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我的家鄉話的來源

我的家鄉話的來源

四川方言是四川省境內所有漢語方言的總稱,***有三大漢語方言。壹是四川官話,壹般稱之為四川話;二是屬於客家方言的“廣東話”,壹般稱之為“土廣東話”;三是屬於湘方言的“永州話”,壹般稱之為“老湖廣話”。簡而言之,四川省境內的四川漢語方言有三大類,即四川話、客家方言和湘方言。這三大類方言的形成,經歷了壹個歷史過程。

壹、元末明初的移民

古代的巴蜀地區,由於鄰近的地緣關系,以及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與楚國與秦國有著密切的關系。在語言方面,與楚國、秦國相近,如陜西治中地區與蜀地“梁益之間”的語言相近,川東與楚接壤,“巴蜀多楚人”。在以後的歷代戰亂中,如五胡亂華、黃巢起義、金兵南侵等,都有壹些外地人遷入四川境內,語言上與當地人融合。四川大學教授胡昭曦多年前就重慶、合川、南溪、廣安四地的58份族譜作了研究,清朝以前入川的118戶,其中湖廣占85戶 ,元末明初的數十年戰亂,大批湖廣籍鄉民和部分安徽籍、陜西籍軍民留寓四川,帶來了他們家鄉的方言,隨著世代人口的衍生,他們的鄉間與四川住地的語言相融合。由於湖北籍人為多,故楚語影響大,為清前期移民入川後,以湖北話為基礎的四川官話的形成,打下了基礎。

二、清前期的移民與四川方言的形成

清朝前期的移民,有朝廷號召與民間自發移民兩種類型,移民時間相繼壹百余年。朝廷號召“移民實川”具有強制性和時間的緊迫性,其強制就如民間傳說的是捆綁入川,時間在移民填川初期,子民被成群結隊的強制入蜀。民間自發性的移民,多是由於原籍天災人禍,難以生存,聞西蜀沃野千裏,是求生存的好地方,故舉家、舉族入蜀,這種自發移民的時間持續到乾隆末年。無論是官方號召移民還是民間自發性的移民,都具有地域集中、群體性強的特征,在入川落業以後,同籍而居、聚族而居十分突出,因而在相當壹段時期仍保留在原籍的語言鄉音。

清代前期入蜀的移民以兩湖、廣東、陜西等地的為多,其中以湖北籍的為最多。如方言學家論述,早在六百年前,官話方言就從東面和北面滲入四川;到清代前期,以湖廣為主(特別是湖北)的大批移民入蜀,在與原四川民眾的***同生活中,互相融合,經過壹個歷史過程,以湖北話為基礎形成了今天四川官話的體系,壹般稱之為四川話。四川話的代表是成都話,就是說,四川官話是以成都話為標準的。四川官話的地域很廣,遍及全川,其如汪洋大海。

四川的客家人絕大多數是從廣東遷來的,時間在康熙、乾隆年間,入蜀後落業於四川各地,全省***有三十多個客家人聚居地。由於客家人祖先是我國古代中原地區的漢族民系,歷史上有五次大遷徙,進入四川的客家人是第四次大遷徙時從粵北、粵東遷來的。他們保持了祖宗傳下的語言,在四川境內的三十多個客家人聚居地形成了客家“方言島”(這與汪洋大海的四川官話相對應),人口約壹百萬以上。客家人雖然移民入川兩百多年,老年人的客家話仍與粵北、粵東的客家話相壹致。但隨著四川經濟的開發,交通的發達,客家“方言島”今後將越來越小。

四川的湘方言,是由於清康熙年、雍正至乾隆年間,湖廣省湘語區的鄉民遷蜀,定居在沱江中上遊的丘陵地區和邊遠的山區,語言方能保留至今。湖廣省湘語區入蜀的移民主要來自永州府、寶慶府,也有來自長沙的。這種保留在四川遠離城市,交通不便的山鄉中的湘語,以永州話為代表,被稱為“永州腔”,也就是通稱的“老湖廣話”。人口約90萬。在經濟較發達、交通較為方便的城鄉落戶的潮語移民,經過長期與四川居民的互相影響,被汪洋大海的四川官話所融和,未能保存完整的湘語。但這些被融合的湘語移民的後代,他們所說的四川話中,又帶有原籍的余間或變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