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瀘水移民安置

瀘水移民安置

騰沖縣位於橫斷山脈南段西部,屬於印度洋體系中伊洛瓦底江的源頭。2004年7月17-19,大盈江支流檳榔河上遊騰沖縣猴橋、中和與明光、谷東、界頭遭遇暴雨襲擊,降雨量159.6mm,7月份7個,僅7月份就達18個。7.19災害期間,騰沖縣21個鄉鎮不同程度受災,其中中北部7個鄉鎮42個村委會、316個村民小組(圖1),受災* *嚴重。本次災害死亡7人,失蹤2人,受傷4人,因災受傷420人,受災人口1.76×105人。需要緊急轉移安置3426名災民和危險區域群眾。倒塌損壞房屋5138間,損失糧食3.00×105kg,死亡牲畜2530頭;農作物受災4373hm2,2755hm2,1232hm2,被埋田地被沖走387hm2。樹木苗木受損嚴重,10多家林業加工企業受災停產;92條縣、鄉、村公路受災,沖毀道路150km,橋涵130座,通往中緬猴橋口岸道路全線中斷;火山、熱海、和順、北海等旅遊景區交通中斷;損壞堤防18處,決口8處,損壞護岸147處,損壞人畜飲水工程50處,損壞大小溝渠154條,長度125km,損壞小水電站5座,造成龍江二、三級電站停運;100公裏通信線路和20公裏輸電線路受損,18所中小學受災,校舍和墻體倒塌嚴重。幸好學生都在放暑假,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1災害類型及成因1.1災害類型及分布通過實地調查,認為騰沖7.19災害以滑坡、泥石流災害為主,形成初期伴有邊坡崩塌和塌陷,後期為高含沙山洪和洪水。其中,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騰沖縣中北部檳榔河上遊的厚橋鎮永興村、箐口村、東村、尚潔村等7個村(因災死亡5人)、齊欣村、中和鄉高田村(死亡1人)、明光鄉(死亡1人)、滇灘鎮(失蹤)分散在界頭鄉、曲石鄉等山區,而高含沙山洪和1.2災難的開發背景在行政區劃。騰沖縣隸屬於雲南省保山市,位於保山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德宏自治州交界處,西北與緬甸接壤。全縣面積5845km2,人口6.10×105,包括漢族、回族、傣族、佤族、景頗族、傈僳族、德昂族、阿昌族等民族[2]。該縣位於高黎貢山西坡,地形為山地峽谷、山間斷陷盆地、高原夷平面相間,北高南低。境內最高點為高黎貢山大鬧子峰,位於東北角,海拔3780.9m最低點位於南部騰沖、龍陵、梁河三縣交界處的蘇晴上,海拔930m,相對高差2850.9m,騰沖是中國西南古絲綢之路的最後壹站,以火山地熱景觀和活躍的地震活動著稱。流經縣城的主要河流有大盈河及其支流,瑞麗河上的檳榔河和遊龍川江,總體呈南北走向,屬伊洛瓦底江水系。該縣屬於北亞熱帶高原季風海洋性氣候,幹濕季節分明,氣候溫和,冬春幹旱,夏秋澇災。縣城位於雲貴高原夷平面上的騰越鎮,海拔65438±0.600米,年平均氣溫65438±0.4.9℃,年平均降水量65438±0.478.5毫米,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5%,降雨分帶明顯,單點暴雨多[3]。1.3災害騰沖7.19滑坡泥石流災害的主要成因均發生在森林植被覆蓋度極高的中北部地區,其中短歷時、高降雨強度是災害發生的主要外因,強烈的斷裂活動、新構造運動和強風化花崗巖松散層是內因。高山峽谷巨大的高差、陡峭的山坡和陡峭的山谷為其形成提供了優越的勢能條件。此外,6-7月的前期強降雨使巖土體長期浸泡飽和,最終導致滑坡、崩塌,產生滑坡、泥石流。然而,壹些不合理的人類開發建設活動,如開采礦石、建設水電、濫采濫伐等,加劇了災害的危害和損失。1.3.1暴雨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和印度洋季風低壓影響。7月17日至7月19日,滇西怒江地區,保山市、德宏州的瀘水、福貢、騰沖、盈江出現強降雨,其中根據騰沖氣象局[1]雨量觀測資料,2004年6月降水量較歷年同期偏多126.1mm。到7月19,全縣有11次中到大雨。