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中國水土分布

中國水土分布

★中國水土資源

行政管理

中國管轄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水土資源

中國有960萬平方公裏的國土,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15。

中國水資源總量2.8萬億立方米,其中河流徑流量2.7萬億立方米。而人均水資源只有2220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

土地利用

我國耕地面積9497萬公頃,但人均耕地面積只有0.08公頃,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

中國森林面積為13370萬公頃。

中國的草原面積有4億公頃,從東北到西南綿延3000多公裏。

氣候

我國屬大陸性季風氣候,降雨分布極不均勻,從東南沿海的1500毫米到西北內陸地區不足50毫米。

⊙中國復雜多變的氣候使得中國的氣溫變化很大。9月平均最高氣溫28.5℃,平均最低氣溫15.0℃。

歷史和文化

中國有5000多年的悠久歷史。中國傳統文化有兩個淵源,壹個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壹個是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

中國人民最著名的文化成就是絲綢、陶瓷、建築、園藝、石雕和古籍。。

作為中國人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許多古代工程,如長城、都江堰引水工程和新疆的地下通道,已成為國家文化遺產的壹部分。

中華民族由漢族和55個具有不同習俗和文化的少數民族組成。漢族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其他55個數量相對較少的少數民族比較分散,有自己獨特的文化。

農業

我國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和薯類作物,其中水稻、小麥和大豆的產量分別占糧食總產量的2/5、1/5和1/4。

經濟作物包括棉花、花生、油菜、芝麻、甘蔗、茶葉、煙草、蠶桑和水果。

中國有3億多公頃的草原和400多種家畜,包括豬、牛、羊、馬、驢、騾、駱駝、雞、鴨、鵝和兔子。

⊙ 1999全國糧棉油作物產量分別為50839萬噸、383萬噸和2601000噸,比1978分別增長66.7%、76.7%和400%;肉類產量59665438+10萬噸,是1.978的7倍;水產品產量41.22萬噸,是1.978的8.8倍。

⊙ 1999中國鄉鎮工業產值達3050億美元,出口額880億美元。目前,中國有2000萬個鄉鎮企業,從業人員125萬人。鄉鎮企業已經涉足工業、農業、交通、建築、商業、餐飲等多個行業。

★中國水土流失不是局部的環境問題,而是全球性的環境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已經成為中國的頭號環境問題。

最新遙感數據顯示,全國水土流失面積367萬km2,占國土面積的38.2%(如果加上凍融侵蝕面積1.25萬km2,全國水土流失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51.2%)。流失類型有水力侵蝕、風力侵蝕和凍融侵蝕。其中水力侵蝕面積654.38+0.79萬km2,占流失面積的48.7%,主要分布在山區和丘陵區。南方大部分是這種形式的損失;風蝕量654.38±0.88萬km2,主要分布在長城以北三北地區、黃河平原風沙區和沿海地區。風蝕區的沙漠、戈壁極難治理,只有31,000 km2,相對適宜治理。

中國土壤侵蝕災害的多樣性

1削弱了農業生產的生態屏障。

生態環境對農業生產起到了保護作用。良好的生態環境為農業穩產高產創造了有利條件。中國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沒有得到根本遏制。全國年水土流失面積654.38+10萬km2,沙化面積以2460km2的速度擴大,森林覆蓋率比解放初期減少壹半,約654.38+03%,森林質量下降。人工林和次生林取代了原始森林。耕地以每年6萬hm2以上的速度急劇減少;生物多樣性遭到嚴重破壞等等。這些都足以說明,我國生態環境進入脆弱段,農業生產失去生態屏障,旱澇災害頻發,農業高產穩產的自然保障可靠性下降。

2河流和湖泊中的沈積物

雖然水土流失主要發生在山區和丘陵地帶,但它給中下遊帶來大量泥沙,河流湖泊被泥沙淤積,大大降低了河床的泄洪能力和湖泊的蓄洪能力。以長江為例,宜昌站多年平均輸沙量達5.3億噸。雲貴川上遊10萬hm2的坡耕地是泥沙的主要來源,約60%的泥沙來自坡耕地。其次是基本建設,如采礦、築路、移民安置和城鎮建設等。根據長江水利委員會對長江城陵磯至漢口235.6km河床近20年來泥沙淤積情況的分析,結果表明20年來泥沙淤積量為2億噸,河床平均高度為0.43m..

