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信仰與故鄉之殤

信仰與故鄉之殤

卡亞寇伊是壹個村莊的名字,位於土耳其西南部的舊利西亞省,距離美麗的海濱小城費特希耶大約8公裏,離熱鬧的 旅遊 度假聖地薩若努僅5公裏。20世紀中葉,這裏壹度繁榮富足,上萬名穆斯林和基督徒安居樂業;多方政治勢力聚集,具有極高的戰略價值和經濟價值。

然而,若幹年後,曾經壹度繁華的村莊,變成了土耳其著名的“鬼城”。它的消亡與第壹次世界大戰息息相關,戰後的人口交換協議,打破了世外桃源原本的寧靜,歲月的洗禮和自然災害的摧殘,使其淪為荒涼蕭瑟的廢墟群,吸引大批的探險者前往探秘。

卡亞寇伊的 歷史 ,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相傳壹群拜占庭時期的村民為了躲避海盜,選擇定居在這片隱秘的山林中。他們說著希臘語,信仰的是基督教,而這群人所建立起的希臘小鎮,在當時被叫做“萊維西”。

到14世紀,隨著更多的人來到這裏,萊維西已成為壹個相當大的聚落點,居民上萬,主要分為基督徒和穆斯林兩個宗教族群。穆斯林們大多生活在山谷周邊,從事農業活動;以希臘人為主的基督教徒則住在山谷的內側,以手工藝維持生計。雖然信仰各不相同,但兩個族群相處融洽,互幫互助:每當遇上婚禮或神聖的宗教活動,穆斯林的音樂家會出現在基督教的慶典上為其彈奏優美的曲調,女人們會將糖果和食物進行分享,男人們在當地的咖啡館中聚到壹起,吸著水煙,下著棋,說笑著為彼此排憂解難,孩子們在路邊壹起玩耍……他們***同維持著卡亞寇伊的繁榮和穩定,使這座城鎮在經濟、文化等方面都有了飛躍性的發展,成為土耳其西南海濱首屈壹指的繁榮地區。

然而,世外桃源般的美好生活,被當地政府的壹紙協議打破了。那是源於第壹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統治者奧斯曼帝國戰敗,被迫與協約國簽訂的《色佛爾條約》。這項條約瓜分了土耳其的許多領土,希臘打算割走土耳其相當富庶的兩大地區,而此時“萊維西”所在的半島南部則是意大利想要的地盤。過於殘酷的條約壹經提出,當即激起了土耳其民眾的反抗情緒,第二次希土戰爭爆發了。戰後《,色佛爾條約》作廢,雙方重新簽訂了《洛桑條約》。其中有壹項《人口交換協議》規定:希土兩國之間需要交換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口。這就意味著,生活在土耳其的希臘裔基督教居民,必須“返回故土”希臘;同時,生活在希臘的土耳其裔穆斯林,也必須遷居土耳其。

1923年的萊維西,壹夜之間,6000多名基督教居民被迫離開,曾經相親相愛的人們匆匆告別之後,再不相見。壹場人口大交換,留下的是無盡的悲傷和淒涼。

信仰基督教的希臘裔居民,已經在萊維西生活了上千年,他們和當地土耳其穆斯林和睦相處,期間早已無數次通婚,血濃於水,就因為信仰基督教,他們不得不離開世代生活的故土,被遣返回“自己的國家”——希臘。據記載,希土兩國的這次人口交換,大約有200萬人的命運從此被改寫。總***約有50萬穆斯林離開希臘,遷往土耳其;同時,約有150萬基督教徒離開土耳其,遷往希臘。遷移導致的結果是,希臘突然人口暴增,這些從土耳其返回的“同胞”缺少居所,被本土希臘人嘲諷為“酸奶洗禮過的東方人”,雙方格格不入,壹度互相排斥;同樣,從希臘遷回土耳其的穆斯林日子也不好過,他們被本地土耳其穆斯林稱為“異教徒”。

隨著時間的流逝,基督徒離開後,在周邊從事農業的穆斯林發現失去了生產價值,也紛紛離開此地。後來,萊維西小鎮逐漸荒廢,淪為空空如也的鬼城,人們便稱之為“卡亞寇伊(意為卡亞可石頭村)”,表明這裏除了廢墟裏的石頭,什麽都沒有。

自古以來,戰爭不僅會讓人類損失慘重、威脅生命,甚至會破壞文明、激發族群矛盾。希臘和土耳其之間的戰爭,便加劇了種族的分崩離析。《人口交換協議》帶給卡亞寇伊的破壞不可逆轉,直接導致這座蘊含璀璨文明的村莊徹底消失於人類的 歷史 長河中。

最初,村民的遣返只是導致卡亞寇伊變成空城。那些記載人類文明記憶的建築仍舊屹立在那裏,經受歲月的洗禮。但1957年發生的7.1級大地震,則徹底摧毀了所有建築物,真正讓這座村莊化作壹片荒涼蕭瑟的廢墟。盡管後來山谷周邊的房屋得到壹定的修繕,但是山谷內部的建築再無人問津。

從此,關於卡亞寇伊的往事,人們只能在史書的記載、老壹輩的記憶中,找到幾分痕跡。於是,後人把對那段歲月的懷念,寫進壹些文藝作品裏,誕生了壹個個愛恨別離的故事。英國作家博尼爾斯在他的小說《無翼之鳥》中,借卡亞寇伊村的背景,講述了壹個動人淒美的愛情故事:美麗的希臘少女,由於兩國之間的紛爭,不得不與相愛的土耳其情人分離。

