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鄂溫克族簡介

鄂溫克族簡介

 鄂溫克族簡介

 鄂溫克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的鄂溫克族自治旗。其他散居在陳巴爾虎旗、額爾古納左旗、莫力達瓦旗、阿榮旗、紮蘭屯市和黑龍江省訥河縣等地。多與蒙古、達斡爾、漢、鄂倫春等民族交錯雜居。鄂溫克意思是“住在大山林裏的人們”。大部分鄂溫克人以放牧為生,其余從事農耕。馴鹿曾是鄂溫克人唯壹的交通工具,被譽為“森林之舟”。

 鄂溫克族有自已的語言但無文字。鄂溫克牧民大多使用蒙古文,農民則廣泛使用漢文。鄂溫克族信奉薩滿教和喇嘛教,口頭創作有神話、故事、歌謠、謎語等,還善於用樺樹皮刻剪成各種工藝品。

 鄂溫克族歷史

 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為“ 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 。歷史上異地而居的鄂溫克族人曾經分別被稱為“ 索倫” 、“ 通古斯” 、“ 雅庫特” 等,1957 年根據本民族的意願,統壹民族名稱為鄂溫克。鄂溫克族人的祖先原住在貝加爾湖以東和黑龍江上遊的山林中,從事漁獵生產和飼養馴鹿。後來他們向東發展,現在鄂溫克族人人口少但分布較廣,多與蒙古族、達斡爾族、漢族、鄂倫春族等民族人交錯雜居於大興安嶺西側緩坡和草原地區。新中國成立前,居住在額爾古納左旗的極少數鄂溫克族人尚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父系家族公社階段,生活在原始森林中,住在簡陋的帳幕---- 撮羅子中,往往漂泊不定。因為他們飼養馴鹿,常被稱為“ 使用馴鹿的鄂溫克人” ,過著***同狩獵、平均分配的原始社會生活。新中國成立後,建起了壹批鄂溫克新村,實行定居放牧,徹底改變了逐水草而居的狀況。

 鄂溫克族音樂

 鄂溫克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壹, 約有壹萬九千多人, 主要分布在 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族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沒有文字, 通用蒙語和漢語文, 他們信仰薩滿教。

 『敖包會』 , 『那達慕』是鄂溫克族的主要節目,在喜慶的日子裏,人們唱起悠揚的山歌,仿佛讓人們感受到草原和森林的氣息。

 鄂溫克族禮儀

 鄂溫克族好客並講究禮節,到鄂溫克族家裏做客,主人把皮墊擺在哪,客人就在哪落座,不得隨意挪移皮墊。客人落座後,女主人隨即端上奶茶,然後煮獸肉,肉煮好後,女主人拿出獵刀切壹小塊肉投入火堆裏,然後再給客人們吃。如果來者是貴客,通常還要獻上馴鹿的奶。鄂溫克族待客必須有酒,除飲用白酒外,家家都能自釀野果酒。敬酒時主人要高舉酒杯先往火中傾註點滴,自己先呷壹口再請客人喝。鄂溫克族認為:外出的人誰也不會背著房子走,如果自己不招待別人,自己出門後也不會有人照顧。

 鄂溫克族慶節

 敖包會

 鄂溫克族民間傳統祭祀節日,每年農歷四月至六月擇日舉行。敖包多設在草原的山頭上,用石塊或土塊堆成的圓錐形祭壇,上面掛五顏六色的彩布或彩紙。

 相傳,從前壹個夏天的夜晚,有壹個女人乘壹輛套騾子的轎車來到村子裏,她招來了壹場暴風驟雨,使全村人遭了災難;是年冬天,人們去鑿冰洞取水的時候,洞口裏又出現了壹個披頭散發的女人頭,就在這個時候,天突然刮起大風,下起大雪,搞得人心惶惶。村裏人便去請來九位喇嘛念經驅妖,喇嘛憑借佛法,捉住了這個女妖,把她壓在石塊和土堆下面。人們深恐日後她再出來興妖作怪,於是,凡經過那裏的人們,都自動地添上壹塊石頭,以增加重量,防止她再出來。即使這樣,人們還是不放心,便定期給她祭祀,祈求她不要興風作浪,要保佑人們平安、人畜兩旺。四月至六月間,前往添加石塊的人最多,日久歲深,慢慢地成了傳統的節日。

