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商朝前期屢次遷都,是因為什麽原因呢?

商朝前期屢次遷都,是因為什麽原因呢?

歷史上,大約距今3600年前到3060年前,是商王國稱霸中原的時期,這段時期被稱作商朝,商朝歷史上有個很特別的現象,那就是都城經常遷徙。照理說那時候的交通和運輸條件都不是很發達,大規模搬家應該是很麻煩的。那他們為什麽熱衷於此呢?

商朝建立之前,商部落就有“八遷”。

據《史記殷本紀》中載:“自契至湯八遷,湯始居亳”。

第壹次,從今天的山東曹縣附近,遷到了山東藤縣壹帶。

第二次,從藤縣遷到砥石,今天河北泜水壹帶。

第三次,從砥石搬家到了商丘。

第四次,從商丘搬到了泰山壹帶。

第五次,從泰山又搬回了商丘…

第六次,從商丘搬去了殷,也就是今天河南安陽。

第七次,再搬回了商丘。

第八次,推翻夏,商朝建立,定都亳都。

(亳都在哪?有說是山東曹縣,也有說指安徽亳州,還有說是河南偃師,沒有準確的答案。)

真是有夠折騰。

國都建了,這回可以安定下來了,消停消停了吧。

不…接著搬!

以《史記》中的說法為準,囂都、相都、庇都、奄都,隨後渡過黃河,到了殷都。

這還是有記載的搬家記錄,沒記載的小規模遷移不知道有多少。

以下是我為妳整理的商朝中前期為頻繁遷徙的原因,僅代表個人觀點。

都城遷徙的地點

大乙(商湯)最初建都於亳(鄭州商城遺址),之後300年內都城遷移了5次。仲J遷都於隞令今河南滎陽北敖山南),河亶甲遷都於相(今河南安陽市西),祖乙遷都於邢(今河南溫縣東或今山西晉西南地區?),南庚遷都於奄(今山東曲阜舊城東),盤庚遷都於殷(今河南安陽西北)。盤庚遷殷之前,從大乙閉湯)至陽甲,壹***傳承了十代十九王,大約三百年,被稱作早商時期。盤庚遷殷之後,從盤庚到帝辛(紂王),壹***傳承了八代十二王,大約270年,被稱作晚商時期。早商晚商的年代跨度相差不是很大,同樣都是接近300年的時間,晚商的都城穩定在殷,而早商的都城卻在中原地區不斷的遷徙,關於這個問題,有很多種說法,大體上有四種說法。商朝中前期為頻繁遷徙的原因。

水災說:

這壹說法認為,商的都城處在黃河中下遊,位於黃泛區境內,經常遭受黃河泛濫之苦,所以不斷遷徙都城以躲避水患。但是這個說法有很明顯的漏洞。首先,早商的幾個都城並沒有受到黃河水患侵擾的記載,亳都(鄭州商城遺址)作為早商第-都,從大乙到仲丁壹***傳承了六代十王,跨度大約180年,考古並沒有發現明顯的洪水侵擾的跡象。而且即便有洪水侵擾,也不可能堅持立都180多年而不遷都。而其他的都城也並非處在地勢低窪的地方,比如奄都(今山東曲阜舊城東)所在的泗水流域,地勢明顯高於黃河平原,已經屬於山東丘陵地帶了。其次,作為晩商都城的殷都,甲骨文上倒是有多次記載,殷都遭受洹水泛濫的侵擾,但是殷都卻堅持作為都城長達270多年而沒有遷都。可見水災說是不成立的。

王室紛爭說:

王室紛爭說認為,商朝是部落社會往封建社會(分封制社會,不是中國傳統史學中的秦清)過渡的時期王室成員和其他貴族的勢力非常龐大,國王只是眾多貴族中的壹員,有時強於其他貴族,又是比其他貴族的勢力還要弱。類似的情況如後金時期,貴族勢力龐大,皇太極死後,他的兄弟子侄為爭奪君位而紛爭,最後推舉出來的順治皇帝,其實力比多爾袞、豪格都要弱很多,僅僅只能依靠自己的母族科爾沁勢力作攴撐。這種情況下,非常容易發生強大的貴族幹掉國王,奪取王位的事情。而貴族的根基很有可能不在都城,而在其他的城邑。所以奪取王位之後,新王選擇把都城遷徙到自己的封地,實在是太正常不過的事情了。譬如後世歷史上的金朝,完顏亮奪取帝位後,把都城從上都遷徙到燕京。再比如明朝,朱棣奪取皇位後,把都城從南京遷徙到北京。

