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唐宋時期,慈溪有移民進入嗎

唐宋時期,慈溪有移民進入嗎

慈溪歷史文化 圍墾文化:

慈溪圍海造田的歷史文化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紀以前,民間隨海塗地形不同,各自壘土築堤,謂之“散塘”。

 11世紀以後,喇叭形的杭州灣漸趨彎曲,湧潮增強,泥沙沈積增多,海塗基本處於淤漲狀態;同時人對土地的需求日益迫切,築塘圍墾更加頻繁,也更加具有組織性。有文字記載的大規模築塘始於宋慶歷七年(1047年)間始建的大古塘,全長80公裏,經歷340年,至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年)才真正完成,工程十分浩大。

 在以後的700多年中,隨著海岸線的北移,人民陸續修建新塘:周塘、潮塘、解放塘、八塘、九塘、十塘,有的地段已修築至十壹塘。千年以來,人民寸土鬥汗,艱苦創業,終於築起巍巍480公裏的新舊海塘,圍墾出664平方公裏土地,滄海終成桑田。

移民文化:

早期的慈溪人多聚居在沿山壹帶,隨著海塘的修築漸次北遷,山南以及沿山居民“北移東遷”,大古塘兩側出現了大批村落。同時鄰近地區和外省人口也逐漸遷入,移民至庵東鹽區從事鹽業生產。此外,明洪武年間,為防倭患,慈溪築觀海衛城,曾調福建富寧衛軍5000余人戍守,這批兵士大都留居當地,今觀海衛壹帶居民多為其後裔。

 慈溪最早的人口記載自宋代始,全縣統計人口156380人,清同治九年,人口249225人,1954年縣境調整後,總人口521706人,2003年全市戶籍人口100.7萬人。

 改革開放以來,慈溪作為沿海開放城市,又湧入了大量的外來人口,2003年統計,全市登記外來人口達40余萬人。沿承千年的大量外來人口的遷入,成就了慈溪人民“海納百川,包容兼蓄”的移民文化。

青瓷文化:

慈溪是中國瓷器的發源地之壹,燒制時間上始於漢,下終於宋。自晚唐至北宋的近兩個世紀裏,興盛不衰,成為名副其實的唐宋瓷都。朝廷在上林湖邊等地設置貢窯,燒制如冰似玉的秘色瓷產品。對此,唐詩中多有稱頌之作,如陸龜蒙的“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孟郊的“蒙茗玉花盡,越甌荷葉空”等。

 上林湖越窯遺址是優秀文化遺產,她經歷了創造、發展、繁榮、衰弱的整個歷史階段,具有無可替代的歷史、藝術和科學研究價值。至今,在風景秀麗的上林湖畔,還能找到120多處窯址,這些窯址分布密集,遺存豐富,被稱為“露天青瓷博物館”,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吸引了眾多專家學者和遊客前來考察、參觀和遊覽。

 2001年8月,慈溪上林湖越窯青瓷有限公司恢復了中斷千年的青瓷生產,成功仿制了雞首壺、八棱瓶、香爐、三腳蟾蜍等精品。同時還研制試燒出了能演奏美妙樂曲的系列青瓷樂器——越甌、仿編鐘,並隨著慈溪民族樂團出訪法國,為世界送去中國的歷史文化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