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移民歐洲研討會

移民歐洲研討會

越簡單越好》和《那麽慢,那麽美》都是姊妹篇,是羅敷寫的。

下面是網址,但我也抄了這篇文章。

/article/4b/3671208.html?l = d 1417513 db 02 e 3d 48 a 19 ACB 401b4b 282 & amp;ft _ size = & amp站點id=

丹麥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是因為丹麥社會的信任度非常高。信任和團結促進了丹麥建立完整的社會福利體系,這種福利體系加強了信任和團結。

“如果只從‘理性人假設’的經濟學角度來看,丹麥的社會福利體系可能確實會崩潰,”議員Baertl Hald在丹麥議會大廈辦公室接受《財經》專訪時表示。“但是經濟學家沒有考慮到社會道德對於維持經濟之外的社會福利體系的重要性。”

作為壹個人口僅500多萬的北歐小國,丹麥享有很高的國際聲譽。它擁有從搖籃到墳墓的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在聯合國的調查中連續多年被評為世界上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因此被許多政治學家稱為“成功的國家”。

74歲的哈爾德是丹麥資深政治家。在過去的30年裏,他8次出任內閣大臣,是丹麥自1901以來任職時間最長的大臣。他也是歐洲政壇的知名人物,曾任歐洲議會副主席。

優秀的免費教育是丹麥社會福利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哈爾德分析了丹麥教育的利弊,他認為應該賦予學校自我管理的決策權,以形成有效的競爭。

哈爾德指出,丹麥社會福利制度的成功運作得益於丹麥的價值觀。“信任和團結促進了丹麥建立完整的社會福利體系,反過來又加強了信任和團結”。他主張,在全球化時代,應提高人們對丹麥價值觀的認識,以確保丹麥價值觀得到堅持和延續。

在哈爾德看來,丹麥之所以擁有世界上最高的幸福指數,是因為丹麥社會的信任度非常高,公民對未來並不擔憂。“更重要的是,人要對整個社會和每個人負責,而不僅僅是對自己或自己的小團體負責。”

“學校永遠不會比老師好”

《財經》:國際教育界都在談論丹麥教育,認為丹麥教育很成功。您曾多次擔任丹麥教育部長。在妳看來,丹麥教育的哪些方面是成功的?

哈爾德:首先是職業教育,職業教育壹直是丹麥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作為壹個多黨制國家,丹麥各方都有壹個共識,那就是年輕人應該接受職業教育。其次,我們對學校的管理非常松散,這樣才能激發學校的自主性和創造性。

1982我剛當上教育部長的時候,親自任命每壹所公立高中的校長(丹麥人口只有500多萬)。後來我推動每個公立高中成立董事會,董事會選舉校長,管理上越來越像私立高中(私立高中自己任命校長)。

另外,很多事情不需要向教育行政部門申請,包括允許學校擁有自己的土地和建築物,向銀行申請貸款。當然有風險,但更重要的是給學校自主權。給予學校自主經營的決策權,使其形成有效競爭,優勝劣汰,是丹麥教育比較成功的壹個方面。

《財經》:在妳看來,丹麥教育有哪些不太成功的地方?或者說,哪些方面需要改革?

哈爾德:丹麥教育應該繼續減少管理。對於學校來說,我們可以制定各種法律法規,進行各種改革,但最重要的還是教學質量。教學質量的關鍵在於教師,教師應該被給予最大的自主權。我當教育部長的時候,我的座右銘是“學校永遠不會比老師好”,因為老師是最重要的。

芬蘭的教育給了我很多啟發。芬蘭師範大學的老師不僅教大學生,也教中小學。這是直接和實踐掛鉤的,更貼近教學實踐。另外,芬蘭國民非常尊重教師職業,值得丹麥學習。

《財經》:當今世界科技發展迅速,互聯網和AI對現代社會影響巨大。作為壹個從事教育多年的政治家,妳認為教育應該做出哪些改變來適應社會?

