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緊急!!!第壹次世界大戰對美國的影響

緊急!!!第壹次世界大戰對美國的影響

第壹次世界大戰雖然遠在歐洲,但對美國南方的生活也產生了很大影

響.戰爭爆發時,南方經濟急轉直下.英國對中歐列強的封鎖使美國南方的

棉花無法進入歐洲大陸市場,南方農業的相對繁榮時期就此告壹段落,致使

南方人對協約國表示強烈的不滿.甚至在美國即將宣戰時.南方的許多知名人

士還力諫威爾遜總統保持中立.這種態度並非完全出自地方偏狹主義和對經

濟的考慮,它還直接反映了南方強烈的反托拉斯沖動.國會議員克勞德 基

欽和參議員詹姆士 瓦爾達曼都認為美國沒有必要卷入這場戰爭,只有商業

財團才急於要發戰爭財.南方的壹些議員反對總統的戰備計劃,甚至投票反

對宣戰,瓦爾達曼就是由於抨擊戰爭而結束了政治生涯.

南方人雖然對這場外邦戰爭持懷疑態度,但最終還是參與了這場戰爭.

無論在文化上還是在倫理上,南方白人都與大不列顛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英國就是利用了這種聯系而從南方購買了大量棉花.從傳統上,南方具有悠

久的軍事歷史,是壹個好戰的"國度"; 1917年的戰爭號角又壹次在南方

掀起愛國主義熱潮.田納西州自願應征入伍的戰士阿爾汶 C 約克具體代表

了南方人對第壹次世界大戰所持的態度:戰爭初期他從宗教的角度要求推遲

戰爭,但後來卻成為美國最出色的戰鬥員.

由於南方人傳統上對聯邦中央集權和大公司經濟壟斷的不信任,他們想

方設法讓南方在政治經濟方面不受戰爭的危害.在基欽的領導下,南方議員

們制定了壹項稅收政策,向高薪階層課收重稅.他們說服聯邦政府把大多數

軍事訓練營地建在南方;與海軍簽署合同,給南方的造船業帶來生機;他們

還居然在由政府控制商品價格的時代裏使棉花擺脫政府的控制,大漲其價,

促進了南方經濟的暫時繁榮.聯邦政府還出資在南方建造炸藥廠,化學品廠,

硝酸鹽廠和堤壩等,間接促進了戰後南方水電業和化工業的發展,從而加速

改變了南方的經濟結構.這種局部的經濟繁榮孕育了戰時的樂觀主義,人們

開始對長期以來壹直被視為最貧窮地區的南方刮目相看.

第壹次世界大戰還影響到南方的人際關系.數千名南方人離開狄克西到

外域服役;數千名外地人來到南方接受訓練.這種人員調動雖然削弱了南方

的地方偏狹主義,但也造成人際關系,尤其是種族關系的緊張.戰爭期間,

私刑頻頻發生;大批黑人從南方鄉村遷至北方城市,即本世紀著名的黑人大

遷移.歐洲移民的中止和兵役制的實行造成北方工業廉價勞動力短缺.到

1920年,大約有100萬南方黑人移居北方,開創了美國歷史上最大的壹次人

口變遷.南方婦女也在政治上獲得了選舉權,是為第壹次世界大戰的重要後

果之壹.

第壹次世界大戰的結束給美國南方帶來了後來被稱之為"南方文學復

興"的時代.1945年,愛倫 泰特這樣寫道,"隨著1914—1918年的戰爭,

南方重又步入世界;當它壹腳跨出邊界時,它回首壹顧,這壹顧給我們帶來

了南方文學復興,帶來了壹種於現在自覺於過去的文學."在此後的20年中,

經過威廉 福克納,托馬斯 伍爾夫,納什維爾的農業平均主義者的努力,

南方壹躍而成為美國文學的前沿,事實上,大戰期間南方生活的重大變化在

於壹種正在變化著的透視角度,在半個世紀的物質貧困和政治陽萎過後,南

方重又站立起來;積極支持和擁護南方的"土生子"伍德羅 威爾遜的理想

主義和國際主義.

