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徽州移民的原因

徽州移民的原因

1987 165438+10月,國務院發文宣布撤銷徽州地區,設立地級黃山市。對於這次更名,很多惠州人還在“擔心”:惠州是不是只剩下壹個旅遊景點了?

徽州的珍貴不在於它的名字。山水鄉村是每年數千萬遊客來惠州旅遊的主要目標之壹。而徽州文化的精髓,則體現在從哲學、藝術到生活方式的自身體系中。這種特殊地域文化形成背後的動力是什麽?

01惠州,山水是她的底色。

古徽州長期保持壹州六縣的格局,設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六縣。近代以來,徽州政府經歷了行政區劃的變革。先是婺源劃歸江西,然後績溪劃歸安徽省宣城市,徽州的主體部分作為今天的黃山市而存在。“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山”。黃山的確是惠州、安徽、中國的壹張名片。

惠州經歷了劇烈的地質運動。從而形成了中部斷陷盆地和兩側斷塊隆起的基本格局。從地理位置上來說,黃山是長江和錢塘江的分水嶺,東有天目山,北有九華山,是皖南山區的中心。以黃山為首的徽州,多山丘陵。據《徽州地區誌略》記載,徽州地區撤銷前所轄面積為65,438+03,403平方公裏,其中丘陵、丘陵總面積達65,438+00,578平方公裏。因為有了這些山,才有了新安畫派,才有了走遍天下的徽商,才有了我們看到的徽州。

外地遊客去惠州玩,大多是看惠州的山。作家郁達夫到惠州旅遊時,也對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車要進山,學穿山甲,學神仙的土遁,才能到惠州...我先在車上默默數了壹下,要繞幾個彎,過幾個坎才能到惠州,但後來被周圍險象環生的景色嚇到,把數字忘了。”

惠州的山太有名了,以至於水的作用常常被忽略。

最重要的新安江向東流入浙江,長江和樂安河以南流入鄱陽湖,青弋江向北流入長江。徽州的丘陵、丘陵占優勢,但源於此的水系不斷被侵蝕,使得大小不壹的山地盆地散落在徽州,從而為徽州人後來的繁衍生息提供了空間。徽州的古村鎮是建立在盆地和山谷的基礎上的。

中國整個傳統社會,農業是基礎,惠州的地理條件肯定不算優越。比如黃山,那裏全是奇松怪石,看起來不像是個種地的好地方。徽州人只能在沿河流域和平原從事有限的農業生產。但是,正是得益於這種艱難的環境,徽州文化才得以成型。所謂“前世不修,生於徽州。十三四歲,扔出去。”事實就是如此。

02山讓人堵,水讓人過。

在徽州的故事裏,山的作用是阻隔,水的作用是溝通。

惠州四面環山,形勢險要,堅固。甚至有人把它比作“蜀中劍閣”。山月是這片土地的原主人,所以他們依仗地形優勢,拒絕接受中原的統治。在中原王朝勢力逐漸南移的過程中,這些山區的土著與外來勢力的沖突時有發生。東漢末年,孫吳重兵圍攻山越,把山民趕出了大山。才第壹次在這裏建縣(新都縣),開始有效統治。

惠州是壹個移民社會。西晉末年戰爭爆發時,徽州險峻的山峰足以成為戰爭與人民之間的屏障。這個未開發的“世外桃源”成了北方難民的目的地之壹。

以家族為基礎的北方貴族家庭紛紛在此定居,徽州人對血緣關系的執著在此時埋下了壹顆種子。類似的故事在晚唐、五代、北宋末年發生過兩次,遷入的人成為徽州居民的主體。從這個角度來說,大概所有的徽州人都不屬於這裏。

惠州人的腳步真的從未停止過。徽州移民社會的屬性不僅是“進來”,更是“出去”。阿明朝人王世貞說:“壹般來說,城裏13人,天下17人。”惠州人好像很不安分。

除了幾條古代驛道,惠州還通過四通八達的水系與周邊省份相連。因為有山,惠州的河流大多水流湍急,出得容易進得難。對於打算外出謀生的惠州人來說,水流湍急自有其優勢。徽州的木材商以“放排”的方式將木材銷往外地,即把木材捆成壹排排,順流而下。

