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請將初中有關上海的歷史聯系起來.

請將初中有關上海的歷史聯系起來.

上海

“申”、“滬”的由來

上海,簡稱“滬”,別稱“申”。大約在六千年前,現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陸,東部地區成陸也有兩千年之久。相傳春秋戰國時期,上海曾經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故上海別稱為“申”。公元四、五世紀時的晉朝,松江(現名蘇州河)和濱海壹帶的居民多以捕魚為生,他們創造了壹種竹編的捕魚工具叫“扈”,又因為當時江流入海處稱“瀆”,因此,松江下遊壹帶被稱為“扈瀆”,以後又改“扈”為“滬”。

歷史沿革

公元前223年.秦滅楚後設會稽郡,治所在蘇州。會稽郡轄繆縣、由拳縣和海鹽縣。繆縣包括今嘉定、上海兩縣及青浦、松江兩縣大部和市區部分地區。今嘉定縣境內還有壹個以繆命名的繆城鄉。秦始皇統壹六國後,修築了壹條由鹹陽經湖北、湖南而抵江蘇、上海壹帶的寬闊馳道。據史載,馳道寬50步,每隔3丈植樹壹株。馳道通過今松江西北,“經青浦古塘橋,西通吳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率丞相李斯、少子胡亥等壹批文臣武將南下巡遊,曾通過松江西境和青浦南境的橫山、小昆山、三泖地帶,看到當地物產豐富,人眾熙攘,人們劃船在水上交易。這說明上海那時還沒有形成城市。

公元前207年的漢代,繆縣政為婁縣。今金山縣境內的海鹽縣,漢時為劉濞的封國,此地煮海水以制鹽。這種鹽稱散鹽,質量好而量多,都被運往吳都(蘇州)集散。和海鹽縣發展同時,由拳縣也在發展之中。由於局部地體下沈現象存在,海鹽部分淪為拓湖,由拳也陷入了谷水。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前後海鹽縣被迫向南遷移。

到了晉代上海地區主要依靠漁、鹽之利,經濟已相當發達。南朝梁大同元年(585年),分割原海鹽縣地域置青浦縣和前京縣。唐時將昆山南境、嘉興東境、海鹽北境建華亭縣,縣治設在今松江縣境內,天寶五年(746年),在今青浦東北的吳淞江南岸設置了青龍鎮,直屬華亭縣。青龍鎮原是三國時吳孫權建造和停泊戰艦的場所。青龍港是吳淞江下遊的起點,是唐代對外貿易的新興港口,航運船只不僅可抵沿海和內河重鎮,而且可直達日本、朝鮮。

宋初,華亭縣改屬兩浙路秀州(州治在今嘉興)。這時華亭縣以東的海灘,已經成為重要鹽場,“人煙浩穰,海舶輻揍”,商業日益發達。宋宣和元年(1119年),隨著松江航道重新疏浚,青龍鎮更見發展。據宋詩人梅堯臣在《青龍雜誌》中記載,青龍鎮有二十二橋、三十六坊,還有“三亭、七塔、十三寺,煙火萬家”,時人譽稱“小杭州”。青龍鎮雖如此繁華,但當年作為華亭壹個海口的上海,仍然是個荒涼的漁村。後來因為吳淞江下遊的淤淺,曾經繁華壹時的青龍鎮,就逐漸喪失了作為長江口良港的地位,而日趨蕭條冷落。

宋熙寧年間(l068壹l077年),貿易中心轉移到華亭東北地區,這裏形成居民點,由漁村變成初具規模的小鎮。南宋鹹淳三年(1267),在此正式設立鎮治,並派鎮將駐守。因地處上海浦西側,便稱“上海鎮”。元朝至元十四年(l277年),在上海鎮設立市舶司,與廣州、泉州、溫州、杭州、慶元、澉浦合稱全國七大市舶司。本埠市舶司的衙門設在後來的上海縣署內,即今小東門方浜南路的光啟路上。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l291年),正式建“上海縣”,這是上海建城的開始。到了明代,上海地區商肆酒樓林立,這時,上海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東南名邑”。明末清初,上海的行政區又進行了沿革,逐步形成了今天上海的規模。

近代上海

16世紀(明代中葉)上海成為全國棉紡織手工業的中心。公元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在上海設立海關。19世紀中葉,上海已成為商賈雲集的繁華港口。鴉片戰爭以後,上海被殖民主義者開辟為“通商”口岸。在此後的壹百年裏,外國列強紛紛入侵上海,使上海成了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侵略的主要據點。1949年5月27日,上海這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獲得解放,開始新生。

