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中山的歷史 (拜托各位多壹點)

中山的歷史 (拜托各位多壹點)

廣東省中山市

中山市是廣東省地級市,下設24個鎮區[1],是全國四個不設縣的地級市之壹。位於珠江三角洲中南部,北連廣州,毗鄰澳門,全市總面積1800平方公裏,年平均溫度20°C,戶籍人口141萬。中山是我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故鄉,又是著名的僑鄉,有旅居世界五大洲87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僑胞、港澳臺同胞80多萬人。 中山市是我國沿海開放城市之壹,近年來大力推進"工業強市"戰略,先後建成了全國包裝印刷基地、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民營科技園等技術含量較高的工業園區,基本形成了以高新技術產業為龍頭,以優質產品為拳頭的多元化產品結構,有樂百氏飲料、耶魯固力門鎖、凱達精細化工、華帝燃氣具、嘉華電子等壹批國內外知名的工業品牌。小欖五金、古鎮燈飾、沙溪休閑服、大湧紅木家具、南頭空調、黃圃食品等區域特色經濟蓬勃發展,產品在全國占有較大的市場份額。全球500強在中山辦了20多家企業,2003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01.40億元,工業總產值1544.29億元。2008年中山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1999元,廣東省第4。2008中山GDP增10.5%全市生產總值達1408.52億元,廣東省第5。08年中山市工業總產值超過4000億元,高新技術產品產值超過1200億元。 中山景觀中山市的投資環境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全市現有公路通車裏程1067公裏,形成了以國道和幹線公路及京珠高速公路為骨架的四通八達的公路網;90公裏半徑範圍內有廣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門等5大機場;鐵路運輸經由廣州通達全國各地。目前,隨著神灣港的開通,中山已形成東有中山港、南有神灣港、北有小欖港的"品"字形碼頭布局,其中,中山港的集裝箱年吞吐量更是躋身全國十強、世界百強。從中山港往香港航程僅需75分鐘。中山供水供電充足,並初步建成以城區為樞紐,貫通各鎮區、大中型企業的寬帶高速大容量的信息網絡,形成了"中山信息高速公路"。 中山市,幅員面積:1800平方公裏。人口:142.3萬長途電話區號:0760,汽車車牌:號碼前都加粵T,郵政編碼:528400,市人民政府駐:東區松苑路1號。行政區劃:石岐區、東區、西區、南區、五桂山等5個辦事處,小欖、古鎮、橫欄、東升、港口、沙溪、大湧、黃圃、南頭、東鳳、阜沙、三角、民眾、南朗、三鄉、坦洲、板芙、神灣等18個鎮以及1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火炬開發區。 中山市地處珠江三角洲中南部,珠江口西岸,北連廣州,毗鄰港澳。下轄1個國家級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5個街道辦事處,18個鎮,總面積1800平方公裏,戶籍人口142.3萬。有祖籍本市的海外華僑和旅居港澳臺同胞***80多萬人。 中山古稱香山,是中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故鄉,建制於南宋紹興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1925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改稱中山縣。1983年撤縣設市,1988年升格為廣東省轄地級市。 近年來,中山市委、市政府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大力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堅持“工業強市”、“依法治市”、“科教興市”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經濟社會建設取得新成就。2006年實現全市生產總值1036億元,戶籍人均生產總值73198元,國地兩稅收入157.49億元;地方財政壹般預算收入66.45億元,總量居全省地級以上城市第五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42.77億元。 從香山縣建縣之初起至今已有840余年歷史,經歷了從下等縣-大縣-模範縣-特等縣-城市幾個經濟文化的發展階段。香山在漢代屬番禺縣地,晉以後為東官郡地,唐代為東莞縣地。南宋紹興22年(1152年)設香山縣,隸屬廣州,由壹群海島組成,並“割南海、番禺、新會三縣濱海地益之”,彼此沒有陸地相連,人口稀少,經濟落後,宋、元、明代均被朝廷列為下等縣。 明《永樂大典》載:"香山為邑,海中壹島耳,其地最狹,其民最貧。"清康熙23年(1684年)廣東宣布"遷界"令廢止,加上原來幾個分離的島嶼因沙田成陸連接而與順德、南海陸地相接,因而使農業、商業和交通等驟然發展起來。至清嘉慶、道光年間,“乃與南(海)、番(禺)、順(德)、東(莞)等同列大縣”,且“戶籍殷繁,駕出他邑而上”。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香山縣翠亨村誕生。民國後中山縣直屬廣東省。 民國18年(1929年)2月,國民政府第19次國務會議以“中山縣為總理(孫中山)故鄉”,“該縣為粵中最繁盛之區,歲入甚鉅,民智早開,人才輩出”等確定中山縣為全國模範縣。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同年4月15日,香山縣易名中山縣,以紀念孫中山先生。1950年4月,中山縣以其人口稠密、土地廣闊、財稅豐厚,被廣東省民政廳列為特等縣。1983年12月,中山撤縣設市,1988年1月1日升格為省轄地級市。中山也因此成為全國唯壹以偉人名字命名的城市。自80年代中期開始,因經濟社會發展迅猛,被譽為廣東"四小虎"之壹而名聞於世。1997年,被聯合國授予“世界人居獎”。2005年在中國社科院公布的我國城市綜合競爭力排名中,中山市名列第17位。2005年,中山市榮膺首批“全國文明城市”稱號,成為全國9個獲此殊榮的城市之壹。 中山市位於珠江三角洲中南部,北連廣州,毗鄰港澳,幅員1891.95平方公裏,建成區面積35.6平方公裏。總人口243.5萬人,戶籍人口140.8萬人,年平均溫度22°C。中山是中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故鄉,又是著名的僑鄉,有旅居世界五大洲87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僑胞、港澳臺同胞80多萬人。

