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海河鎮的行政區劃

海河鎮的行政區劃

唐朝以前,海河區域是茫茫滄海。南宋建炎二年(1128),黃河“奪泗入淮”後,帶來大量泥沙,在海區淤積,海岸不斷向東推移。鎮區境內大部分為明代以後逐步成陸,明弘治七年(1494年)時,鹽城距海已達15 公裏;清鹹豐五年(1885)黃河北徙時,鹽城距海已達75 公裏。黃河北徙後,泥沙來源大減,但因黃河三角洲的泥沙被波浪、海流侵蝕而南下,在沿海海域不斷沈積而使海岸線繼續東移。

隨著土地不斷東移,人口從四面八方匯聚來此,不斷東遷。早在元末明初,就有上遊移民遷入,從事鹽業、漁業生產。明洪武年間,朱元璋將蘇州閶門壹帶十萬居民趕到淮南充作煎丁(鹽丁),其中壹部分被分配到海河境內,從此海河成了移民立竈煎鹽之地。清康熙年間,安徽徽州鹽商宋勉旃,從皖南、淮南、昆山、泰州、興化等地招收壹批移民也前來占地煎鹽。清末民初,清末狀元、民族資本家、南通人張謇與人提倡廢竈興墾,將海門、啟東、崇明等地棉農遷入境內定居。

明清時期,境內均為煎鹽地,隸屬兩淮鹽運使淮安分司。清乾隆元年(1736年),改隸泰州分司,但版圖屬縣。明清年間,鎮區全境隸屬鹽城縣。清雍正九年(1731),阜寧建縣後,為阜寧縣所轄,均屬淮安府統管。

1916年至1932年,先隸屬於淮揚道,後隸屬於民國江蘇省政府;

1933年,隸屬江蘇省行政督察區第七區專員分署;

1936 年,隸屬於江蘇省第六行政區;

1942 年4月,射陽建政後,相繼隸屬於鹽阜區行政公署、鹽阜分區專員公署、蘇皖邊區第五和第十壹分區;

1949年3月,隸屬於蘇北鹽城地區專員公署、江蘇鹽城專員公署;

1949年11月14日,海河區轄:清河、永潭、華北、海河、陡港、中興、條河、阜余、革新、大塔、花園等11個鄉,***40個村;

1950年8 月初,隸屬於鹽城地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同年10月隸屬於蘇北人民行政公署鹽城專員公署;

1957年10月7日,區、鄉實行合並後建立五區壹鎮,海河區下轄:阜余、海河、革新、四明、新塘5個鄉;

1958年10月底,設立海河火星人民公社;

1959年3月20日,人民公社的名稱壹律改用當地地名。海河火星人民公社改為海河人民公社,同時阜余從海河劃出,設立阜余人民公社。

1983年7月18日,實行政社分開,以現行區劃範圍建鄉鎮,設立鄉鎮政權;以大隊現行區劃建村,建立村民委員會;以生產隊現行區劃建立村民小組,海河鄉由此設立;

1994年,海河撤鄉建鎮;

2011年1月26日,江蘇省人民政府“關於調整射陽部分鎮行政區劃的批復”(蘇政復[2011]2號、鹽政復[2011]2號):同意撤銷海河鎮、阜余鎮,將原海河鎮、阜余鎮所轄區域合並設立新的海河鎮,鎮政府駐海河集鎮伯森路46號,海河鎮行政區域面積243平方公裏,人口10.38萬人,轄25個村委會、3個居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