7月7日以來,期間總降水量為195.1mm,五天日降雨量達到20mm以上,其中11和19日分別為28.0mm和39.5mm。但17日20時至20日08時,全縣降雨量達81mm。縣城北部降水中心7月* * *降雨量17-18,降雨量159.6mm,據當地70-80歲老人回憶,1903年100a出現過壹次暴雨,但從1946年以後就再也沒有出現過。因此,7月17-18日的暴雨,從降雨頻率上看,可以算是60a壹遇。據騰沖縣騰龍橋水文站觀測資料,本次暴雨形成的龍川江洪峰流量為建站以來最大,達到1.660 m3/s,為50年壹遇特大洪水。暴雨具有明顯的垂直地帶性,即暴雨主要發生在海拔2000m以上的中高山地區,猴橋年降雨量在3000mm以上,而滑坡、泥石流災害多發生在海拔2000m以上的中高山地區。騰沖縣的厚橋、滇灘、明光壹帶,盈江縣的知那、沾溪是本次暴雨的中心,其災害也最為嚴重,充分體現了滑坡、泥石流分布與降雨的壹致性。騰沖縣的自然植被。

程度比較高,在1950是59%。由於大量砍伐天然林,在1990減少到38%,水土流失更加嚴重。然而,在中北部地區,植被覆蓋率遠遠高於該縣其他地區。雖然植被得到了很好的保護,但仍然形成了嚴重的滑坡泥石流災害。因此,暴雨是災難的根本原因。據調查,18年7月9時30分,明光鄉湯種村賈古山發生山體滑坡,造成1人死亡;19年7月0時侯橋鎮永興村發生泥石流,造成1人死亡;65438+淩晨0點30分,檳榔江四級電站4名測量人員在厚橋鎮尚潔村泥石流中遇難。19年7月下午,厚橋鎮永興村八角嶺發生山體滑坡,1小學教師遇難。暴雨引發的山洪和洪水導致橋梁垮塌洪水,也造成3人死亡。可以看出,災害主要發生在18年7月夜間-19年7月淩晨,災害命名為7.19騰沖滑坡泥石流災害。1.3.2地形因素(1)高差。騰沖縣屬於中山和高山地區,以中山為主。在災情嚴重的中北部地區,海拔最高的是縣城的最高點。大安子峰位於高黎貢山東北角,海拔3780.9米。壹般山地海拔2000 ~ 3000m,溝谷海拔1000 ~ 1500m,山谷高差1000 ~ 1500m,最大高差27438。同時,上述地區位於大鬧子山西坡和大娘山南坡(3323.3m)。由於高山的阻擋,來自南方的暖濕氣流沿迎風坡上升,形成中高山的主要降雨集中區,為災害的發生提供了激發動力[3]。(2)坡度和溝床坡度。研究區是典型的中高山深峽谷區,但與國內其他典型滑坡泥石流區相比,該區坡度相對平緩。據初步統計,除個別山坡>:40°以外,大部分山坡坡度在30° ~ 35°之間,發生滑坡的永興村和高田山坡度在35°左右。檳榔河、明光河上遊河床比降在10%以上,發生溝泥石流的厚橋、明光、孤東、高田、熱海溝床比降在20%以上,坡面泥石流比降約30°。具備滑坡、泥石流發育和運動的基本地形條件。(3)水系結構。災情主要發生在騰沖縣大營河支流、龍川河支流檳榔河上遊。兩河水系發達,支流溝壑眾多,以脈狀分布在河流兩岸。沖溝和河谷均為典型的V型,被河流兩岸的泥石流扇形堆積物和部分峽灣阻擋,部分河段形成山間盆地和U型河谷。由於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發育,河床上的巨礫、孤石鱗次櫛比,高低起伏,淤積十分嚴重[4]。1.3.3地質構造騰沖地區位於瀘水-瑞麗斷裂西側,靠近印度與歐亞板塊的結合部,屬於岡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皺系的波舒拉嶺-高黎貢山褶皺帶南部。它以發育的斷裂構造、年輕的活火山、強烈的地熱和地震活動而聞名於世[3]。大部分地區被混合巖和花崗巖占據,剩余的上古生界淺變質巖散布在酸性侵入體中。新近系和第四系沿龍川河、大盈河和檳榔河分布,中基性火山巖覆蓋大部分地區。受斷裂活動、地震活動和地熱活動的影響,區內地層十分破碎松散,極易風化,為滑坡、泥石流的發育提供了充足的物質基礎。調查結果表明,風化層最薄處為10米,最厚處超過100米,7.19災害引發的滑坡和泥石流,如永興村、尚潔村的泥石流、八角嶺滑坡、中和鄉高田村的泥石流等,大部分沿風化層發育。研究區新構造運動十分強烈,表現為強烈而頻繁的地震活動,溫泉的廣泛出露,山脈的隆升和盆地的沈降,為滑坡和泥石流的發育提供了充足的物質基礎和能量條件[4]。2滑坡泥石流災害的特點2.1突然爆發且災害迅速造成騰沖7.19滑坡泥石流山洪災害。