中山古稱香山,因“地多神仙花卉”而得名。古代香山是孤懸於珠江口外伶仃洋上的島嶼,境域為現今的五桂山和鳳凰山(今為珠海市)及周圍的山地和丘陵地,即石岐至澳門壹帶的陸地。自唐朝開始,由於珠江水流挾帶大量泥沙在這壹帶不斷沈積,逐漸形成廣闊的沖積平原,經過宋、元兩代,由大海變為沖積平原的土地約占原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二,人們把它稱為西海十八沙,即今小欖、東升、坦背、橫欄等鎮區。至明朝,沖積平原繼續擴大,此時形成的陸地被稱為東海十六沙,即今東鳳、南頭、黃圃、阜沙、三角、浪網、民眾、港口等鎮區。至清朝,形成了今港口以南、磨刀門水道以東的板芙、神灣、三鄉、坦洲壹帶的西南部平原。滄海桑田的變化,使石岐以北與順德和番禺大陸連成壹體,成為珠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的壹部分。

解放後,考古工作者先後發現了石岐西區馬山,南朗龍穴村等9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了不少石器、彩陶、夾砂陶等器物,表明了中山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已有土著古越族人在香山島上漁獵和居住。

香山島在春秋戰國時期為百越海嶼之地,秦時屬南海郡地,漢代屬南海郡之番禺縣地,晉屬東官郡地,隋屬寶安縣地,唐代為東莞縣地,設為香山鎮,境域為現今的石岐、沙溪、大湧、南區、深灣、三鄉、神灣、石塘、翠亨、五桂山、南朗、張家邊和珠海市的山場、前山、唐家、下柵壹帶地方。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東莞縣令姚孝資用進士陳天覺改鎮為縣之建議設香山縣,並“割南海、番禺、新會三縣濱海地益之”,隸屬廣州。

