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關於移民的詩句

關於移民的詩句

1.能用在移民方面的詩句,不要思鄉的,謝謝

《賣炭翁》白居易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上壹尺雪,曉駕炭車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赦,回車叱牛牽向北。

壹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紗壹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陸遊

三萬裏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壹年。

《詩經·魏風·碩鼠》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逝將去女,適彼樂土。

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碩鼠碩鼠,無食我麥!

三歲貫女,莫我肯德。

逝將去女,適彼樂國。

樂國樂國,爰得我直。

碩鼠碩鼠,無食我苗!

三歲貫女,莫我肯勞。

逝將去女,適彼樂郊。

樂郊樂郊,誰之永號。

《移民頌》現代李未白

夕來無事謝天恩,淡看蒙蒙靄與塵。

不老青山換顏色,初生小雀囀晨昏。

淘金最愛江湖赤,掘墓仍須日月沈。

奮鬥十八二十載,移民火木延子孫。

供參考。

2.移民什麽,什麽又壹年詩句

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壹年。

出自宋代詩人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三萬裏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壹年。

賞析

這是壹首愛國主義詩篇,作於1192年(宋宗光紹熙三年)的秋天,詩人當時在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

南宋時期,金兵占領了中原地區。詩人作此詩時,中原地區已淪陷於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時愛國詩人陸遊被罷斥歸故鄉,在山陰(今浙江紹興)鄉下向往著中原地區的大好河山,也惦念著中原地區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夠盡快收復中原,實現統壹。

六十八歲的陸遊,罷歸山陰故裏已經四年。但平靜的村居生活並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靜下來。此時雖值初秋,暑威仍厲,天氣的熱悶與心頭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將曉之際,他步出籬門,以舒煩熱,心頭悵觸,寫下兩首詩,這是其中的壹首。

詩人熱情地贊美了淪陷區的祖國大好河山,對淪陷區百姓的痛苦予以極大的同情,而對南宋統治者不收復失地表示無比的憤慨。

“三萬裏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這兩句描寫了淪陷區祖國山河的壯美,充滿了向往之情。黃河滾滾東流,壹直流入大海;西嶽華山高聳,直插雲霄。詩人大筆如椽,極力贊美祖國的山河。然而這美好的河山卻壹直被金人占領,字裏行間流露出悲痛之情。

“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壹年”,這兩句寫淪陷區的百姓熱切盼望恢復之情景。淪陷區的百姓在金人的鐵蹄下痛苦呻吟,他們的淚水已經流幹了,他們多麽想回到祖國的懷抱啊,然而年年盼望王師北伐,年年都註定失望。“淚盡”、“又”都是充滿感情的詞匯。南宋統治者奉行投降路線,每每和金人簽定“和約”,他們置淪陷區百姓的死活於不顧,詩人的感慨之情溢於言表。

這首詩愛憎分明,感情真摯、沈痛,尤其是前兩句用誇張手法極力贊美祖國半壁河山的壯麗,正所謂“以樂景寫哀,則哀感倍生”。

詩中運用誇張和想象,真切地反映了在金國統治下,北方人民遭受的苦難和他熱愛祖國、盼望南宋王朝的軍隊早日收復國土的思想感情;表現了詩人對淪陷的壯麗河山、苦難百姓的深切懷念和念念不忘收復失地的愛國熱情;字裏行間也流露出對南宋統治者長期未能收復失地的失望和悲憤的心情。

前兩句是寫景,描寫祖國北方的壯麗河山,“三萬裏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三萬裏”和“五千仞”是誇張的語言,贊嘆黃河的長遠和華山的高聳。“東入海”寫出黃河浩浩蕩蕩奔流入海的磅礴氣勢;“上摩天”表現了華山巍峨高峻直刺雲天的壯美雄姿。

