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哪個國家最早在中國設立領事館?

哪個國家最早在中國設立領事館?

隨著綜合國力增強,中國在對外交往方面變得越來越開放,越來越自信,越來越務實

經多年準備,美國駐武漢總領事館在闊別武漢半個多世紀之後,11月20日正式開館,成為繼法國駐武漢領事館之後,我國中部地區設立的第二個外國領事機構。

據外交部2005年發布的數據,在中國設立領事機構的國家已達143個。除在上海、廣州、廈門等沿海城市設立領館外,各國開始青睞成都、重慶、昆明、武漢、拉薩等中西部內陸城市。眾多領事館的設立,有力推動了當地與各國間經貿、文化的合作交往,縮短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

外交學院外交學系副教授夏莉萍在接受《了望》新聞周刊采訪時指出,領事關系是國與國進行經常聯系的壹種形式,是外交關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也是國家處理和發展對外關系的重要手段。改革開放以來,中外領事關系取得了很大發展,對促進中國對外關系起了重要作用。

美國領事館落戶武漢

根據1981年中美互設總領館協議,美國可在中國的上海、廣州、沈陽、成都、武漢五個城市設立總領事館,中國也可相應在美國的舊金山、紐約、芝加哥、休斯敦、檀香山5個城市設立總領事館。1985年前,美國已分別在除武漢之外的其他4個城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設立總領事館。

隨著近年來中部崛起戰略的推進和武漢區位優勢與市場優勢的凸顯,美國各地企業與武漢及中部地區的經貿往來和文化交流日益緊密,美國在武漢設立總領事館的意願也日趨強烈。

從2006年9月開始,中美政府就美國在武漢設立總領事館的相關事宜進行了多輪談判,最終達成壹致。

新設立的美國駐武漢總領館暫棲身於漢口新世界國貿大廈內,領區為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四省,目的在於促進美國與中國中部四個省份的經貿往來和學術文化交流,增進兩國人民的友誼與合作。

美國駐武漢總領事白小琳女士在接受《了望》新聞周刊采訪時說:“美國在1981年簽訂領事協議時就認定了武漢地區的重要性。”

作為美國在華的首位女總領事,白小琳是壹名祖籍臺灣的華裔,曾在美國新聞界和駐沈陽、廣州總領事館任職,是《中級美國英語》主編之壹,在中國壹度被廣泛用作英語口語教材的《英語900句》就由她錄音。此次是她第三次到中國工作。

白小琳說,武漢是中部地區的龍頭,也是中國歷史重鎮之壹,高校眾多,人力資源豐富。同時,武漢也是中國的重工業中心,水路陸路四通八達,既有投資環境又有外商合資條件。

她認為,近年來中國中部地區在經濟、貿易、文化、教育各個方面都受到重視。中國推動中部崛起戰略,並把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作為中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有壹定意義和條件的。

近年來,美國在中國中部地區的投資逐年增加。例如,美國的可口可樂和百威啤酒已在武漢設廠,美國汽車零件和機械公司也逐漸走入中部市場。中部四省在美國也有很多友好城市和姊妹州,20多年來經貿文化交流頻繁。中部許多大學跟哈佛、耶魯、哥倫比亞等美國名校都有不斷的學術往來及互訪項目。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和其他外籍人士在中部地區安家落戶。

白小琳說:“美國駐武漢總領館的設立,是美中外交史上的壹個裏程碑。在開設總領館時,有壹位中文流暢、文化沒有隔閡的外交官是非常重要的。作為壹個華裔,我非常榮幸有機會能擔此重任,做美中兩國之間經貿、學術、文化或其他方面的橋梁,為這個歷史性的創舉作出貢獻。”

從幾個駐華領館到超過100個

資料顯示,至改革開放之前,雖然中國同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但同這些國家相互設領卻很少。截至1978年底,外國在華設立的領館只有波蘭駐上海和廣州總領事館、尼泊爾駐拉薩總領事館以及日本駐上海總領事館。中國在外國設有7個領館,即駐波蘭革但斯克、瑞士日內瓦、巴基斯坦卡拉奇、埃及亞歷山大、日本大阪、加拿大溫哥華總領事館及駐坦桑尼亞桑給巴爾領事館。

中國同國外簽訂了3個領事條約,即1959年簽訂的《中華人民***和國和德意誌民主***和國領事條約》《中華人民***和國和蘇維埃社會主義***和國聯盟條約》以及1960年簽訂的《中華人民***和國和捷克斯洛伐克***和國領事條約》。

夏莉萍副教授分析說,中國對外領事關系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壹是從領事制度的緣起來說,其本身“就是從國際貿易的需要中發展出來的工具”,因而領事工作的發展同壹個國家對外交往的程度,尤其是對外貿易的發展密切相關。在沒有全面對外開放之前,中國還沒有發展對外領事關系的迫切需要。二是在美蘇爭霸的冷戰背景下,中國雖然改變了“世界革命”的戰略,但壹些國家仍然對中國懷有戒心,對發展與中國的領事關系十分謹慎。三是受文革壹系列政策的束縛和影響,中國政府對促進國家雙邊關系的重要作用認識上的局限性,也是制約這壹時期中外領事關系發展緩慢的因素之壹。

