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太行樣板”朱文坪:古村名關黃巢將,馮氏先祖創業艱

“太行樣板”朱文坪:古村名關黃巢將,馮氏先祖創業艱

“太行樣板”朱文坪:古村名關黃巢將,馮氏先祖創業艱

邢臺西部山區的古村落,或依山壹隅,或在水壹方,或商賈大院,或官宦宅第。歲月如流,山花枯榮,流泉斷續。口耳相傳中,壹處處古村落成就幾多傳奇。

朱文坪村,當地村民又稱“朱溫坪村”——有舊《邢臺縣誌》可考。

“朱溫坪”中的“朱溫”兩字,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唐朝末年的黃巢起義軍的叛將朱溫。至今,有關黃巢起義軍以及朱溫的許多故事仍在當地廣為流傳。

1 朱文坪與黃巢起義

與周邊布局錯落的山村相比,朱溫坪村的石造建築布局頗為整齊,幾如營寨壹般方方正正。這也是朱溫坪村最吸引人之處,因為整齊劃壹的石造建築群在邢西太行山區實屬罕見。

當地酷愛集報和寫作的馮兵緒老師說,關於村名的由來,他曾根據傳說整理過壹篇文章,描寫了朱溫小時當“孩子王”的軼事,而朱溫坪之前的名字是大坪村。但最廣為流傳的說法是朱溫曾在此安營紮寨,村莊因而得名。

黃巢或朱溫所率領的起義軍是否真的如村民所說到過這裏,史籍沒有相關記載,卻也無法證偽。

據資料顯示,黃巢領導的唐末農民起義主要活動範圍在山東,而後河南,進而黃淮流域,過長江,輾轉多地終至長安(今西安),似乎並未到河北,至於邢臺西部太行山區,概率就更小了。

傳說自然無法等同歷史,然而,傳說往往會打撈出歷史的壹些痕跡。馮兵緒老師說,在朱溫坪村附近密集分布的許多村落,也都流傳著與黃巢起義軍相關的傳說。

比如,朱溫坪向東北翻過雕崖,就是歷史文化名村英談古寨,相傳黃巢起義軍將領常於此地商談進軍大計,故名“英談”。英談再向北,有血流峪、天明關、賀家坪(又稱賀將坪)等村。

這些村子分別得名於農民起義軍與進剿官軍發生戰鬥,血流成河;黃巢軍隊行軍至此恰好天明;起義軍曾在當地慶祝勝利。除卻村名,當地民間流傳的故事也多與黃巢起義有關。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黃巢是山東菏澤人,他首義之地在河南範縣,而朱溫是安徽碭山人,葬於河南伊闕縣。

如果以地理位置來說,小山村朱溫坪就更值得壹說。朱溫坪位於邢臺縣白岸鄉,從白岸村順著當地稱為大北溝的山溝北行約3公裏即到。

這條溝古時是連通晉冀的古道,朱溫坪背後過南洺水村,翻過母豬窪,就是山西省和順縣的走馬槽村。河水在村邊流過,在白岸村東匯入路羅川。村子高出河道約十米,臨河有寨墻,適宜駐軍紮營。

可以說,朱溫坪依山傍水,扼守古道要沖,真有“壹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村子南北現有翻新的門樓,樓上匾名“宏文樓”,當地人稱為“臯門”,相傳當年朱溫部安營紮寨即建有營門。

2 放牛娃稱帝封臣

朱溫坪村還流傳著不少關於朱溫的傳說。

傳說朱溫小時候曾在此地山中放牛,他將9個拾糞筐摞起來說:“誰能爬上去誰就稱帝。”結果只有朱溫爬到了頂,其他孩子依次爬進下面的筐裏。

朱溫大喊:“我稱帝了,妳們都是大臣。”於是給下面的孩子封了官爵。最後有壹個孩子沒有爬進去,哭著回家告訴爹媽:“朱溫稱帝了,封了其他人當大官,沒有我。”家人為了安撫,就領著孩子去找朱溫。

