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騰沖移民空間

騰沖移民空間

魚:所以魚能在水中生活,有兩個特征很重要:壹個是通過尾巴的擺動和鰭的協調遊動來獲取食物和防禦敵人,另壹個是用鰓在水中呼吸。

其他水生動物:

腔腸動物:有口無肛,食物從口進入消化腔,消化後的食物殘渣仍通過口排出體外。

軟體動物:軟體動物有殼保護(魷魚和章魚是退化的殼,也是軟體動物)。

甲殼類:體表有堅硬的指甲。

蚯蚓的生長環境和兔子的內部結構是P16。

空中飛行的動物:自然界中在空中飛行的動物出現在幾億年前。首先是無脊椎動物中的昆蟲,然後是脊椎動物中的鳥類和哺乳動物中的蝙蝠。它們都是陸生動物,適合飛行。

世界上有9000多種鳥類,654.38+0萬多種昆蟲。

鳥類適合飛行:鳥類全身長滿羽毛,前肢變成翅膀,具有快速飛行的能力;車身有氣囊;體溫高且恒定。鳥類的身體結構和生理特征是與其飛行生活相適應的。

昆蟲的特點:昆蟲有三對腳,會爬行;有些昆蟲的腳特化成跳腳,可以跳;大多數昆蟲都有翅膀,會飛。昆蟲是無脊椎動物中唯壹會飛的動物。

昆蟲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運動的器官——翅膀和腳生於胸部。外骨骼是覆蓋在昆蟲身體上的堅韌外殼,可以保護和支撐內部的柔軟器官,防止體內水分蒸發。

昆蟲的分類:昆蟲的分類屬於節肢動物(身體由許多節段組成;體表有外骨骼;腳和觸角被分割成節肢動物)

兩棲動物:兩棲動物生活在兩棲生活中,用肺呼吸,用皮膚輔助呼吸。這種動物被稱為兩棲動物。

動物運動:兔子的骨骼和關節模式圖,肌肉與骨骼和關節的關系8在P29上。

骨骼、關節和肌肉的協調:骨骼位置的變化產生運動,但骨骼本身不能運動。骨骼的運動依賴於骨骼肌的牽引。

運動需要運動系統和神經系統的控制和調節。它需要能量的供給,所以也需要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的配合。

動物行為:攝食行為、防禦行為、繁殖行為、遷徙行為等。也可以分為先天行為和學習行為。

社會行為特征:具有社會行為的動物往往在群體內部形成壹定的組織,成員之間分工明確,有的群體還形成等級。這是社會行為的主要特征。

小組間的信息交流:P39上的8

生態平衡:食物鏈和食物網中的各種生物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比例總是維持在壹個相對穩定的狀態,這就是所謂的生態平衡。

動物和生物反應器:利用生物反應器生產人類所需的某些物質,可以節省建廠和購買儀器設備的費用,減少復雜的生產程序和環境汙染。

動物與仿生學:科學家通過仔細觀察和研究生物,模仿生物的某些結構和功能,發明創造各種儀器設備,這就是仿生。

菌落:菌落相對較小,表面光滑或粘稠,或粗糙幹燥。真菌菌落通常比細菌菌落大幾到幾十倍。黴菌形成的菌落常呈蓬松狀、絮狀或蛛網狀,有時呈紅色、棕色、綠色、黑色、黃色。

細菌的發現:荷蘭人萊文·胡克做了200~300倍的顯微鏡觀察老年人的牙垢,發現了細菌。

巴斯德用鵝頸瓶證明細菌是由先存細菌產生的。還發現了乳酸菌和酵母菌,提出了保存酒、巴氏殺菌和防止手術感染的方法。後來,他被稱為“微生物學之父”。

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細菌的個體非常小,大約6543.8+0億個細菌堆積起來有壹粒小米粒那麽大。細菌的形態只能用高倍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觀察...細菌在細胞核8上沒有P60。

細菌的繁殖:細菌通過分裂繁殖。有些細菌在生長後期會收縮,細胞壁變厚,形成孢子。孢子是細菌的休眠體,對不良環境有很強的抵抗力。

真菌繁殖:真菌通過產生大量孢子來繁殖後代。

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2.給動物、植物和人帶來疾病。3.與動物和植物壹起生活。

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P70上的8

生物分類:分類是根據生物的形態和結構特征。分類的基本單位是物種。

植物分類:8 P81。

生物分類從大到小依次是:界、門、綱、目、科、屬、種。

八年級以下的生物

植物繁殖:

