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大陸人的由來

大陸人的由來

大陸人是“二戰前定居臺灣省的客家人和二戰後福建移民到臺灣的中國大陸人”的統稱。

在臺灣省,是指1945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來到臺灣的中國人(新居民),尤其是1949內戰戰敗後隨國民政府移居臺灣的大陸居民。臺灣省對“外省人”的稱謂不僅具有民族內涵,而且在壹定程度上具有政治和思想內涵。早期定居臺灣省的客家人和福建移民,將自己與戰後來臺的中國大陸移民區分為“本省人”。

雖然漢族、其他民族和海內外的中國人都為中華五千年文明做出了貢獻,但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不同省份的中國人有地域差異。在珠三角三江流域,外省人和廣東人被稱為外江佬,壹般指粵語以外的族群,特別是說外省口音或普通話的人。當然,其他省份也有類似的稱呼,但在國內壹般都叫“同胞”,在國外大多叫“中國人”。

在臺灣省,習慣性地使用“外省人”這個稱呼,雖然省級的行政單位已經虛化。戰後很難有效統計中國大陸各省的軍民移民人數。根據1956的人口普查,非本土人口約為93萬,加上27萬沒有公民身份的軍人,* * *約為1210000,占當時937萬臺灣人口的13%。很難確定“外省人”的數量,因為他們與本省人通婚。壹般認為約占臺灣省現有人口的13~15%。

有人建議用廣義的“新居民”壹詞代替“大陸人”。然而,“外省人”的概念無法與近期大量遷入臺灣省的東南亞、中國大陸配偶區分開來,而介於“原住民”與“新居民”之間的來臺移民,在這種“原-新”的雙重語境中無法獲得更好的地位,因此很容易產生問題。此外,還有“49族群”的說法,這是因為大陸人大多是在65438年至0949年隨國民政府來到臺灣的,但這種說法很少使用。

本省人和外省人都有眾所周知的別稱:“玉仔”(外省人)和“紅薯”(本省人)。二戰後,由於臺灣省的白米價格比較貴,這個省的人往往以紅薯為主食,加上臺灣省的地形類似“紅薯”的形狀,所以臺灣省省的人往往自稱“紅薯”;而太郎被稱為二戰結束後移居臺灣的大陸人。比如隨政府來臺的老兵,常被稱為老太郎;有意思的是,芋頭是臺灣省的本土作物,紅薯卻是舶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