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急求英國歷史

急求英國歷史

英國歷史

英格蘭是英國四個主要地區中最大和人口最多的。這種地區劃分的原因可以追溯到5世紀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到來。英格蘭的政治統壹始於公元10世紀。這篇文章主要是關於這個地區的歷史。需要註意的是,從1603年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登基為英國國王,壹直到公元10世紀,英格蘭的歷史其實很難與整個大不列顛的歷史割裂開來。

史前英國。

羅馬時代以前的英國可分為以下幾個時期(年份是近似值):

8000年前,中石器時代開始。

新石器時代始於2500年前。

青銅時代開始於1600年之前。

凱爾特人在900年前遷移到這裏。

400年前的早期鐵器時代

大不列顛南部有許多前羅馬時代的遺跡。大約15世紀前,青銅時代的巨石陣是壹個大規模的遺跡。

在巨石陣附近的埃夫伯裏,有壹個更早的巨石圈。在英格蘭北部謝菲爾德的溫考班克,妳可以看到鐵器時代山丘堡壘的遺跡,而在英格蘭南部有許多這樣的山丘堡壘,從多塞特郡的大型少女城堡到伯克郡小得多的格裏姆斯伯裏城堡。達特穆爾國家公園(Dartmoor National Park)位於德文郡,擁有英國最大的青銅時代聚落遺跡,這裏大約有5000座房屋、石柱、石柱、石棺、巨石圈和石冢。其中許多都保存得非常好,最著名的是格裏姆斯朋定居點。

都鐸時期

始於1485的都鐸王朝,以玫瑰戰爭結束,亨利七世登基。1603年,都鐸王朝最後壹位君主伊麗莎白女王去世。

都鐸王朝結束了。壹百多年的都鐸時期是英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都鐸統治者包括:

亨利七世,亨利七世,亨利六世的侄子(父親是亨利六世的同父異母兄弟)

亨利八世,亨利七世的第二個兒子。

英格蘭的愛德華六世,亨利八世最小的兒子。

亨利七世孫女的女兒琴·葛蕾公主。

在位僅九天,壹般不算英國女王。

瑪麗壹世,英王愛德華六世同父異母的妹妹。

伊麗莎白壹世,瑪麗壹世同父異母的妹妹。

宗教沖突和清教革命

工業革命

18世紀末19世紀初,農業社會大規模轉變為科學機械化的工業社會,被稱為工業革命。

大量農業生產者轉移到城市郊區和鄰近城市進行大規模集中生產。以蒸汽動力為基礎的新技術擴大了經濟規模,節省和增加了單個工人的產量,從而減少了傳統的家庭手工業。因此,這些地區幾乎沒有底層支持,這大大增加了嬰兒死亡率(在這方面,許多主日學校,主要是5或6歲的學齡前兒童,有葬禮俱樂部,為對方安排葬禮事務),犯罪率和社會剝削。

這種產業轉型對工人來說並不是完全無痛的,很多人的生命在這個過程中受到威脅。他們中的壹些人經常執行和準備摧毀工廠。這些破壞者被稱為“戴勒”。對這些“德勒”的歷史也應該有不同的看法,比如E.P .湯普森。(湯普森)

近代史

漢諾威之家(House of Hanover)是壹個王朝,在1692-1866期間統治漢諾威,在1714-1901期間統治不列顛。1688年,英國發生了光榮革命,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二世國王及其後裔被驅逐出英國。詹姆斯的新教女兒瑪麗(Mary)和安妮(Anne)相繼繼承王位,但不幸的是,兩人都去世後,沒有幸存的子女繼承王位。

安妮女王的長子去世後,英國議會通過了1701王位繼承法/1701王位繼承法,規定如果1689的《權利法案》中規定的所有繼承人都死時無子女,王位將歸英國國王詹姆斯壹世的孫女,漢諾威皇帝。

這壹法律使得英國王位繼承序列中排名前50位的王室成員失去了王位繼承權。雖然該法案導致了幾次因王位之爭而引發的沖突,但在繼承序列中排在第52位的漢諾威選帝侯喬治壹世最終在1714年繼承了大不列顛和愛爾蘭的王位,並於1727年去世。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於1801年合並,組成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

溫莎家族,壹個從1917開始統治英國及其海外領地的家族,前身是撒克遜-科堡-哥達王朝,實際姓氏是威廷。

王朝背景

溫莎王朝的父系祖先是維廷家族。後來,其中壹個分支被分封給薩克森-科堡-哥達(今德國圖林根)公國。此後,這個分支以國家為朝代名稱,但保留維廷為私姓。

這個分支的數字王子結婚或當選為許多國家的國王,如葡萄牙、比利時和保加利亞。1840,10年2月,英國維多利亞女王與她的長兄——薩克森-科堡-哥達親王阿爾伯特結婚,德國姓氏薩克森-科堡-哥達被帶入英國王室。