有性生殖:它們開花、授粉、結果,並從果實的種子中繁殖後代。種子中的胚胎是由兩性生殖細胞結合成受精卵發育而成的。

無性生殖:新的個體是由母體直接產生的,不需要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

嫁接:將壹株植物的芽或枝嫁接到另壹株植物上,這樣兩部分結合起來就能長成壹個完整的植物。

發育異常:在從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中,家蠶幼蟲和成蟲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有很大的不同。這個發展過程叫做蛻變。

完全變態: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這個發育過程就是完全變態。

不完全變態: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階段,這個發育過程就是不完全變態。

鳥類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包括求偶、交配、築巢、產卵、孵化和育雛。

基因控制生物特征:遺傳是指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相似性,變異是指父母與子女之間以及後代個體之間的差異。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是通過生殖和發育來實現的。

相對性狀:同壹性狀的不同表現。

基因和染色體:細胞核內有染色體,染色體內有蛋白質和DNA。每個生物細胞中染色體的形態和數量是確定的。

生物體細胞(生殖細胞除外)和人類體細胞共有23對染色體。

1883年,比利時胚胎學家愛德華·凡·貝內登發現,馬蛔蟲的精子和染色體只有兩對染色體中的兩對。

通過精子或卵細胞轉移基因

1858~1865奧地利孟德爾發現了基因的顯性和隱性。

1902年,美國細胞學家邁克·朗發現男性細胞中有壹對染色體不同於其他染色體,他稱之為性染色體。

1905年,美國細胞學家威爾遜稱男性性染色體為X和Y染色體,女性細胞中的同壹對染色體是相同的,都是X染色體。

65438-0953年,美國青年學者米勒模擬原始地球條件和大氣成分,合成了多種氨基酸。

生物進化的趨勢: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從水生到陸生。

達爾文的自然學說:在自然界中,所有生物個體都具有遺傳和變異的特征。只有那些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才能在生存鬥爭中輕松生存,並將這些變異傳遞給下壹代,而那些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則很容易被淘汰。這樣,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競爭,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這就是自然選擇。生物體通過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繼續進化。

病原體:引起傳染病的細菌、病毒和寄生蟲。

傳染病流行的三個基本環節

傳染源:能傳播病原體的人或動物。

傳播途徑:病原體離開傳染源到達健康人的途徑。如空氣傳播、食物傳播、生物媒介傳播等等。

易感人群:對傳染病缺乏免疫力並易受其影響的人群。

傳染病的預防措施:傳染病的預防措施可分為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三個方面。

人體三道防線:1。皮膚和粘膜。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產生的抗體。

第三道防線是人體在出生後逐漸建立的獲得性防禦功能,其特點是出生後產生,只作用於特定的病原體或異物,故稱特異性免疫(又稱獲得性免疫)。

免疫的三個作用:1。消除體內老化、死亡和受損的細胞;2.抵抗抗原的入侵,預防疾病;3.監測、識別和消除體內產生的異常細胞。

免疫和計劃免疫的危害:P78下8

處方藥(RX):只能憑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的處方購買,並遵醫囑服藥。

非處方藥(OTC):沒有醫生處方也可以買,按照說明書服藥。

人工呼吸、胸外按壓的方法:8次P84

外部出血:可分為毛細血管出血、靜脈出血和動脈出血。

吸煙吸毒的危害:8 P95

7受訪者:做妳的好榜樣-試用期級別1 4-22 22:13

讓我評論壹下> & gt相關內容

人教版初二生物復習大綱

急求初二下學期粵教版政治復習大綱,北師大歷史復習。...

高二下學期歷史(人教版);生物(人教版)、地理(人教版)和政治...

二年級生物復習大綱(北師大版)

初二下學期生物復習大綱!!在線等~ ~ ~急!!!急!...

關於高二生物復習大綱的更多問題& gt

查看同題:生物復習大綱,二年級生物

其他答案*** 1

八年級生物上冊期末考試復習大綱

I .生活在水中的動物

1.已知的動物種類約有1.5萬種,按有無脊椎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按生活環境可分為陸生動物、水生動物和空中動物。

2、最常見的水生動物是魚類,此外,還有①腔腸動物,如海葵、珊瑚等;2軟體動物,如魷魚、章魚;(3)甲殼類動物,如蝦和蟹;④海豚(哺乳動物)、海龜(爬行動物)等水生動物。

3.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兩個最重要的特點是:①能通過遊泳獲取食物,防禦敵人。(2)能在水中呼吸。

