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莆仙文化的文化舉例

莆仙文化的文化舉例

海洋媽祖文化

媽祖是人們對“海上女神”的褒稱。媽祖姓林名默。生於宋建隆年間且莆田媽祖是人,也是壹位普通的漁家姑娘。據史料較多的宋代記載,林默出生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灣壹個美麗的島嶼——湄洲島。林姓是福建望族之壹。閩林始祖林祿,在晉永嘉元年(307)以黃門侍郎瑯琊王司馬睿渡江鎮建業(今南京市)。媽祖的高祖林圉,五代時仕閩。曾祖林保吉,仕後周,顯德元年(954)任統軍兵馬使,鑒於天下紛亂,棄官歸隱。祖父名孚,官福建總管。媽祖的父親名林願(壹說名惟愨),宋初官都巡檢,母親王氏,生壹男(名洪毅)六女。媽祖為家中之小女。

媽祖誕生於宋建隆元年(960)三月二十三日。生前,父母已有五女,切盼再生壹男,因而朝夕焚香祝天,祈求早賜麟兒,然終胎又是壹女嬰,父母大失所望。在她即要降生之傍晚,鄰裏鄉親見流星化為壹道紅光從西北天空射來,晶瑩奪目,映得島嶼上之巖石紅光四射,父母察覺此嬰必非等閑之女,遂關懷備至,疼愛有加。因其出生至彌月間均不啼哭,故取名林默。

林默幼時聰明穎悟,勝於姐妹,八歲入塾師讀書,勤學強記且過目成誦。她年小誌弘,不滿封建婚姻,立誌不嫁。自小鉆研醫道,妙手回春,教人防疫消災。她性情和順、熱情,排難解紛,行善濟世,均樂事為。傳說林默二十八歲時,壹次在海上搭救遇險船只不幸被桅桿擊中頭部,落水身亡,後人緣以“人行善事,死後為神”,視她升天為神,專門到海上搶險助人去了。此後媽祖經常顯靈,鄉親亦時常見她於山巖水洞之旁,或盤坐彩雲霧靄之間,或朱衣飛翔海上,常示夢顯聖,救人急難,嗣後,鄉裏之人便在湄峰建起祠廟,虔誠敬奉,後人前來朝覲祭祀者絡繹不絕。

媽祖壹生奔波海上,救急扶危,濟險拯溺,護國庇民,福佑群生,航海人敬之若神。死後,她仍以行善濟世為已任,救逢兇遇難於眾,人們最終將媽祖奉為名副其實的“海上女神”。關於媽祖文化,歷史上許多著名學者都曾涉獵這個領域,現代專家學者也進行認真的研究,1987年,莆田舉行媽祖千年祭學術研討會,與會的專家、學者著重從媽祖文化的內涵和外延進壹步進行研討。

從媽祖文化的內涵來說,媽祖短暫的壹生雖未留下什麽著作,也談不上有什麽思想體系,但她的熱愛勞動、熱愛人民、見義勇為、扶危濟困、無私奉獻、高尚情操和英雄事跡,卻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並形成壹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媽祖犧牲之後,人們就按自己的願望和理想,進壹步把她塑造成為壹位慈悲博愛、護國庇民、可敬可親的女神,其目的仍是為了化育子孫後代和弘揚民族精神。“傳聞利澤至今在”,“已死猶能效國功”──這是宋代狀元黃公度的詩句;“但見舢艫來復去,密俾造化不言功”──這是宋代學者陳宓的詩句;“普天均雨露,大海靜波濤”──這是元代詩人張翥的詩句;“扶危濟弱俾屯亨,呼之即應禱即聆”──這是明成祖永樂皇帝的題詩。以上這些詩名既是對媽祖精神的高度概括,而又說明歷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都很重視發揮媽祖的教化功能,希望使這壹民間信仰成為促進國家昌盛、民族團結、民生富饒的推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媽祖精神無疑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之壹。