3城市防洪壓力加大

中國的660座城市,大部分是依水而建,沿河而建,沿河而建,沿海而建。由於河床泥沙淤積,河道分流泄洪能力降低,勢必給沿江城市帶來巨大的防洪壓力。同樣流量的洪峰造成的危險和災難比過去大得多。以長江為例,漢口站1998最大洪峰流量為71600m3/s,1954為76100 m3/s,1998比1954小4500m3/s,但水位較低。俗話說“山低壹寸,河高壹尺”,就是這個道理。由此帶來的危險和災難也更加嚴重。城市是政治、經濟、文化和信息的中心。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國民生產總值的70%以上來自城市,尤其是經濟發達地區。所以城市壹旦遭受洪災,損失不言而喻。比如6月1996,深圳遭遇暴雨襲擊,僅布吉鎮直接經濟損失就達5億多元。

4加劇了扶貧的難度

目前,我國仍有4000多萬貧困人口,其中90%以上生活在水土流失嚴重的山區和半山區,特別是雲南、貴州、四川、寧夏、陜西等省(區)。黨和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扶貧工作,並向全世界莊嚴承諾,到本世紀末在中國消除貧困。改革開放20年來,中國貧困人口從2.5億減少到現在的4200萬,這在世界上是壹個奇跡。盡管如此,生活在水土流失嚴重、土地貧瘠的山區的數千萬人仍難以脫貧,扶貧攻堅進入關鍵階段。其中壹個重要原因就是水土流失嚴重,人們賴以生存的水土資源喪失殆盡,扶貧失去了基礎。

中國水土流失治理的難點

中國是壹個大國,也是壹個從事水土保持的窮國。壹方面大面積的水土流失需要治理,另壹方面政府的“糧食財政”也拿不出那麽多錢來治理。這兩者的矛盾十分突出,決定了我國水土流失治理的難度。

水土保持是壹項公益事業,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是依靠政府資金來做的。顯然,我國的財力難以支付這筆巨額支出。

1治理面積大,任務艱巨。

我國現有水土流失面積367萬km2,真正需要治理的有200多萬km2,除了壹些治理不了的地區(如戈壁沙漠)。

根據全國生態建設規劃,解放50年來,全國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7萬km2,年均1.37萬km2。按照這個速度,治理現有的損失區需要146年。即使按照規劃的年處理率5萬km2計算,處理壹次也需要40多年。

2.管理和破壞的現象沒有得到根本扭轉。

根據近期遙感資料分析,解放50年以來,全國水土流失面積年均增加65438±0,000 km2,略低於對照區。可見,邊管理邊破壞的現象並沒有得到根本扭轉。記得上世紀80年代初,英國皇家學會會員裴麗莎博士到江西省考察水土流失情況時說,“不要破壞了”。但是在壹個人多地少的國家,阻止破壞是多麽的困難啊!

改革開放後,新的水土流失原因也發生了變化,從農村能源短缺(砍伐山體)到大規模的基本建設和城市化。例如,在珠江三角洲、山東沿海等地,城市化造成的新增水土流失更為嚴重。深圳是壹個典型的城市。1995 7月20日央視焦點訪談節目《警惕城市水土流失》的報道,反映了城市化進程中新的水土流失的壹個側面。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途徑在於法制建設。

3.對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建設的意義認識不足。

水土流失的危害已經體現在我國國民經濟的各個方面,但正如人們所說,水土流失是壹種慢性病,以至於我們對它的認識變得很正常。尤其是讓政府投入治理更是難上加難,慢性病會被耽誤。

由於對水土保持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地方政府在實施許多有利於水土保持的政策時,仍然存在這樣那樣的情況,特別是水行政主管部門,有些政策無法落實。因此,要搞好我國的水土保持工作,首先必須解決認識問題,特別是各級政府領導對水土保持重要性的認識問題,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樹立建設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工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

4投資嚴重不足

水土保持堅持地方投入、群眾投勞、國家適當扶持的原則。但關鍵是國家太小了。從全國來看,列入國家重點治理的地方,以前每年每平方公裏補貼654.38+0.5萬元,最近提高到3萬元,基本只能用於農具消費,連種苗補貼都不夠。即便如此,也很少有地方被列入國家或流域機構進行重點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