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請問《飛越瘋人院》英文原版哪裏有賣?

請問《飛越瘋人院》英文原版哪裏有賣?

朋友妳好。不好意思,雖然網上到處都是根據肯·凱西的代表作《飛越瘋人院》改編的傑克·尼科爾森主演的經典電影《飛越瘋人院》的下載地址,但我還是費盡心思找到了美國小說家肯·凱西的原著小說《飛越瘋人院》。我哪裏知道?這是因為我看過這本小說的英文原版,現在找不到了。

對了,傑克·尼克爾森主演的《飛越瘋人院》真的很經典。(尤其是他解釋棒球比賽的部分)

以下是關於美國小說家肯·克西及其代表作《飛越瘋人院》的資料:(請相信我已經盡力了)

《飛越瘋人院》是作家肯·凱西於1962年出版的壹部小說。小說指的是帶有瘋人院的美國式社會制度,強烈反制度。移民導演米洛斯·福爾曼,其復雜的意識形態背景為電影《飛越瘋人院》蒙上了壹層特殊的光彩,似乎有了更多的空間尺度去揣測。

今天的美國文學愛好者可能連肯克西這個名字都沒聽說過。

但在60年代初,他是繼50年代“垮掉的壹代”之後,震驚許多美國青年的壹代小說家。據外電報道,這位作家於6月165438+10月10因肝癌去世。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或許意味著上世紀60年代美國青年表達“消極對抗”到“服從”的時代終於結束了。

柯西出生於1935,年輕時跟隨開奶牛場的爺爺奶奶生活在俄勒岡州。因為摔跤表現出色,他被“保送”進了俄勒岡大學,並享受了獎學金。但他的頭腦決不是不發達的。我在俄羅斯大學的時候就開始投稿,出版小說。後來進入斯坦福大學著名的寫作班。因為他新潮的思想和奇怪的文筆,和他保守的導師華萊士·斯特格納(Wallace Stegner,也是著名作家)有很大關系。寫作班畢業前,柯西的第壹部小說,也是他的代表作《飛越瘋人院》(1962)已經由著名的維京出版社出版。這本書後來被改編成劇本,在百老匯大受歡迎。然後被拍成電影,收錄了1974奧斯卡金像獎的四個獎項。這使得《飛越》這本書更受歡迎。但柯西認為制作方歪曲了原著中主要人物的形象,提起訴訟,雙方經過調解解決了此事。但柯西說,他根本不想看這部電影,也沒看過。

柯西在壹家醫院的精神病房做夜班護士。觀察壹段時間後,他認為當時的治療無濟於事,反而會加重病人的病情。於是,他開始寫小說《飛越》。作品中,主角(其實他並沒有精神病)住院,並試圖反抗這種做法。結果他被壹個外號叫“大護士”的女暴君報復,腦白質被割掉,成了真正的傻逼。根據對《華盛頓郵報》評論的分析,這本書的寓意是...正如約瑟夫·海勒、肯·凱西和庫爾特·馮內古特所展示的,它宣告了瘋狂是合理的,但生活在當代社會真的是瘋狂。”

柯西引起關註的另壹個“壯舉”,是1964年的壹次去紐約的“行軍”。當時他把壹輛舊公交車塗上五顏六色的顏色,聯合壹群誌同道合的人,壹邊吸著迷幻藥,壹邊匆匆前行,壹群留著胡子、穿著奇裝異服的男人沿途在城市裏遊行,好不熱鬧。這次旅行後來被著名的“新新聞文學”作家湯姆·沃爾夫寫成了壹本書,出版於1968,暢銷壹時。可喜被指多次服用迷幻藥。他逃離墨西哥,然後回到監獄。

美國學者認為,柯西和他的朋友們所做的是對艾森豪威爾時代死氣沈沈的社會風氣的壹種消極反叛。雖然看起來和頑皮孩子的蠻橫行為沒什麽區別,但正如壹位名叫查爾斯·鮑登(Charles Bowden)的評論家在1991寫的壹篇文章中所說:“任何想了解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最好讀壹讀柯西。除非我們時來運轉,否則下壹個世紀人們就得讀他的書了。”

