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崔維新最有才華的說書人

崔維新最有才華的說書人

作為壹名華裔作家,崔維新被譽為“加拿大最有才華的講故事者”。他富有想象力的作品描述了加拿大人的生活,他的書和無數的散文被譽為加拿大文學界的裏程碑。他能在加拿大主流社會享有很好的聲譽,令人印象深刻。

崔維新雖然不是壹個多產的作家,但他的每壹部作品都壹絲不茍,筆觸細膩,莊和聲並重。尤其是他的第壹部小說,壹部二戰時期的愛情悲劇,好評不斷,被認為“賺了無數眼淚”。

作為壹名具有東方文化背景的加拿大公民,崔維新強調寬容,鼓勵多元文化。正因為如此,他的壹句名言就是“多樣性中的統壹”。對他來說,找東西是文學的基本點,故事的力量在於賦予生活意義。這方面我說不夠。不久前,韋森·蔡(Wayson Choy)在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發表了壹場關於加拿大多元文化和少數民族取向的專題演講。這是2004年創辦的第七屆UBC-勞裏埃學院多元文化講座的主要活動。其主要目的是通過不同層面的討論和分析,支持加拿大的多元文化發展,並邀請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演講者分享他們作為加拿大壹員的感受。

在陳中心現代劇場,崔維新發表了題為《我們到了嗎?》(我們到了嗎?),以他的親身經歷,講述了壹個移民或移民後裔在成長過程中被不同甚至矛盾的價值觀和文化影響的心情,以及在這樣的挑戰下,他如何讓自己的整個人生變得更輕更豐富。

不久後,安大略省勞裏埃大學(Lauriere University)宣布向崔維新等4名傑出人士授予榮譽博士學位,以表彰他們的成就。當時崔維新被授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頒獎儀式6月9日剛剛在滑鐵盧的校園裏舉行。65438年至0939年,祖籍廣東客家的崔維新,出生於溫哥華,被人收養,在溫哥華唐人街度過了童年和青少年時期。

養父母年輕時移民加拿大。養父是海船上的廚師,養母是女傭。崔維新不會說父母說的普通話和臺山話,但他開玩笑說自己會說“溫哥華話”,“就是很初級的臺山話,粵語詞匯和英語語法混在壹起。”在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寫作後,他是班上唯壹的中國學生。迄今為止,在加拿大英語文學中,還沒有壹位中國作家能與他比肩。在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文學時,他師從加拿大著名詩人和小說家厄爾·伯尼(Earle Birney),並以短篇小說《海浪聲》(The Sounds of Waves)引起了評論家的註意,該小說獲得了麥克米倫獎。

唐人街的早期生活將永遠是崔維新寫作的源泉。他說:“我們分享故事。我真誠地相信,壹個好的故事是壹個人的故事,沒有任何界限或種族障礙。”崔維新雖然不懂中文,但他對溫哥華唐人街充滿了懷念和童年的回憶。

崔維新移居多倫多後,1967在多倫多亨伯學院任教,擔任學院文學老師,開設了壹門很受歡迎的英語寫作課程。他也是亨伯作家學校的教授,並連任三年多倫多卡胡茲劇院的導演。他在大學教寫作,直到2004年退休,但他的教學生涯還沒有結束。《玉牡丹》出版於1995年,是崔維新的第壹部小說,歷經18年的錘煉。以三個在溫哥華唐人街長大的孩子的視角,描述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加拿大華裔的坎坷經歷。連續六個月位居《環球郵報》暢銷書排行榜。

這部傑作描述了早期唐人街的生活,尤其是上世紀大蕭條時期溫州的生活。華人在異鄉的奮鬥,融入當地主流社會所遇到的經濟文化困難,都是平淡而線性的。

《玉牡丹》最早作為短篇小說發表於1977,連續26周登上《環球郵報》暢銷書排行榜。在年度小說書單中排名第六。崔維新憑借這本書獲得了溫哥華圖書獎和延齡草文學獎。後來被加拿大《文學評論》選為最具影響力的1945-2004加拿大書籍之壹。