此外,著名影片《香料***和國》,也是以希臘與土耳其人口交換的 歷史 為背景,根據導演塔索斯·布爾梅提斯的親身經歷改編。同樣是因為人口交換,年幼的主角凡尼斯跟隨父母壹起遷往希臘,而身為穆斯林的祖父則留在了土耳其,還有他的童年玩伴莎米。在電影中有這樣壹個鏡頭,當凡尼斯的父親被驅逐的時候,移民官在他耳邊悄悄說,如果他能放棄基督教,改信伊斯蘭教,就能留下來,可是他猶豫了五秒鐘,之後,壹切都晚了——物是人非,當他再踏上這片土地時,參加的是祖父的葬禮,童年玩伴也早已嫁作人婦。

如今,人們若想要探尋 歷史 ,只需穿過茂密的樹叢,徒步往前繼續行走,便能看到依山而建的卡亞寇伊。天氣陰暗的時候,站在山腳下遠遠望去,能看到山坡上錯落有致地分散著大大小小數百幢破舊的房屋,沒有房頂,有些只剩下壹面孤墻、壹根柱子或壹塊石墩,也沒有人居住,看上去格外荒涼。當然,盡管它被當地人稱作“鬼城”,但事實上卻未發生過任何靈異鬼怪的事。

殘敗本來是壓抑的場景,但卡亞寇伊卻有壹種另類的瑰麗。沿著碎石路,順著坡道往上爬,便能更清晰地看到卡亞寇伊現存的容貌。房屋依山而建,設計獨特,在景觀和采光方面互不幹擾。各種斷壁富有層次感地分列兩旁,有如壹個個隱者,默默地守護著此地。越往上走,石頭路面破壞得越嚴重,房屋坍塌得也更厲害,壹些倒塌的房子下面,還留有希臘人用過的壹些石頭物品,如石竈、石凳等,都丟棄在那裏。墻邊、墻內瘋長的野草、仙人掌,又給滄桑的畫面平添了幾分生機。

經歷了戰爭、人口遷離、地理環境等多重因素的侵蝕後,卡亞寇伊呈現出壹副破敗的景象。但值得欣慰的是,20世紀末,在當地政府的協助下,這座被人遺忘的小村莊得到修繕和翻新。它承載著厚重的文化 歷史 ,象征著土耳其和希臘之間的和平與友誼,因此政府對其非常重視,並將如今的卡亞寇伊及其周圍地區列為土耳其三級保護區和考古遺址。

據統計,大約有4000幢石屋及其他建築被保留下來,包括14座小教堂、2座大教堂、2座學校行會和1座海關大樓,其中有760處建築被列入文化遺產保護範圍。近幾年來,由土耳其旅行社協會、土耳其-希臘友誼協會和土耳其建築師協會開發的重建項目,也將陸續讓剩下的房屋、教堂、學校、圖書館、醫院、商店和其他壹些設施得到恢復。

如今在政府的扶持下,卡亞寇伊已經逐漸成為土耳其特色小鎮, 旅遊 業的發展使其重獲新生。遊客們可以漫步在碎石街道上,穿行於教堂的立柱和拱門間,透過殘缺的建築追尋昔日的盛名。由於這裏曾經居住過虔誠的信徒,所以廢墟中的教堂相對比較完好,有3座可供遊人進入參觀。教堂的遺跡外,還設立了標誌牌,用英語和土耳其語寫著名字。它們大多建於17世紀,日曬雨淋的侵蝕下,內部的壁畫已褪去原本鮮艷的色彩,哥特式拱形的屋頂也不像以前壹樣華麗,斑駁的銹蝕仿佛衰老者的滄桑褶皺,孤獨地屹立在荒涼的“鬼城”中,記錄著過去那段悲傷的往事。 歷史 的長河裏,這裏也曾明亮寬敞,富麗堂皇,擠滿了前來禱告的信徒。但在大自然和戰爭的掠奪下,美好逐漸消散,獨留壹絲悵惘。

不過,有時命運就是如此有趣。其實,並不是所有希臘人離去後的小城,都淪落成了“鬼城”。在土耳其境內,還有壹座與卡亞寇伊有相似 歷史 的小鎮,卻被完整地保存了下來。

在土耳其著名遺跡以弗所附近,有壹個存在了千年的小鎮,叫希林斯,因有“甜美”“可愛”的意思,所以又被稱為“甜美小鎮”。它建於6世紀。壹群來自希臘的基督教徒,意外發現了這塊風水寶地,壹直過著與世無爭的平靜生活。當年第二次土希之戰爆發,希林斯也受到波及,《人口交換協議》迫使希林斯的基督教徒回到希臘,而希臘的穆斯林“返回故土”,成為了小鎮新的主人。戲劇性的是,同樣 歷史 下的希林斯,卻跟卡亞寇伊走向了截然相反的命運之路:那些新遷來的穆斯林沒有拒絕和抱怨,而是將希臘式房屋進行改建,融入了奧斯曼風格,過起了幸福美滿的新生活。

現在,隱匿在深山之中的希林斯因獨特的建築風格和 歷史 文化,成為了熱門 旅遊 景點。狹窄的街道上遍布各式各樣的商店,商品琳瑯滿目,匯聚著來自五湖四海的遊人。紅頂白墻的希臘式民居,錯落有致地盤踞在半山腰上,掩映在滿山的果樹中,遠遠望去,如同壹幅風景畫。

相比之下,卡亞寇伊確實顯得有些許靜謐和悲涼。在廢墟旁的山間道路上行走,遊客們都安安靜靜,大家都默契地保護著此地的靜謐。畢竟,“廢墟之美”需要用心去體會,沈浸其中,才能感受那份殘缺的遺憾。當溫暖的陽光驅散山林裏的陰霾,登上頂峰,感受來自視覺的震撼體驗;再閉上眼,於烈烈清風之中聆聽歲月消逝的低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