後兩句是在寫景的基礎上抒情,寫淪陷區人民的痛苦、失望。“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壹年。”多年來,在金兵的鐵蹄下,淪陷區百姓不知遭受了多少苦難,眼淚都流幹了。“淚盡”二字,包含著無限的辛酸,他們眼巴巴地望著南方,盼望朝廷軍隊前來收復失地,可是壹年又壹年,他們所等來的只有失望和痛苦。壹個“盡”字,表現了淪陷區人民苦難的深重。壹個“又”字,表現了淪陷區人民對南宋朝廷的徹底失望。

這首詩雖然只有四句,但包含了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思想。詩的前兩句用壯闊的景色來襯托後兩句悲涼的心情,使詩中的感情更加沈重,使人讀後產生強烈的***鳴。

3.寫移民疾苦的詩句

白居易《賣炭翁》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上壹尺雪,曉駕炭車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赦,回車叱牛牽向北。

壹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紗壹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4.古詩>中的壹句詩

晉代著名的作家和詩人陶淵明,不願意做官,四十壹歲那年,便辭去“彭澤縣令”的官職,回到柴桑老家(在今江西九江縣西南),隱居務農,過著田園生活。

四十六歲,他搬到南村去住。南村又名南裏,在九江市郊,他的壹些老朋友如殷景仁、顏延之等,都住在那裏。這樣,他在耕作之余,就有更多的機會和老朋友們相聚,談論詩文。搬家之初,他曾寫了兩首《移居》詩,第壹首的原文是:

昔欲居南村,非為蔔其宅;

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

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

敝廬何必廣,取足蔽床席。

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

奇文***欣賞,疑義相與析。

詩的大意是:早想住到南村來,不是為了要挑什麽好宅院;知道這裏住著不少心地純樸的人,願意同他們度過每壹個早晨和夜晚。這個念頭已經有了好多年,今天才算把這件大事辦完。簡樸的屋子何必求大,只要夠擺床鋪就能心安。鄰居老朋友經常來我這裏,談談過去的事情,人人暢所欲言;見有好文章大家壹同欣賞,遇到疑難處大家壹同鉆研。——這是作者寫搬家以後和知心朋友朝夕歡敘的情景。

詩的末後兩句“奇文***欣賞,疑義相與析”,後來流傳演化而為成語“賞奇析疑”和“奇文***賞”。“賞奇析疑”和原詩意思壹樣,形容欣賞詩文、分析疑難。“奇文***賞”卻和原詩的意思不同了,含有奚落和譏諷的語氣,凡是故意把不通的、可笑的文字公之於眾,讓大家壹起來貶斥,譏刺為“奇文***賞”。

5.關於陶淵明的詩《移居》其二 翻譯

其二·春秋多佳日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

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農務各自歸,閑暇輒相思。

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

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

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

註釋:此理,這種生活方式。將,豈。勝,高、好。無為句,意謂何必舍而他去。紀,料理、經營.

這看似平淡無奇的詩句,卻描繪了壹幅詩人移居南村後,和村居文士們經營耕作,時時相聚,“樂數晨夕”的圖畫。

壹開頭,作者就勾畫出了登高賦詩,不虛佳日的場面:“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春秋兩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經常同友人壹起登高賦詩。能“賦新詩”,可以看出這些人自然不是壹般的農民,而是同作者誌趣比較相投的士人。這登高賦詩,也自是文人騷客特有的生活情趣。登高之時,壹有良辰美景為之助興,二有“素心人”相伴,他們自由地敞開心 扉,賦詩言誌。在賦詩中忘卻塵網之苦,獲得精神上的莫大安慰。這是壹個生活場面。