香山建縣之初,屬地是壹群互不相連的海島,只有近萬戶人口,為落後的半漁半農經濟,在南宋、元、明和清中期前的幾個朝代均被列為下等縣。其間,1553年葡萄牙人入據澳門,實行自治,1849年香山失去對澳門統理權。至清朝嘉慶、道光年間,由於沙坦的迅速大量淤積,且註重了休養生息,加上中原移民多次遷入,使全縣人口大增,同時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優良品種,香山縣的農業生產得到了迅速發展,壹時成為廣東的肥沃之區,“戶籍殷繁,駕出他邑而上”。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並取得勝利。1921年5月5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孫中山就任大總統,宣布軍政時期開始,並健全各級政權機構。香山縣於夏秋間展開民選縣長活動,吳鐵城當選。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4月15日,香山縣改名為中山縣,以示紀念孫中山。中山(香山)人民在近現代的中國歷史上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這在那近半個世紀的革命時代裏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其前赴後繼、死而後已捍衛民族國家的革命精神影響至今。

1911年11月6—7日, 在武昌起義推動下,由中國同盟會南方統籌部澳門總支部直接領導的香山縣革命武裝從隆都、良都、前山分三路進軍縣城,占領縣衙,成立香山縣臨時軍政府,此即為辛亥香山起義時期。及至龍濟光禍粵時期,香山縣革命黨人任鶴年、林警魂等於1916年發動隆都起義,在石岐海、馬山、西河路諸要隘發生多次戰役,給龍濟光及其在香山的代理人以極大打擊,後人立有石岐西山碑以紀念此事。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繼而在1938年2月侵占了中山縣七區三竈島(今屬珠海市),中山進入國***聯合抗日時期,並在軍民***同抗戰下,相繼取得了1939年橫門之戰以及橫門、張家邊之戰等戰役的勝利。1940年中山淪陷後,中山縣人民在中***南番中順中心縣委及中***珠江特委的領導下,以五桂山為根據地,組建了中山抗擊遊擊大隊,積極展開敵後抗日武裝鬥爭,又取得了三鄉之戰、淇澳島之戰、五桂山區保衛戰等戰役的勝利。據統計,在整個抗日戰爭時期,中山的抗日遊擊隊先後在廣東南番中順遊擊區指揮部和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珠江縱隊的直接指揮下,同日軍進行了140多次的戰鬥,其領導者林鏘雲、梁嘉、羅章有等人為中山解放所做出的貢獻,壹直為後人傳頌不已。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不顧全國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的願望,發動大規模內戰,中***中山特派室為此做了大量宣傳工作。1949年下半年中***中山縣的黨組織和中山縣的人民武裝組織迅速擴大,如9月中旬在中山縣長江鄉成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中山獨立團(簡稱“中山獨立團”)等,為中山縣的解放做好了充足準備。

1949年10月30日,中山的地方人民武裝和五桂山根據地支前群眾與中國人民解放軍兩廣縱隊先頭部隊在石岐勝利會師,是為中山解放日。1950年8月4日,中山全境解放。

古代的中山(香山),在中國社會發展史上可以說默默無聞,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在整個珠三角地區都處於壹個比較滯後的地位,這種情況壹直延續到清康熙年間才得到基本好轉。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廣東宣布“遷界”令廢止,自此中山的社會經濟文化進入了壹個迅速發展的時期,及至民國時,中山已成為以“魚米之鄉”著稱的大縣,地方財政收入富足,並在1929年被國民政府確定為全國模範縣,又在1948年被廣東省政府確定為全省示範縣,在全國壹直居於重要地位。

解放後,中山縣得到了飛速發展變化。1950年4月,即被廣東省民政廳列為特等縣。此後,中山雖被逐漸分出珠海縣、鬥門縣(大部分)和劃出部分地方歸番禺、順德、新會等縣,但主要經濟指標仍處於全省100多個縣的前列。1982年,中山縣被國家農牧漁業部列為全國富縣之壹;1983年12月,中山獲準撤縣改市,1988年1月升格為地級市,步入了城市經濟發展進程,並取得顯著成就,於1989年被國家統計局列為我國第壹批發部6個跨入小康水平的城市之壹。

