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9月18號為什麽吹口哨?

9月18號為什麽吹口哨?

“九壹八事變”是日本在中國東北的軍事沖突和政治事件。它被稱為“國恥日”。在國際上,這壹事件常被拿來與納粹德國的議會縱火案相提並論。日軍蹂躪東北大地時,國內主要作戰力量國民黨實行“不抵抗政策”,導致東北許多城市淪陷,山河破碎。抗戰勝利後,每年的9月18日,中國人民都把它當作國恥日。哨子是對九壹八事變的紀念和反思,提醒我們國人不忘國恥,不忘九壹八事變。

紀念活動:中國人民* *和中國政府於6月5438+0991日在沈陽開設九壹八事變陳列館。日本前首相橋本龍太郎在1997年訪華時曾到訪此地。9月18在中國被很多人視為“國恥日”,國人將9月18定為國恥日的訴求也時有出現。自1995起,沈陽於9月18日每晚鳴響防空警報3分鐘,警示國人勿忘國恥。

事件反思:9月19310日,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了蓄謀已久的侵華戰爭。這場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災難和損失,也給後人留下了深刻的歷史教訓。今天,面對第77個“九壹八”,我們不應該忘記國恥,我們應該思考得更多更深。

不忘國恥,思國運。走進沈陽“九壹八”歷史博物館,“國運”二字讓人三思。從巍峨的紀念碑到蜿蜒的展廳,就像是用壹串“難”字勾勒出的國難畫卷,國難當頭,民族苦難,鬥爭艱辛...回首往事,所有的感慨都化作壹個念頭:苦日子走得越久,富日子來得越急,我們關心的是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怎樣才能讓國恥壹去不復返?歷史實踐告訴我們,壹個國家、壹個民族的興衰成敗,需要全國人民的支持,而凝聚13億人民力量的唯壹途徑,就是堅持中國* * *產黨的正確領導。

不忘國恥,思發展。77年前,中國經濟落後也是國門打開、生靈塗炭的重要原因。看看昨天的屈辱,看看今天對國家富強的向往,期待明天的繁榮。只有致力於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增強綜合國力,國家才能長治久安。為了不再是“弱肉強食”,我們必須努力進取,大踏步趕上科學發展。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中國仍然是壹個發展中國家,人口多,底子薄,生產力不發達。雖然中國經濟總體規模比較大,但人均GDP仍然排在世界100之後。面對現實,我們感到發展的緊迫性。不考慮發展就像當年不反抗。只有我們有了發展,我們才能談論民族尊嚴,只有我們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我們的民族和國家才能真正屹立不倒。

不忘國恥,思憂。古往今來,我們民族出現了很多“憂患論”:憂國憂民,居安思危,先憂後喜,憂退等等。煩惱有壹個很重要的道理:“生於煩惱,死於快樂”。但這個道理似乎並不“直奔主題”,也不“位於”目的上——吃苦是為了實力,實力必須進階。如今,我國人民的先進意識大大增強,我們的國家繁榮富強。這是壹個警鐘,也是巨大的幸運。然而,世界在變,“落後就要挨打”仍將是壹個長期而嚴酷的現實。所以,面對77年後的“九壹八”,正如中央領導同誌所指出的,“居安思危”應該成為我們刻骨銘心的憂患意識。

離歷史很遠的地方,有壹個教訓:“認認真真強,必死無疑”;“盛世不偷懶,實幹出實力”。只有大家都不懶,整個國家才能懶;只有舉國不閑,我們的民族才能長存,明天才會更好。

1.事件概述:

九壹八事變是指9月19318日在中國東北爆發的日本軍事沖突和政治事件。沖突的雙方是中國東北軍和日本關東軍。按照沖突爆發的日期,歷史上稱之為“九壹八事變”。因為當時中國的東北叫滿洲,所以日本方面把這個事件叫做“滿洲事件”。

九壹八事變爆發後,日中矛盾進壹步激化,在日本作為主戰的日軍司令部地位上升,導致日本走上全面侵華的道路。這壹事件爆發後的幾年內,東北三省全部被日本關東軍占領,因此被中國人民視為國恥。直到今天,9月18日在中國很多非正式場合被稱為“國恥日”。在國際上,這壹事件常被拿來與納粹德國的議會縱火案相提並論。

2.主要人物:張學良、板原誠司。

3.事件背景:

