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印第安的遷移

印第安的遷移

考古發掘至今沒有在美洲發現類人猿可直立猿之類的人類近親遺跡。史學界公認印第安人是從西伯利亞移來美洲的蒙古人種。大約2.5萬年前,他們經白令海峽在阿拉斯加的島嶼登陸,然後逐漸南移,遍布於美洲大陸。在歐洲殖民者入侵之前,印第安人世世代代生息於美洲大陸,是開拓這壹地區的先驅者和主人。

在墨西哥,考古工作者找到了1.1萬年前的人類化石,並發現了舊石器文化。美洲有確切資料可考的歷史是從公元前2300年左右開始的。公元前1250年~公元200年,是墨西哥谷地的前古典文化時期,那些古老文化的遺存如陶器、泥俑等都表明,當地的部落已開始從事定居農業,有了管理組織和宗教組織。

興盛在公元300~900年之間的瑪雅文化是古典文化的高峰,生活在今危地馬拉佩騰湖東北部和尤卡坦半島南部的瑪雅人創造了美洲留下的唯壹文字──瑪雅文字,建立了相當精確的太陽歷。他們使用“0”的符號更是數學上的創舉,比歐洲人早出800年,瑪雅人的建築、雕刻和繪畫都有高度成就。在他們古老的神殿和宮殿的墻壁、立柱以及梯階上都飾有精致的浮雕和雕刻。繪畫色彩瑰麗,題材多樣,如表現戰爭景況,慶祝遊行等。

阿茲特克人和印加人的部落聯盟,是15世紀美洲文明的兩大中心。當時,北美洲的印第安人仍然處於母系氏族階段,而阿茲特克人和印加人已開始向階級社會過渡。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美洲的印第安人留下了相當高的古代文明。他們培育了玉米、馬鈴薯,建造了高大的神廟,留下了在今天難以解釋的文字。但是,他們的歷史進程太過緩慢了。就在他們剛剛向階級社會過渡時,滿腦子黃金迷夢的西班牙人到來了。印第安人曾被誤認為是紅種人,因為他們的皮膚經常是紅色的,後來才知道這些紅色是由於印第安人傳統上習慣在面部塗紅顏料所給人的錯誤認識。

美洲大陸最初沒有人類居住,印第安人的祖先是從亞洲遷移過來的。他們大約在四五萬年前從亞洲北方進入美洲,然後逐步向南遷移,終於布滿整個美洲大陸。在長期的發展中,印第安人中壹些比較發達的民族,如瑪雅人、阿茲特克人和印加人,已經進入了階級社會。瑪雅人生活在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壹帶。他們從公元前1世紀開始陸續建立幾百個小城鎮,其中最大的壹個是在今天危地馬拉境內的提卡爾。瑪雅人在他們的中心廣場四周建造了4座高大的神廟,最高的壹座高75米,有20層大廈那樣高。瑪雅人在美洲最先培植了玉米、蕃茄、馬鈴薯、甘薯、辣椒、南瓜等作物。印加人居住在南美洲,印加帝國的首都庫斯科(在秘魯南部)也是壹個人口有10~20萬人的大城市。它用巨大的石塊建造城墻和宮室,非常堅固。庫斯科的王宮擁有大量金銀,它的太陽神廟非常壯觀。阿茲特克人在印第安文明中只能算是後起之秀。大約在12世紀進入墨西哥盆地,建立起壹個強大的國家。他們的首都特諾奇第特蘭因此也成為美洲最大、最美的壹個城市,有20~30萬人,而當時倫敦才只有幾萬人。當西班牙人入侵的時候,阿茲特克人的國家大約有600萬人。貪婪而殘暴的西班牙殖民者,瘋狂地破壞了印第安文明。 美洲留下的唯壹的文字瑪雅文字。瑪雅文字最早出現於西元前後,但出土的第壹塊記載著日期的石碑卻是西元292年的產物,發現於提卡爾。從此以於,瑪雅文字只流傳於以貝登和提卡爾為中心的小範圍地區。五世紀中葉,瑪雅文字才普及到整個瑪雅地區,當時的商業交易路線已經確立,瑪雅文字就是循著這條路線傳播到各地。 是美洲惟壹留下文字記錄的民族。在公元初期,他們創造了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五種文字之壹。