君主專制時期,商人受到歧視,經商被視為“棄根追到底”,但徽州人卻“壹生托付於商”。他們的頭後面有反骨嗎?妳想和法庭作對嗎?徽州人是被逼著做生意的。畢竟這裏可耕地太少。然而,正是他們的流亡為徽州的繁榮奠定了物質基礎。

03沒有徽商,就沒有徽州。

現在說起徽商,我們第壹反應會是明清的鹽商,或者著名的紅頂商人胡雪巖。事實上,徽州的商業活動很早就開始了,並形成了較大的規模。

唐代所寫的祁門縣新修的長門溪,記載“千裏之內,作茶者七八歲”。唐代白居易名詩《琵琶行》中“誰先撬錢,無心他如何離她,已去,壹月前,去浮梁買茶”這句話早已有之(唐中期易縣赤山鎮、饒州浮梁縣定為祁門縣)。可見,祁門地區在唐代已成為重要的茶葉集散地。

“徽商駱駝”外出經商的直接原因是人多,人少,但這並不能說明徽商為什麽能成為最重要的商幫。

另壹個重要原因是徽州人的宗族觀念極重。自唐末開始,北方士紳群體被戰爭摧毀,但貴族家庭的家庭觀在“避難天堂”徽州得以保存,並逐漸成為影響區域發展的關鍵因素。

明朝嘉靖年間,長期以來禁止老百姓建家廟的限制被打破,始於宋代的徽州家祭習俗逐漸開放,徽州人骨子裏的宗族觀被去除,凝聚力大大增強。同姓徽商自然得益於宗族文化。

明州吳家法有這樣壹條家法,要搞商賈,要搞宗族,要養宗族。徽州人投身商海的資本也大多是通過家族和不同家族的聯姻獲得的。清朝紙幣上記載,王家遷到徽州後,只嫁給了程家,因為兩人都是富商。不僅如此,徽商甚至雇傭學徒,優先考慮那些知道家族根源的人。

俗話說“無徽不成鎮”,徽州人走到哪裏都以哪裏為家。老鄉、族人的情誼,讓他們在居住地自發組成商會組織。同時,家族從事同壹行業也有利於形成壟斷,實現利益最大化。比如典當行,大部分都是休寧商人。

經營有方,加上群體的溫暖,徽商迅速積累了大量財富。除了用這些錢進壹步投資,提高生活水平,造福鄉村,是徽商的主要目的。

徽州很多村落都是同姓村落,同村同宗。宗族觀念讓徽商有了很強的責任感,認為壹定要為同宗出力,這也是壹件很美好的事,可以孝敬祖先。西溪南吳的吳家財力雄厚,所以專門請水利專家為村裏修建水利工程,比如堤防。這些建於明朝的運河壹直沿用至今。

除了捐錢給公共* * *項目,吳家最出名的是與文人的交往。新安畫派的領軍人物鑒江,曾長期居住在吳家甲山寺。明代著名才子董其昌、等都是吳家的客人。

值得壹提的是,當年的吳家山就是現在大家都知道的黃山。與文人的交流在徽商中並不鮮見,而吳家最神奇的是家中收藏的藝術品。吳家靠鹽業發家,龐大的財富讓他們收藏了很多藝術珍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前陣子因日本的壹個展覽而掀起輿論的“天下第二行書”的《祭侄》原稿。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學者都對徽州感興趣。人們經常引用湯顯祖的壹句話“我這輩子都沒夢見過徽州”來贊美徽州。其實這是清高的若石先生諷刺惠州是“名利場”,表明他不願意為了名利去惠州。不過這也說明了徽州人的巨大能量。

像吳這樣的大家族在惠州還有很多。他們大多與學者保持密切聯系,最重要的途徑是建立書院。

再窮也不能窮在學歷上。

徽商向來以儒商著稱。他們對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幾乎無法和全國相比。

歙縣包家徽商包柏亭曾說:“富而教之,不可延也。積累財富有什麽好處?”沒有學歷的有錢有什麽用?惠州很多大戶幾乎都棄農創業,然後投資辦學,讓孩子讀書。績溪阿明胡靖家族是指與明靜同科的家族之壹,因其祖先胡長義曾考上科舉。