 舊時,敖包分氏族的、毛洪的、索木的、旗的和盟的等不同規模的類型,不同類型的敖包在不同的範圍內祭祀。例如氏族敖包只在本氏族內行祭,祭物及費用都在本氏族內攤派;盟敖包則由全盟祭祀,祭物及費用要在全盟範圍內攤派。也有自願捐贈的,富裕人家壹次可贈數只羊。當年用不完的祭物,主要是牲畜,則指定專人放養,留作來年作用。

 節日那天,人們從四面八方聚集到附近的敖包參加祭祀。祭祀開始,先舉行賽馬,然後擺上供物,由喇嘛念經行祭,參加祭祀的人們紛紛往敖包上添加石塊。事畢,進行摔跤、唱歌、跳舞等文體活動。

 鄂溫克族婚俗

 鄂溫克獵民的婚姻壹般包括求親、訂婚、結婚幾個階段。臨近婚期,男方家不管離女方家多遠,都要遷到女方家附近。結婚之日,新郎在父母親友的陪同下,帶上送給女方的1 0 只馴鹿到女方家去,女方也以同樣的隊伍到路上來迎接。雙方相遇後,新郎新娘擁抱接吻,並互贈禮物。然後大家進撮羅子喝喜酒,直到晚上酒宴結束,舉行婚禮。有趣的是,他們的婚禮不在室內,而是在野外舉行。屆時,他們在清理過的河灘谷地上燃起壹堆被稱為“ 歡樂之火” 的篝火,然後人們把新郎新娘從撮羅子裏簇擁到篝火邊,並以火為中心圍成壹個半圓圈,由壹位主持婚禮的長者宣布婚禮開始。主婚人用樺皮杯斟滿兩杯酒,交由新郎新娘潑在火裏,表示對火神的尊敬,接著再向雙方父母敬酒。然後新郎新娘互相擁抱接吻,手挽手和所有參加婚禮的人拉成壹圓圈,載歌載舞,歡度良宵。

 鄂溫克族服飾

 鄂溫克族主要居住在我國的內蒙古和黑龍江。我國東北的大興安嶺,是壹望無際的原始森林,它為鄂溫克族提供了豐富的天然財富—木材和野獸。

 內蒙古大興安嶺以南從事農業的鄂溫克人以長袍為主。男袍素雅,女服華麗。領下、雙肩、前後胸及前胸襟、下擺、開等處多飾花邊,少女袖口處囊及荷包飾花卉、故事等。

 內蒙古敖魯古雅狩獵鄂溫克人服飾特殊,男多對襟皮短袍,女多大衣領、前對襟皮長袍,大衣領、前對襟處及下擺以各種顏色皮條綴邊飾,壹、二層不等。都穿長筒靴,登軟靴。女軟靴前飾對稱鹿角紋,男靴素面。

 放牧鄂溫克服飾,以蒙古式長袍為主,飾紋不同,在衣領下、雙肩、前後胸有15厘米左右的雲卷紋飾圈,比赫哲族雲卷紋肩圈飾繁密多變。

 男女服皆紋邊,多金銀線綴飾。衣袍下擺開衩等處也飾雲卷紋,男簡雅,女艷麗。另壹種服裝與布裏亞特蒙古部落相似。女袍上部似旗袍,下為百褶筒裙式的聯體型。前胸及前腰有寬飾帶。少女流肩,婦女起肩向上。男女均戴近菱形折疊帽,疊法多種。

 過去主要為獸皮,服裝式樣主要有大毛長衣、短皮上衣、羔皮襖、皮褲、皮套褲、皮靴等。大毛長衣斜對襟、衣袖肥大,束長腰帶。短皮上衣、羔皮襖,是婚嫁或節日禮服。無論男女衣服,衣邊、衣領等處都有用布或羔皮制作的裝飾品鑲邊,穿用時束上腰帶。喜愛藍、黑色的衣服。皮套褲制作講究,外面還繡著各種花紋,既美觀大方,又防寒耐磨,天冷時穿在皮褲的外面。男子夏戴布制單帽,冬戴圓錐形皮帽,頂端綴有紅纓穗。

