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藏匿在太行深處的傳統村落:漏子頭

藏匿在太行深處的傳統村落:漏子頭

茫茫八百裏太行,藏匿了許多民風淳樸建築別致的傳統村落, 漏子頭 就是這樣的壹個村子!

漏子頭 村位於林州市石板巖鎮太行大峽谷西北20多公裏的太行山上,雄踞太行屋脊。放眼之內,是連綿不絕跌宕起伏的太行山,山下,就是璀璨的太行明珠——萬丈峽谷“太行平湖”,溫順的躺在它的腳下。

全村13個自然村,11.5公裏,散布在平均海拔1300多米的山崖上。195戶人家,500余口,僅有耕地380畝。

300多年前,漏子頭還被稱為 雙慶溝 的時候,雖然山徑崎嶇,山高林密,卻因為占據地理上的優勢,在太行屋脊上居高臨下,俯視眾生。村民們就地取材,石墻石瓦,石桌石凳,幾乎不需下山,就可以紅紅火火的經營柴米油鹽的日子。

因為封閉,在村民的口頭相傳裏保存了大量的 歷史 文化,形成了醇厚的民風民俗。

石墻石瓦的老屋,雖經百年磨礪,滿目瘡痍,卻依舊厚實。

村裏的建築,大都是周周正正的 中式四合院 ,長幼有序,雕花的門窗,規矩講究,這樣的建築最能體現中國 社會 的特色,它蘊含了中國人藏在骨子裏的濃濃親情,以及對長輩的敬重,四世同堂的閑情,含飴弄孫的樂趣,都藏匿在這個院子裏。

每個人關於家的美好記憶,似乎都保留著這樣壹個場景,壹幅畫面。它是我們的 情感 寄托,是中華建築文化的精髓。

漏子頭最大的自然村 槐樹窪 ,也不過136口人。

我們去的這天,90歲的馬大爺,正在院子裏劈柴火。都說他家裏的柴火夠燒十年了,他就是閑不下來。胳膊粗的木頭被他三秒兩秒就鋸成幾截。幹活利索,思維敏捷,耳不聾眼不花,問起他長壽的秘訣,壹旁的馬書記總結說,村裏八九十歲的老人有二十幾個,有壹個***同的特點,就是勤快!原來勞動才是最好的健身之道!

村裏的成支委叫成起付,做過五十年的村支委,現在退了下來,他滿腦子裝滿了漏子頭的過去。對漏子頭的來歷漏子頭的傳說,他可以坐那裏講上三天三夜。有些故事,是口口相傳,有些,是他自己加工過的。哪怕農活再忙,只要有人找他了解漏子頭,他立馬停下壹切,開口就講。

村頭上,幾個村民忙著摘花椒,收玉米,走遍了村子,也沒碰到幾個人。壹個老者告訴我們,村裏常住的,也就三十幾個人。樹挪死,人挪活,八仙過海的時代,誰還守在村裏受窮?

我無言以應。

隨著工業文明對農耕文明的侵蝕,大部分的中國鄉村,越來越蕭條!

漏子頭的許多院子也人去樓空,墻角裏,路邊上,沒膝的雜草瘋長,傾頹的老墻上,長出青綠的苔蘚,掉漆的門窗,斑駁了色彩,壹個院子挨著壹個院子,壹片空蕩,連著另壹片空蕩。

大學畢業在鄭州上班的李威,是周口人,偏巧娶了漏子頭的媳婦,第壹次到漏子頭,就被氣壯山河的太行驚到了,看慣了壹馬平川的氣象,到山裏,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什麽都新鮮,和妻子壹商量,便回到村裏開了第壹家民宿伴山 石廬。除了自家的房子,還收了村裏三個院子,投資數百萬,今年四月壹開業,就成為當地焦點。

經營五個月,雖然苦樂參半,也算,給行將沒落的村子註入了活力。

竹林村 ,是漏子頭老房子保護最好的自然村!

傳說竹林村是明代移民建造的村落,因有泉水壹處,可栽植竹子,明代秦氏在此植竹為林,故稱竹林村。竹林村明、清、民國多出石、木工,所以村裏的房子大都精巧結實。

走進村裏,地上落滿果子。原來,村裏僅剩二十多個老人堅守,種下的大量的果木樹,沒人吃,自生自落。

退伍兵老白在修繕房子,他說,村裏被認定為傳統村落,老房子不讓翻蓋,只好修了又修,補了又補,湊合著住。作為壹個立過戰功,三級傷殘,參加過越戰的老兵,他在村裏堅守了近六十年,已經紮根在這裏,這所老屋保存著他所有的記憶。

馬書記告訴我們,竹林村雖然古老,但逼仄的空間,連個修路的地方都找不到。發展受到限制。只能作為鄉村記憶,把老房子先保存下來,慢慢尋找機會。

總之,漏子頭的每個村寨,都裝滿了村民喜怒哀樂的故事,每天的雞鳴狗吠,裊裊炊煙,都是他們實實在在的日子。

即便人已經走遠,老屋子還在這裏,接受著時間的侵蝕,承受著風雨的擊打,和蟲豸的毀損,用殘余的壹點氣力和龍鐘老態,艱難的支撐著。為遠離家鄉的遊子保存壹份鄉愁,壹份回憶。

許多走出漏子頭的人都還記得 漏子頭的山楂片 ,都是家裏老人們手工切片曬幹,然後泡水入藥,治病醫疾無所不能。

漏子頭的柿子 ,吃過了,那滋味就儲存在心底,香甜到再也接受不了別的柿子。

正像在漏子頭居住了十個年頭的著名畫家孟新宇老師的作品所體現的那樣, 大美太行,不僅是雄闊的,還是清澈的,七彩的,濃艷的,美到驚心動魄!

漏子頭就是這樣,住這裏,被高聳的太行,被這些石墻石瓦石桌石凳困守著,總覺得天地太小,可壹旦出去,就忍不住的想。

馬存生書記說,現在村裏就剩我最年輕了,既然做了這個支部書記,就得為村裏謀求發展。

他有許多構想,借助太行屋脊風景區,在村裏發展民宿,農家樂,建停車場,服務遊客。但,也受到許多限制。作為國家傳統村落, 老屋不能動,土地不能動,能動的,只有人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無論是扶貧,還是振興,都不如,帶著現代城市人的新知識新觀念,到村裏去,絲絲縷縷融入到當地的傳統文化裏, 壹邊喚醒,壹邊反哺

這才是對傳統村落最好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