1)日本國內情況

1921年華盛頓會議後,日本開始大規模裁軍。1921年日本軍費為7.3億日元,1930年減少到不足5億日元,減少幅度為40%。然而,大規模裁軍引起了士兵的強烈不滿。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壹直奉行軍事優先原則,培養了大量職業軍人。對於職業軍人來說,除了軍務沒有其他特長,裁軍無異於砸飯碗。另外,在裁軍之前,職業軍人是社會上最受尊敬的人,軍隊是最光榮的職業。然而,裁軍開始後,職業軍人突然成了社會上多余的人,最優秀的學生不再報考軍校,壹些酒店甚至不允許穿軍裝的人進入。裁軍給職業軍人帶來的失落感和焦慮感可想而知。心懷不滿的士兵開始舉行秘密會議,天劍黨、櫻花社、第壹晚會等秘密軍事組織相繼成立。後來,中國人熟知的東條英機和岡村寧次都是第壹次晚會的成員。不過當時最出名的還是石原微笑,他提出了“滿清生命線”的理論。石原也是918事件的主謀。

2)日本控制東北鐵路

1905年,日俄戰爭日本獲勝。通過日俄和約,把中國旅順、大連的租賃權和長春旅順的鐵路及附屬設施的產權據為己有。此後,日本成立了“南滿鐵路株式會社”,關東軍負責鐵路沿線的保安。

3)田中的奏折

1927年6月,日本召開“東方會議”,制定《對華政策大綱》(即田中奏折)。田中的奏折中提到:“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洲,但欲征服天下,必先征服支那。如果支那能被我國徹底征服,其他民族,如小、中、小亞細亞、印度、南洋等,都會怕我,敬我,臣服於我。”這份奏折於1929年曝光,被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和後來的中國人民* *和中國政府視為日本侵華政策的證明。包括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所長江在內的學者質疑田中奏折的真實性。目前主流觀點認為應該由國民政府偽造。但是,日本蓄謀全面侵華已久,這是事實。

4)皇姑屯事件與東北易幟。

起初,日軍與東北軍閥張保持著合作關系,但漸漸地,日本開始將張視為障礙。1928年,關東軍炸毀了張乘坐的火車,張重傷不治,史稱皇姑屯事件。日本關東軍希望此事導致東北群龍無首。相反,1928,1928年2月29日,張的繼任者張學良突然宣布,整個東北都換旗,接受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領導。張學良進壹步對日本采取不合作態度,並開始在南滿鐵路附近修建新的鐵路設施。通過與他們低價競爭,南滿鐵路陷入了經營危機。有危機感的關不斷抗議,但張學良不願妥協。於是,石原關二、半元清次郎等日軍決定發動戰爭,以取得主導權。

5)萬寶山事件

1931中國人郝永德未經政府批準,騙取萬寶山村附近12農戶土地,非法轉租給188朝鮮族種植水稻。這些朝鮮人挖掘運河,攔截運河,修建水壩。這個項目侵犯了當地農民的利益,馬家哨的200多名農民已經提起訴訟。吉林省政府下達指示:“讓華僑出境”。然而,日本駐長春領事田代忠德派出日本警察阻止朝鮮人撤離,並下令在7月5日前完成運河建設。7月1日,中國400多名農民聯合起來平整溝渠,拆除堤壩。7月2日,日本警察鎮壓中國勾平農民,雙方對峙。後來日本增加了武警,工程在日本軍警的保護下於7月5日完工。與此同時,日本通過《朝鮮日報》記者金捏造消息,稱朝鮮人在萬寶龍山被殺,在朝鮮半島掀起大規模排華活動,造成當地華僑數百人死亡。然而,日本人卻用這壹事件誣陷中國傷害了韓國國民。

6)中村事件

1931年6月,日本關東軍上尉中村信太郎、京山恩太郎在興安嶺索倫地區進行軍事調查,被中國東北軍興安墾殖處第三團副團長董坤武發現並扣押。在確鑿的證據下,團長關宇恒下令秘密處決中村信太郎。日本借機宣稱東北軍士兵以殺人罪殺害中村,脅迫中國交出關郁恒,在日本民眾中煽風點火,利用中村事件和萬寶山事件誣陷中國“加害日韓移民”。

4.事件發生了:

1)柳條湖事件

1931 9月18日傍晚,日本關東軍虎石臺獨立守備隊2營3連離開虎石臺兵營,沿南滿鐵路南下。晚上22時20分左右,以日本關東軍鐵路警備隊柳條湖支隊隊長上尉·川本為首的壹個小組,在距奉天(今沈陽)以北約7.5公裏、距東北軍駐地北大營800米的柳條湖鐵路南滿段引爆小型炸藥,炸毀了壹小段鐵路。現場擺放了三具裝扮成東北軍士兵的中國人屍體,作為東北軍破壞鐵路的證據,謊稱中國軍隊破壞了鐵路,襲擊了日本駐軍。爆炸發生後,駐守中國北大營和沈陽城的日軍兵分南北兩路,向中國北大營發起進攻。南軍是平田浩司指揮的關東軍第2師步兵第2旅第29團,北軍是島本正壹指揮的鐵路警備第2營。當時駐守北大營的東北軍第七旅毫無準備,猝不及防。但張學良事先已指示東北軍不要抵抗,駐守部隊沒有進行猛烈反擊。第七旅三個團中有兩個團按指示撤退,只有王鐵漢620團未能及時接到撤退命令,被迫自衛反擊,最終突圍撤退。由於執行不抵抗命令,北大營壹萬多守軍被只有500人的日軍擊潰。

2)遼寧、吉林主要城鎮下跌。

日軍進攻沈陽北營時,關東軍第2師第3旅第29團進攻奉天城。19年9月1日淩晨,關東軍司令本重命令遼陽第2師團主力增援奉天進攻;獨立守備三營攻營口,四營攻鳳凰、安東(今丹東);2師3旅主力、騎兵2團、獨立守備1營分別向長春寬城子、二道溝、南嶺進攻。至9月9日10時,日軍已陸續攻占南滿鐵路、安豐鐵路沿線的豐田、四平、營口、鳳凰、安東等18城鎮。長春的東北軍自發反攻,第二天,長春失陷。9月21日,吉林省東北邊防軍副司令員辦公室參謀長Xi·QIA率部叛變,日軍第2師團主力占領吉林。

3)黑龍江主要城鎮淪陷?

65438年6月+10月1日,東北軍黑龍江洮南警備司令張海鵬投敵,奉日軍命令派出三個團進攻齊齊哈爾。65438+10月65438+6月在嫩江大橋,被黑龍江省國防軍擊退。守軍炸毀嫩江鐵路橋1號、2號、5號橋,阻止日偽軍入侵。65438年10月26日,關東軍第2師團第29團占領了四桃鐵路沿線的主要城鎮。165438+10月4日,關東軍嫩江支隊進攻嫩江大橋北守軍。黑龍江省政府代主席、東北邊防軍駐江代理副司令員馬占山指揮三個旅五個團* * * 65438+6萬余人進行江橋抗戰,壹直持續到10月118日,最後放棄省會齊齊哈爾,因傷亡較重,撤退到克山、海倫。119年10月19日,日軍攻陷齊齊哈爾。

4)錦州、哈爾濱淪陷。

張學良在事變爆發後離開奉天,帶領部下前往錦州。193110十月八日,關東軍派出12轟炸機進攻錦州。對此,南次郎陸軍大臣仍向首相若槻禮次郎聲稱“因中國軍隊的高射炮攻擊而被迫采取自衛行動”,隨後關東軍發表公開聲明,聲稱“張學良在錦州集結大量兵力,若置之不理,恐將對日軍權益造成損害。為了盡快解決滿蒙問題,關東軍有必要驅逐錦州政權。”從此,碧原倡導的國際協調外交政策遭受嚴重挫折,日本在軍國主義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日軍攻占黑龍江省主要城鎮後,開始進攻遼西。15年2月,關東軍進攻錦州。12 17日,日軍中央部從日本增派第8旅,從朝鮮抽調第20師部至第38旅,再次轟炸中隊增援關東軍。65438年2月28日,2師主力渡遼河攻錦州。65438年2月30日,渾成三十九旅攻打大虎山(今大虎山)。1932 65438+10月3日,20師司令部率混成38旅占領錦州。駐守錦州的東北軍12、20旅、3旅已奉命向冀東地區和熱河撤退。65438+10月28日,關東軍第3旅從長春攻入哈爾濱,同時得到來自遼西的第2師增援。當時,日本為了轉移國際社會對滿洲的註意力,在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挑起事端,引發了“壹·二八”事變。6月365438+10月31日,依蘭司令兼第24旅旅長杜麗率吉林自衛隊保衛哈爾濱。經過5天激戰,自衛隊傷亡慘重,撤至彬縣。2月5日,日軍攻占哈爾濱。由於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裏,東三省654.38+0萬平方公裏的大好河山和3000萬同胞慘遭日寇蹂躪。