 鄂溫克族飲食

 純畜牧業生產區的鄂溫克族以乳、肉、面為主食,每日三餐均不能離開牛奶,不僅以鮮奶為飲料,也常把鮮奶加工成酸奶和幹奶制品。主要奶制品有:稀奶油、黃油、奶渣、奶幹和奶皮子。最常見的吃法是將提取的奶油塗在面包或點心上食用。

 肉類以牛羊肉為主。過去每戶每年平均要食用二十來只羊和兩頭牛。冬季到來之前是鄂溫克族大量宰殺牲畜儲存肉類的季節。食肉的方法有:手把肉、灌血腸、熬肉米粥和烤肉串等。

 居住在北部大興安嶺原始森林裏的鄂溫克族,完全以肉類為日常生活的主食,吃罕達犴肉、鹿肉、熊肉、野豬肉、?子肉、灰鼠肉和飛龍、野雞、烏雞、魚類等,食用方法也與牧區略有不同,其中罕達犴、鹿、?子的肝、腎壹般都生食,其他部分則要煮食。

 魚類多用來清燉,清燉魚時只加野蔥和鹽,講究原湯原味。

 鄂溫克族很少食用蔬菜,僅僅采集壹些野蔥,做成鹹菜,作為小菜佐餐。從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主食漸被面食如:面條、烙餅、饅頭等所代替。

 鄂溫克族都以奶茶為飲料,飲用時根據個人的口味再加黃油、奶渣。此外,還飲用面茶、肉茶。林區的鄂溫克族還飲用當地特有的馴鹿奶。

 鄂溫克族建築

 鄂溫克族習俗

 鄂溫克族好客並講究禮節,到鄂溫克族家裏做客,主人把皮墊擺在哪,客人就在哪落座,不得隨意挪移皮墊。客人落座後,女主人隨即端上奶茶,然後煮獸肉,肉煮好後,女主人拿出獵刀切壹小塊肉投入火堆裏,然後再給客人們吃。如果來者是貴客,通常還要獻上馴鹿的奶。鄂溫克族待客必須有酒,除飲用白酒外,家家都能自釀野果酒。敬酒時主人要高舉酒杯先往火中傾註點滴,自己先呷壹口再請客人喝。鄂溫克族認為:外出的人誰也不會背著房子走,如果自己不招待別人,自己出門後也不會有人照顧。

 產婦未滿月前,忌外人帶槍或鑰匙進屋,以防產婦斷奶。父母在世時,兒子不得蓄胡須;下午忌理發、刮臉,帶孝者尤忌;忌說“死”,若老人死,要說“成佛了”;小孩死,要說“小活了”;搬家時,忌在曾死人的地點留下不潔之物,如指甲、頭發、破布包、包腳布等;忌謾罵牲畜;忌拋撒奶類食品,若不慎撒落,應將所撒的奶少許於前額;忌宰殺或出賣未停奶的母畜;禁止夫妻互換衣帽穿戴,否則以為狩獵將無所獲;禁止女人摸男人的頭,俗信男人頭上有佛,摸男子頭是對佛的褻瀆。除此之外,該族還有諸多狩獵禁忌以及火神忌、入門忌等 。

 鄂溫克族宗教

 鄂溫克族多信薩滿教,牧區居民同時信藏傳佛教,大部分人信仰多神教。

 鄂溫克人敬火如神。無論在家中還是野外,均不用有刃的東西撥火,不用水潑火,不能將汙穢之物扔進火中。吃肉、喝酒時也要先敬火。

 每年的1 2 月2 3 日,牧區的鄂溫克人還要舉行祭火神儀式:在火位的正面放壹桌子,擺上多種供品。在火架的四周點上燈,掛上五種彩色布條,火架裏面用木條搭壹個框,上放羊的胸骨,撒上羊油,然後將火點燃,把各種供品投入火中。與此同時,主祭火神的婦女還要跪在火前,口中念叨著請求火神寬恕這壹年中家人對火的失禮之處。之後,全家人向火磕頭。祭火後3 天內禁止撥火、掏灰。他們之所以如此敬重火,除了火在他們生產、生活中的重大作用外,還因為他們認為火的主人是神,每戶的火主就是自己的祖先,如果失去了火主,這戶人家也就香火難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