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安代舞起源於什麽時候

安代舞起源於什麽時候

摘要:安代舞被稱為蒙古族舞蹈活化石,是流傳內蒙古通遼市周邊地區的壹種原生態舞蹈。安代舞發源於庫倫旗,據考證約形成於明末清初。當時庫倫體制是"政教合壹",寺廟林立,僧侶眾多。清朝中期,各地闖關東的移民大量湧入草原,不同部落、不同地域的文化風俗相糅合鑄就了庫倫蒙古族文化,孕育了具有廣泛群眾性的安代舞。下面我們就壹起來詳細的了解壹下安代舞的歷史起源吧!安代舞被稱為蒙古族舞蹈活化石,是流傳內蒙古通遼市周邊地區的壹種原生態舞蹈。安代舞發源於庫倫旗,據考證約形成於明末清初。當時庫倫體制是"政教合壹",寺廟林立,僧侶眾多。清朝中期,各地闖關東的移民大量湧入草原,不同部落、不同地域的文化風俗相糅合鑄就了庫倫蒙古族文化,孕育了具有廣泛群眾性的安代舞。安代舞通常在節慶或閑暇時進行,壹人領唱眾人應和,成百上千的男女老少載歌載舞。安代舞有強烈的自娛性、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郁的生活氣息。

壹.歷史起源

安代舞的起源有三十余種說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說法認為安代最初是用來醫治婦女相思病的宗教舞蹈,也含有祈求神靈保佑、消災祛病之意。當時,在庫倫等地流行的安代有“阿達安代”、“烏日嘎安代”等12種。有關“安代”的起源,發祥地及形成年代,由於缺乏史料可考。《蒙古秘史》在描寫鐵木真與劄木哈二人以互贈拐骨、互換腰帶的形式結成“安達”的記載時說:他們在結為“安達”之後,其部下隨即“繞蓬松茂樹而舞”,“踏出沒肘之蹊,沒膝之塵埃”。關於安代的起源,也有些學者從民間傳說中去探求。在遼闊的科爾沁草原,特別是被譽為“安代之鄉”的哲裏木盟庫倫旗,確實流傳著大量有關“安代”的民間傳說,為研究“安代”的起源提供了許多珍貴的資料。

據說在很久以前,東北方有壹個很“古老”的地方,這個地方的國王是哈日蘇大可汗。哈日蘇汗有個美麗的皇後,名叫罕格哈拉。罕格哈拉皇後又有三個公主,老大叫紮蘭都貴,老二叫烏森海洛爾,最小的老三叫額勒格西拉。這三位公主可非同壹般,她們是使人聞風喪膽的白鳩!這三個鳩公主個個神通廣大,魔法無邊,經常展動她們的神翼遨遊世界。當她們在天空遨遊的時候,地面上便掠過她們的影子。壹旦她們的影子照在地面上的姑娘,媳婦身上,壹種可怕的病癥便在姑娘、息婦身上發作了。這種病誰也叫不出名來,吃藥不見好,喇嘛治不了,病人只能在痛苦中煎熬。恐怖的陰影嚇得人們惶惶不可終日。大姑娘、小媳婦成天躲在屋裏不敢外出,生恐被三個鳩大慈大悲的釋迦牟尼佛祖,為了拯救人間這種苦難,他變成了巴布倫師傅,向聰明的歌手嘎達蘇和非?由"博"蘇悔傳授醫治這種病的方法:由“博”蘇海來主持治病。方法是讓病人打著鼓和鑔坐著,由“博”蘇海和歌手嘎達蘇圍著病人唱歌。接著是古老的唱"安代"程序,所以,唱“安代”有人叫“唱鳩”,蓋來源於此。

關於安代舞的傳說還有很多,另壹個流傳很廣的傳說是這樣的:相傳很久以前,科爾沁草原有父女二人相依為命,姑娘突然得了壹種怪病,神智恍惚,舉止失常,幾經醫治不見起色,老阿爸只得用牛車拉上女兒前往它鄉求醫。行途中車軸斷裂,女兒病情加重,奄奄壹息,老阿爸急得繞車奔走,以歌代哭。歌聲引來附近百姓,見此狀無不潸然淚下,皆隨老阿爸身後甩臂跺足,繞行哀歌。不料姑娘悄然走下牛車,尾隨眾人奮力而舞,待發現時,她已跳得汗如雨註,病愈如初。消息不脛而走。以後,人們皆仿效這種載歌載舞的方式,為患有類似病癥的青年婦女治病,取名"安代"。又在求雨、祭敖包、那達慕大會等群眾集會中采用,並廣為流傳,逐步發展成為自由地表現思想感情和生活的集體舞。