從媽祖文化的外延來說,則是指媽祖信仰持續壹千年來形成許多值得我們深入研討和借鑒的相關學術文化課題。

在中外關系史上,媽祖信仰與我國古代許多和平外交活動有密切關聯,諸如宋代的出使高麗,明代的鄭和七下西洋歷訪亞非40多國,明、清兩朝持續近500年的對古琉球中山國的冊封等等,都是借助媽祖為精神支柱而戰勝海上的千災萬劫,圓滿地完成了和平外交的任務。外交使節們為報答媽祖神功,寫下了大量頌聖文章,而這些原始資料對澄清壹些歷史遺留的爭議很有作用。即如鄭和的《天妃靈應之記》碑詳細記錄七下西洋的過程,對史書記載的訛誤和不足起到了訂正和補充的作用。清康熙二十二年中國冊使汪楫所著《使琉球雜錄》詳述在媽祖庇佑下,封船如“淩空而行”,飛速通過釣魚嶼、黃尾嶼、赤嶼而進入琉球國境的姑米山、馬齒山海域,使迎接天使的大夫鄭永安驚嘆如“突入其境”。由此記載可證,釣魚島列島自古就是跟臺灣連結在壹起的中國領土。

在反侵略戰爭史上,有關古籍曾記載中國水師將領依恃媽祖庇護多次把殖民主義者驅逐出澎湖海域的史實。澎湖媽祖廟迄今尤存壹塊“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的石碣,這是明萬歷三十二年(1640年)荷蘭殖民者企圖強占澎湖,沈有容從廈門率船隊抵達澎湖,令其無條件撤離後的刻石紀功。明天啟四年(1624年),中國水師復在澎湖克敵制勝,迫使侵略軍首領牛文來律在媽祖廟簽字投降。至於媽祖助潮讓鄭成功的艦隊順利進入臺灣鹿耳門港的傳說,則在臺灣已家喻戶曉。

在海上交通貿易及沿海港口開發的歷史上,更與媽祖信仰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我國從東北至華南,許多著名的港口城市的開發史幾乎都跟媽祖廟息息相關。“先有娘娘廟,後有天津衛。”這句諺語是對天津港口起源的形象化說明。宋代華亭(即上海)、杭州、泉州、廣州四大市舶司均與媽祖廟建在壹起。還有營口、煙臺、青島、連雲港等都是以媽祖廟的興建為標誌,使荒涼的漁村變為繁榮的港口城市。香港北佛堂摩崖石刻和《九龍彭蒲罔村林氏族譜》關於媽祖信仰自南宋傳入的記載,則成為香港歷史文獻記載的第壹筆。澳門地名的葡萄牙語稱作MACAU,就是粵語“媽閣”的音譯。臺灣同胞把早期的分靈媽祖稱為“開臺媽祖”,這更充分說明媽祖渡臺和寶島開發是直接關聯的。

在科學技術史上,媽祖廟也有其獨特的地位。古代壹種航海習俗:在新船下水出航時,必須同時制作壹只模型供奉在媽祖廟內,這樣媽祖就會時刻關心此船的安全。所以許多媽祖廟內便留下了大量的古代船模。山東長島廟島與媽祖廟的古船模多達350多只,包括福船、沙船和民族英雄“鄧世昌”供奉的“致遠號”軍艦模型。這些船模成為研究我國古代造船歷史的重要資料。現存壹批媽祖廟古建築,如福建泉州、山東、江西景德鎮、廣東澄海、貴州鎮遠和寧波慶安會館等天後宮,從廟宇結構造型到各類雕刻構件,都是極為珍貴的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精品。此外,各地媽祖廟還保存壹些特殊的科技文物。如莆田涵江天後宮存有壹幅明代星圖,是研究我國古代利用星圖定向航海的難得實物資料。天津天後宮所存的滅火“水機”,是迄今發現最早的機械消防器材之壹。

媽祖文化的外延僅直接記載媽祖信仰的歷史文獻資料最保守的估計超過壹百萬字。它涉及經濟、政治、軍事、外交、文學、藝術、教育、科技、宗教、民俗、華僑、移民等領域的許多課題,內容相當豐富,史料價值很高。