中山人傑地靈之名由來已久,在科舉漸盛的明朝嘉靖年間,全縣便出了16位進士、180多名舉人,其代表者有著作多達460卷及主修明朝的《廣東通誌》的主編黃佐和擔任南明唐王朝首輔的何吾騶等。到了近代,香山更是人才輩出、群星璀璨。由於香山特殊的毗鄰港澳的地緣和海外華僑眾多的人緣條件,“開風氣之先”,使香山人邁開了走向世界的腳步,拉近了香山人接觸世界的距離,擴大了香山人認同世界文明的層面,開啟了香山人迎匯世界潮流的近代思維,孕育了民主革命的思潮,產生了壹批對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有著重大影響的人物。香山人長期反對封建主義統治,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反對官僚資本主義統治,形成了光榮的優良革命傳統,以壹種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在近現代歷史上書寫了壹段光輝燦爛的篇章 。

容閎,中國第壹位在外國高等學府畢業的學士和博士、中國第壹位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鄭觀應,中國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派最負盛名的壹個,其所著的《盛世危言》為後來康有為領導的“戊戌變法”起到了先導的作用。誕生於翠亨村的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香山和香山人有著更為密切的關系,他是這場改變中國社會歷史命運的革命運動的首倡者、領導者和組織者,香山同鄉始終是他事業的支持者和參與者,程奎光、程耀宸以及陸皓東等都為革命而犧牲。可以說,近代中國,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香山人率先舉起民主革命的大旗,率先主張以革命的方式推翻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統治,建立獨立自主、自由平等的民主***和國。 香山還出現了“中國空軍之父”楊仙逸(北臺人)、中國第壹位女飛行員朱慕飛(西椏人),香山縣因而被譽為“航空之鄉”。

在中國***產黨領導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中,也出現了華南地區最早宣傳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家楊匏安、省港大罷工領導人蘇兆征、中***六屆政治局常委會候補委員兼中***中央軍事部長楊殷等,林偉民、李華照、黎炎孟等中山的優秀兒女都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在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鬥爭中,中山湧現了珠江縱隊第壹支隊等英勇的戰鬥集體以及英雄戰士,在中國***產黨領導下,開辟了五桂山區抗日根據地,艱苦奮戰,取得了中山敵後抗日遊擊戰爭的輝煌勝利。

解放戰爭時期,珠江縱隊第壹支隊堅守五桂山,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不屈不撓的英勇鬥爭,最終迎來了中山的解放。 近代香山人以團結愛國、求實創新的精神,為中國近代化做出了重大貢獻。容閎被稱為中國邁向近代化的先驅人物之壹,唐廷樞、徐潤、鄭觀應等,更直接參與了洋務運動的壹系列“自強”、“求富”活動,並在興辦實業方面留下了許多創舉。中國近現代規模最大的四大百貨公司——先施、永安、新新、大新的創始人馬應彪、郭樂、郭泉、劉錫基、李敏周、蔡昌、蔡興等均為香山人。

中山人為中國近現代教育文化事業作出了重要創造。鐘榮光創辦了嶺南大學,蘇曼殊在文學藝術方面可謂獨樹壹幟,阮玲玉在電影表演上享有盛名,蕭友梅被譽為近現代中國音樂教育的開創者,呂文成成為廣東音樂首屈壹指的作曲家和演唱家及改革家等,都在中國近現代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某個角度看,這些教育文化事業的香山名人在壹定程度上也推動了香山文化事業的發展,帶來了香山學風的鼎盛時期,自幼兒教育、高等教育乃至職業教育、軍事教育等均出現蓬勃發展的喜人景象,為香山(中山)的模範縣形象再添光彩。

中山的先賢名哲為中華文明作出了自己的貢獻,歷史的使命激勵我們通過承傳中山的歷史文化精萃和中山人“敢為人先”的精神,為中山的新發展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