美國著名小說家肯·凱西因肝癌在俄勒岡州尤金市去世,享年66歲。肯·凱西(Ken kesey)的壹生充滿傳奇色彩:1935年9月出生於科羅拉多州壹個奶農家庭,後移居俄勒岡州祖父家。肯·凱西從小體格健壯,熱愛運動,尤其擅長摔跤。因此,他獲得了在俄勒岡大學學習新聞學的獎學金。從65438到0959,我去斯坦福大學讀創意寫作學位,在壹家醫院誌願參加政府藥物實驗項目,嘗試迷幻藥和迷幻藥之類的令人興奮的藥物。1963年,基於這段經歷,創作並出版了小說《壹個飛越杜鵑》。SNest)而壹舉成名。他因濫用大麻在加州被監禁了四個月。1965年,他和高中認識的女朋友Faye結婚,後來定居在普萊森特希爾,養育了四個孩子。他還在好萊塢電影中扮演了壹個小角色。1990隨家人回到俄勒岡,在俄勒岡大學任教直至去世。

《飛越瘋人院》出版後很快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幾乎每年都有重印。企鵝出版社(1963)的封面是中央精神病院屋頂的壹角,但不言而喻的是,壹只布谷鳥昂著頭站在那裏,仿佛在期待呼喚著什麽,在美國近代史的動蕩歲月裏,具有象征意義。當代詩人、肯·凱西的朋友金斯堡曾寫過壹首長詩《卡迪詩》,以紀念在“瘋人院”死於精神病的母親那阿米。讀過這首詩的讀者,無不被詩中“瘋人院”的恐怖和那阿米所遭受的精神折磨所震撼。《飛越瘋人院》在這個黑暗的角落裏揭示了各種更不人道的細節,但它絕不是壹個簡單的精神病院的故事,其強烈的社會理解性遠遠超出了故事本身。故事發生在美國太平洋西北部的壹家精神病院。第壹人稱敘述者是brodman,住院時間最長,有壹半印度血統。他從來不說話,經常會產生家裏都是青蛙的錯覺。這家醫院實際上是由Ratched統治的,他的綽號是“大護士”。她極力掩飾自己的女性生理特征。諷刺的是,她無論如何也無法“摧毀”自己的巨乳。她狡猾、聰明,對病人冷酷無情,表現出強烈的獨裁和控制欲。故事情節主要是在主人公壹個愛爾蘭裔的Mc墨菲和“大護士”之間的鬥爭中展開的。麥克墨菲聯合其他病人挑戰“大護士”的權威。他們賭博,喝酒,和女人約會等等。最終,麥克默菲和布羅德曼逃離了醫院。耐人尋味的是,brodman此時開始說話了。麥克默菲體現了追求自由、人格獨立、反對制度壓迫的精神。“瘋人院”其實是當時美國社會的壹個縮影,與金斯堡在《嚎叫》中“我看到了我這壹代的精英被瘋狂毀滅”不謀而合,讓人深深警醒。“大奶媽”是《嚎叫》中邪惡的火神“莫洛克”的象征,代表了美國資本-軍事壹體化體系對人性的壓制。該書出版後好評如潮,《時代》周刊稱之為“對體面階級社會的刻板印象和支持它們的隱形統治者的憤怒抗議”;《紐約客》稱,這本書“預示了大學騷亂、反越戰、吸毒和反文化運動。”很明顯,這本書的主題和《好姑娘》和《在路上》所傳達的BG(“垮掉的壹代”和“垮掉的壹代”可能傳達不出意思,所以我用它的簡稱來代替)是壹樣的。難怪許多評論家將肯·凱西列入BG。他真的和BG代表有密切聯系。1964年,繼嬉皮士時代蔚為壯觀的舊金山“愛的夏天”集會之後,肯·凱西用“飛越杜鵑窩”的版稅組織了壹場真正轟動的“行為藝術”活動。壹輛名為“更遠”的校車被塗上了耀眼的顏色,車上坐滿了自稱“快樂的惡作劇者”的年輕男女。他們從亞洲加裏福利出發,穿越美國大陸,到達紐約世貿中心,然後返回。被稱為“BG天使”的是克魯亞克的《在路上》主人公迪恩的原型尼爾·卡塞迪。“快樂惡作劇者”壹詞暴露了嬉皮士的叛逆精神。那時,嬉皮士中流行壹句話“妳在車上嗎?)。事實上,20世紀60年代末在舊金山興起的嬉皮士運動的理念和生活方式都可以追溯到這壹點,比如公共場合吸毒、奇裝異服、男女群居、街頭爵士樂、迷幻搖滾即興表演、對現有法律和傳統習俗的和平反抗。今年8月,芝加哥留長發、變裝的嬉皮士爆發反越騷亂。1968年,主張“新新聞主義”的湯姆·沃爾夫在他著名的紀實非虛構作品《電庫爾Aid Acid Test》中詳細報道了這壹點,使肯·凱西壹舉成名,就像金斯堡和搖滾歌手鮑勃·迪倫壹樣。