媽祖民間信仰的學術價值在本世紀70年代起就引起學者的註意,作為壹門學問進行研究。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顧頡剛、客肇祖先後發表了多篇關於《天後》的論文,在學術界引起反響。臺灣學者李獻璋自60年代起,經過20年的研究,終於寫成了《媽祖信仰研究》壹書,成為媽祖研究第壹部學術性較高的專著。

媽祖故裏的學者自80年代起,掀起了媽祖研究熱潮,先後舉辦了五次媽祖文化學術研討會,廈門、寧德等地方也舉辦過媽祖文化學術研討會。媽祖文化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先後出版了《海內外學人論媽祖》、《媽祖研究論文集》、《媽祖研究資料匯編》、《媽祖文獻資料匯編》、《媽祖信仰與祖廟》、《湄洲媽祖》等;在澳門出版了《澳門媽祖論文集》;在臺灣出版了《媽祖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等;還有《兩岸學者論媽祖》、《媽祖信仰》(李露露)、《天後媽祖》(曾昭璇)、《江海女神媽祖》(吳金棗)等對媽祖文化進行深刻的研究。也有《媽祖》、《林默娘》、《媽祖傳奇故事》、《媽祖的傳說》、《中華與媽祖文化》、《湄洲媽祖千年祭》、《媽祖祭拜宴會》等壹大批文獻資料、學術專著、文學作品、大型畫冊等。莆田還舉辦《媽祖信仰源流展》

從神的角度講,媽祖已是千歲高齡。千余年滄海桑田,中國變了,世界變了,人類文明進步了,科學技術發達了,然而,作為壹種信仰——對媽祖的崇拜及其研究,卻沒有因時代的推進而泯沒。今天,我們對媽祖文化的形成及其信仰作壹番討論,不說沒有必要。

莆田工藝美術

莆田是全國榮獲工藝美術國家級區域品牌最多的城市。 繼2003年我市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授予“中國木雕之城”稱號後,2006年我市仙遊縣被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授予“中國古典工藝家具之都”稱號,2007年我市被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授予“中國珠寶玉石首飾特色產業基地”稱號,2008年我市秀嶼上塘又被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授予“中國銀飾之鄉稱號”。今年8月份,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中國禮儀用品工業協會的專家考評組通過了對我市禮儀用品產業的考評。“中國政務商務禮品產業基地”是我市工藝美術行業獲得的第五塊“國字號”品牌。

木雕工藝

莆田木雕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以“精微透雕”著稱,是福建乃至全國木雕工藝的發源地之壹。2008年,莆田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工藝美術學會聯合授予“中國木雕之城”的榮譽稱號。在壹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莆田木雕為閩中經濟、文化、習俗、藝術所熏陶,形成了圖案秀麗、色彩繁富、刀法活潑、刻工精細的獨特風格,成為莆仙文化不可分割的壹部分。

古典家具

莆田的古典家具,將久負盛名的木雕工藝與傳統家具巧妙融合,做工講究,造型優美,意蘊豐富,具有壹定的文化、審美價值。2006年,莆田仙遊縣還被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授予“中國古典工藝家具之都”的榮譽稱號。

金銀珠寶

莆田金銀珠寶行業歷史悠久,技藝精深,品種繁多,門類齊全,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被譽為“中國銀飾之鄉”、“中國珠寶玉石首飾特色產業基地”。

李耕國畫

李耕(公元1885-1964年),原名李實堅,字硯農,仙遊縣人,號壹琴道人、大帽山人。李耕人物、山水、寫意、工筆無不精能,其藝術成就不僅在國內乃至整個東南亞地區都享有盛名,徐悲鴻評贊“有奇拙者,首推李耕君,揮毫恣肆,可追蹤癭瓢,其才則中原所無”。李耕壹生致力於中國人物畫創作,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還創立了“李耕畫派”,後輩師法者甚眾。

莆田四大名果

荔枝

“荔城無處不荔枝”——這是郭沫若對莆田的第壹感覺。自唐代起,莆田就開始栽培荔枝。莆田荔枝以品種多、果粒大、果色艷紅、果肉乳白色、汁多、清沁爽口、香氣濃郁,質量優而名揚海內外,主要品種有“陳紫”、“宋家香”、“狀元紅”等。