1979年中國加入《維也納領事關系公約》。在夏莉萍看來,中國加入“維約”是壹個重大行動,從此中外領事關系進入了全面發展的新時期。其中,領事館的設立是雙邊領事關系建立與發展的重要標誌與體現。

1979年1月,中國政府同美國政府達成關於互相建立領事關系和開設總領事館的協議。中國同意美國在廣州和上海開設總領事館,美國同意中國在舊金山和休斯敦開設總領事館。

1979年8月24日,中國外交部和美國駐華大使館以換文方式達成協議,確定了中國駐舊金山總領事館、駐休斯敦總領事館和美國駐上海總領事館、駐廣州總領事館的設館事宜以及各館的領區。

此後,中外互設領事館不斷增加。改革開放以來至2006年底,中國在國外***設置了61個總領事館、領事館和領事辦公室。這還不包括12個已達成設領協議,但還未開館的領事機構。

外國在中國設立了115個總領事館、領事館、領事辦公室和名譽領事館。此外,中國與有關國家就外國在中國設立22個領事機構已達成了設領協議,領區也已經劃定。外國在中國香港設立了58個總領事館、66位名譽領事;在澳門設立了3個總領事館,13位名譽領事。

進入新世紀,更是出現了壹輪外國在華設領的高潮。各國比以往更加重視在華利益。中國從服務於國內發展戰略的角度出發,也同意外國在華設領。

夏莉萍認為,外國在中國內地設領,不僅可以提高該地區的知名度,促進對外開放,也有利於中國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人才,充分利用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國際競爭。

此外,外國在華設立的領館可以起到窗口和橋梁的作用,準備來華投資、旅遊的外國人可以通過這個窗口盡可能多地了解中國,了解地方;外國駐華領館也可以為其本國的有關企業和機構與想“走出去”的中國地方企業、人員牽線搭橋。

在接受名譽領事方面,中國的態度也較改革開放前有了很大的轉變。新中國成立後,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只承認和實行職業領事制度、不派遣也不接受名譽領事。1997年香港回歸後,中國政府同意外國政府在港保留名譽領事,或者向香港特區派遣名譽領事。

1998年1月,中國政府同瓦努阿圖政府簽訂協議,同意瓦努阿圖在北京設立名譽領館。中國政府開始承認並在內地試行名譽領事制度。至2006年底,中國接受了9個國家在中國內地委派名譽領事。

以上這些發展表明,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在對外交往方面變得越來越開放,越來越自信,中國外交也越來越務實。

33家領館入住廣州

作為改革開放的南大門,廣州成為外國在華設領增長最快的地區。廣東省外辦領事處處長羅軍介紹說,改革開放之初,美國率先於1979年在廣州開設總領事館,隨後外國駐穗領館不斷增加,於2000年達到16家。新世紀頭8年,外國駐穗領館數量翻番,達到33家,僅次於上海。“以色列駐廣州總領館預計明年初開館,西班牙計劃明年在廣州設領,厄瓜多爾也在加緊設領籌備工作。”

“領館數量不斷增加表明,越來越多的國家希望加強與我國的領事關系,並由此進壹步促進與我國的交流與合作。33家領館這壹數字不僅表明了廣東及華南地區經濟發展的對外吸引力,也顯現了廣東及華南地區在我國對外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外國在廣州設立領館,主觀上是滿足自身的需要,但客觀上也為廣東擴大對外交往、促進對外合作提供了許多的便利。

許多國家在穗設領後,它們與廣東的經貿往來都有較大幅度的增長。目前,廣東與這33家領館派遣國的貿易額已經超過了廣東外貿總額的50%。不論國內企業出去,還是外國的企業進來,領館作為外國常駐官方機構,都可為它們前往對方尋求合作、謀求發展提供真實可信的資訊服務,發揮長期、穩定的橋梁作用。“譬如,2006年在廣州舉辦的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我們與意大利駐廣州總領館密切合作、相互協調、努力推動,促成意大利總理普羅迪親自帶著包括七八名部長級官員和700多家企業在內的龐大參展團來到廣州,開啟中意中小企業合作的良好局面。又如,每年的廣交會、高交會以及各地市和部門舉辦的經貿招商、投資推介、產品展示等重大經貿活動,駐穗領館都會應邀派員前往參加,充分了解各種商機,為派遣國與廣東各地市和部門之間的互利合作牽線搭橋,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領館有不同的領區,大多數領館的領區除了廣東之外還包括廣西、福建、海南,有些還包括湖南、江西,甚至雲南、貴州等省。在促進派遣國與廣東的交往的同時,它們也以不同的方式推動了派遣國與這些省區的交流與合作。”