歷史性變革

上海的解放揭開了上海發展新的歷史篇章。在中國***產黨的領導下,上海人民經過50多年的艱苦奮鬥,從根本上改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條件下畸形發展起來的舊上海,使上海的經濟和社會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特別是1978年以來,上海的改革開放力度不斷加大,上海人民以強烈的進取精神,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大膽實踐,走出了壹條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征、符合上海特大型城市特點的發展新路,使上海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發生了歷史性的大變革,已成為我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並正向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之壹的目標邁進。

地理位置

上海位於北緯31度14分,東經121度29分,地處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東沿,長江三角洲前緣,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接江蘇、浙江兩省,北界長江入海口,長江與東海在此連接。上海正當我國南北弧形海岸線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廣闊,地理位置優越,是壹個良好的江海港口。

氣候

上海屬北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上海氣候溫和濕潤,春秋較短,冬夏較長。2004年,全年平均氣溫18.1℃,日照1929.6小時,降雨量1158.1毫米。全年50%左右的雨量集中在5至9月的汛期,汛期有春雨、梅雨、秋雨三個雨期。

土地面積

解放初期,上海的土地面積僅為636平方公裏。1958年,江蘇省的嘉定、寶山、上海、松江、金山、川沙、南匯、奉賢、青浦、崇明10個縣劃歸上海,使上海市的轄區範圍擴大到5910平方公裏,幾乎是解放初期的10倍。2004年末,上海全市面積6340.5平方公裏,占全國總面積的0.06%,南北長約120公裏,東西寬約100公裏。其中區域面積5299.29平方公裏,縣域面積1041.21平方公裏。境內轄有崇明、長興、橫沙三個島嶼,其中崇明島面積1041.21平方公裏,是我國的第三大島。

水文

上海地區河湖眾多,水網密布,水資源豐富,是著名的江南水鄉,境內水域面積697平方公裏,相當於全市總面積的11%。上海河網大多屬黃浦江水系,主要有黃浦江及其支流蘇州河、川揚河、澱浦河等。黃浦江源自太湖,全長113公裏,流經市區,江道寬度300~770米,平均360米。終年不凍,是上海的水上交通要道。蘇州河上海境內段長54公裏,河道平均寬度45米。上海的湖泊集中在與江、浙交界的西部窪地,最大湖泊為澱山湖,面積為62平方公裏。

地勢

上海境內除西南部有少數丘陵山脈外,全為坦蕩低平的平原,是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的壹部分,平均海拔高度為4米左右。陸地地勢總體呈現由東向西低微傾斜。大金山為上海境內最高點,海拔高度103.4米。

行政區劃

解放初期,上海***劃分為20個市區和10個郊區。後經多次行政區劃調整和撤縣建區,至2003年末,上海***有18個區、1個縣,***118個鎮,3個鄉,100個街道辦事處,3293個居民委員會和1991個村民委員會。