7月17-19日暴雨突發,強度大,持續時間長,降雨集中在北部山區。另外,暴雨發生在半夜,前期雨量較大。山高坡陡,坡長短,河道短。2.2形成災害鏈,災害從山區延伸到山區平原。這種災害是由壹次暴雨引發的,其災害過程是:首先在河谷上遊和山坡上形成崩塌、滑坡和坡面泥石流;在坡面徑流的侵蝕下,部分滑坡、崩塌直接轉化為坡面泥石流,部分與坡面泥石流壹起堆積在坡腳和溝道內,形成山洪侵蝕的溝谷泥石流;泥石流出溝後,與主流洪水形成高含沙量洪水,攜帶大量浮木和石塊向河流下遊運動。因此,暴雨-滑坡-泥石流-山洪-浮木流-高含沙洪水的災害形成了壹個災害鏈,災害從山區延伸到坡腳,從山區延伸到平壩地區,從山村延伸到城鎮。2.3危害範圍集中,地域明顯。由於本次暴雨範圍集中,局地性強,受災和危害僅發生在騰沖縣西北部的7個鄉鎮和盈江的3個鄉鎮,包括厚橋鎮的永興村、箐口村、東村、尚潔村等7個鄉鎮,其中高田鄉、大村鄉和明光鄉、中和鄉的滇灘鎮和谷東鎮受災最為嚴重,東部和南部的其他鄉鎮也受到影響。2.4災害數量多,規模小,單項災害性強,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重。據實地調查,騰沖北部地區因暴雨引發的滑坡、泥石流有上千處,其中100多處構成威脅並造成危害。

大多規模較小,滑坡體量和泥石流堆積量多在幾十至幾百立方米,且多位於居民區和農田之外,未造成嚴重災害。而引發災害的幾次滑坡、泥石流規模都比較大,大多在1000m3的量級,而高田滑坡的體積為2.00×1.05 m3,由於規模較大,滑動後破壞力極強,對道路和村莊構成嚴重威脅。2.5爆發頻率低據當地老人介紹,1946的7、8月間,猴橋及相鄰的支那發生了嚴重的暴雨、滑坡、泥石流災害,那次災害後很多村莊被從山上搬了下來;1952,厚橋鎮小水井附近發生大規模山體滑坡,造成7人死亡。1975前後及1984之後的災害較為嚴重,但規模和災害損失遠小於2004年7.19。從1946到現在的58年間,我們從沒見過這麽大的雨。由此可見,7.19泥石流災害的爆發頻率可視為60年壹遇,爆發頻率極低,為歷史罕見。3滑坡、泥石流災害發展趨勢預測2001年前,全縣* * *發現302處滑坡、泥石流、不穩定斜坡、崩塌和礦山采空區地質災害[3]。1999後降水明顯偏多,隨後熱海等地滑坡泥石流活動強烈,地質災害趨於活躍,給當地村鎮、旅遊設施和農村城市帶來嚴重威脅。自2004年7月以來,持續暴雨已在騰沖造成數千處滑坡、泥石流,成災點100多個,25處嚴重威脅1000多戶、5000多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對鄉鎮、縣城、農田、灌溉渠、公路造成嚴重危害。此次災害受暴雨中心控制,全部發生在中北部地區,前期災害較輕,而原本地質災害嚴重的南部龍川河中下遊這次沒有發生嚴重災害。這說明在地質條件、地形條件和固體物質條件下,暴雨已成為滑坡、泥石流災害最重要的激發因素。7.19災害發生後,除了上述7個鄉鎮直接造成的地質災害外,還造成了大量潛在的滑坡和崩塌,破壞了森林植被,使邊坡破碎化,使大量邊坡不穩定,形成了許多自由面和拉伸裂縫,許多大型老滑坡相繼復活。災區也是當地的暴雨中心,暴雨非常頻繁。壹旦發生大暴雨,就會誘發壹系列地質災害,形成災害鏈。調查表明,7.19災害的發生,拉開了騰沖縣新壹輪地質災害活動的大幕。除了這個災區,其他地區也誘發了新的災害。比如大量滑坡處於蠕動階段,有的處於滑動前的臨界狀態,泥石流富含松散固體物質。因此,未來在災害性暴雨或地震等外部因素的激發下,滑坡、泥石流災害將逐漸活躍,其對人類生命財產和山地環境的危害將進壹步加劇,災害造成的損失將進壹步擴大。防災減災形勢十分嚴峻。4當前應急減災措施4.1嚴查災害隱患,及時轉移隱患嚴重地區的人員和財產。當前,除加強現有災害和隱患的救災、移民安置和動態監測外,還應廣泛發動群眾和廣大地質災害監測報警人員及專業人員對鄉鎮地質災害隱患進行排查,摸清災害的分布狀況、危害範圍和程度、發展趨勢,掌握災害總體情況。對於暫時無法實施的嚴重隱患點,及時轉移人員和財產,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5]。4.2制定突發災害應急預案7.19災害的發生給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敲響了警鐘。