龍眼

莆田龍眼栽培歷史悠久,始於隋唐,宋明尤盛。由於莆田地處我國龍眼栽培適宜區的北緣,日照充足,雨量適中,日夜溫差大,所以莆田龍眼風味較其他產地香甜,並培育了許多優良品種。全市現有品種80多個,為全國最多。

枇杷

莆田枇杷色澤鮮艷,果個特大,肉軟汁多,甜酸適度,味美爽口,品種達100多種,主要有“解放鐘”、“長紅3號 ”、“莆選1號”、“早鐘6號”、“白梨”等,單果重為全國最大(解放鐘最大單果重172克,為世界之冠),主產區常太鎮號稱“中國枇杷第壹鄉”。

文旦柚

莆田文旦柚,又名蜜柚,以仙遊度尾的出名。1984年11月,時任國家主席的李先念在福建視察時,品嘗之後為它命名“度尾無籽蜜柚”。文旦柚每年秋季成熟,果實無籽,果味酸、香、甜,食之爽口,嚼之無渣,富含維生素C,曾被清朝列為貢品。

莆仙戲曲

莆仙戲是福建的古老劇種之壹,莆仙戲原名“興化戲”,流行於古稱興化的莆田、仙遊二縣及閩中、閩南的興化方言地區。其戲班足跡遍及福州、廈門、晉江、龍溪、三明等地市和海外華僑聚居地。據考證,它是在古代“百戲”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

莆仙戲源於唐、成於宋、盛於明清、閃光於現代。它表演古樸優雅,不少動作深受木偶戲影響,富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其唱腔豐富,綜合了莆仙的民間歌謠俚曲、十音八樂、佛曲法曲、宋元詞曲和大曲歌舞的藝術特點,用方言演唱,具有濃厚地方色彩,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戲音樂元素,被譽為“宋元南戲的活化石”。莆仙戲現存傳統劇目有五千多個,其中保留宋元南戲原貌或故事情節基本類似的劇目有八十多個。解放後,莆仙戲經過整理、改編、演出的優秀傳統劇目有二百多個,其中,《琴挑》、《三打王英》、《團圓之後》、《春草闖堂》、《秋風辭》、《新亭淚》、《晉宮寒月》、《葉李娘》、《狀元與乞丐》、《江上行》等優秀劇目譽滿全國劇壇。劇種的著名劇作家有陳仁鑒和柯如寬、江幼宋等,著名演員有黃文狄、林棟誌、朱石鳳、黃寶珍、王少媛、黃艷艷、黃建英等。

莆田十音八樂

十音與八樂是流行於莆田市境內的傳統民間音樂,是器樂、聲樂和表演的綜合藝術。十音又稱十番。古時十音演奏多用琵琶、三弦、笙、笛子、老胡、二胡、文枕琴、拍扳、雲鑼等十種樂器,所以叫十音。近代十音的演奏、樂器、曲調都有較大的改革。現在十音使用的樂器有:笛子二把、四胡壹把、尺胡三把、老胡壹把、八角琴壹把、小三弦壹把、雲鑼壹架(由七個不同音色的小雲鑼組成)。莆田的十音分為“文十音”和“武十音”兩種。八樂是在十音的基礎上加上打擊樂組成,並以伴唱為主的藝術形式,伴唱者多為婦女或兒童。其打擊樂器主要有:鼓、大鑼、小鑼、大鈸、小鈸等五種,同時由八人組成管弦樂伴奏,其中兩人吹笛子、兩人拉尺胡,四胡、老胡、三弦、八角琴各由壹人執掌,有的還要加上嗩吶,使音響效果更佳。八樂與十音不同的是它是以伴唱為主,鑼鼓點滲透到唱腔之中,有時突出文樂,有時突出武樂,有時文,有時武,熱鬧異常,別有風味。八樂與十音表現形式既可坐奏又可行奏。

莆田賦

莆陽,閩海之雄邑也。遠系揚州,早屬百越;陳始立縣,宋初設軍①。方圓不過百裏,置郡不過千年,而人物奇偉、文教彰明,世譽海濱鄒魯、文獻名邦。郡人習勤勉、性堅韌、輕遠遊。所涉行業,素多翹楚。復稱無興不成鎮②、國之猶太人。斯土何異,竟毓之盛?造化何緣,獨鐘此間?