黃浦區 面積 12平方千米,人口 62萬。郵政編碼200001。區人民政府駐延安東路300號。

盧灣區 面積 8平方千米,人口 33萬。郵政編碼200020。區人民政府駐重慶南路139號。

徐匯區 面積 55平方千米,人口 89萬。郵政編碼200030。區人民政府駐漕溪北路336號。

長寧區 面積 38平方千米,人口 62萬。郵政編碼200050。區人民政府駐愚園路1320號。

靜安區 面積 8平方千米,人口 32萬。郵政編碼200040。區人民政府駐常德路370號。

普陀區 面積 55平方千米,人口 85萬。郵政編碼200333。區人民政府駐大渡河路1668號。

閘北區 面積 29平方千米,人口 71萬。郵政編碼200070。區人民政府駐大統路480號。

虹口區 面積 23平方千米,人口 79萬。郵政編碼200080。區人民政府駐虹鎮老街。

楊浦區 面積 61平方千米,人口108萬。郵政編碼200082。區人民政府駐江浦路549號。

閔行區 面積 372平方千米,人口 75萬。郵政編碼201100。區人民政府駐莘莊鎮滬閔路6258號。

寶山區 面積 415平方千米,人口 85萬。郵政編碼201900。區人民政府駐密山路5號。

嘉定區 面積 459平方千米,人口 51萬。郵政編碼201800。區人民政府駐博樂南路111號。

浦東新區 面積 523平方千米,人口177萬。郵政編碼200135。區人民政府駐世紀大道2001號。

金山區 面積 586平方千米,人口 53萬。郵政編碼201540。區人民政府駐金山大道2000號。

松江區 面積 605平方千米,人口 51萬。郵政編碼201600。區人民政府駐園中路1號。

青浦區 面積 676平方千米,人口 46萬。郵政編碼201700。區人民政府駐公園路100號。

南匯區 面積 688平方千米,人口 70萬。郵政編碼201300。區人民政府駐惠南鎮人民東路3252號。

奉賢區 面積 687平方千米,人口 51萬。郵政編碼201400。區人民政府駐南橋鎮解放中路。

崇明縣 面積1041平方千米,人口 64萬。郵政編碼202150。縣人民政府駐城橋鎮人民路68號。

人口

由於大量人口遷入和外來流動人口增長迅速,上海人口總量規模不斷擴大。上海開埠時人口不足10萬,至1949年解放時,上海人口為520萬,2005年11月1日零時,上海市常住人口為1778萬人,與本市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增加了137萬人,增長8.35%;年平均增加27.4萬人,年平均增長1.62%;其中,外來常住人口為438萬人,占24.63%。。

人口自然變動

上海是全國第壹個出現人口自然變動負增長的省級行政區。1995年常住人口的出生數為12.39萬人,出生率為7.04‰;死亡人口為10.7萬人,死亡率為6.08‰;本市常住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96‰。其中,本市戶籍人口的出生率為6.08‰;死亡率為7.5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46‰,連續第13年保持負增長。

性別構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為893萬人,占總人口的50.22%;女性為885萬人,占總人口的49.78%。性別比為100.90(以女性為100)。

人口文化程度

上海人口整體文化素質不斷提高。據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在上海6歲及以上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所占比重達到18.1%,與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提高6.7個百分點;高中文化程度人口占24.8%,提高1個百分點;初中及小學文化程度人口占51.6%,比重下降了6.3個百分點。

人才居住證

上海不斷推進人才高地建設,吸引優秀人才集聚。至2004年末,全市已有6.27萬名境內外人才獲得上海市居住證。其中,境外人才0.4萬名,境內人才5.87萬名。在獲得上海市居住證的人才中,本科以上學歷占66.2%,碩士、博士以上占7.8%。

就業

上海不斷優化創業環境,進壹步促進就業。2004年末,上海***有從業人員836.49萬人,其中國有單位從業人員149.29萬人,占17.8%;集體單位從業人員225.52萬人,占27%;“三資”、私營等其他經濟單位從業人員461.68萬人,占55.2%。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5%,比上年下降0.4個百分點,是近10年來的首次下降。

經濟增長

進入新世紀,上海以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實現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為目標,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實施科教興市主戰略,著力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進壹步擴大內外開放,加快科技和體制創新,使國民經濟保持了平穩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經濟增長的協調性進壹步增強。1992年以來,上海經濟已連續14年保持兩位數增長。2005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9143.9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0年增長75.3%,平均每年增長11.9%。

財政收入

在總體經濟較快發展的同時,財政收入持續快速增長。2005年,上海完成財政收入4095.81億元,比2000年增長1.3倍,平均每年增長18.5%。全年地方財政收入1433.9億元,比上年增長20.7%。其中,增值稅226.12億元, 增長13.4%;營業稅512.93億元,增長15.9%;個人所得稅111.92億元,增長26.2%;房產稅34.1億元,增長25.9%。“十五”時期,全市地方財政收入累計完成4726.56億元,平均每年增長23.6%,相當於建國至“九五”期末總和的69%。

上海地位

正在向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目標邁進的上海,肩負著面向世界、服務全國、聯動長三角的重任,在全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這個人口僅占全國1%、土地面積占全國0.06%的城市裏,完成的財政收入占全國的八分之壹,口岸進出口商品總額占全國的四分之壹,港口貨物吞吐量占全國的十分之壹。

產業結構

上海不斷優化產業結構,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加快發展。2005年,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4475.9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0年增長87.8%,平均每年增長13.4%;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588.38億元,比2000年增長66.7%三次產業的比例關系由2000年的1.6∶46.3∶52.1調整為0.9∶48.9∶50.2。

第三產業內部結構

第三產業加快發展,上海綜合服務功能進壹步增強。2004年,金融業、批發和零售業、房地產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住宿和餐飲業六大行業占上海市生產總值的比重接近40%。其中,金融業增加值占上海市生產總值的比重居第三產業之首,達到10%;上海保險網批發和零售業占上海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為8.2%。房地產業繼續快速發展,占上海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0.5%上升到8.4%。