4.四大魚類是:鯡魚、鰱魚、草魚和鱅魚。

5.魚是低等脊椎動物。

6.魚的形狀為紡錘形,作用是減少遊泳阻力,適合遊泳。魚分為三部分:頭、軀幹和尾巴。

8.魚遊泳時,主要靠身體、軀幹和尾鰭的左右擺動撞擊水流產生前進的動力,其他鰭起輔助作用。魚類運動時,背鰭、胸鰭、腹鰭都有維持平衡的作用,尾鰭有決定魚類運動方向的作用。

9.魚的感覺器官是側線(感受水流,確定方向)。

10,魚鰓呈鮮紅色是因為含有豐富的毛細血管;鰓絲多而細,作用是大大增加與水的接觸面積,促進血液與外界的氣體交換。

12.水從魚嘴流入鰓,再從鰓蓋後沿(鰓孔)流出。當水流過鰓絲時,水中溶解的氧氣進入鰓絲的毛細血管,而二氧化碳則由鰓絲排入水中;因此,與通過口腔流入的水相比,通過鰓流出的水氧氣含量較低,二氧化碳含量較高。

13,魚的主要特點是:適合生活在_水中_;體表被子_ scale _用_腮_呼吸;通過尾巴的擺動和鰭的協調來遊泳。

14.海葵、水母、珊瑚等動物結構簡單。它們有嘴,但沒有肛門。食物從口腔進入消化腔,消化後的食物殘渣仍從口腔排出。這些動物被稱為腔腸動物。

15.軟體動物,如貽貝、蛾子等依靠貝殼保護身體的動物稱為軟體動物。魷魚和章魚外殼退化,也是軟體動物。

16,蝦蟹體表有堅硬的指甲,稱為甲殼類。

17.水中的各種生物是水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形成緊密而復雜的聯系,同時又都受到水環境的影響。它們種類的變化,數量的增減,都會影響人類的生活。

18.海馬是魚,鯨魚、海豚和海豹是哺乳動物,龜和海龜是爬行動物。

二。蚯蚓,壹種生活在陸地上的動物

1,陸生動物的適應:①幹燥氣候...防止體內水分流失的結構,如長有角質鱗片或指甲的爬行動物,長有外骨骼的昆蟲。②水缺乏浮力...支持身體和運動的器官...運動方式有很多種,如爬、走、跳、跑、爬等。,為了尋找食物和躲避敵人。(3)呼吸用氣態氧...有能在空氣中呼吸並位於體內的呼吸器官,如肺和氣管(蚯蚓除外,靠體壁呼吸)。(4)晝夜溫差大,環境變化迅速復雜...有發達的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能及時應對多變的環境。

2.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質的濕潤土壤中,通過肌肉和剛毛的配合使身體蠕動,靠能分泌粘液並始終保持濕潤的體壁呼吸。妳可以根據繈褓附著在身體前端(繈褓也叫生殖帶)來判斷始末。

3.蚯蚓體分段的意義:可以使蚯蚓體靈活移動,容易轉彎。

4.用手指觸摸蚯蚓體節的腹部表面有粗糙感。用放大鏡觀察,可以看到腹部表面有很多小突起是剛毛,剛毛的作用是輔助運動(固定;支持)

5.蚯蚓在潮濕土壤的深層打洞的原因:由於能為蚯蚓提供適宜的生活和生存環境及繁殖條件,壹般包括適宜的溫度、濕度、氣態氧、食物和便於躲避敵人的棲息地。蚯蚓無法保持恒定的體溫,只能生活在溫度變化不大的深層土壤中。

6.在觀察蚯蚓的實驗中,為什麽經常用浸過水的濕棉球擦拭蚯蚓的體表,以保持體表濕潤?蚯蚓沒有呼吸系統,而是依靠能分泌粘液並始終保持濕潤的體壁。

7.蚯蚓的生活環境:在有壹定溫度和濕度,溫差變化不大,腐殖質豐富的土壤中穴居。生活習性和飲食習慣:壹般夜間不睡覺,以植物的枯葉、爛根等有機物為食。

8.大雨過後蚯蚓會爬到地上。原因:大雨過後,過多的雨水會擠走土壤中的空氣,於是穴居蚯蚓被迫爬到地表呼吸。

9.蚯蚓的呼吸過程:蚯蚓的體壁上密布毛細血管,空氣中的氧氣先溶解在體表的粘液中,再進入體壁上的毛細血管。體內的二氧化碳也通過體壁上的毛細血管從體表排出。

10.身體由許多相似的環狀節段組成的動物稱為環節動物,如蚯蚓、沙蠶和水蛭。

三。生活在陸地上的動物-兔子

1.哺乳動物:胎生,哺乳(後代存活率高),體表多毛,體溫恒定,如兔、大熊貓等。

2.溫血動物:能夠通過自我調節保持體溫恒定,使體溫不隨外界變化而變化的動物,包括鳥類和哺乳動物。反之,體溫隨環境溫度變化的動物是變溫動物,如蛇、昆蟲等。恒溫的意義:減少對外界環境的依賴,擴大生活和分布範圍。