其地偏狹,然鎮要沖。依福州而接泉廈,枕戴雲而眺臺海。漢晉以降,南渡日頻③。胼手胝足,不問衣冠草莽;篳路藍縷,同啟深山密林。圍海造地,斬蒲作田。築堤障潮,修陂治水。變斥鹵為膏腴,易沮洳為肥美。更兼曬鹽制糖,辟港開埠,昔日蠻荒,竟成富庶。至若民稠地窄,士族遺風,於斯激蕩。向學遑論貴賤,教子唯有讀書。比屋業儒,家弦戶誦。閨閣畫眉,常出善吟女史;市井釘鉸,不乏工詠騷人。遂科甲相望,簪纓蟬聯。禮樂詩書之盛,八閩獨冠;魁人韻士之多,天下鮮儷。

及其沃土深啟,民智日開,莆之山川愈麗,風物愈奇。朝則東山曉旭,暮則西巖晚眺;晴則九華疊翠,陰則壺山致雨。春觀木蘭初漲,夏遊西湖鏡荷;秋賞白塘明月,冬訪谷城梅雪。學禪當謁南山松柏,朝聖且聞湄嶼潮音。煙藏石室幽,水激鐘潭響。麥斜崖峭以居雲,古囊峰疊以列巘。鯉湖瀑奇,遊九仙而嘆霞客;永興巖秀,妝玉女而駐張公。有山珍海味、名果佳粉,滿川稻浪、遍野蔗雲。紅映千家知荔熟,翠浮十裏覺舟輕。人道江南雖好,亦復如之。

然產奇景異,難抵士賢。其豪英俊彥,燦若星辰。履波默娘救難,投水錢女酬陂④。采蘋耽梅,還明珠以自惜;徐寅擅賦,逆昏主而東歸⑤。林蘊忠烈,頸豈頑奴砥石;文龍節義,身寧累臣釁鼓⑥。名重慶歷,書列四家,千年君謨有幾?廬隱夾漈,誌入三通,百代漁仲無雙⑦。貴居廟堂,俊卿平生憂國;貧處草野,紹叔壹己研天⑧。艾軒理深,道比程朱;後村詞豪,調近辛陸⑨。毀家紓難,林先生之懿德;劾奸謝勛,江禦史之潔行⑩。浩浩乎!地生雄傑添正氣,天遣賢哲寄斯文。

比事千載,逝者可追。今逢治世,更續鴻篇。承名邦之厚俗,煥重教之淳風。筆健文壇,似臨風之嘉桂;才盛科苑,如吐蕊之蘭英{11}。翰墨香追曾、李,雕藝巧步廖、郭{12}。醒地藏以雄風,少林院古;震京華以遺韻,莆仙戲雅{13}。湄洲島麗而神靈,秀嶼港深而海闊。以港興城,以工強市。氣同乳虎,勢若鯤鵬。前賢有知,當欣薪火不斷;後人有感,應以吾莆為豪。

噫嘻莆陽!地不嫌瘦,堪植松柏;郡不厭小,且蔚人文。其氣靈秀兮,壺蘭清淑;其人勇慧兮,耕山馭海;其魂雄健兮,窮通達變;其誌高遠兮,將以有為。而以華夏之大,地靈人傑如莆者,豈不眾哉。所謂:天生地育,自強在人。如此僻隅可成鄒魯,蓬蒿可變繁都,焉賴造化之獨鐘耶?