瑪雅文字非常奇妙,它既有象形,也有會意,也有形聲,是壹種兼有意形和意音功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和聲音的聯合體,瑪雅雕刻文字既代表壹個整體概念,又有各自獨特的發音。這類似於日語中的漢字與假名的關系,如瑪雅文中的“盾”(bakalu)既可以寫成壹個表意的象形單字,也可以分成三個表音文字“ba”“ka”,“la”。瑪雅象形文字的發展水平與中國的象形文字相當,只是符號的組合遠較漢字復雜,塊體近似圓形或橢圓。字符的線條地依隨圖形起伏變化、圓潤流暢。瑪雅文字的壹個字符中大的部分叫做主字,小的部分叫做接字,字體有“幾何體”和“頭字體”兩種,另外還有將人,動物,神的圖案相結合組成的“全身體”,主要用於歷法。瑪雅文字的讀法為,從上至下,兩行壹組,以“左→右→(下壹段)左→右”的順序讀。瑪雅文字艱深晦澀,至今能譯解的不足三分之壹。 以統計學的方式來處理和分析,文字每個字都有四個音節。文字呈方塊圖形,類似於中國的印章。圖形上壹部分是意符,壹部分是音符,屬“意音文字”。它的體系十分奔放:整個語法規則呈現出壹種語言學意義上的布朗運動,無論是元輔音字母、時態變化還是主謂句式結構都保持著鮮明的隨機特性,語言基本元素在整個句子中瘋狂地跳躍、擺動,直到讓整個結構支離破碎,且語法規則按照太陽歷而變動,太陽歷壹***有十八個月,換言之,還要將上述語法的混亂程度再乘以十八。

而象形文字被刻在石碑和廟宇、墓室的墻壁上,或是被雕在玉器和貝殼上,或是用類似

中國式毛筆的毛發筆書寫(或者叫描繪)在陶器、榕樹內皮和鞣制過的鹿皮上。記載了瑪雅人的宗教神話、祈禱文、歷史、天文、歷象等。科班是瑪雅象形文字研究最發達的地區,它的紀年碑和建築物上的象形文字符號書寫最美、刻制最精、字數最多。它記載著重大事件的發生日期和科班王朝的歷史。它是瑪雅象形文字最長的銘刻,也是世界上少見的珍貴文物,被稱為“象形文字梯道”。 西部、大平原和北美東部的古印第安人(Paleo-Indian),盡管環境不同,卻有類似的經濟活動。在現在美國西部──從俄勒岡州到墨西哥北部,從太平洋海岸區到落磯山東邊──散居著沙漠文化的印第安人,以狩獵及采集果實為生,但已有原始農業技術發展。

前2000年前後,美國西南部原住民已開始種植玉米。西元200~700年,是壹個寒冷時期,阻礙了農業發展。700~1200年,密西西比河谷中發展出以村落為基礎的文化,特色是進步的農耕方法與復雜的宗教儀式。此時期在西南部各處散居的原住民,如阿納薩齊(Anasazi)、莫戈隆(Mogollon)及霍霍坎(Hohokam)等均屬前普韋布洛(pre-Pueblo)社會。莫戈隆的農業技術是阿納薩齊加以改良的,利用雨水與引導河水來澆灌作物;亞利桑那南部的霍霍坎文化是以灌溉來維持其農業經濟。西元後第壹個1,000年期間,普韋布洛文化發展出用石塊建造居室的技術,並在制陶方面有重大進展。1300~1700年為退步的普韋布洛時期,由於居民向東、南方遷移,許多石屋因此荒廢。現代普韋布洛時期始自16世紀後期,西班牙人前來定居之時。普韋布洛文化與農耕方法的某些特色至今猶存。

