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清朝末年芝罘城在哪?

清朝末年芝罘城在哪?

芝罘(原煙臺),歷史悠久。括近幾年的調查與發掘,發現域內有白石村、芝水、午臺、廟後、後七夼等許多原始文化遺址。據市區白石村遺址發掘出土的200余件具有膠東半島獨特風格的遺物考證,遠在六、七千年前,芝罘先人就在這山麓海濱聚族而居,蕃衍生息。廟後和芝水遺址的遺物又證明,夏、商、周三代前或“三代”初,這裏的人們已從單純漁獵轉向畜牧采集和作物種植了。芝罘區域居民點的產生,據現有資料推斷,其發端大致始於春秋時期,例如芝罘島上的芝罘村(現名大疃)。之後,唐代的芝水、只楚、諸嘉村(東、西、南、北裏);宋代的午臺、松嵐、埠嵐、西玉樹莊;元代的梁家、東馬家都、西馬家都等居民聚落點也相繼形成。概觀區內整個城鎮聚落的歷史發展,絕大多數系興於明而盛於清。僅據芝罘鄉鎮域內的115個自然村莊的初步調查統計,明代建村的有61處,占現有總數的53%;清代建村的43處,占現有村莊的37%。追溯芝罘城鎮居民聚落群體的演變過程及其形成發展因素,大體上可分為六個階段。

第壹階段:原始社會——春秋、戰國,是芝罘居民村落最初出現時期

如芝罘村(現名大疃),就是春秋時期初步出現的居民村落。

第二階段:秦、漢——金(南宋),是芝罘漁村形成發展時期

從史記秦始皇登芝罘“射臣魚”(鮫),到漁民的海上活動,說明當時的沿海漁村已經形成,海洋的捕撈技術也有所發展。

第三階段:元、明——清末鴉片戰爭前,這700余年,是區內多職能聚落群的發展時期

1.以軍事職能為主的城鎮聚落群的形成與發展。明初,為防倭患,曾在煙臺沿海等地設置“營、衛、所、寨”軍事指揮機構及炮臺、煙墩海防設施,使以備倭防衛職能為主的城鎮聚落大量興起。芝罘正式建置,是從明設“奇山所”(素呼“煙臺所城”)始,煙臺所城是芝罘歷史最早的居民區。由於所城為中心的聚落密集、人口激增,且不斷向四周延伸,加之戰亂、荒災等多種原因,外籍移民不斷入遷.這使原為壹片大自然王國中的零散漁村逐步發展擴大成衛星式的城鎮聚落群。至明嘉靖年間(1550年前後),“所城”居民就遍布東關中街、南街、西溝街、西洪街、裕盛胡同、倉浦街、大海陽、中海陽、西關、上夼、通伸、芝罘大疃、東口等街道、村莊。到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煙臺對外開埠以前,市區又形成了以北大街“天後宮”(俗稱大廟)為中心的東至廣東街、西至西圩子(即海防營壹帶)、南至南大道、北至大廟迤北後海崖街,方圓3——4平方公裏的商業區域。

2.漁港和農業集鎮的形成與發展。在站立海防設施,加強軍事指揮中心的同時,為保證軍民糧食的需求,百姓大力發展農業和漁、鹽業,從而又出現了壹批農村、漁村和芝罘(煙臺)漁港。如芝罘大疃居民多以捕魚為主,西沙旺漁民兼以擺渡為生,東沙灘(現海水浴場)漁民春汛潛捕海參、釣捕魚蟹,汛後,改營農業。為適應農、漁商品交換的發展,在壹些聚落交界和交通方便的村莊,形成了有如黃務、初家、午臺、芝水等自然集市。

3.以國內貿易、交通為主要職能的城鎮群的形成與發展。元代,南糧北調由內河運輸改為海路運輸。在這壹歷史地理變更的條件下,現市域內的芝罘島等地遂為運糧船的重要停泊點,其沿海南移的重心——芝罘港亦漸次形成為兼具軍事與經濟性能的著名港口。第四階段:清末鴉片戰爭後——抗日戰爭前,是對外通商口岸與新型工商城紀形成與發展時期

1861年8月,依據《中英天津條約》辟煙臺為通商口岸,煙臺(芝罘)作為壹個國際貿易港口出現了。與此同時,產生了買辦資本。之後民族工業也在夾縫中艱難地興起了。國內外的海上貿易日漸增多,新的商業區域也相應擴大。煙臺山下朝陽街及其以東大馬路,外國人的公司和洋行相繼開辦。為公司、洋行服務的部分中國商人亦在這裏建莊設店,二、三、四馬路的居民區隨之擴展。迄清末民初,壹些中小工商業者又陸續向海防營西域(俗稱西圩子外)、羅鍋橋周圍、南大道南北,建廠設店,為商業或居民服務的手工作坊也逐漸增多。到1930年前後,煙臺(芝罘)市區的人口已超過13萬。經過這半多個世紀的歷史變遷,煙臺城市、鎮村聚落網的骨架已基本形成。

第五階段: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時期

沿海港口、城鎮,由於受到戰爭的嚴重破壞,直到解放前夕,始終處於衰落不振的境地。

第六階段:建國後,是城鄉群體聚落的蓬勃發展時期

經過近半個世紀的開創奮進,如今,宛若眾星捧月的煙臺古城——現煙臺中心市區芝罘,已經形成有八個街道辦事處、上千條街道,五個鎮、115個自然村的龐大城鎮聚 落群體網,成為中外聞名的外貿旅遊工業港口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