為幫助各國更好地了解中國,廣東每年都邀請領館官員旁聽“兩會”或參加各類情況介紹會,讓他們從權威渠道認識廣東的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和未來規劃,了解重大改革舉措、社會熱點問題的因果及影響,從而客觀地向派遣國及其國民介紹。2003年“非典”期間,國外對廣東形勢的猜測和誤報很多,中方通過安排各國領館官員參加形勢介紹、專家訪談、參觀考察等活動,讓他們了解了廣東的真實情況,從而打消了疑慮、消除了誤解、穩定了人心。今年8月,廣東專門組織各國領館官員前往珠江東岸的廣州、東莞、深圳、惠州等地參觀考察,讓他們親身感受改革開放給珠三角地區帶來的巨大變化。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廣東,隨之產生的問題也逐漸增多。為妥善解決這些問題,外國駐穗領館發揮應有的作用,為有關人員提供了幫助、解決了困難。“2003年的10月,廣州壹周出現了4個精神失常的美國公民。他們自身已喪失行為能力,又無親友監護,自身安全面臨危險,而且危及他人安全。當時,相關部門通過聯系美國駐穗總領館,由他們協助安排病人住院治療,並及時與家人溝通,最後安排他們平安回國。近年來,類似事件不時發生,如果沒有領館協助,處理起來都十分困難。”

30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對外交往經驗逐步積累,廣東根據國際條約和慣例與外國駐穗領館的交往和合作日益密切,具有中國特色並符合廣東實際的領事工作也日漸成熟。羅軍介紹說,外國領館受邀參加和自行舉辦的經貿和文化活動每年都有過百場之多,有些活動已對內對外形成品牌,如廣交會、高交會、廣州的“焰火晚會”、深圳的“海濱日”、東莞的“荔枝節”,英國、澳大利亞等國領館的教育展等。

據了解,越來越多的駐穗領館正著手建設永久館舍。其中美國將在廣州珠江新城內建設壹個占地3萬平方米的永久館舍,預計下個月正式破土動工。羅軍介紹說,“為滿足領館建設永久館舍的需要,廣東在廣州赤崗規劃了壹個領館區,供各國領館前往選地建館。最近,該區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泰國領館已經取得建館用地,韓國、印尼、越南、科威特也已正式提出了用地申請,相關手續正在辦理中。”

駐華領事機構最多的城市

在內地眾多城市中,上海是外國駐華領事機構最多的地方。根據上海市外辦的最新統計數據,目前已有64個國家在上海設立領事機構,包括5個名譽領事、1個領事辦公室和1個領事館,其余為總領館。

許多國家在上海設立領館的歷史都在百年以上。1854年美國任命首任駐滬領事羅伯特墨菲,這是美國在中國設立的第二個領事機構,也是美國在遠東地區最早設立的領事機構之壹。

瑞典在上海的第壹個總領事館設立於1863年,但是直到1893年才成為真正的領事館。館址搬遷了多次,1937年最終定於外灘的中山東二路9號。

新中國成立後,西方國家駐滬領館逐漸關閉,直至改革開放後才重新恢復。1980年4月28日,美國駐滬總領館在淮海中路1469號重新開館;1996年11月6日,瑞典駐滬總領館在瑞典前首相佩爾松的主持下復館。如今“G8”國家均已在上海設立總領事館,而近年來的壹大趨勢是更多的發展中國家逐漸在上海建立總領館。

外國駐滬總領館的領區範圍基本上包括上海及長三角地區,除了為中國公民提供簽證服務和為本國公民提供領事服務外,越來越多的領館將業務範圍拓展到中外雙邊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環保、科技等眾多領域,導致領館的分支機構越來越多。近幾年上海許多領館都搬入面積更大的新址,有的則不停地在外購房以容納新設機構,甚至壹個總領館下的業務部門可以“分居四地”。

由外國駐滬領館發放的簽證數量正在逐年攀升。以美國駐滬總領館為例,每年都要簽出約17萬張簽證,其中近90%來自上海領區的申請者都能順利通過,還有許多申請者拿到了壹年內多次往返簽證。從2007年10月到2008年9月的這個財年裏,美國駐滬總領館***簽發了14.4萬張非移民簽證,比前壹個財年增加22%;其中發放學生簽證量比2007財年增加40%。

而日益增多的本國公民也進入了外國駐滬總領館的轄區。中國已經成為美國學生第五大海外留學目的國,其中許多都在上海求學,美國駐滬總領館如今為7.5萬名生活或短期訪問上海領區的美國公民提供服務,而暫住在日本駐滬總領館領區的日本人已經超過了6.1萬人。

在日益增進的中外交流中,領事館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壹方面它是兩國政府溝通的橋梁,為雙方縮小分歧、增進互信和理解提供幫助;另壹方面它又為雙方民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提供管道。目前美國駐滬總領館負責商業事務、農業貿易、教育交流、媒體關系、海關合作以及航空合作的辦公室都散落在上海各地,最近添加的美國食品藥品監督局上海辦公室,也將於2009年春天開始正式運轉。

美國駐滬總領事康碧翠女士說,過去30年,中美雙方從上世紀70年代以前的互相隔絕發展到壹個廣泛的包含多層次的雙邊對話機制。目前雙方政府對話非常頻繁,民間交流已經形成雙向的“洪流”。這樣的交流對於雙方在未來30年形成互相理解的氛圍都相當有利。“美國駐滬總領館為增進美國和中國東部的了解而驕傲,我相信雙方關系壹定會繼續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