針對嚴峻的地質災害形勢,要成立災害應急領導小組,制定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對災前群眾逃生路線、安置地點和災後搶險救災、資金籌集、人員疏散、交通保障、物資運輸、災民安置、衛生防疫、通信傳輸等做好周密可靠的預案。壹旦發生災害,要按照制定的應急預案實施,確保萬無壹失,有序進行。4.3及時向群眾宣傳普及地質災害基本知識。當前,要宣傳普及地質災害的基本知識,特別是如何辨別地質災害的征兆,如何逃生、避災、救援以及災後選擇臨時住所和安全住所。群策群力,集思廣益,充分發揮和調動群眾防災救災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全面貫徹“以人為本”的減災宗旨。4.4加強災害點的監測預警預報7.19災害發生前,騰沖縣國土部門和氣象部門合作做了壹次災害預報。根據監測預報,許多災害危險區的群眾得到及時疏散,避免了更大的災害損失。監測、預報和預警工作在減災防災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繼續加強對汛期潛在威脅和危害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滑坡、泥石流災害點的監測,結合氣象預報和災害活動的各種跡象進行預測預報。4.5做好災民安置區的應急災情評估工作。7.19災害發生後,災區的重建和安置是擺在災區幹部群眾面前最迫切的問題。對於需要安置災民的地方,要做好地質災害調查和風險應急評估工作,盡量避免在災害易發區施工。在調查中發現,壹些村民在不安全的高陡坡上建起了新房。因此,國土和農村幹部要加強對災民新建房屋的監管,嚴禁在修建便道、恢復被毀道路、水渠、開墾農田時亂挖亂填。4.6建設應急減災工程,提高防災抗災能力。對於目前處於蠕滑期和臨界狀態的滑坡,應及時封堵裂縫,同時將周邊和邊坡集水導出滑坡體,防止水滲入坡體;對於滑坡上的水田,要減少灌溉量,防止水體下滲;對於陡坡和危巖危樹,適當削坡清障[4]。對危及村鎮的泥石流和山洪,應修建鉛石籠導流堤、幹砌擋土墻等臨時排水工程,防止泥石流和洪水漫溢。同時,清理阻礙行洪的狹窄河谷路段、涵洞、橋梁、建築物,疏通河道溝渠。5防災減災措施5.1開展山地災害詳細調查和活動評估7.19災害發生後,騰沖縣新增災害點數千個,災害數量、分布區域和活動狀態發生變化。因此,應盡快開展新壹輪地質災害詳查,摸清災害的活動規律、危害程度和未來發展趨勢,為今後的災害區劃、風險評估、監測和防治提供依據。5.2山地災害風險分析與區劃是對災害的區域性預測,可為當地城鄉建設、公路、水利、農田規劃和防災提供指導[6]。在詳細調查區域地質災害的基礎上,根據災害的影響因素(分布密度、高差、坡度、巖性、構造、地震、暴雨、森林植被等)進行分類分區是非常重要的。)和未來危險區域的嚴重程度。5.3系統開展山地災害治理。對嚴重威脅城鎮、廠礦、重要水利電力設施和大型居民區的災害點,要盡快開展防災工程的規劃建議、可行性研究和立項,按輕重緩急分階段實施工程治理。此外,加強災區森林植被的恢復和保護,搞好水土保持,對減少滑坡、泥石流、山洪的發生,降低災害程度也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6]。5.4建立山地災害預測預警系統由於地質災害範圍廣,且多位於偏遠山區,現有的氣象水文站和災害監測站無法滿足預報的需要。因此,應盡快建立地質災害監測預報系統,如利用遙測雨量計和天氣雷達實時監測降雨量,利用GPS監測滑坡位移和變形等。5.5加強部門合作,搭建防災平臺滑坡、泥石流、山洪監測預報和防治是壹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涉及國土資源部門,還涉及行政、水利、水文、氣象、地震、救災等部門。因此,主管領導應協調各部門構建山地災害防禦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交流,提高山地災害的整體防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