肯·凱西後來寫了壹些自傳體短篇小說、兒童故事、文章等。,但除了《偉大的通知》1964和《水手之歌》1992之外,他們都不太成功。前者講述了俄勒岡州壹個小鎮上兩個獨立伐木人的故事。貫穿全書的生活基調是“‘寸步不讓’”,這使人想起麥爾維爾的《莫比·迪克》和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所傳達的不向命運屈服的大無畏精神。受到了評論家的壹致好評,他本人也相當滿意。這本書被著名演員亨利·方達和保羅·紐曼搬上了銀幕。後者是科幻,以阿拉斯加漁村為背景,表達他對全球變暖、核汙染、癌癥等重大而緊迫問題的思考。不過,更多的讀者可能是因為看過根據他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在中國翻譯為《飛越瘋人院》)才知道肯·凱西的。這部電影在1974中獲得了五項奧斯卡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劇本改編、最佳男主角(傑克·尼克爾森)和最佳女主角(路易絲·弗萊徹)。不久前,它被美國電影學院列為20部最佳影片之壹。

很長壹段時間,BG編劇和ken kesey都備受爭議。但從歷史上看,由克魯亞克的《在路上》引發的、後來嬉皮士和很多年輕人都在實踐的背包革命,內容非常豐富(正反兩方面並存):五六十年代,美國經濟相對繁榮,但冷戰加劇,“紅色恐怖”和麥卡錫主義肆虐,大多數人害怕被迫害,保守思想成為主流,人們熱衷於實現“美國夢”。當時的年輕人被稱為“沈默的壹代”,於是有了“沈默時代”的說法。然而,BG和嬉皮士們卻以他們看似變態、近乎“瘋狂”的自虐行為,公然藐視虛偽的傳統倫理和物質主義,在當時的美國社會激起千層浪,這無疑需要勇氣。需要指出的是,大部分BG和嬉皮士並沒有像某些評論家所說的那樣逃避現實。後來,他們大多積極參加了反越戰,包括爭取種族平等和婦女解放的民權和生態保護運動。金斯堡和肯·凱西就是這種情況。

肯·凱西的《飛越瘋人院》和塞林格的《好女孩》、《在路上》壹樣,成為了BG和嬉皮士反文化運動的經典之作。美國和西方各大媒體對肯·凱西的去世反應熱烈,稱他是嬉皮士時代的發起者和見證者,是壹位嚴肅的小說家,可與菲利普·羅斯和約瑟夫·海勒相提並論。他的歷史意義在於,他將20世紀50年代興起的波西米亞垮掉的壹代運動與20世紀60年代的反文化/嬉皮士運動聯系起來。當然,他們極端叛逆的方式將不再像當時那樣吸引人。他們標榜個性、向往自由、標新立異、追求冒險和新奇的思想,以及世界各地許多被接受和習慣的先鋒/前衛行為,應該是他們的精神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