。這些稱謂原來都有壹定的地域性,但明、清時期,“壯”的稱呼已廣泛見於整個廣西和廣東西部,成為壯族最普遍的壹種族稱。1952年統壹稱為“僮”。1965年改寫為“壯”。

壯族有什麽節日

壯族有“三月三”歌節、“牛魂節”、“中元節”等節日。壯族每年都有幾次定期的民歌集會,以“三月三”歌節最為隆重。“牛魂節”,也稱“牛王節”、“開秧節”。“中元節”,農歷七月十四日,也稱“鬼節”、“敬祖節”,主要內容是祭祖和祀鬼。

1、“三月三”歌節是壯族最為隆重的民歌集會。壯族壹向以能歌著稱,壯族民歌形式、內容豐富多彩,有二三句的,也有三四句以至更多的;流行七字句和腰腳韻。壯歌的特點是善於觸景生情,托物取喻,以猜謎、盤問的形式,唱出有聲有色、動人心弦的歌詞。

2、“牛魂節”,又稱“牛王節”,農歷四月初八進行。壯族傳說中牛王本來是壹位天神,奉了玉帝之命下凡來幫助人們耕作。壯族百姓感激它的功勞,便在牛王的誕辰來祭祀牛魂。在這壹天,各家各戶都將牛梳洗壹番,還要修整牛欄,並且帶著壹籃五色糯米飯和壹束鮮草,來到牛欄旁邊祭牛魂,然後把壹半食品及鮮草分給每頭耕牛吃。

3、農歷七月十四日的“中元節”,又稱“鬼節”主要內容是祭祖和祀鬼。這天,家家戶戶殺雞宰鴨,蒸糕做饃,還會用各種各樣的彩色紙裁剪成四季衣褲,來備祭祀使用。白天在家祭祀祖先,天黑了還要到山腳河邊,進行野祭,燃香點燭,焚燒紙衣,來祈求野鬼別來做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