3.兔子:體表有毛(保溫),用肺呼吸,心內四腔,體循環肺循環,體溫恒定,門牙和臼齒,盲腸發達(在細菌的作用下,有助於植物纖維的消化),大腦發達,四肢靈活。

4.跳躍是兔子的主要運動形式(背部比前腿長,肌肉發達)。

5、兔子的食性:植物(草)。兔子的身體分為四部分:頭、軀幹、絲和尾巴。

6.兔子的牙齒分為門牙和臼齒。門牙像鑿子,適合切割食物,臼齒咀嚼面寬,適合磨碎食物。兔子盲腸發達,適合兔子吃植物的習性。狼、虎等哺乳動物也有鋒利的犬齒,用於撕扯食物(也用於攻擊和捕食)。

6.橫膈膜是哺乳動物特有的結構。

7.充足的食物、水和住所是陸生動物生存的基本環境條件。

8.兔子的內部結構與人類相似,說明人和兔子在分類地位上比較接近,都屬於哺乳動物,但人的盲腸已經退化,因為人是雜食性的。

四、飛行動物——家鴿

1.在空中飛行的動物包括昆蟲、蝙蝠和鳥類。

2.世界上有9000多種鳥類。除了鴕鳥、企鵝等少數鳥類,大部分都擅長飛行。飛行擴大了鳥類的活動範圍,有利於覓食和繁殖後代。

3.鳥類適合飛行:①身體呈流線型(可以減少飛行時的空氣阻力);②體表覆蓋有羽毛;前肢變成翅膀;③胸部有高聳的龍骨狀突起;長骨是空心的(充滿空氣);④胸肌發達;⑤飯量大,消化快。即消化系統發達,對糞便的消化、吸收和排除都非常迅速。⑥心臟有四個腔室,心跳快,循環系統結構完善,輸送營養和氧氣的能力強。⑦有發達的安全氣囊,不僅能減肥,還能與肺部形成獨特的雙呼吸。8喙短,口中無齒,無膀胱,直腸短,大小便排泄及時,右側卵巢和輸卵管退化(這些都是為了減肥,適合飛行)。

總之,鳥類是壹種體表有羽毛,前肢變成翅膀,有快速飛行的能力,內部有氣囊,體溫高且恒定的動物。

4.翅膀是鳥類的飛行器官。安全氣囊幫助肺部呼吸。

5.鳥類的羽毛分為正常羽毛(主要用於飛行)和絨毛(主要用於保暖)。

6.鴿子嘴裏沒有牙齒,食物不經咀嚼就通過咽和食道進入作物。-進入肌肉發達的胃(用沙子和鵝卵石研磨食物)。

五、飛行動物——昆蟲

1.昆蟲是種類最多的動物,超過1萬種。它們也是唯壹會飛的無脊椎動物,所以是分布最廣的動物。

2.昆蟲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壹般有三對腳,兩對翅膀。蜘蛛、蜈蚣、蝦蟹都不是昆蟲,但都是節肢動物。節肢動物的特點是:身體由許多節段組成,表面有外骨骼、腳和觸須。

3.昆蟲的外骨骼是覆蓋在昆蟲身體表面的堅韌外殼,可以保護和支撐內部的柔軟器官,防止體內水分蒸發。

2.兩棲類:幼蟲生活在水中,通過鰓呼吸,通過變態發育成成蟲,兩棲生活,通過肺呼吸,用皮膚輔助呼吸。代表動物:青蛙和蟾蜍。

六、動物的運動

1.哺乳動物的運動系統由骨骼和肌肉組成。骨頭是由多塊骨頭組成的。

2.骨骼肌包括中間厚的腹部和兩端薄的肌腱(乳白色)。壹組肌肉的兩端分別附著在不同的骨頭上。骨骼肌具有神經刺激後收縮的特性。

3.骨骼肌只能收縮和牽拉骨頭,而不能推開骨頭,所以至少有兩組肌肉與骨頭相連,它們相互配合完成各種活動,尤其是伸肘和屈肘:屈肘時,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放松,伸肘時則相反。

4.雙比自然下垂,肱二頭肌放松,肱三頭肌放松;雙手垂直提起重物或雙手抓住單杠,身體自然下垂,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收縮。