就業結構

隨著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不斷加大,上海的就業結構變化顯著,第三產業從業人員不斷增加。2005年,三次產業從業人員的結構比例從2000年的10.8:44.3:44.9調整為7.1:37.5:55.4。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提高10.5個百分點,第壹、第二產業從業人員比重則分別下降3.7個和6.8個百分點。

投資結構

2005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542.55億元,比上年增長14.8%。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1246.86億元,增長6.1%,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35.2%。投資結構發生新變化。從產業投向看,第三產業完成投資2454.87億元,比上年增長18.6%,增幅明顯高於工業投資增長7.3%的水平。從經濟類型看,非國有經濟投資2302.28億元,增長8.1%;國有經濟投資1240.27億元,增長29.9%。民間投資比重進壹步提高。2005年,全市民間投資完成942.15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26.6%,比上年提高3.4個百分點。

所有制結構

上海非公有制經濟迅速發展,國資、外資、民資***同推動經濟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2005年,在上海市生產總值中,公有制經濟所占比重由上年的59.6%下降為57.5%;非公有制經濟所占比重由上年的40.4%上升為42.5%。其中私營及個體經濟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5.7%上升為16.4%。

農業產值

上海郊區以推進工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為重點,不斷加快農業結構調整。2005年,全市實現農業增加值79.6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0年下降9.1%,平均每年下降0.7%。全年完成農業總產值233.39億元,比2000年下降7%。

農副產品生產

上海嚴格實行耕地保護,糧食生產保持穩定。全年糧食種植面積達到16.61萬公頃,糧食總產量達到105.36萬噸。全年優質稻種植比例達到94%,優質油料作物種植比例達到70%。農業標準化生產水平繼續提高。至2005年末,上海註冊品牌的農產品139個,有149家企業的273個農產品通過無公害農產品、安全衛生優質農產品、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認證。

農產品出口

上海農產品出口保持快速增長。2005年,郊區初級農產品出口總額14.55億元,比上年增長37.4%。農產品出口在原有畜禽、水產等品種的基礎上,新增了花卉、蔬菜等深加工產品。出口的主要市場為歐洲、中東、美國、南非、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

現代農業園

農業生產的集中化和科技化水平穩步提高。至2005年末,上海有143個規模化、現代化蔬菜園藝場;12個市級現代農業園區投入各類建設資金54.82億元,引入產業開發項目128個,有163項科研成果在園區推廣應用。

農業規模化經營

上海農業規模化經營不斷加快。至2005年末,全市有420家農業產業化企業,31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吸納40多萬戶分散農戶、10萬公頃種養面積進入規模經營產業鏈。全市糧食規模經營面積占糧食種植總面積的比重達到45.9%。

工業發展

上海依托大基地、大項目建設,促進工業生產持續增長。2005年,上海實現工業增加值4155.2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0年增長94%,平均每年增長14.2%。其中,重工業增加值2912.93億元;輕工業增加值1081.75億元。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6876.7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0年增長1.4倍,平均每年增長19.2%。

重點發展行業

重點發展行業對上海工業生產的拉動作用明顯。2005年,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汽車制造業、石油化工及精細化工制造業、精品鋼材制造業、成套設備制造業和生物醫藥制造業六個重點發展行業完成總產值9993.55億元,比上年增長16.5%,拉動全市工業總產值增長10.1個百分點,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63.2%;其新增工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新增產值的比重達到70.8%;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385.23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達到63.5%。

高新技術產業

高新技術產業快速增長。2005年,上海高新技術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4826.67億元,比上年增長22%,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28.6%。其中,電子及信息領域完成工業總產值3530.92億元,增長29.3%;光機電壹體化完成工業總產值468.9億元,增長14.4%;生物、醫藥技術完成工業總產值233.69億元,增長11.7%。

區縣工業

區縣工業增長加快。2005年,上海規模以上區縣工業完成總產值9175.33億元,比上年增長18%,增幅高於全市工業4.1個百分點;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58.1%,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拉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10.3個百分點。全年“1+3+9”工業園區完成總產值7349.67億元,比上年增長15.5%。其中,9個市級工業園區完成總產值1399.77億元,增長19.2%。

工業經濟效益

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總體良好。2005年,上海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202.3。工業企業實現利潤939.56億元,實現稅金605.59億元。其中,外商及港澳臺投資工業企業實現利潤447.95億元,占工業利潤總額的47.7%;實現稅金242.44億元,占工業稅金總額的40%。

工業產品產量

適應市場需求的工業產品產量大幅增長。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達到98.6%。集成電路、微型電子計算機、民用鋼質船舶、汽車、房間空氣調節器、移動電話機、程控交換機等工業產品產量大幅增長。