哈爾德:應該鼓勵教師使用所有現代技術,只要能增加附加值,但新技術不應該成為重點。我們應該記住,現代技術只是壹種方法,它們不是我們的目的。

為了促進教育改革,理論聯系實際是必要的。例如,丹麥現在更多地采用基於問題的學習(也稱為“基於問題的學習”)來將這種知識與實踐聯系起來。通過更多地應用科學和技術,學生可以學到知識,並知道在哪裏使用它們。

《財經》:現在人類社會面臨第四次工業革命。很多人說教育面臨壹場革命。妳同意這個觀點嗎?教育如何變革才能適應和引領這個變革的時代?

哈爾德:人類社會確實面臨著巨大的變革,人們有各種各樣的討論和預測,但現在的問題是人們可能太理論化了。其實我們需要做的是面對現實,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即使未來有很大的變化,也要解決實際問題。未來不是註定的,而是我們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塑造的。現在,科學技術應該幫助學生發展他們的技能,這樣他們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在丹麥,我們教育的壹個目的就是希望學生能提出問題。丹麥學生真的很擅長在課堂上提問和與老師辯論。與世界上許多國家相比,丹麥學生在這方面做得更好。

《財經》:在東亞儒家文化圈,“尊師重教”是由來已久的文化傳統,它的負面影響就是太害怕質疑和提問。

哈爾德:正如妳所說的。我去過韓國和中國的壹些學校,發現那裏的挑戰之壹是鼓勵學生敢於提問,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就要說出來。

丹麥社會福利制度的成功與挑戰

《財經》:丹麥的社會福利制度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美國總統大選期間,有候選人提出美國應該向丹麥學習。但也有經濟學家認為,這種從搖籃到墳墓的全方位福利制度,只能養活懶人,社會沒有活力,所以不可持續。如何評價這種觀點?

哈爾德:這是壹個復雜的問題。我們可以以大學教育為例。在丹麥,教育是免費的,上大學每個月都會收到政府的資助。這不是獎學金。每個大學生都會有。這種做法有利有弊:壹方面,對於那些確實很有天賦但家境不好的孩子來說,這是壹個公平的機會。另壹方面,也有壹定的風險,因為學生可能不會認真對待他們的學習,因為他們自己不支付費用。但是,我們不能因為這個風險就剝奪貧困孩子的機會。

丹麥接受社會救助的人確實很多,但近年來真正完全依靠社會救助的人越來越少。2018年,丹麥失業率僅為3.9%,為200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橫向比較,丹麥的勞動人口比例高於很多國家,因為丹麥很多女性都在工作,這得益於我們國家良好的幼兒教育體系。

《財經》:但是,如果是相反的趨勢,完全依靠社會救助的人會越來越多。

哈爾德:如果所有人都不工作,不納稅,繼續接受社會救助,丹麥的福利制度肯定是無法維持的。

為什麽沒有崩潰?首先,丹麥的福利制度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的,每個人都有信心。我很努力,我相信我的鄰居不會只想吃社會福利而不工作。其次,丹麥人認為每個人都應該為社會做貢獻,而不應該只想著從社會中受益。這是從19世紀丹麥啟蒙時代開始形成的道德觀念,已經深入人心。

從“理性人假設”的經濟學角度來看,丹麥的社會養老體系確實可能崩潰。但是經濟學家沒有看到丹麥的現實。他們沒有考慮到社會道德對於維持經濟之外的社會福利體系的重要性。這種道德鼓勵人們努力工作,為社會做貢獻。

在世界經濟論壇(WEF)發布的2018全球競爭力指數報告中,丹麥位列全球十大最具競爭力經濟體。這就說明了問題。

參加丹麥老人中心秋季聚會的老人。民眾信任政府,不用擔心醫療、教育、失業等問題,這是丹麥成為幸福國家的重要原因。圖/視覺中國

《財經》:那麽,丹麥福利制度最大的挑戰是什麽?

