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闖關東是什麽意思?

闖關東是什麽意思?

闖關東,是指在清後期及民國時期大批中原、江北的老百姓被迫或主動跨過山海關以及渡過渤海,到東北地區闖蕩,墾荒和定居的事件。

歷史沿革

1644至1667年,《遼東招民開墾條例》,規定“招至百者,文授知縣,武授守備”,其中23年間“魯民移民東北者甚多”,許多遼東地區因移民而“地利大辟, 戶益繁息”。河北以及河南的百姓大多遷至鞍山,遼陽和營口。而山東的百姓大多遷至了大連和丹東。

1668至1860年,為維護東北固有風俗和保護八旗生計, 康熙七年(1668年)清廷下令“遼東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對關東實行禁封政策。這期間,關內和關外的移民,以及文化交流驟然停止,其實也是清政府閉關自守的壹種體現。

1861至1911年,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對邊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斷侵蝕黑龍江邊境,清政府采納了黑龍江將軍特普欽建議,於鹹豐十年(1860年)正式開禁放墾。從此開禁放墾,鼓勵移民實邊,以振興關外的經濟。

19世紀, 黃河下遊連年遭災,清朝政府卻依舊禁關。破產農民不顧禁令,成千上萬的冒著被懲罰危險,“闖”入關東,此為“闖關東”來歷。清末, 沙俄侵略東北。清於1860年在關東局部馳禁放荒,1897年全部開禁,1910年關東總人口增至1800萬人。民國年間(1912年——1949年),“闖關東”洪流澎湃,新中國前夕近4000萬人。民國38年間,山東人闖關東數量達到平均每年48萬人之多,總數超過1830萬,大約占全部闖關東人口(3700萬)的壹半。

產生背景

“闖關東”有廣義的與狹義的兩個概念。 有史以來 山海關以內地區的民眾出關謀生,皆可謂之“闖關東”,此為廣義。狹義的“闖關東”僅是指從 清朝 順治年間到 中華民國這個歷史時期內, 山東、 河北、 山西、 河南及皖北、蘇北等地的百姓去關東謀生的歷史。我們通常所說的“闖關東”是狹義的。

闖關東,作為壹種社會習俗而被廣泛接受。 山海關城東門,界定著關外和 中原大地,從 清朝到 民國數百年間,背井離鄉的 山東人等關內人開始興起了闖關東。清入關實行民族等級與隔離制度,嚴禁漢人進入東北“龍興之地”墾殖——頒布禁關令。順治曾告誡滿洲貴族末路退往關東。滿人傾族入關,關東人口劇減,借口“祖宗肇跡興王之所”保護“參山珠河之利”,長期對關東實行封禁政策。順治開始,滿境分段修千余公裏“柳條邊”籬笆墻——東北長城(柳條邊墻、柳墻、柳城、條子邊),康熙中期竣工。從山海關經開原、新賓至鳳城南的柳條邊曰“老邊”;自開原東北至今吉林市北曰“新邊”。故,在民間有“邊裏人”、“邊外人”的說法。

十九世紀中葉,虛掩的山海關大門敞開,流民潮湧,洶湧澎湃。人是文化、信息的載體,人的流動實際上就是文化的流動。“闖關東”浪潮疊起,意味著中原文化向關東地區大規模挺進,文化交流也進入了壹個新階段。如果說“閉關”時代的文化交流表現為中原文化對東北固有文化的“影響”,受到“封禁”的人為幹擾,那麽,在開放的歷史條件下,中原文化迅速在關東地區擴散,使得中原文化和關東文化在遼闊的關東得到了並存。

山東村、河北村,河南村等在關東的“復制”,實際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加上人員數量龐大,他們有充分理由保持 齊魯文化或?燕趙文化,所謂“聚族而居,其語言風俗壹如舊貫”即是。他們可以不必改變自己,削足適履,去適應當地的社會風俗、宗教信仰,使用當地的語言文字等,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同樣是文化上的保守主義。趙中孚在論及“闖關東”的意義時說過這樣壹段話:“社會意義上,東四省區基本上是華北農業社會的擴大,二者之間容有地理距離,但卻沒有明顯的文化差別。華北與東四省區之間,無論在語言、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家族制度、倫理觀念、經濟行為各方面,都大同小異。最主要的是東四省區移墾社會成員,沒有自別於文化母體的意念。”

面對齊魯文化、燕趙文化的撲面而來, 關東文化不可能沒有絲毫戒心,也不可能沒有“土客”矛盾產生,如《黑龍江述略》載:“而雇值開墾,則直隸、山東兩省為多。每值冰合之後,奉吉兩省,通衢行人如織,土著頗深惡之,隨事輒相欺淩。”遼寧安廣縣(今吉林大安市新平安鎮)也是壹個例子,《安廣縣鄉土誌》記載:“縣屬未經設治以前,蒙古未諳耕種。徒資牧養,壹片荒蕪。嗣經漢民來境墾種,公旗得獲租利。然因族類各異,言語不通,情意未能浹洽,蒙古多欺淩之,……迨光緒三十年(1904年),奏準委員勘荒,招戶領地。客民聞風而至,……蒙古亦漸事稼穡。”

代表城市

闖關東造就代表的移民城市則是大連

大連在闖關東浪潮中擁有其特殊性:

壹是人口組成得到極大的改變,其程度在東北的各城市中是數壹數二的。闖關東之前,大連人口僅20萬人左右,而闖關東之後,大連人口增加了幾倍。

二是山東後裔的比例很高,這壹比例也遠遠高於其他的東北城市,截止到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山東人後裔的比例約占大連總人口的60%左右。

三是大連是在闖關東之後,唯壹的壹個被改變了口音的城市,大連話又稱為膠遼官話,或者萊語。 這是因為大量的煙臺、威海移民進入大連,以聚集地的形式居住和工作,因此而形成的特征語言。其他東北城市由於河北話和東北話差別較小,以及部分地區移民較少(如吉林地區)等原因,因此原地方語言沒有被改變。

四是大連文化被極大的改變,例如當下的飲食文化,大連菜是完全基於魯菜中膠東菜系,再加上東北菜和閩菜(當時有少量福建人也移民到了大連)而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