轉載自8月17日《光明日報》王 鴻

註 釋:

①陳始立縣:陳光大二年(568),莆田首次立縣,隸屬豐州(治設今福州)。宋初設軍:宋太平興國五年(980),莆田首設州級地方建制“興化軍”,轄莆田、仙遊、興化三縣,從此成為“八閩”之壹。

②無興不成鎮:興,指興化人(莆田人)。莆田人素有“闖天下、走四方”傳統,民間自古流傳“無興不成鎮”的諺語。

③漢晉以降,南渡日頻:據史載,漢代就有北方漢民入莆。西晉末年“永嘉之亂”造成中原大亂,士族衣冠相率南渡入閩避難,為數不少的人在今莆田壹帶定居。該南遷過程壹直持續到宋初。

④默娘:即林默娘,宋初莆田縣人。生前樂善好施,常於海上履波救難,逝後被尊為“媽祖”或“娘媽”。現被尊為“海上和平女神”。錢女:即錢四娘,宋長樂縣人。宋治平年間攜家資來莆創築木蘭溪陂,三載功成。然遇溪洪暴發陂潰,悲憤投水而死,時年19歲。

⑤采蘋:即梅妃,姓江,唐莆田縣人。曾為唐明皇愛妃,後因楊太真遷上陽東宮。明皇曾密賜珍珠壹斛,不受,賦詩曰:“柳葉雙眉久不描,殘妝和淚汙紅綃。長門自是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徐寅:唐末莆田縣人。博學多才,尤擅作賦,辭藻華美,時人號“錦繡堆”。後梁開平四年(910)再試中進士第壹。因不肯改賦被梁太祖朱溫削去狀元名籍,拂袖東歸。

⑥林蘊:唐莆田縣人。貞元年間任西川節度推官。節度使劉辟謀反,蘊力諫,辟怒,命行刑者以刀磨其頸脅迫。蘊怒叱曰:“死即死,吾頸豈頑奴砥石耶?”文龍:即陳文龍,南宋莆田縣人,著名抗元民族英雄,鹹淳五年(1269)中狀元,曾任參知政事、知興化軍。

⑦君謨:即蔡襄,字君謨,仙遊縣人。北宋名臣。擅書法,與蘇軾、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漁仲:即鄭樵,字漁仲,莆田縣人。南宋著名史學家、博物學家。隱居夾漈山草堂潛心著述達三十年。其《通誌》與《通典》、《文獻通考》並稱“三通”。

⑧俊卿:即陳俊卿,莆田縣人。南宋紹興八年(1138)中進士第二。乾道年間拜相,憂國憂民,以選賢舉能為己任,人稱“乾道相業”。紹叔:

即陳紹叔,號浮丘子。元末莆田縣人。以個人之力堅持從事天文科學研究,曾先後以木、銅制成測天儀。

⑨艾軒:即林光朝,號艾軒,世稱“南夫子”。莆田縣人。南宋著名理學家,開創“紅泉學派”。後村:即劉克莊,號後村居士。莆田縣人。南宋著名詞人、詩論家。

⑩林先生:指林兆恩,世稱“三教先生”。明莆田縣人。創“三教歸壹”學說。嘉靖年間,莆田倭害甚烈,傾盡家產賑濟難民。江禦史:指江春霖。清末莆田縣人。曾先後8次彈劾袁世凱,又劾慶親王奕匡賣官納賄,時人譽“直聲震天下,有清禦史第壹人”。

(11)嘉桂:指當代著名作家郭風,原名郭嘉桂,莆田縣人。代表作有散文詩《葉笛》、《松坊溪的冬天》等。蘭英:指當代著名物理學家林蘭英,女,莆田縣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半導體材料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

(12)曾:指曾鯨,莆田縣人。明代著名肖像畫大師。創特有“凹凸法”,人稱“波臣派”。李:指李在,莆田縣人。明代著名宮廷畫家。工山水,兼工人物。廖:指廖熙,莆田城廂人,清末木雕名家。木雕“關公座像”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郭:指郭懷,清仙遊縣人。乾隆年間石雕名家,被稱為“八閩雕龍始祖”。

(13)少林院:指莆田南少林寺。原名林泉院,系嵩山少林寺分寺,並稱“南北少林”。莆仙戲:福建古老劇種之壹,原名“興化戲”,被譽為“宋元南戲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