崔維信還憑借《玉牡丹》獲得1996溫哥華圖書獎,並與女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分享安大略延齡草圖書獎(又稱“三葉草文學獎”)。1998《玉牡丹》被評為“美國圖書館協會名著”。《要緊的是》是《玉牡丹》的延續,以戰爭時期的溫哥華唐人街為背景,主角是《玉牡丹》中的長子,他用自己的奮鬥反映了廣東臺山最後壹代移民的生活。渥太華公民對這本書的評價是:通過展現豐富多彩的童年生活,創造了壹個復雜的世界,可愛的主角讓讀者有賓至如歸的感覺。《環球郵報》甚至更簡潔地說,這本書是“壹部純美的作品”。

故事取材於陳氏父子隨淘金熱從中國來到金山(溫哥華)開始新生活,希望壹斤回國的夢想。時間背景設定在1930-1940年日軍侵華戰爭爆發前的溫哥華唐人街。通過故事主人公與父親、祖母、繼母和弟妹之間的關系,反映了無數中國家庭如何在陌生的土地上掙紮求生,不僅要適應新的社會文化,還要保持中國幾千年的傳統。

這本書獲得了吉勒斯皮塞文學獎提名,崔維新是第壹位獲得這壹著名文學獎提名的中國作家。吉勒文學獎評審團要從94部作品中選出6部入圍作品,獎金為2.5萬加元,是加拿大獲獎最多的文學獎項之壹。這部小說也讓崔維信擊敗了其他六位著名作家,時隔10年,再次獲得安大略省延齡草圖書獎(Ontario Trillium Book Award)英文圖書類的稱號。評審團稱贊該書對當時溫州的唐人街進行了豐富而準確的描述,並以精湛的筆觸展示了陳家幾代人的盾牌和新舊生活的沖突。

57歲的崔維新參加了《玉牡丹》的簽售會,卻無意得知自己出生的真相,百感交集。於是在1999出版了自傳體小說《紙影:壹個中國城的童年》。該書入圍總督文學獎,獲得加拿大文學獎年度紀錄片作品,被《環球郵報》列為1999推薦作品。《紙影》突出了加拿大華裔英語文學的重要特征,展示了移民語言在語言上從雜語向標準英語的過渡。內容揭露華人家族史、族群史的秘聞,批判排華政策。在主題中突出中國個體,推翻舊有的中國刻板形象,重寫家族史,解決身份困惑。文學研究者趙情晴曾寫過壹篇專題文章:《語言、隱秘與重構——崔維信評論》。

2005年,崔維新因其對加拿大文學和社會的貢獻被授予加拿大勛章。

2008年6月5438+065438+10月1日晚,崔維信在多倫多舉行的第29屆國際作家節(IFOA)上被授予當年的文學獎,表彰他在圖書寫作和培養青年作家領域的重要貢獻。崔維新是壹名公開的同性戀者,參加過很多反歧視和為同性戀爭取平等權利的活動。幾年前,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他直到二十多歲才真正意識到自己是同性戀,他的文學作品裏也有他生活經歷的影子。

崔維新堅持認為,多元文化主義的本質其實是壹種文化的“共享”,不僅僅是與家庭成員,而是與所有認識和不認識的人,在壹個相互接納、相互尊重的環境中共同生活。

他說,在他成長的過程中,作為壹個“香蕉”,也就是壹個有白人思想的中國人,腦子裏全是好萊塢和西部牛仔。在生活中,我也和中國的長輩有過文化上的“交鋒”。比如我是同性戀。以前的華人社區,長輩看到他晚歸很奇怪,但是因為忌諱,不好催他結婚。後來有人拐彎抹角的跟他說,如果妳不結婚,妳老了怎麽辦?崔維新說,自己曾經患有心臟病,但經過認識和不認識的朋友,被當成家人壹樣照顧,讓他深深感受到這是多元文化最寶貴的價值觀之壹。在相互理解和接納中,社會變得更好了。

第二屆中國客家傳統文化國際會議年前在大多倫多中華文化中心舉行,崔維新主持開幕式。當時他說,當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的時候,更需要讓人們明白,中華文化其實是壹種多元包容的文化,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移民歷史,特別是對於某些族群如客家人來說,更是中華民族走向世界的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