然而,戰時的經濟繁榮往往好景不長.1921年,棉花價格大跌.萬載不

遇的蟲害又偏偏在這時蔓延南方大地,侵蝕南方人的精神,使整個20世紀

20年代及其後的棉花生產壹蹶不振.經歷了戰時短暫繁榮之後的南方人難以

面對饑餓的恐怖,大批黑人繼續遷居北方.在1929年大蕭條到來之前,南方

經濟已經大幅度下滑.

1929年年末紐約股票市場倒閉引起的大蕭條對美利堅合眾國來說是壹

場深重持久的災難.統計數字表明,全國有1/3的工人失業,到1933年,全

國的商業收入跌減到1929年的壹半.南方則受害更大,其年人均收入從1929

年全國最低的372元減到1932年的203元.農業經濟自第壹次世界大戰以來

壹直蕭條而不見好轉,大蕭條幾乎使農業陷入停滯狀態.1930—1931年發生

歷史上罕見的嚴重幹旱,而處於初級階段的南方工業更是遠遠落後於北方,

其工業人口只占全國工人總數的15%.因此,南方人面對著更加嚴峻的考

驗;貧窮,種族和階級問題非但未解決,反而更加惡化.

在大蕭條的最嚴重時期,南方有數以幹計的人死於饑餓,數萬人露宿於

街頭公園之中,尋食於垃圾箱之間.被趕出農場的佃農之家擁擠在集裝箱內,

廢棄的汽車外殼下,或任何可以擋避風寒的地方.醫療費用自然是開銷最大

同時也是最容易削減的壹項開支,所以人們生病而不治.恐懼和不安全感籠

罩著南方大地.政府資助,私人捐獻,地方和州政府的福利救濟等猶如杯水

車薪,無法滿足成倍增長的窮人的需求.手足無措,倦怠無力的胡佛政府試

圖通過限制外國進口(霍雷—斯姆特關稅法, 1930),和提供有限的聯邦

救濟金(重建金融合作社,1932)來穩定農業人口,但均未取得任何效果.

在大蕭條最低潮的1933年,富蘭克林 D 羅斯福的新政就已具雛型,盡管

用心良苦,但羅斯福政府從未得到過足夠的資金來實施新政.從人口比例上

看,南方占全國人口的28%,但所得到聯邦政府資助的總額卻只占15.4%

(1937).

南方各級政府推行的種族主義政策意味著南方黑人是大蕭條時期的最大

受害者,撥給南方有限的政府救濟金首先落入白人之手.在無法改變的種族

隔離的社會制度下,南方白人貴族優先考慮的必然是白人的饑苦.有些福利

機構幹脆拒絕黑人的申請.華盛頓政府從未認真對待以扭轉這種局勢.

工人並不比農民的日子好過.南方畢竟是農業地區.1929年,南方工業

只擁有1,338,000工人.工人每周工作72小時,而工資卻比美國其他地區

低40%.南方的主要工業是紡織業,從技術上看只需要簡單的手工勞動,替

換工人並非是件難事,因此,要求改善工資,工時和工作條件的工會活動無

壹成功.大蕭條時期,住房,學校,教會和政府均由資方擁有或支配,他們

采取削減工資,增加產額和延長工時等殘酷手段剝削工人,工人們壹旦抵制,

結果只能是被開除.

這樣,工人只能順從,這也是這壹時期南方工業的特點."公司城"裏

的慈善機構只能在工人保證不鬧事的情況下對他們發發惻隱之心.工人們只

能從宗教,家庭和南方緊密的社會中得到壹點點安慰.對南方工人來說,大

蕭條是迷惑失敗的10年.直到1939年,工業就業機會才恢復到1929年的水

平.