哈爾德:目前最大的問題是移民和難民。四分之三的年齡在65-438歲之間的丹麥人在工作。只有壹半的同齡移民或難民在工作。這是壹個很大的挑戰。

《財經》:這樣的挑戰會動搖丹麥的福利制度嗎?

哈爾德:丹麥的福利制度還是很有風險的。對丹麥社會來說,移民和難民是沈重的社會負擔。另外,人越活越長,老人也是壹大負擔。怎麽解決?既然大家都活得長了,工作時間也應該延長。另壹方面,移民和難民應該多去工作,但這方面的改善其實很慢。

《財經》:看來妳對丹麥福利制度的未來非常謹慎。如果要延續這種良好的社會福利制度,是否應該在教育方面多做推廣?

哈爾德:教育和工作都很重要,因為我們不僅可以在課堂上學習,還可以在工作和社會實踐中學習。我個人寫過壹本書,叫《不需要輔導也能學》。

“確保我們的價值觀不會受到影響”

《財經》:2016年,妳擔任文化部長時,發起了壹項“丹麥價值觀”的調查。目的是什麽?

哈爾德:我希望提高人們對丹麥價值觀的認識,讓社會意識到人們有什麽價值觀。當今世界處於全球化時代。在文化多元、難民/移民等大環境的沖擊下,讓丹麥公民知道我們丹麥的價值觀是什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理解,才能保證我們的價值觀不會受到沖擊,才能堅持和延續我們的價值觀。

《財經》:調查順利嗎?妳得到了什麽?

哈爾德:起初,我的想法是丹麥的價值觀不應該由我自己來選擇,而應該由公眾來選擇。我發了這條信息,通過互聯網收到了2500份提案。然後安排了壹批人,包括移民,壹起篩選出20個備選方案,才舉行公投。有32萬人參加了投票,相對於丹麥500多萬的人口來說,這是壹個很有代表性的結果。

最終65,438+00丹麥價值觀包括: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男女平等、舒適(HYGGE)、福利社會、信任、丹麥、誌願者活動、思想開明、基督教。在我看來,這些都是非常寶貴的,必須堅持。

《財經》:“自由”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普遍接受的價值觀。如何解讀它們對丹麥的意義?

哈爾德:自由是丹麥民主的基本價值。在西方傳統的定義中,大眾的自由與個人的自由密切相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確保丹麥成為法治國家的基礎,也是丹麥成為公認的低腐敗、高信任度國家的基礎。

《財經》:在當今多變的世界,人們越來越重視價值觀。

哈爾德:巧合的是,就在我昨晚睡覺前,我看了日裔美國思想家弗朗西斯·福山的電視節目。福山改變了以前的壹些看法,因為他發現現代社會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挑戰和威脅。怎麽處理他們?他的結論是,我們應該發現整個人類世界中最重要的價值觀,我們應該始終堅持這樣的價值觀,不在其他事情上妥協。這些價值觀包括平等、言論自由等等。

現在看來,很多人都有類似的想法。其實這也是我在2016做“丹麥價值觀”調查的初衷。

《財經》:2011年,您在丹麥博恩霍爾姆島創辦了壹個名為“人民代表大會”的論壇,已經連續舉辦了8屆,影響力很大。這是什麽論壇?為什麽要做這樣壹個論壇?

哈爾德:這是壹個自由的思想市場和開放的對話平臺。論壇期間,舉辦講座、辯論會、講座、研討會等活動。所有合法的丹麥政黨組織、協會、企業和公民個人都可以參加,人們可以在這裏自由表達對任何社會問題的政治觀點,沒有任何禁區。

我創辦“人民大會”的出發點是為了推動丹麥的民主,加強公民之間的對話,因為丹麥政黨組織的功能正在弱化。本次論壇得到了社會各界的熱烈響應。第壹年12000人參與,2018年10000人參與。這次論壇的成功也是丹麥啟蒙傳統的體現。19世紀偉大的丹麥啟蒙思想家格朗維提出,在民主制度下,每個人都是負責任的公民,每個公民都有義務為彼此承擔責任。

怎麽去丹麥?

