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中國古代的東北人是誰?他們似乎是金人,而不是漢人。

中國古代的東北人是誰?他們似乎是金人,而不是漢人。

東北,古稱潁州、遼東、關東、關外、滿洲,是中國東北地區土地的總稱。包括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地區(即“東五盟市”:赤峰市、興安盟、通遼市、錫林郭勒盟、呼倫貝爾市)。東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聚居地。在中國的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21年),周天子分封諸侯篩選諸侯王,將東北之地賜給公和姬師,就是燕國的始祖。趙周公和濟世(11世紀時也被稱為少公、昭康公和太保召公)。本姓宣(石),之子,之弟。燕是西周至戰國時期的壹個重要的封建國家。關於其最初的封號,《史記》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有明確記載:“周武王滅,召公封於北嚴”。《史記》卷四和《周本紀》也說,伐周後,他“稱為燕”。趙公明郢,姓姬,是與同姓的貴族,因其美食城而被稱為。何、和太公王都是西周王朝開國的重臣,也是、最信任和倚重的人。顏王兆祥(?-前279年),在位時東攻東湖築長城,南攻齊,燕國達到頂峰。燕國三十三年(公元前222年),秦滅韓、魏、楚後,派王賁攻打燕國遼東,燕軍大敗,燕國被俘,燕國滅亡。李攻代,代王甲被俘。燕遼東故裏和代地分別被秦設為遼東郡和代郡。前226年,秦大將王翦攻克燕都薊,太子Xi和太子丹逃往遼東,秦大將李信追太子丹至燕水,故名太子河。

高句麗與渤海國

公元前37年,高句麗在西漢宣土郡高句麗郡建立政權。創始人是伏羲(中國東北古代漢人的壹個分支,與現代朝鮮人無關,人口都姓高)朱蒙;都城是葛生骨城(今遼寧桓仁五女山城),後琉璃王遷都國內城市馬魯布(吉林集安市)。高句麗是中國歷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地方政權(705年)。在其統治的鼎盛時期,曾將朝鮮半島的大部分地區納入版圖,創造了高度發達的農耕文明,為中國東北南部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西晉時,慕容鮮卑於公元337年遷都今遼西,稱燕王,建在龍城(今朝陽市)。它在歷史上被稱為顏倩。顏倩還重視發展生產,興修水利,規定賦稅,讓非工商業人口回歸農業。發展遼西農業生產。公元668年(唐高宗總章元年),高句麗在唐軍和新羅(今朝鮮和韓國的祖先)的夾擊下滅亡,第27世王寶王高藏被唐軍俘虜,高句麗絕大多數人口被唐朝政府遷到中原,重新並入中土,其余融入渤海人。698年,唐武帝即位元年,後裔大以本部為主,聯合其他各部,在“白山黑水”(長白山與黑龍江)之間建立地方政權渤海國(又稱震州)。後來鼎盛時期方圓疆域五千裏,人口近五百萬,兵士數十萬,史稱“海東郭盛”。

遼金元時期

遼金元時期,居住在遼河上遊的契丹族建立了遼朝(907 ~ 1125)。居住在黑龍江和松花江流域的女真人進入中原建立金朝(1115 ~ 1234)。這對東北各民族的融合發展和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唐朝末年,契丹在首領盧野的阿保機統壹了兩個部落,自立為王。公元916年,耶律寶基稱帝,國號契丹。寶姬死後,他的兒子耶律德光繼位。947年,國號改為遼,皇帝改為北京。遼朝鼎盛時期的疆域在現在的塞林格河和石勒卡河以東。東北至外興安嶺和鄂霍次克海;南至今天的天津、河北省巴縣、山西省雁門關,與北宋對峙。公元1113、完顏阿骨打調兵遣將,蘇神宗女真完顏部首領,奪取松花江流域,南占遼東半島。1115稱帝,國號金,定都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建國後繼續作戰,於1125年滅遼,於1127年滅北宋。鼎盛時期大金超過遼國,遼國包含遼、冀、黑三省和蒙古草原。大金騎兵馳騁於亞洲東北海岸,擁有蘇神族所有舊地,西與河套、衡山、陜西、隴東、西夏接壤,南至秦嶺淮河壹路與南宋對峙。1287年,元朝建立遼陽省,管轄整個東北。明初東北版圖