蒙古族的《安代舞》是文明於世界舞壇的群眾性的廣場舞蹈。如同藏族的《玄子》、達斡爾族的《漢拜》,至今已流傳千百年,可稱是蒙古族的第壹舞。遼闊無垠碧波蕩漾的大草原,養育了中國北方遊牧民族蒙古族,浩瀚無際的大自然鑄就了這個偉大民族的英勇、寬厚、粗曠、豪放、活潑、開朗、能歌善舞的性格,牧民們熱愛大草原,更熱愛生活、他們騎著駿馬馳騁在大草原上,他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通過勞動生活、社會實踐創造了許多感人的草原文化。其中安代舞是最著名、最典型的歌舞精典之壹,可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它的起源和由來呢?安代的真正起源地是內蒙古東部科爾沁大草原(原哲裏木盟)的庫倫旗。據幾十代科爾沁老人的傳說和文史記載,安代是早在壹千多年前流行在科爾沁草原上的壹種病。是年輕女人易患的壹種怪病。病癥主要表現為削瘦、不思食欲、時而狂笑、時而悲泣,很難自控,猶如狂癲。

二.安代舞蹈的特點

依據習俗,早期的安代舞表演場地,中間立壹斷軸車輪或木桿(意為鎮妖避邪之物),參加者圍成圓圈,右手握壹塊綢巾或扯起蒙古袍下擺,隨領唱(領舞者)邊歌邊舞。曲調悠揚婉轉,韻味醇厚,善於表達情感。唱詞內容豐富,活潑生動,富即興色彩。

1.動作特點

舞蹈動作主要有:原地踏腳擺綢或向旁輕移;前傾身甩綢立起後向前"小踢步"邁動;邊繞圈奔跑邊甩綢;連續做"吸腿跳"步並用力向兩旁甩綢等。

傳統的安代舞沒有器樂伴奏,舞者隨歌而舞,歌曲節奏鮮明,舞蹈動作簡單。傳統安代有“博”主持儀式,歌手和擅長安代舞的男人舞蹈,病人跟隨,眾人圍觀,高潮時以“啊哈嗬”、“合吉耶”、“奔布來”等襯詞呼喊助威,並逐漸由伴歌發展到頓足伴舞,以此抒發勞動之余的歡快情感。後來,參加安代演唱的人多了,唱詞、曲調也豐富起來,出現對歌、爭場的活潑氣氛時,有的舞者竟踏破鞋底,扯壞了袍襟,甚至小喇嘛也偷偷脫下教裝參加演唱。由安代舞的壹個突出特點是手的動作。在每年的秋收季節,人們能從傍晚跳到天亮。連續七天,甚至二十壹天,最長達四十九天。舞者數目不定,最少十幾個人,多達幾百個人。跳安代舞的場所是寬敞的平地,翻土三尺,鋪上馬糞或草,再用濕土蓋硬,所以有很好的彈性。場中央埋壹空碗,上面架起座車軸,軸頂用布蓋緊。傳統安代舞中常以歌相伴,歌唱是安代舞的主要特征。安代舞的動作,舒緩和節奏融為壹體,跳到高潮時使人們的朝氣大發、產生雄偉的姿態。從而有死爾復活般的魅力。"踏步"、"跺腳"、"甩巾"及自定圍圈是安代舞通常使用的基本步伐。在安代舞的發展過程中蒙古族人加入了大量的民歌、好來寶、祝贊詞。舞與歌,舞蹈與說唱有機的結合為壹體,逐步形成了幾十種曲目。

2.音樂特點

隨著安代舞的舞臺化,其影響也逐漸擴大,不過原生態的安代卻面臨著很大的危機。隨著額爾敦巴拉等壹代老藝人的去世,壹些原有的唱詞和經典舞姿漸漸失傳。其原始韻味和原生態文化出現危機。在蒙古族聚居地區,會跳安代的也越來越少,特別是“烏日嘎安代”和“祈雨安代”等傳統儀禮和舞蹈程式、唱詞幾近失傳,留下的也是支離破碎。很多年輕人甚至認為安代是壹種老年健身操。此可見當時安代舞的場面,其參與人數和人們的投入程度決不遜於現在的街舞。

2010年來,隨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的全面啟動,肅北縣的非遺保護工作也日漸廣泛深入。對作為民族文化品牌的蒙古族安代舞的發掘、整理、保護工作也有序展開。2007年,肅北縣成功舉辦了首屆“電力杯”安代舞活動大賽,曾經壹度淡出人們視野的安代舞再次引起轟動,成為人們街頭巷尾談論的話題。2008年,隨著大眾健身體育項目和廣場鍋莊舞在肅北縣的推廣,蒙古族安代舞在肅北全縣更是成為包括蒙古族、漢族在內的各民族群眾首選的健身活動方式而備受青睞。

更多內蒙古相關文化:內蒙古傳統習俗文化知識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