“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這兩句詩的意思是:朋友過門,互相招呼,相聚在起,如果有酒,大家壹起斟酌品嘗。我們仿佛聽到了那親切的招呼聲,仿佛看到了他們喝酒時那悠然自得的樣子。這裏,人與人之間率真融洽的關系表現出來了。這又是壹個生活場面。他們“農務各自歸”,但“閑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這裏緊接上兩句,寫閑暇時的情景:思念的時候,大家就披衣相訪,聚集在壹起談談笑笑沒有厭足的時候。“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意思是說,這種登高賦詩、飲酒言笑的生活的確很美好,不能輕易地拋棄它。“將”,即“豈”的意思。“勝”,美好。這兩句詩是詩人對南村生活的感慨。表面上平平淡淡,而實際上卻蘊含著深深的慨嘆:登高賦詩、斟酒品嘗、躬耕田野、披衣相訪,這種生活是多麽愜意,而官場上有的卻是明爭暗鬥、爾虞我詐。有此對比,所以詩人才說:“無為忽去茲”。這裏表達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官場的厭惡,和自己永遠躬耕田畝的決心。“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這兩句詩是這首詩的又壹個層次,是詩人對勞動生活的認識。就是這兩句詩,使全詩的內容更加豐富深刻。詩的意思是:穿的吃的需要自己親自去經營,只要努力耕作,就不會徒勞無所得。可以看出雖然詩人在南村的生活中有時也過著登高賦詩、飲酒言笑的生活,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放棄躬耕,實際上他不僅沒放棄躬耕自資的生活,而且認識到了“衣食固其端”。他知道登高賦詩、飲酒言笑的生活,是要有衣食作保證的。這兩句詩可說是《移居二首》的靈魂,沒有它,什麽“素心”、高趣也就不存在了。***同的“躬耕自資 ”的生活,正是維系他們感情的紐帶,是他們歡樂的根源啊。

這首詩壹個明顯的特點,就是詩人註意選取農村生活中有典型意義的場面進行描寫,比如:登高賦詩、斟酒品嘗、躬耕農田、披衣相訪。既寫了室內生活,也寫了室外的生活;既寫了躬耕的辛勞,又寫了賦詩言笑的暢快。這些不同地點的生活場面,構成壹個完整的統壹體,充分地表現了農村的那種自由自在的生活氣氛。另外,典型細節恰到好處的運用,也是這首詩的壹個明顯的特點。“過門更相呼”,活脫脫地寫出了朋友之間興趣盎然、無拘無束的生活情景;“相思則披衣”,寫出了鄰裏之間相思的迫切情狀。詩人在最後強調“衣食當須紀”,使全詩的蘊含更加豐富。如果詩人僅寫前面的內容,這首詩就單薄得多,強調了衣食的重要性,說明了他所希望的農村生活,除了登高賦詩以外,也還有躬耕隴畝的壹面。同時也說明了他對農村生活的認識加深了,對農村生活比原來有了更深刻的體驗。

6.>陶淵明的詩

移 居(壹)

昔欲居南村,非為蔔其宅。

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

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

敝廬何必廣,取足蔽床席。

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

奇文***欣賞,疑義相與析。

賞析:主要表現得是良友過從談論之樂。首先,陶淵明寫道了移居的理由:不是出於迷信的原因,為了挑風水,而是因為那裏有很多心地質樸的朋友,很樂意和他們朝夕相處。而且,這次移居不是壹時的沖動,而是很早就有打算的,從“懷此頗有年”中不難看出。詩的後半部分則寫實對移居後生活的描寫,集中在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作為壹個隱士,陶淵明的物質條件並不好,他對自己新居的描述是“取足弊床席”,簡陋之極;但同時,他的精神生活是非常豐富的,“奇文***欣賞,疑義相與析”,對於壹個文人來說,能夠這樣,夫復何求?這裏,我們不難看出詩人坦蕩的襟懷,不言高而品格自高,不言逸而風神自逸。

移居(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

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務農各自歸,閑暇輒相思。

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

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

賞析:更多的描述了和令人相處的快樂。陶淵明為我們描述了他的閑適的生活:登高、賦詩、飲酒。從作者的字裏行間,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壹個隱士的侃侃而談,向我們描述他的隱居生活,他眼中的農村的生活,而沒有壹絲士大夫所特有的驕持。“衣食當須己,力耕不欺吾”則是陶淵明向我們講述著“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這個簡單而樸素的真理,這也應該是他在自己的人生中所領悟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