《財經》:弗朗西斯·福山是當代最著名的政治學家。他非常尊重丹麥。他認為丹麥是壹個“成功的國家”。相比之下,問題很多的美國並不是壹個成功的國家。妳認為丹麥成功的原因是什麽?

哈爾德:環顧當今世界,丹麥確實是壹個相對成功的國家。第壹,丹麥是壹個高度信任的社會。對丹麥文化的信任是基於人們的同齡人和公共機構值得信任的期望。信任降低了社會成本,有助於創造壹個舒適便捷的社會。第二,丹麥是壹個扁平化的社會,社會階級差別很小。比如師生關系是扁平化的,所以學生願意提問,敢於提問。信任和扁平化是丹麥在現代世界的優勢,也是它的成功。

《財經》:根據聯合國的調查,丹麥連續多年被列為最幸福的國家。丹麥人為什麽會覺得幸福?

哈爾德:主要是因為信任。在許多國際調查中,丹麥公民的信任度經常排在前列,包括對政府的信任度。另壹方面,我們不擔心未來,因為有福利制度做保障。丹麥公民不必擔心生病或失業。

事實上,有些丹麥人在辭職的時候並不知道下壹步該做什麽,但他們有信心在未來找到工作。女兒女婿沒找到下壹份工作就辭職了。我說,妳怎麽不找份新工作,然後辭職?他們說,我們壹定能找到工作。

日本、美國、法國都想復制丹麥模式,但實際上未必能成功。比如在丹麥,不僅員工可以解雇老板,所有雇主也可以自由解雇員工。法國總統馬克龍試圖動這壹套,但法國人不喜歡,所以現在馬克龍面臨混亂局面,巴黎籠罩在煙霧之中。

《財經》:福山在《政治秩序與政治衰落》壹書中提出了“如何到達丹麥”的命題。這裏的“丹麥”指的是那些法治民主、政府高效廉潔的美麗國家。但是,很難“到達丹麥”。是因為丹麥人口少,是單民族國家,其他國家很難復制嗎?

哈爾德:有道理,但也不全對。因為更重要的是人要對整個社會負責,對每個人負責,而不是只對自己負責,或者只對自己的小團體負責。丹麥人可以互相照顧,非常團結。丹麥比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更團結。

事實上,丹麥在歷史上遭受過多次戰敗,尤其是在19世紀,國土面積急劇減少。多次被打敗後,丹麥意識到我們不可能征服其他國家,只有發展自己才能成功。這也是我們成功的壹個秘訣。

《財經》:丹麥是壹個多黨制國家。政黨那麽多,政見肯定有分歧。如何處理他們才能維護國家統壹?

哈爾德:有這麽多的政黨。雖然他們看起來很可怕,但他們經常在許多重要問題上達成壹致。比如丹麥人已經和福利制度融為壹體,任何政黨都無壹例外地支持福利制度。任何公開談論廢除福利制度的政治家都是在通過選舉自殺。

丹麥人非常善於妥協。丹麥是壹個輿論自由的國家,人們可以自由表達自己。政府會包容每個人的想法和意見,沒有人會感到被孤立或被排斥。

信任和團結促進丹麥建立完整的社會福利體系,社會福利體系又反過來加強信任和團結,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但是我們也意識到,整個社會福利體系占用了大量的資金,丹麥的稅收很高,難免會引來壹些人的抱怨。如何解決難民移民問題,強化激勵機制,建設更有效率和活力的社會,是丹麥未來需要解決的問題。

(感謝麗莎·約翰森、郭斌和劉錚在本次采訪中的幫助)

作者是《財經》記者,原載於《財經》雜誌2065438+2009年3月4日。

值得壹讀的兩本書。強烈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