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離石區的地理環境

離石區的地理環境

離石區的地質構造以呂梁-太行斷塊為主,僅西北部(馬頭山以西)屬於鄂爾多斯斷塊的東緣。在此期間,褶皺和斷層非常發育。本區缺失上奧陶統、誌留系、泥盆系、朱羅系、白堊系地層,但有太古界(街道口群、呂梁山群)、元古界(野雞山群)、古生代(寒武紀、下奧陶統、中奧陶統、石炭紀、二疊紀)、新生代(第三紀、第四紀)等。

離石區地處呂梁山腹地,地勢東高西寬,西低西窄,境內山多河少。北川河由北向南,東川河由東向西流經全境,兩河在城市西南匯合,再到交口街,河南川河再出境註入黃河。最高點是該區東北部的吉谷山,海拔2535米,最低點是三川河流域,海拔889米。境內東部為高寒山區,面積266.6平方公裏,占全區總面積的20%。是境內主要林區,適宜發展林業和畜牧業。在城市的東北部,有壹片連綿不斷的毛良山區,面積398.4平方公裏,占總面積的30%。城西的馬頭山和王老坡山橫亙南北,為黃土丘陵溝壑區,面積660平方公裏,占總面積的50%。石質山區和黃土丘陵區合計占全區總面積的80%,氣候溫和,幹旱少雨,但發展生產潛力大,是國內雜糧產區;中部是以北川、東川為主的河谷地區,土地肥沃,水源豐富,人口集中。它是中國重要的糧食和蔬菜基地。

從該區東南到東北邊緣,呂梁山作為屏障縱貫南北,主要是“關帝山穹丘隆起”,北起吉谷山,南至薛公嶺,與中陽縣獨峰坡山相連,長約80公裏,均為呂梁山的支脈或殘脈。尖山的支脈是小神頭和信宜南部的山。它呈東西走向,東起宋後茂,西至王營莊。它長約30公裏,隔著北海海溝與南面的北海山相對。它的東部是森林植被,西部是稀疏的森林和密集的灌溉。北海山系的分支,呈北東走向,位於陳家塔、王誌莊溝(武城斷裂)以西,西南延伸至油坊坪北脊。穿越尖山山支,長約15公裏,林灌茂密,灌草植被。從雲山的分支開始,就是大東川以南的山脈,東西走向。東起薛公嶺,向西南延伸至王營莊東溝西南的乳田山,南以中陽為界,長約35公裏。大多是茂密的灌草叢植被。在該地區的中北部,北街在北部,有玉林山和雙山山,南北走向,向北延伸到方山縣。境內西北部有馬頭山脈,自北向南向西,北至方山縣,南至棗林仙女山。西部與柳林縣交界處有王老坡山和吳彤燕山山,均為東西走向。水文學

境內地表水屬於黃河水系。除西部馬頭山以西地區屬於綏水河支流,東部西華鎮屬於汾河三道川支流外,其余均屬於三川河壹級支流。因為地處山西西部黃土高原,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大東川、小東川、北川呈扇形,山谷呈樹枝狀。在大自然的切割下,淺的是溝渠,深的是河谷和河流,水系發達,水網密布,形成了山巒連綿、山脊起伏、溝壑縱橫、河谷有序的自然景觀。1公裏以上溝渠387條,其中3公裏以下307條,3-5公裏43條,10公裏28條,10公裏以上9條。三川河流域面積占全區總流域面積的71%,達到946.6平方公裏。全區水量小於2L/秒的泉有61個,主要分布在平頭鄉(11)、棗林鄉(8個)、西樹壩街道(4個)、城北街道(6個)、蓮花街道(1)、紅巖川鄉(2個)、交口街道(2個)、新義鎮(21)。水量大於2升/秒的泉有7處,分別是武城石窟泉、油坊坪泉、蓮花池泉、馬毛莊泉、響水巖泉、北海泉、龍山泉。

土地

根據1980土壤調查,全區土壤總面積為187370畝,可劃分為5個土壤類型,13個亞類,44個土壤屬,93個土壤種。亞高山草甸土分布在本區東北部海拔2200m以上的南雲頂山,四十裏賽馬土的頂部平臺和緩坡處,總面積1700畝。本區這種土壤只有壹個亞類,按母質類型分為壹個土屬和壹個典型土種,即石灰巖亞高山草甸土。棕壤廣泛分布於吉谷、北海、雲頂等山區。,海拔約1,800 ~ 1,850米。陽坡略高,溝壑、陰坡外側位置較低,總面積9.65萬畝。本區土壤類型分為三個亞類型,包括12個土屬和12個土種。黃綿土分布於黃土丘陵和部分低山峽谷,海拔約800 ~ 1800米,是該地區重要的農業土壤。土壤分為3個亞類,24個土屬,60個土種,總面積1747650畝。肉桂分布在呂梁嶺以東的西華鎮、廟底、莊爾上,海拔約1,690 ~ 1,850米。該地區只有兩個典型土屬,分為三個土種,總面積6630畝。草甸土分布在東、北川河兩岸的河漫灘和壹級階地,是該地區優良的農業土壤。土著種分為3個亞類,5個土屬,17個土種,包括黃綿土、輕草甸土、鹽化輕草甸土,總面積21190畝。離石區地表植被受地形、氣候、水文、海拔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而且地貌單元差異很大,植被群落分布比較復雜。東北植被好,中西部植被差。全區植被覆蓋率不足30%。

森林植被主要分布在東北部的基巖山區,主要分布在吉谷山、雲頂山、尖山、北海等山區,大部分在新沂和吳城鎮,森林覆蓋率為29.6%。是全縣最好的地方,面積266.6平方公裏,占總面積的20%,是全區主要林區和林業基地。海拔1800米以上主要為針葉林覆蓋,海拔1400 ~ 1800米為針闊葉喬木和茂密灌草植被的混交林。

灌草植被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石質山區,除東南部的馬頭山、仙女山、榆林山、雙山山、齊雲山外,其余均在饅頭形、圓形起伏梁上。灌木多為黃荊、醋柳、胡枝子、達烏日等。草是旱生雜草,包括蒿、蘆葦、白羊草和狗尾草。

零星草灌植被主要分布在黃土塬和川谷地區,占總面積的壹半,是全區重點農田耕作區。有艾蒿、沙蓬、狗尾草、蘆葦、白羊草、莧菜、蒼耳等。懸崖、溝渠、墳墓上常見的灌木有荊條、枸杞、大棗、木瓜、胡枝子等。植被覆蓋度較小,壹般在5 ~ 10%之間,最高可達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