信息產業

信息產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2005年,上海信息產業實現增加值1097.91億元,比上年增長25.7%,占上海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2%,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全年信息產品制造業增加值653.75億元,增長25.8%;信息產品銷售業增加值21.66億元,增長12.7%;信息服務業增加值422.5億元,增長26.4%。

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信息基礎設施集約化建設加快。2005年,上海用於信息化建設的固定資產投資308.87億元,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重為8.7%。2005年末,國際互聯網出口帶寬增加到30G;國際互聯網用戶803萬戶,寬帶接入用戶247.4萬戶,分別比上年末增加170萬戶和88.58萬戶。全市有衛星站點915個。

信息化重大工程

2005年,集約化信息管線、超級計算中心、互聯網絡交換中心等信息化重大工程建設加快,加快了上海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進程。

信息技術應用

城市信息化建設進壹步加快,信息技術在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應用水平不斷提高。至2005年末,社會保障卡累計發放963.67萬張,公交“壹卡通”銷售量達到1974.02萬張,數字證書發放56.1萬張。社會誠信體系進壹步完善。至2005年末,個人信用聯合征信系統***采集618萬市民的信用記錄,比上年末增加85萬人;出具個人信用報告460萬份,增加182萬份;企業聯合征信入庫量達到60萬戶。

城市建設投資

樞紐型、功能性、網絡化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實現重要突破。2001~2005年,全市用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累計達到3257.21億元,平均每年增長12.6%,占同期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24.6%。城市基礎設施網絡的不斷完善,為進壹步改善上海投資環境、擴大對外開放、增強城市綜合功能創造了有利條件。

重大城市建設工程

上海的重大工程建設根據上海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和目標,科學統籌,加快推進,相繼建成了壹批跨黃浦江的大橋、隧道、高架路、高速公路、地鐵、磁浮線、浦東國際機場、洋山深水港等標誌性工程。2005年,上海重大工程建設完成投資607.13億元。年內洋山深水港壹期、浦東鐵路壹期、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二期、東海大橋等重大工程相繼建成。A6新衛、A7亭楓等高速公路建成;軌道交通4號線投入運營;翔殷路隧道建成通車,使中心城區的越江車道數增至54條。

舊區改造

上海新壹輪舊區改造突出重點,保持合理規模。2001~2005年,全市***拆除舊住宅建築面積2431.5萬平方米,動遷居民36.57萬戶。2005年,全市完成舊居住區綜合整治1.31萬幢,面積1550萬平方米;“平改坡”1541幢,面積386萬平方米;更新維修電梯360臺。

環境保護和治理

加大環境保護和汙染治理力度,上海整體生態環境繼續改善。2005年,全市用於環保的資金投入281億元,相當於上海市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3.07%。水環境質量進壹步改善。全年整治中心城區河道76條(段)***60公裏,中心城區河道水質明顯改善。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二期工程基本完成。蘇州河水系有594家單位的汙染源被截流,蘇州河幹流基本消除黑臭,主要水質指標已穩定達到景觀水標準。大氣環境質量明顯提高。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22天,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88.2%。全市區域月降塵平均值為8.8噸/平方公裏,比上年下降11.8%。汙染治理能力進壹步增強。汙水處理能力達到471萬噸/日,比上年增加28.4萬噸/日;城市汙水集中處理率達到70.2%。全年新增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5400噸/日。

城市綠化

城市綠化建設加快推進。至2005年末,上海城市園林綠地面積2.89萬公頃,其中,公***綠地面積1.2萬公頃。城市人均公***綠地面積達到11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37%。近年來相繼建成了延安中路綠地、太平橋綠地、黃興公園、大寧綠地、徐家匯公園、廣場公園三期、徐家匯公園三期、延虹綠地、世博林綠地、新江灣城綠地等200多塊3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開放式生態景觀綠地,使市民的生活環境得到顯著改善。

科研力量

科技隊伍不斷壯大。至2005年末,上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擁有工程技術人員17.77萬人,科技活動人員7.52萬人。企業辦科技機構479家。至2005年末,上海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97人,中國工程院院士67人。

科研投入

科技投入力度不斷加大。2005年,全市用於研究與發展(R&D)經費支出214億元,比上年增長25.5%,相當於上海市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2.34%,比2000年提高0.65個百分點,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04個百分點。

上海中長期發展目標

面對充滿機遇而又富有挑戰的21世紀,上海已經確定了新的中長期發展目標:把上海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和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之壹,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