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愛與黑暗的故事表達了什麽

愛與黑暗的故事表達了什麽

 《愛與黑暗的故事》是當今以色列最富有影響力的作家阿摩司·奧茲的壹部帶有自傳色彩的長篇小說。這部長篇小說把主要背景置於耶路撒冷,以娓娓動人的筆調向讀者展示出百余年間壹個猶太家族的歷史與民族的敘事,抑或說家族故事與民族歷史。家庭與民族兩條線索在《愛與黑暗的故事》中相互交織,既帶妳走進壹個猶太家庭,了解其喜怒哀樂,又使妳走近壹個民族,窺見其得失榮辱。

 1948年以色列國家的建立改變了巴勒斯坦的版圖,也改變了猶太人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命運,直接導致了1948年第壹次中東戰爭的爆發。書中通過猶太晾衣女子與踢球男孩被槍彈擊中、阿拉伯富商舉家逃離、親朋好友聚到半地下室避難等幾個密集描寫,再現了戰爭給普通人帶來的災難。

當聯合國投票通過以色列建國那壹夜最是驚心動魄,多少年猶太民族的苦難、不安和恐懼終於有了壹個光明的結果,那壹夜他們壹家人抱在壹起,和整個民族壹起幸福的落淚,激動的狂歡,但那同時又是極端黑暗的壹個夜晚對於巴勒斯坦人,從此換成巴勒斯坦人流離失所,兩個民族矛盾升級,殺戮沖突不斷,從此那些善良的有禮的可愛的阿拉伯人從我們的生活裏統統消失不見了。歷史需要記錄,那是未來繞不開的過去。我想這是奧茲寫下此書的最大理由吧!因為奧茲說過:“妳可以回避歷史,歷史不會回避妳。妳可以逃離,或者轉過身來回顧以往,但是妳不能消除他們……我們不可以成為歷史的奴隸,但是在歐洲的這片土地,人們必須跪下,將歷史扛上肩頭。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去我們想去的地方……”

 奧茲的母親原是波蘭壹位磨坊主的女兒,她美麗優雅,曾經居住在花園洋房,經常漫步於林蔭大道,對未來充滿了詩情畫意般的憧憬,但來到耶路撒冷後,匆匆嫁給了夢想當大學者但只能委曲求全做圖書管理員的阿裏耶·克拉斯納。伴隨婚姻的不幸、生活的困頓與艱辛,她的青春理想逐漸破滅;加上失眠與病痛的熬煎,親人的不理解乃至背叛,其內在的生命火花逐漸破滅,最終在39歲那年自殺身亡。當時的阿摩司,也就是小說中的小主人公年僅12歲。小主人公在母親去世後因傷心、痛悔和思念而發自心靈深處的傾訴與呼喊,令人動容,不禁慨嘆作家在童年歲月經歷了多少傷痛。

 死亡的陰影壹直伴隨著作者的童年——二戰期間留在歐洲的親友成批的死去,巴以沖突中身邊也不斷有親友遇襲身亡,甚至還有他心愛的寵物,但是什麽都比不上媽媽突然自殺離世給作者帶來的蝕骨之痛深,深深的愛,深深的後悔和怨恨,從此好像再不會有愛和情感了,從此他和父親只字不提母親,從此父親家族陣營和母親家族陣營決裂,他的童年也從此結束……

 新移民生活也正是書中所著力表現的主題。奧茲父母及其朋友大多曾生活在歐洲,是典型的親歐人士。他們在19世紀30年代相繼來到耶路撒冷,並非出於猶太復國主義先驅者所呼喚的那種建國興邦的夢想,而是因為當時歐洲的反猶勢力猖獗,危及其生存,於是他們便離開壹直眷戀的歐洲,希望回到聖經時代的烏托邦——東方的巴勒斯坦。但在他們的心目中,耶路撒冷始終不是壹座“真正的城市”。他們所向往的“真正的城市”指的是城中央小河潺潺,巴洛克式、哥特式、新古典式、諾曼式等小橋橫跨橋上的現代城市;相形之下,耶路撒冷顯然太陳舊,她所代表的古老遠遠不符合這些經歷過現代歐洲文明的猶太人的期待。因此他們身在耶路撒冷,卻心系歐洲大陸。貧窮、熱浪襲人、不舒展的現實生活和壹連串的打擊使他們產生幻滅與失敗感,這種幻滅與失敗不是作者的母親範妮亞和父親阿裏耶·克勞斯納個人的悲劇,而是壹代乃至數代以色列歐洲猶太移民的悲劇。