南方農民的景況則更糟.在特殊的農業制度下,內戰後土地租賃制取代

了奴隸制.大多數南方農民都是佃戶.阿肯色,路易斯安納,密西西比,阿

拉巴馬和佐治亞等產棉州,有60%的農民耕種並不屬於他們自己的土地.黑

人則在80%以上.棉花成為租賃土地的動力.南方農場中有壹半以上種植棉

花.1929年,棉花總產量為14,096,000捆,棉花市場可謂堅挺;但在大

蕭條時期,棉花價格有史以來第壹次下降到每磅4.6美分,總產量只有10,

613,000捆.此外,南方農民還深受勞役償債制度之苦.

南方地主非但擁有土地,而且在鄉村開設商店.佃戶若要租種土地,就

必須到地主指定的商店通過信貸購買所需物資,其價格和利息令人瞪目結

舌.大蕭條時期,有些地主為確保商店的購買力,甚至禁止佃戶種植花草或

牧草.壹些佃農設法逃到克力夫蘭,底特律或加裏福尼亞,而仍有大多數人

(無論黑人或白人)背負沈重的債務,深陷南方扭曲的法律制度而不拔.

地主階級把持著整個南方社會.政治上的支配權把立法者和執法者淩駕

於佃農之上.佃農得不到接受教育的機會,甚至不知道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別

的生活選擇.南方教會也站在土地所有者壹邊,鼓勵佃農辛勤勞動,償還債

務,但常常忘記教導土地所有者按上帝旨意盡施地主之責.到1935年,南方

已有1831475個農場實行土地租賃制.

在阿肯色東北部的產棉區,佃農組織起"南方佃農協會".該協會主張

非暴力,提倡種族混雜,他們只要求受到平等待遇,遵守既定法律.但是,

地主階級通過槍殺,毆打,綁架和"袋鼠法制"等恐怖活動把這場農民運動

消滅在萌芽之中.雖然黑人和白人佃農同樣深受這種邪惡制度之苦,但種族

隔離的嚴酷現實則使黑人的境況更糟.大蕭條時期,南方農民的最顯著成就

也許是人類精神對非人性環境的征服.佃農們處身比奴隸制還要兇惡殘忍的

經濟和文化桎梏之中,但卻表現出壹種光彩照人的勇氣和不屈不撓的決心.

大蕭條對南方生活的影響是深遠而多方面的.南方的經濟,南方與聯邦

政府和民主黨的關系,以及南方社會和種族關系,都在新政之下發生了深刻

而持久的變化,也給南方的現代文化留下了寶貴的遺產.富蘭克林 D 羅斯

福采取壹系列措施拯救已經瀕死的南方經濟,此外,還利用大蕭條提供的機

會開始聯邦贊助藝術的實驗.1933年冬到1934年,聯邦推行短命的"公***

事業工程計劃",力圖為作家和藝術家提供"適當"的工作.1934年,財政

部繪畫和雕塑處委托藝術家為公***建築繪制藝術品,主要是為郵局作壁畫.

新政為藝術家提供救濟性的工作從而發展文化的主要措施當是1935年實施

的"工程進步計劃"(WPA).

"工程進步計劃"包括"聯邦作家項目","聯邦音樂項目","聯邦

戲劇項目","聯邦藝術項目"和"歷史文物探索"項目.這些項目的主要

目的是要把美國文化民主化.大蕭條時期,人們普遍感興趣於發現和建設獨

特的美國文化,這對聯邦藝術促進項目是個極大的鼓勵.這些項目從壹開始

就面對壹個基本問題,即它們試圖構築的民族文化具有明顯的地區差別.20

世紀30年代美國的主要社會現象是地方主義,在南方尤其突出,主要代表人

物有納什維爾的農業平均主義者和北卡羅萊納大學的社會學家霍華德 W 奧

都姆.南方的地方特色也使聯邦藝術促進項目在南方得到特殊發展.

對南方文化影響最大的是聯邦作家項目.其卓著的成就是各州指南的發

表.作者們曾不辭勞苦,對內戰前的奴隸進行了2000次采訪,積累了大量寶

貴的歷史資料.作家們根據這些資料寫出開拓性著作《弗吉尼亞人》(1940).