在殖民時代,歐洲各國采取不同的政策來對待北美印第安人。西班牙人吸收原住民成為基督徒,並使其居於指定地區。法國人與印第安人建立貿易關系。英國在 1763年宣告將阿帕拉契山以西地區撥給原住民,有效期至英國統治結束而終止,接著由美國予以采行。1848年在加州發現黃金後,眾多白人向西遷移,遂爆發歐洲白人與印第安人爭奪土地的長期戰爭,包括1876年蘇族(Sioux)、夏延族(Cheyenne)進行的卡斯特(Custer)大屠殺。1887 年多數印第安人遷入保留地,是年《道斯土地分配法》(Dawes General Allotment Act)使印第安人喪失了近348,100平方公裏(134,400平方哩)的土地。1934年的《印第安人重新組織法》(Indian Reorganization Act)施行改善原住民生活的措施。1950年代以來,由於新的政策以及社會上對民權的關心,印第安人成立了許多組織,並引起全國註意到他們的問題。 萬餘年前,印第安人進入尼加拉瓜與墨西哥北部地區之間的中美洲,耕種技術的發展可追溯至西元前4500年左右,由於農業技術的穩定進步導致前2000年前後建立農業社會,由於糧食供應漸趨穩定,使小的居民點演進為大市鎮,並刺激了陶器與其他藝術品之成長。西元後第壹個1,000年稱為古典時期,有瑪雅文明興起,當時人們由僧侶階級統治。他們最重要的神是豐收神特拉洛克(Tlaloc),其標誌是美洲虎,是現存雕刻品中常見的主題。在後來的文化中,以傳統上更為好戰的鷹來代替美洲虎,同時,以人作犧牲也成壹種常見的宗教行為。西元1000年前後,托爾特克(Toltec)與阿茲特克(Aztec)兩帝國取代了這些以宗教為基礎的社會型態,直到16世紀西班牙入侵為止。阿茲特克帝國在巔峰時期,幾乎控制了整個中美洲。

最早移民來的種族依居住地區可區分為幾個不同的文化分支。其中之壹在現在墨西哥西北部的海岸、沙漠與多山地區謀生。另壹支塔拉斯科人(Tarasco)定居在米卻肯(Michoacan)山區。瑪雅人則占居瓜地馬拉、猶加敦半島及墨西哥的恰帕斯(Chiapas)等地的壹部分。阿茲特克人則集中在墨西哥中部的高原地和今日墨西哥城。第五個分支在墨西哥南部海岸和高地。中美洲印第安人的文化特色,是以小型社區方式定居,而以個別家庭為基本單位,男性與年長者居領導地位。社區活動以市場為中心,另壹中心為政府機關,政府官員同時亦主持宗教儀式。雖以西班牙人引入的天主教為主要禮拜方式,但精靈崇拜、迷信及占蔔依然存在。

歐洲工業的技術與工具隨天主教與西班牙人的征服傳入中美洲,後來礦藏、農場、牛群成為殖民社會的經濟中心。1821年的革命使墨西哥與瓜地馬拉當地出生的西班牙人與其他混血後裔,脫離歐洲人之控制而組成新的***和國政府。1910年墨西哥發生另壹次革命,掃除了排他性的社會與經濟政策,開始認同印第安人在政治、文化與經濟方面的貢獻。20世紀後期,在墨西哥城市與農村社會中,對印第安人有更完整的無差別待遇出現。 據考古紀錄,南美文明開始於西元前壹萬年,第壹批北美與中美移民到達時。他們定居於火地島、阿根廷、智利南部、大廈谷地區的中南部平原及中央安地斯山的部分。他們的群體以親屬關系為基礎,而以性別及年齡來定階級。這些遊牧的群體後來被高度農業發展的社會所取代。農耕社會位於巴西和大安地列斯的阿拉瓦克(Arawak)海岸及內陸森林地區。由於他們的食物充裕,所以能夠維持較大且穩定的社會單位。其他在加勒比海沿岸和安地斯山北部定居的民族,以軍事及宗教儀式為基礎,在農業技術支持下,出現較復雜的社會組織型態。

南美洲的原住民文明大約在西元前2300年生根於安地斯山中部,其後進步迅速,數千年間在農耕、技術上皆有開展。約西元1000年前後,有奇穆(Chimu)、蒂瓦納庫(Tiwanaku)王國,及後來的印加帝國。印加的繁榮盛況直到16世紀西班牙人入侵才衰落下來。它的領域從秘魯延伸到智利北部,曾發展了有效的灌溉系統和復雜的控制糧食生產、儲存與分配的制度。人口最多時達350萬。其社會階級分為世襲的王室、貴族、工匠及農民。印加文明最顯著的革新,是以法律取代習俗來制定社會組織及高水準藝術產品的造詣。

16世紀歐洲人征服南美,使印加帝國的農業與政治習慣完全被西班牙人的方式取代,天主教亦取代印加宗教。印加的貴族與工匠階級納入殖民地階級制度中,而農民則淪為勞役者。在低度開發地區,印加人民仍保持他們某些文化傳統,並與現代工業中心維持經濟交易。其他南美印第安人如阿勞坎人(Araucanian)等壹直成功地抗拒西班牙人統治,直到19世紀後期始遭壓制、同化或遣入保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