徽州文風的興盛絕非偶然。因為這是朱成新儒學的正宗之處。朱、程頤、程顥祖籍均為徽州。理學所闡發的那壹套“壹般倫理”,既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思想,也深深契合了徽商重視宗族的文化內核。想要通過科舉獲得更多話語權,又必須維持家庭穩定的徽州人,自然重視儒家思想。

明清時期,“天下書院最盛者,為林東、江油、關中、徽州。”始於唐代的書院是儒家文化在徽州傳播的重要載體。從明朝開始,徽商通過壟斷鹽業獲得了巨大的財富,書院也獲得了大量的補貼。即使在偏僻的山溝裏,也能聽到讀書的聲音,人們稱徽州為“東南鄒魯”。

中國人在教育方面壹向慷慨大方。惠州人可以說是無論家裏多困難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條件的最好例子之壹。明朝萬歷年間,歙縣人郭旭擔任禮部尚書。父親經商失敗,他不得不壹邊做生意壹邊自學。不幸的是,他連續五次鄉鎮考試都失敗了。在他所有的財產都賣完之後,他去了河邊自殺。最後,在壹個木材商人的支持下,他得以繼續他的學業。光是郭旭的經歷就足以說明徽州人對教育的重視。

商人和文人的良好結合也是徽州文化的特殊性。四民中,士、農、商,士壹直是排在第壹位的。商人的社會地位最低。科舉制度之初,甚至不允許商人參加科舉考試。而徽州人能直接說出“好讀書、好經商、好辦事”這樣務實的話,或許才是徽州文化在這片土地上得以發展的真正原因。

05會徽,中國美學的象征。

無論是經商還是做官,徽州人都走遍了全國。他們在改變家鄉面貌的同時,也改變了居住地的壹切。清代揚州的繁榮,得益於居住在此的徽州鹽商。由於尊儒的傳統,這些商人並不是只知道花錢的暴發戶,他們的生活方式在中國人博大精深的文化中留下了獨特的美。

在士農工商中,能給我們留下今天最直觀印象的,就是徽州工匠。

也許是學風比較濃,徽州最著名的手工藝品就是學習文具:王弼、徽墨、唐紙、歙硯。因為惠州多山,松樹多,可以滿足松煙墨大批量生產的需要。徽墨法制復雜,在徽州分為社(郡)、秀(寧)、武(源)三派。此外,往來於徽商之間的文人也參與了工匠制墨的過程,使得徽墨兼具實用性和藝術性。雖然物是人非,但徽墨壹直位列國人俗稱的“文房四寶”之列。

徽州三雕直接得益於徽商雄厚的財力。磚雕、石雕、木雕的裝飾是徽商為家人建造房屋或祠堂必不可少的。人物、山水、花鳥走獸都是徽州三雕中常見的題材。在裝修房子的同時,也起到了潛移默化的說教作用,讓老百姓接觸和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由於這些精美的雕刻,白墻白瓦的徽派建築,遠看古樸典雅,近看卻充滿了豐富的細節,充分顯示了徽州人的審美情趣。

徽州文化大概也是如此。壹看就是徽商文化主導的地域文化。其實仔細觀察就能發現背後豐富細膩的文化內涵。充滿了中國人對教育的重視,中國人窮則改的務實思想,以及對家族傳承的深刻體會。

大徽州的劃分已經不存在了。然而,歷經滄桑的徽州文化,卻從未斷絕。她在山川之間展示自己慣有的姿態,也隱藏在感性的文化符號中,向後人證明自己的存在。

參考資料:

陳秀玲、肖東發《文房四寶:紙、筆、墨及其文化內涵》;《徽州地區誌略》,何·;商人與文化的雙重變奏——唐·《徽商與宗族社會的歷史考察》:明清徽商與王振忠淮陽的社會變遷:《中國歷史文化概論》,嚴武平著;郁達夫作品集,郁達夫;徽州:拾起歷史的碎片,張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