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殷商遺民:宋國悲劇之源

殷商遺民:宋國悲劇之源

周平王東遷之後,周天子逐漸失去天下***主的地位,各國紛紛圖強稱霸,成就了春秋戰國這壹擁有獨特魅力的紛爭亂世。但是卻有這麽壹個國家,本是壹等公爵,國家也有相當實力,卻不思進取,僅有的兩次圖霸之舉,卻成為千古笑談,這就是宋國。第壹次圖霸

宋襄公為春秋五霸之壹。不過宋襄公所謂的稱霸其實名不副實。話說宋襄公仰慕齊桓公的霸業,也想依葫蘆畫瓢,高舉仁義大旗,指揮天下諸侯。他先是在齊國內亂之時護送公子昭回國繼位,而後在鹿地與齊楚會盟,並以盟主自居,自然引起齊楚國君的不滿。後來宋襄公又打算在盂地大會諸侯,沒想到被楚成王擺了壹道,兩人因盟主之位爭執不下時,楚王竟然派兵把他綁架了。而宋襄公以“仁義”自居,會盟時根本沒有帶兵。雖然是楚人不講信義,不過當初齊桓公同樣也是被魯國曹沫在會盟時劫持要挾,結果反而成就了桓公的信譽。說到底還是宋國的實力不被諸侯認可,妄圖稱霸只能自取其辱。然而吃了大虧後,宋襄公還是做著霸主夢。後來宋又與楚發生泓水之戰,其時楚兵多於宋兵,但是宋襄公不聽公子目夷趁楚兵“半渡而擊”和“未陣而擊”的建議,非要等楚兵布好軍陣後再擂鼓進軍,並以“仁義”自居(“君子不困人於厄,不鼓不成列”),結果大敗而歸。宋襄公空談仁義卻沒有自知之明,成為了當時以及後世的笑談。

宋襄公高舉“仁義”大旗第二次圖霸

後來的整個春秋時期,宋國都疲於應付周邊鄭、陳、蔡、曹等國的騷擾,並因夾在爭霸的晉楚之間而飽受戰亂。戰國之時,宋國似乎對於爭霸圖強不是太感興趣了,整個戰國之世都沒什麽存在感,直到宋國的最後壹任君王宋康王時,宋國似乎又有了崛起的跡象。“東伐齊,取五城。南敗楚,拓地三百余裏,西敗魏軍,取二城,滅滕,有其地”,當時號稱“五千乘之勁宋”。然而這只是假象,夾在齊、楚、魏之間的宋康王對內不修仁政,統治暴虐,對外胡亂用兵,得罪大國。看似強大,實則已經危機四伏。諸侯稱宋為“桀宋”,認為“宋其復為紂所為,不可不誅”,終於齊國聯合楚國和魏國攻滅宋國,瓜分其地。

宋康王時壹度兵威甚盛悲劇之源

整個春秋戰國,宋國為什麽這麽奇葩?其實宋國從建立之時便已經註定了宋國的悲劇。武王克商後,為了安撫殷商遺民,讓商紂王之子武庚繼續統治舊地,並設置“三監”,派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同監視武庚和殷民,以防作亂。沒想武王去世後,因為不滿周公攝政,管叔、蔡叔竟然和武庚聯合起來叛亂。周公花了三年時間才完全平定了這場動亂。周王室意識到殷商余孽的力量不可忽視,但又不可能趕盡殺絕,所以便采取分化的措施,將朝歌之地封給武王的另壹個弟弟康叔建立衛國,將壹部分殷商貴族遷到了成周洛邑進行直接監視,另壹部分殷民隨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在殷商故地商丘建立宋國,以延續殷商宗祀。再加上當初隨箕子遠走朝鮮半島的殷民,整個殷商殘余勢力被四分五裂。而宋國的周圍,又分封了壹大批姬姓諸侯,名曰“拱衛王室”,其實也是對宋國以及東夷、淮夷諸國的監視。周成王專門作《微子之命》,其中大肆贊揚了商的祖先湯的仁德,實質卻是告誡微子要“慎乃服命”、“律乃有民”。

春秋時期地圖

周王室應該是希望將殷商遺民慢慢培養成大周的溫順臣民,絕對不容許再有叛亂出現。我們不難想象,整個西周時期,宋國應該都是處在壹種被監控和洗腦的環境中。而這種改造應該說是非常成功的,以至於到了兩百多年後的春秋戰國,諸侯都開始圖強之時,已經被周禮教化成溫順良民的宋人反而有點不適應這種大爭之世了。自國君以下,壹個個醉心於“仁行義舉”。宋襄公自不必說,宋宣公、宋穆公都有讓位的美名,宋景公有“熒惑退行”的仁德,宋文公即位前便廣施仁義。整個國家盛行出世之道,傾心於發展民生,宋國的陶丘、彭城、商丘等都成為當時著名的商業都會。而宋國也出了壹批素有仁名的飄然之士,孔子、墨子、莊子、惠施、計然都是宋人。可以說,宋人繼承了祖先商湯的仁德和聰穎,卻失去了當年“大邑商”征伐諸侯的悍勇。也許宋襄公的庶兄公子目夷早就看明白了這壹切,所以他才會在宋襄公圖霸之時極力勸阻。“天之棄商久矣”,縱然“禮崩樂壞”,宋人也再難以重振祖先的雄風了。

莊子與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