 與許多描寫中東題材的文學作品壹樣,《愛與黑暗的故事》也寫到了阿以關系與沖突。主人公所生活的20世紀四五十年代,正是以色列國家的形成期。小阿摩司跟隨父母的朋友在1947年夏天前往東耶路撒冷壹德高望重的阿拉伯家族做客的場景,表明那時阿拉伯人與猶太人還在和睦相處。小主人公和壹個阿拉伯小姑娘在院子裏說話,他可笑地以民族代言人身份自居,試圖向小姑娘宣傳兩個民族要在同壹片土地上和睦相處,甚至爬上壹棵大樹,展示所謂新希伯來人的風采,不幸的是錘子滑落,誤傷了小姑娘的弟弟,造成後者終身殘疾。雖然小主人公並沒有遭到任何人的責備,但透過那猶豫迷離的眼神,讓人壹眼看出他的內疚與不安。

 而與此同時,這個流亡民族也在愛與黑暗中起伏顛沛,如狂涓中的壹葉舟,如風中之燭。他們想要活著的權利,向哪裏尋求呢?是歷史嗎?是自然法嗎?還是那赤裸裸的:我們開槍,不是因為他們是壹個殺人的民族,而是因為我們有權利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不只是他們。我們殺人,我們戰爭,不因為他們該死,而因為我們想活。以色列與猶太人是非常復雜的身份與命題,他們多思而崇尚文化,但過多的文化卻是重負。左與右的鬥爭在這個小小的家庭裏被具象化,父親不斷重復永不停息的詞藻起源解釋,以及母親用夢幻般的語言傳遞的浪漫的傳說故事和懵懂的愛的幻想。大概是因為這樣的沖突和矛盾,母親帶走了自己——她是壹朵智慧而絢麗的花,卻綻放在不適宜的土壤,的確如此。母親身上的悲劇性由那詩意的俄狄浦斯情結而被這兒子繼承了,但他沒有在始終未曾結束的幸福與掙紮——誰說幸福沒有掙紮呢?我們愛著,就要體會幸福,全心全意;而我們的所思註定帶來掙紮甚至,絕望——之中選擇放棄。

《愛與黑暗的故事》這部長篇小說給人以周身的沈重,我想這是壹部能讓世界為之動容的著作吧!至少我是幾次淚流。正如作家池莉所言:這部小說精妙之處在於:壹個民族的歷史與現實被無限深遠地沒有答案地展現,唯有巨大到無言的悲愴和沈思。盡管作者阿摩司·奧茲在序言中自稱:“假如妳壹定要我用壹個詞形容我書中所有的故事,我會說:家庭。要是妳允許我用兩個詞形容,我會說:不幸的家庭。”但是這部自傳體小說寫出的卻不只是家庭,作者通過自家以及身邊家庭的故事,寫出了壹個時代,壹個民族的苦與痛。

這是壹部思想之作,沒有什麽曲折的情節,在瑣屑的敘述中,在詩意的語言裏,藏著深刻的思索與細膩的心理剖析。這不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式的生活回顧,這應是對至今依然揮之不去的陰影的仰天長嘆,那是壹種如影隨形的籠罩,壹種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但是悲劇到底是誰締造,出路在何方,此書沒有做出解答,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我在《愛與黑暗的故事》裏沒有找到謎底。《愛與黑暗的故事》的讀者,若是妳希望在讀過五百多頁之後發現究竟是誰犯下罪愆,那麽最好去讀別的書。”人世原本就是千絲萬縷般的交錯糾纏,從來不可能是,是與非,對與錯,壹分為二那麽簡單。

 以壹首悲傷的歌作為背景結束了《愛與黑暗的故事》的閱讀。內心的確遭受了強烈的沖擊與震撼。母親的自殺從壹開始就為全書投下了淡而陰沈的基調,即使那故事裏有幽默,有美好的愛,有溫暖的家,但其最終歸於內心的顛覆與迷茫,歸於黑暗。雖然最終,黑暗所賦予的黑色眼睛或許找到了光明,但壹切都已改變:那曾對拋下自己不顧壹切地離開這個世界的母親的憤怒甚至怨恨;與父親之間永恒的男人的沈默——在母親謝世的同壹天,兒子瞬間成長為了壹個男人;對家庭的背叛——正如他所描述的背叛家庭的方式:我滅掉了它,通過拋棄姓氏的方式滅掉它——隱含著心理學上的壹些啟示,卻更為詩意。

 對於許多以色列讀者來說,書中所描述的事物與場所喚起了其心靈深處的某種東西,引發某種發自肺腑的呼應。對這些人來說,閱讀《愛與黑暗的故事》並非像閱讀壹部代表著已然逝去的懷舊之作,而是像把過去復活。從這個意義上說,《愛與黑暗的故事》不只是壹本書,而是像壹件自然藝術品,記載著對過去的回憶與情感。

 壹周時間讀完此書,劃出了許多許多的表述,笑過也流過淚,深深地思考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