5.體育系統的功能:運動、支持和保護。在運動中,神經系統起調節作用,骨骼起杠桿作用,關節起支點作用(也叫支點作用),骨骼肌起動力作用。可見,人體要完成壹個動作必須有神經系統的調節,有骨骼、骨骼肌和關節的參與,以及多組肌肉的協調。

6.骨骼、關節和肌肉的關系:骨骼肌收縮,影響附著其上的骨骼,繞關節運動,所以身體運動。

7、運動系統在神經系統的控制和調節下,並在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和循環系統* * *的配合下完成運動(能量來源於有機物的分解)。發達的運動能力有利於捕食和躲避敵人,從而適應復雜多變的環境。

8.關節由關節面、關節囊和關節腔組成。關節面包括關節頭和關節窩。使關節牢固的結構特征是:關節囊和關節囊內外的韌帶。使關節運動靈活的結構特征是關節面覆蓋壹層表面光滑的關節軟骨,關節囊內表面可分泌滑液,可減少運動時兩骨關節面間的摩擦,緩沖運動時的振動。

9.脫位:關節頭滑出關節窩。(由於運動或體力勞動,由於用力過猛或意外摔倒。)

六、動物行為

1.根據行為的不同,動物行為可分為攻擊行為、攝食行為、防禦行為、繁殖行為、遷徙行為等。根據習得方式的不同,可分為先天行為和學習行為。

2.先天行為是指動物與生俱來的行為,由體內的遺傳物質決定,是維持最基本生存所必需的,如蜘蛛織網、蜜蜂采蜜、螞蟻築巢等。學習行為是指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的作用,從生活經驗和學習中獲得的行為。動物越高,學習能力越強,適應環境的能力越強,對生存的意義也就越大。

2.社會行為:動物群居的行為,群體中不同成員分工合作,共同維持群體的生活。(註:並不是所有生活在營地的動物都有群居行為,比如蝗蟲。)

3.大多數社會行為具有以下特點:①群體內組織成員之間有明確的分工;③有的甚至形成層級。

4.溝通(Communication):群體中的某個動物個體向其他個體發出某種信息,接收到該信息的個體產生某種行為反應的現象。分工合作需要隨時交換信息,包括動作、聲音、氣味等等。

5.使用提取的或合成的性信息素作為引誘劑可以誘捕和殺死農業害蟲;在農田間投放壹定量的性信息素,幹擾雌雄間的交流,使雄性無法判斷雌性的位置,無法交配,也能達到控制害蟲數量的目的。

即:(1)制作昆蟲性信息素誘殺昆蟲;(2)制造幹擾,使昆蟲不能識別同類昆蟲的性信息素。

6、

七、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①維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②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③幫助植物授粉和傳播種子。

2.生態平衡: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比例始終保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現象被稱為生態平衡。

2.食物鏈和食物網中的各種生物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和相互制約的關系。其中任何壹個出了問題,都會影響到整個生態系統。正是因為有了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存在,各種生物和環境才成為壹個統壹的整體。

3.動物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可以吃,可以藥用,可以被人類觀賞,這與生物反應器和仿生學密切相關。

4.生物反應器:利用生物作為“生產車間”,生產壹些人類需要的物質。這個生物體或生物體的壹個器官就是生物反應器。目前最理想的生物反應器是“乳腺生物反應器”。其意義在於:生產成本低,效率高,設備簡單,產品效果明顯,行業減少。

5.汙染等。

6.仿生學:模仿生物的某些結構和功能發明創造各種儀器設備。

6.常見的仿生例子:宇航員穿的“抗荷服”,電致發光,雷達,薄殼建築,智能機器人。

八、實驗探索

1,仔細觀察蝗蟲的胸腹。妳可以發現左右兩邊有壹排排列整齊的小孔,這就是瓣膜。瓣膜與蝗蟲體內的氣管相連,瓣膜是氣體進入蝗蟲體內的門戶。請參考給出的。

壹.細菌和真菌

7.菌落:細菌或真菌繁殖後形成的肉眼可見的集合體,稱為菌落。

細菌菌落特征:表面小而光滑粘稠或粗糙幹燥,白色;

真菌菌落特征:大,蓬松,絮狀蛛網狀,有紅、綠、黃、棕、黑等顏色。

8.細菌和真菌的培養方法:①培養基的制備②高溫滅菌③接種④恒溫培養。

9.培養基:含有營養物質的有機物。

10.細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要壹定的條件:水分、適宜的溫度、有機物(營養物質)、壹定的生存空間等。另外,有的是有氧,有的是無氧(即有氧時生命活動受到抑制)。除少數細菌外,它們不能自行合成有機物,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作為營養(即異養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