明朝對東北的管轄

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今南京)稱帝,建立明朝,同年滅元。在遼東都司,農業和手工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當時,現在的遼陽地區是壹個“歲月羨煞旁人,千裏樓臺相連,屯堡相望”的富庶之地。當時遼東都司的冶鐵、制鹽等手工業也很發達。遼東三萬禁衛、四川龍州、順天遵化是當時中國著名的三大冶鐵中心。明朝洪武元年(1368),明軍攻陷大都(即北京),元朝滅亡。明太祖朱元璋為了消滅占據東北的元朝殘余勢力,派黃卓等人到遼東,“下詔遼陽官民帥”;另壹方面,他派兵從山東渡海,進軍遼東,迫使原遼陽刺史劉壹投降。於是在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在遼東設立杜威,洪武八年(1375年),改為遼東都督兼特使,統轄遼東25個衛、138個所、兩州壹盟[70]。為了北進,朱元璋在“守邊保禦”思想的指導下,在北方和東北分封其子,如在北平封燕王,在開原封漢王,在大寧(今赤峰寧城)封寧王,在廣寧封遼王,目的是“據名控要,以分天下”。當時,已故元太尉那霸占領金山(即吉林省農安縣),與高甲努、哈拉章、葉枝之等元朝殘余勢力“互相依賴,互相扶持”,企圖繼續打下去。明朝要想統壹東北,就要消滅東北的“元朝遺兵”。洪武二十年(1387),朱元璋派盛豐、傅有德率領明軍攻金山,那霸戰敗投降。其他“老戰士”也紛紛叛逃,東北蒙元殘余勢力被消滅。建州女真“衛所”是根據明朝政治體制設置的地方軍事行政組織。與大陸不同的是,除了軍事職能外,還管理地方行政事務,所謂“撫綏為屬部”[86],“鎮守地方”[87]。“衛所”的官員由明朝中央政府直接任命,並采取“因族制宜”的政策,他們的官職是世襲的,其父親的去世、兒子的繼位和父親的更替都必須得到批準想升官,改聘書,增加獎勵等。,妳必須向明朝政府報告,不得擅自行動,否則將受到懲罰。明代授予努爾戇徒下屬禁衛的官印不斷被發現,如毛魯衛都督印[89]、木達理汕尾都督印[90]、河屯吉維都督印[91]、南哈威爾都督印[92]、衛生部印等。由於女真與明朝在政治、經濟上的關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密切和頻繁。所以東北的水陸交通也發展起來了。明朝在蒙元設驛站的基礎上,大力擴建、修建驛站,並延長或新建驛站路線。據《遼東誌》記載,當時遼東至東北地區有六條交通幹線,開原市是這六條幹線的起點[115]。東至朝鮮,西至蒙古國,東北至滿靜的特林地區;西北通往滿洲裏北部,形成四通八達的郵政交通網絡。特別是在黑龍江和松花江壹帶,為了保證遼東通努爾幹地區的交通,明朝在永樂十年(1412)[116]設立了松花江至黑龍江下遊的滿靜等45個驛站。永樂十八年(1420),在吉林松花江沿岸成立造船廠[117],負責“造船運糧”[118],運兵[119]。正是由於明朝積極發展東北交通,增設驛站,建立造船廠,加強了女真、遼東與中原的聯系。但明朝中期以後國力衰退,無力維持對北方邊疆的統治。1435年(明朝宣德十年),努爾戇徒司被廢除,但下屬的衛生所繼續存在。隨著韃靼和女真的崛起,明朝在東北的有效控制區域退守遼東。

清朝對中國東北的統治

16年底,女真再度興盛。1616女真立國領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大汗,重建大晉國,史稱“後金”。天聰十年(1636),四月,皇太極改國名為“清”,女真族名為“滿洲”。1644明朝滅亡後,清軍大規模入關,統壹全國。滿人取得政權後,以東北為“龍興之地”,以盛京為“首都”,對東北實行“特殊制度”的治理方式。從17世紀中葉開始,沙俄入侵者越過外興安嶺,入侵中國黑龍江流域,燒毀村莊,殺戮百姓,搶奪糧食和貂皮。之後,清軍與俄國多次爆發沖突或戰爭,直到1685年的噶廈之戰後,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清軍取得了勝利,簽訂了和約。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條約簽訂前,清朝在東北的疆域包括西部的蒙古,包括西伯利亞中部和東部,東部的太平洋,包括庫頁島和千島群島,北部的北冰洋,東北的堪察加半島和白令海峽。1689年《尼布楚條約》後,中國東北的版圖逐漸退至外興安嶺以南、無棣河和貝加爾湖南岸。清末民初,中國衰弱,庫頁島、千島群島失守,外蒙古獨立,東北領土最終萎縮至今。隨著中原地區人口的增加、土地的開墾和先進生產技術的普及,東北農業生產的基本輪廓已經大致形成。隨著農業的發展,商業和手工業異軍突起,出現了沈陽、遼陽、錦州、長春、吉林、寧安、遼源、哈爾濱等經濟中心。清軍入關後,清朝初年在東北設置盛京將軍、寧古塔將軍(吉林)、黑龍江將軍。三將軍的管轄範圍在管理模式、行政體制和土地占有形式上都與中原地區不同。1644年,多爾袞下令嚴禁漢人進入所謂的“龍興之地”耕種。這就是“禁酒令”。雖然清朝在1692年就開始向東北派遣八旗和漢族移民,但在清初滿人湧入關內後,東北的人口更加稀少。清朝統治者視東北為“祖上興王之地”,以保護“參山河之利”為借口,實行長期封閉政策。與“禁關令”相關的有兩個詞:“六邊邊”和“闖關東”。為了嚴格執行“禁關令”,從順治年間開始,清政府不惜壹切代價在東北修建了1000多公裏名為“柳條邊”的圍墻,又稱柳條邊、柳墻、柳城、條子邊,於康熙中期完工。山海關經開原、新賓至鳳城南的柳條邊為“老邊”;從開原東北到吉林北部,是“新邊疆”。邊墻以東的滿洲禁止越界耕種,邊墻以西則作為清朝盟友蒙古貴族的牧場。清朝對東北的封閉導致東北人口稀薄,最終為俄國侵占東北創造了有利條件。清末,邊境危機愈演愈烈,清朝被迫開放邊境禁令,采取“移民實邊”的政策,從1861到1880,吉林圍場、阿列丘卡圍場、大淩河牧場等官旗地相繼開放。1882(光緒八年)先在吉林墾荒,成立琿春墾荒總局,後在黑龍江開辟墾荒。並於1907年,清廷廢盛京、吉林、黑龍江三將軍,在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設總督,在東北三省設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