1901年65438+10月22日,維多利亞女王去世,其長子愛德華七世繼位,成為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的第壹位君主。

朝代的開始——改朝換代和改姓

1965438+2004年8月4日,英國加入第壹次世界大戰。但由於多年復雜的婚姻關系,此時歐洲各國君主多為表親。英國王室有個德國姓,讓英國人覺得不舒服。為了安撫人心,當時執政的喬治五世國王於7月1917日發布樞密院令,宣布將英國王室姓氏和王室父系後裔的私人姓氏改為溫莎。溫莎城堡是英國最古老的皇家宮殿之壹。據說溫莎城堡是由英國國王征服者威廉壹世建造的。

裏程碑

溫莎王朝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都成功讓英國成為戰勝國。另壹方面,英殖民帝國在二戰後迅速崩潰,殖民地紛紛宣布獨立,使得英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大不如前,逐漸失去了愛爾蘭國王和印度皇帝的稱號。

然而,通過各種方式的妥協,英國在前殖民地的影響力仍然舉足輕重。這些妥協包括建立英聯邦,允許壹些國家獨立,但仍視英國國王為國家元首。時至今日,仍有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在內的15個國家視英國國王為國家元首,以至於英國國王仍是名義上統治最大領土的君主。

-

來源:/baike/4001.htm。

[編輯此段落]概述

英格蘭,壹個“英語”的譯名。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不列顛)領土的主要部分,所以習慣上英格蘭壹詞也指不列顛。英格蘭位於大不列顛島西南部,蘇格蘭以南,威爾士以東,還包括懷特島、西利群島和沿海島嶼,面積約1.3萬平方公裏。它是英國最大、人口最多、最發達的地區。歷史上,蘇格蘭以哈德良長城為界。英格蘭這個名字來源於“盎格魯-撒克遜”的縮寫,盎格魯-撒克遜是繼維京人和凱爾特人之後來到這裏的日耳曼民族。人口為4684.5萬(65.438+0.983),占英國人口的83%。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裏359人,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壹。城市人口占80%。奔寧山脈貫穿北部和中部,平均海拔200-500米。山的兩邊都有煤和鐵資源。東南部是起伏不大的平原。氣候溫暖潮濕。主要河流有泰晤士河、塞文河和特倫特河。它是英國主要的工業和農業區。重要的工業包括采煤、鋼鐵、機械、煉油、化工、紡織和醫藥。本寧山兩側的煤田附近有老工業區,倫敦周邊有新工業區,煉油和石化工業集中在沿海港口。重要的農畜產品包括小麥、大麥、甜菜、土豆、蔬菜、牛和豬。英格蘭東南部是主要的農業區。重要的大城市和良好的港口包括倫敦、伯明翰、利物浦、曼徹斯特、謝菲爾德、利茲、南安普敦和普利茅斯。

[編輯此段]歷史

“不列顛”壹詞源於希臘語和拉丁語,最終可能追溯到凱爾特語。雖然以“史前時代”的尺度來衡量,凱爾特人來到不列顛群島的時間較晚(在此之前,那些文明已經創造了著名的歷史遺跡,如埃夫伯裏巨石陣和巨石陣),但關於英國歷史的文字記錄是從告訴凱爾特人開始的。“凱爾特人”這個詞很常見,經常用來區分不列顛群島的早期居民和後來的盎格魯撒克遜入侵者。

從公元43年開始,羅馬統治持續了300多年。在羅馬人於408年最終撤退之前,該島開始受到來自北歐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的入侵,經歷了壹段日益混亂的時期。“英格蘭”壹詞來自“盎格魯人”。在接下來的兩個世紀裏,侵擾逐漸轉變為定居,建立了許多小王國。英國人在現在的威爾士和康沃爾獨立生存。在這些小王國中,出現了壹個擁有強大力量統治全國的王國,先是北方(諾森布裏亞王國),然後是中部(麥西亞王國),最後是南方(威塞克斯王國)。然而,來自斯堪的納維亞的維京人隨後入侵英國並定居下來,盡管威塞克斯王朝在10世紀打敗了入侵的丹麥人,並壹度統治了英格蘭的大片地區。