朱溫說:“我那是鬧著玩的,那封妳做宰相吧。”不想若幹年後,朱溫起兵反唐,南征北戰,建立後梁,真的兌現了當年跟他放牛的壹群孩子的封賞。

還有壹個朱溫放牛的故事。

故事說的是壹年饑饉,朱溫把由他放牧的地主家的牛偷偷殺了,與其他放牛娃分食,把牛尾巴塞到壹個石縫處。煮肉要用鍋,他又趁夜色從北邊的南洺水村竊了壹口大鍋。用畢,還鍋時已是五更天,天快亮了。朱溫怕被人發覺,說:“天黑會兒吧。”果然,初升的太陽又暗了下去,他順利還鍋。等地主來找牛時,朱溫指著石縫裏的牛尾巴說:“牛鉆到地裏了。”事情就這樣不了了之。

馮兵緒說,如果仔細分辨,朱溫放牛的傳說與明太祖朱元璋兒時傳說內容相似,至於是真是假,也無從較真兒,其意義更多是證明朱溫坪村壹帶有很多關於朱溫、黃巢起義的傳說而已。

3 篳路藍縷的馮氏先祖

朱溫坪村現有120余戶,400余口人,真正的常住人口只有200多人,70%姓馮。

關於馮氏的家族流轉,當地人說,“燕王掃北”時,幾經戰亂,邢臺地方人煙寥落,馮氏隨山西大槐樹移民潮遷至邢臺,最先落戶在漿水鎮的馮家溝村。

馮家溝村是邢西太行山區許多馮氏的祖源地。隨著人口繁衍,馮家溝村地少人多的矛盾突出,需要從原村中析出幾股遷往別處。朱溫坪村的馮氏先祖於是挪到路羅鎮天明關村落腳。數代後,又從天明關析出兩股,來到白岸鄉朱溫坪村。

從朱溫坪村馮氏後人馮松林家保存的地契可知,遷至朱溫坪的馮氏壹族與朱溫坪原有的王氏壹族發生的最早的土地買賣契約,訂立時間為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王氏壹戶名為王丕某,在朱溫坪東溝壹處坡地無人耕作,便轉賣給馮氏。此後,在同治五年、七年、九年、十三年,又陸續有壹些土地從王氏手中轉移到馮氏壹族。在同治十三年的壹份土地買賣契約中顯示,馮氏對土地的占有已經從村東擴展到村北。這份地契涉及買賣金額達“十千文”,並稱如果交易雙方毀約,可憑此契據告至官府。

清同治年間是馮氏第壹次大規模購置土地時期,參與訂立契約的馮氏“玘”字輩是遷至朱溫坪村的馮氏第二代。據村中老人回憶,當年遷來時“玘”字輩先祖尚且年幼,等他們長成可以訂立契約也要十幾年之後。如此推算,馮氏遷至朱溫坪村壹事大致發生在170年前。

新中國成立,朱溫坪村開啟了新的篇章。新中國成立初期,坡地梯田化,河灘地也修葺齊整,通水通電通路,農業基礎設施基本建成。到1986年,朱溫坪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邢臺縣城建局規劃、1989年基本建成的新朱溫坪村出現在世人的面前。改造之前的朱溫坪街巷曲折逼仄,村民行路不便,建築格局不壹,部分房屋損毀嚴重。改造之後,在原址重建的朱溫坪村既保留了古代軍營山寨的用地格局,同時對內部進行了規劃。

氣派的宏文樓取代了當年幾乎傾圮的營寨“臯門”。以宏文樓為南門,壹條南低北高的山街貫村而過。村中主幹道可並排行車,排水通暢。全村整體建築格局統壹,為標準的太行山區四合院結構。主幹道將朱溫坪壹分為二,東西兩片又分成三排兩縱。村西坡地還有數排坐西朝東的民居。

縱觀整個朱溫坪的發展,既有歷史的滄桑,又有現代的規劃。對比如今同樣作為新農村改造的其他山區古村,從視覺上,朱溫坪的新建石造建築群,比其他古村落新建的諸如聯排磚瓦房或單元樓房更有歷史文化價值和代表性。在經濟社會發展、城鎮化不斷深入的今天,後者多數只是毀棄太行山古民居的壹種過渡建築而已。過渡的事物總是不長久的。可以說,在太行山區,朱溫坪村不僅是舊時、更是當前新農村改造的樣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