5)滿洲國成立。

受到國際輿論的普遍譴責,關東軍不敢悍然武力占領滿洲全境,於是考慮建立傀儡政權。當時,作為特務機關的首腦,藤原健二遊說了已經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當時,關東軍以復興滿清為條件,勸說溥儀回歸東北。165438+10月10日,溥儀從天津出發,於165438+10月13日抵達營口,最後入住駐紮在旅順的日軍軍營。1932,1年3月,日本支持的滿洲國正式成立。溥儀為元首,首都在“新北京”(今長春),國號“大同”。上述聲明是在東北行政委員會主席張景惠的住處作出的。國聯強烈譴責日本政府的行為,不承認滿洲國政府的合法性。日本提出抗議,並退出了國際聯盟。3月9日,溥儀的即位儀式在新京舉行。1932年9月15日,日本與偽滿洲國簽訂《日本-滿洲國議定書》,承認日本既得權利,允許關東軍在滿洲駐軍。

5.公民運動:

1)東北抗日聯軍

2)遊行和集會

9月28日,北平20萬人舉行抗日救國大會,要求對日宣戰,收復失地。

9月28日,南京、上海兩千余名學生請願,沖擊國民政府外交部。外交部長王被學生打傷,被迫辭職。

3) ?抵制日貨運動

1931 7月,因萬寶山事件,日本煽動朝鮮排華反華,中國再次爆發抵制日貨運動;九壹八事變後,運動愈演愈烈。

6.文學藝術作品:

張《松花江上》1931 08年9月18日,侵華日軍對中國東北三省發動大規模進攻,蔣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趕走了“剿* * *”前線的東北軍官兵,用他們的舊皮帶塞滿了安的大街小巷。他們被迫流亡山海關,回不了家,卻又不得不為反* * *反人民的內戰而努力,都壓抑著發自內心的辛酸和怨恨,想把怨氣傾吐出來,爆發出來。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張創作了這首感人至深的獨奏曲,用含淚的哭泣聲唱出了悲憤之聲。他教學生和群眾唱自己的歌。然後,他帶領群眾在Xi安的城墻和街道上唱歌。悲壯豪邁的歌聲深深打動了東北軍官兵的心,數萬官兵聽後潸然淚下。“Xi事件”爆發前後,《松花江上》這首歌在Xi安隨處可見,並迅速傳遍全國。

“我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裏有森林煤礦。還有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這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曾被譽為“流亡三部曲”之壹的抗戰歌曲《松花江上》。

Xi事變前夕,Xi愛國青年到臨潼請願時,去了十裏鋪。張學良將軍開車勸說學生不要去臨潼,怕有危險。這時有人唱“918,918,從那悲慘的時刻起,我離開了家鄉,拋棄了無盡的寶藏。”徘徊,徘徊...”悲壯的歌聲令人心碎。張學良聽了,悲痛萬分地說:“請相信我,我要抗日...我會在壹周內用事實給妳壹個答案。"

抗日戰爭開始後,周恩來曾代表八路軍駐Xi辦事處參加東北軍軍官會議。會議結束時,周指導與會人員演唱了這首歌曲。悲傷而憤怒的歌曲激起了每個人思念家鄉的感情。當歌曲進入“何時才能回到可愛的家鄉?”當時臺下的軍官有的熱淚盈眶,有的低頭痛哭,有的舉起拳頭。“壹定要回老家!”這位歌手胸中充滿了決心。

《松花江上》最早由省二中演唱,後流傳到東北軍,迅速紅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當時這首歌還沒有出版,也沒有人知道作者是張。但旋律中凝結的血淚強烈感染了愛國的中華兒女,人們爭相臨摹、傳唱。祖國破碎的山河上空,歌聲中的呼號四處飄蕩。

7月7日晚,1938,武漢隆重舉行抗戰紀念日活動。超過10萬人乘坐數百艘木船,手持火把聚集在長江上。這時不知是誰領唱的《松花江上》,立刻引起了大家的共鳴。幾十萬人的歌聲,掀起巨大的聲浪,匯成壹曲罕見的血淚交響曲。

張這位壹直在努力的革命音樂家,就這樣代表了人民的吶喊,給我們留下了這首不朽的、戰鬥的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