最後壹次成功入侵英格蘭發生在1066年。諾曼底的威廉公爵在黑斯廷斯戰役中打敗了英國人,來自法國等地的諾曼人來到這裏定居。在隨後的三個世紀裏,法語成為貴族的語言,法律結構受到了英吉利海峽對岸盛行的法律的影響,社會結構也受到了壹定程度的影響。

雖然威爾士經常在英格蘭人的勢力範圍內,但它壹直是凱爾特人的堡壘。然而,在1282年盧埃林王子被殺後,英格蘭的愛德華壹世發起了壹場戰役並取得了勝利,將威爾士置於英格蘭統治之下。威爾士人民的民族情緒持續高漲,15世紀初歐文·格爾林德領導的起義就是例證。1536和1542號聯合法令在行政、政治和法律上整合了英格蘭和威爾士。

最初居住在蘇格蘭的大多數人是皮克特人。在6世紀,來自愛爾蘭的蘇格蘭人在現在的阿蓋爾定居。英格蘭人住在洛錫安,而威爾士的不列顛人繼續向北去斯特拉斯克萊德。9世紀,蘇格蘭各地區聯合起來抵抗維京人。整個中世紀,當時英格蘭強大的君主制壹直威脅著蘇格蘭的獨立。

英格蘭和蘇格蘭最終的聯合表明,當時的宗教分歧比過去的民族仇恨更為關鍵。在英格蘭,伊麗莎白壹世死後,蘇格蘭(英格蘭詹姆斯壹世)的詹姆士六世於1603年繼承了她的王位。即便如此,英格蘭和蘇格蘭在17世紀仍保持相互獨立,只是在奧利弗·克倫威爾的統治下壹度被強行統壹。到1707年,意識到更緊密的政治和經濟聯盟的好處,雙方同意建立壹個單壹的英國議會。蘇格蘭仍然保留自己的司法系統和宗教團體。然而,在漢諾威新教徒喬治壹世和喬治二世統治時期,英格蘭和蘇格蘭的關系變得緊張,詹姆斯二世黨發動了兩次叛亂,試圖恢復天主教斯圖亞特王朝。

1169英格蘭亨利二世入侵愛爾蘭。英國教皇阿德裏安四世將權力授予最高統治者亨利二世,因為他急於讓愛爾蘭教會完全服從羅馬。愛爾蘭大部分地區落入盎格魯-諾曼權貴之手,但在中世紀,英格蘭幾乎不直接在此行使管轄權。

幾個都鐸王朝的君主更傾向於幹涉愛爾蘭。在伊麗莎白壹世統治時期,針對愛爾蘭叛軍發動了壹系列戰役。抵抗運動主要集中在北部的阿爾斯特省。1607年,由於抵抗運動的失敗及其領導人的逃亡,阿爾斯特成為蘇格蘭和英格蘭移民的聚居地。

由於英國內戰(1642~1652),愛爾蘭爆發了多次起義,但都被克倫威爾鎮壓。在1688年詹姆斯二世被放棄後,英國和愛爾蘭之間的戰爭仍在繼續。18世紀的大部分時間是脆弱的和平時期。18年底,英國政府多方努力求穩。1782年,愛爾蘭議會(建立於中世紀)獲得立法自治權;憲法和不相關者之間的唯壹聯系是王國政府。然而,議會只代表少數盎格魯-愛爾蘭特權階層,天主教徒被排除在外。1798有壹次起義,但是沒有成功。1801年,愛爾蘭和大不列顛統壹為壹體。

雖然都柏林民族起義的起義在1916年被鎮壓,但在第壹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壹支名為愛爾蘭和平軍的遊擊隊開始對英國當局采取軍事行動。1920年通過的愛爾蘭政府法案規定建立兩個地方自治委員會,壹個在都柏林,另壹個在貝爾法斯特。該法案於1921在北愛爾蘭實施。省內9個郡中有6個接受了自己的議會,同時在英國議會中仍享有席位,受英國議會的最高管轄。然而,愛爾蘭和平力量繼續為從南部的英國當局那裏獲得獨立而鬥爭。1921年6月停戰協定簽訂後,根據同年2月締結的《英愛條約》在愛爾蘭自由邦成立,自由邦於1949年6月成為愛爾蘭共和國。

雖然海峽群島和馬恩島不屬於英國,但它們與英國有著特殊的關系。海峽群島在10世紀和110世紀曾是諾曼底公國的壹部分。馬恩島名義上由挪威行使直到1266年,最後由王國政府直接管轄直到1765年。今天,海峽群島和馬恩島都有自己的立法機構和法律體系,英國政府負責那裏的國防和國際關系。

來源:/view/58688.ht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