商朝盤庚之前,王位傳承比較混亂,有父死子繼,也有兄終弟及,甚至還有叔叔死了侄兒繼承。王室貴族為了爭奪王位,鬧得不可開交,史稱“比九世之亂”。而盤庚遷殷之後,王位傳承雖然也會出現兄終弟及的情況,但是比早商時期要少得多了,主流是父死子繼,偶爾出現的兄終弟及,隨後也會立即調整為父死子繼,不會像早商時期那樣,王位連續三四次在兄弟之間傳承。不過王位紛爭說也是有壹點漏洞的,那就是在早商的前期,王位紛爭的情況下,為何都城還穩定在亳都呢?寒山認為,除了去奢行檢、王位紛爭以外,遷都還有第三種原因,殖民征服。

商族從河北進入中原,最初占領的僅僅是豫中北地區,也就是裏頭文化的東部地區。雖然擊敗夏國,但是夏國的殘余勢力和它的盟國依然圍繞在商國周圍,比如西方的虞國、唐國和崇國,東方的韋國、顧國、蘇國、彭國等等。此外,山東蘇皖北地區的東夷各個方國也沒有臣服商國總的來說,早商頻繁的遷都,與水災、農業生產方式沒有關系,與緩解貧富分化、弱化貴族勢力、鞏固王權和征討周邊敵對勢力有關,遷都是這些因素綜合的結果。

遊牧、遊農說:

遊牧說認為,盤庚遷殷之前,商族人還處是遷徙無定的遊牧民族,直到盤庚時期才有初步的農業,才開始轉為定居。這個說法也是漏洞很大。首先,亳都作為早商都城,依然也持續了180多年,頻繁遷都的時期集中在仲丁到盤庚這120多年的時間內。如果盤庚之前商族人是遊牧者,那麽亳都的漫長歷史就無法解釋了。其次,考古資料和甲骨蔔辭都證實了,在商朝早期,農業就已經是商族人最主要的產業,牧業只是農業生產的附屬產業而已。遊農說認為,盤庚遷殷之前,商族人還處在刀耕火種的原始耕作階段。他們焚燒林地,在灰土上播種,不知道翻耕和施肥,壹旦地力耗盡,就不得不遷徙到其他地區,開辟新的農田。而盤庚時期,商族人的農業已經發展到可以定居的階段了。

這個說法壹樣漏洞百出。首先,考古資料顯示,早商和晚商的農業工具基本沒有什麽變化,所以不可能出現農業生產從刀耕火種到定居耕作的跨越。其次,如果盤庚之前是遊農,之後是定居農業,那麽和遊牧說壹樣,180多年的亳都(鄭州商城)歷史就無法解釋了。

去奢行檢說:

去奢行檢說認為,商族人在長期在壹個都城生活,導致貧富分化逐漸嚴重。遷都可以把掌握大量財富的富人遷離舊都,到新的地區建立都城,舊都的固定財產無法帶走,整個遷都的過程是財富重新分配的過通俗來說,叫做緩解階級矛盾。這個說法似乎有壹定的道理。後世歷史上,很多帝王對待貧富分化地區的大戶人家,采取的都是強制遷徙到某地的辦法,這樣既可以讓他們放棄當地的田產房屋,又能夠打破大戶在當地的關系網絡,還方便朝廷對大戶的控制。但是這個說法無法解釋盤庚之後,商朝在殷都又定都了270多年。如果為了緩解貧富分化的矛盾,何以在定都殷地之後,沒有在定期遷都?可見去奢行檢說,也不能完全解釋早商頻繁遷都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