該書以及聯邦作家項目發表的描寫黑人的其他作品比較真實地再現了黑人的

生活,歷史和價值,為後來的黑人民權運動播下了種子.

聯邦作家項目為南方文化所做的另壹重大貢獻就是搜集出版描寫南方工

人和農民的"生活故事".W T 冠契把對工人,農民的采訪編輯成書, 1939

年以《這就是我們的生活》為題發表.這種具有開拓性的嘗試標誌著社會史

編纂的端倪,同時又把"普通人"的故事變成了真正的文學.本傑明 F 鮑

特金還率領作家們搜集了南方的民間故事,其中許多以故事集的形式發表,

如《壹大堆麻雀及其他故事》,《上帝賜福魔鬼》,《撒謊者的板凳》和《甘

波鴨鴨:路易斯安納民間故事集》,等等.聯邦作家項目培養了壹批有才華

的作家,其中卓著者有理查德 懷特.1939年,懷特在為聯邦作家項目工作

的同時寫出四篇故事,以《湯姆叔叔的孩子們》為題發表,他還用該項目獎

給他的500美元完成了代表作《土生子》.著名女作家尤多拉 韋爾蒂也曾

參加聯邦作家項目,在密西西比州進行采訪和創作;她拍攝的新聞照片均在

《密西西比指南》上發表.

聯邦音樂項目的主旨是要把壹流的管弦樂見諸聽眾,同時為失業的音樂

家提供工作機會.音樂家查爾斯 西格爾和作家阿蘭 洛麥克斯聯手,在聯

邦項目的支持下,把南方民歌搜集成冊,為保存南方文化生活的壹個重要方

面做出了不朽貢獻.

聯邦戲劇項目曾在北卡羅萊納和佛羅裏達幫助當地業余劇團開展"小戲

劇活動",並成功地上演了歷史劇《失去的殖民地》.1936年秋,他們在伯

明翰,坦帕和邁阿密上演辛克萊 劉易士的《此地不能發生》,但該劇在新

奧爾良遭禁.托馬斯 哈爾—羅傑斯的《鋼的祭壇》在亞特蘭大首演時轟動

壹時.

聯邦藝術項目在南方6個州建起社區藝術中心,有些現已變成博物館.

財政部繪畫和雕塑處資助的,在南方大中城市郵局所作的壁畫已成為20世紀

30—40年代南方文化的縮影.農業保障局資助的攝影項目也為南方文化做出

了巨大貢獻.尤其值得壹提的是沃爾克 埃文斯的攝影和詹姆士 亞吉的文

獻紀實《讓我們頌揚名人》,栩栩如生地記錄了大蕭條時期南方窮苦農民的

生活.

新政采取的這些救濟和就業措施總起來看是不平衡的.它在南方受到普

通百姓的支持.但在政治家眼裏卻被看作是壹種實驗的社會主義.他們尤其

擔心這種社會實驗會對南方的種族制度發生影響.實際上,新政開展的農業

項目和農業機械化運動使大批佃農和黑人迫不得已而離開南方.

南方的美國化過程造成了南方的自我危機.1920年到1945年是南方文

化最具創造力的時期,同時也是南方由半封建,半資本主義社會向現代社會

的過渡時期.南方的知識分子和藝術家最為強烈地感覺到南方從傳統向現代

過渡的強大沖擊力.在世界大戰和洶湧的國際現代主義浪潮中,南方人也在

探討南方的自我:作為壹個南方人究竟意味著什麽 用喬治 B 提尼達爾

的話說,在美國其他地區的眼裏,本世紀20年代的南方是"愚昧的南方",

三K黨,鉤蟲糙皮病,鎖鏈幫,私刑,斯科普斯案件和原教旨主義.這在現

代人的眼裏都是原始愚昧的具體體現.過去的自我"好感"現在發生了動搖,

知識分子明顯感覺到現在已不再象過去那樣容易地找到南方自我的定義了.

文學批評家小路易 D 盧賓把1930年農業平均主義者的宣言《我要采取立

場》稱作"自我的肯定".對農業平均主義者來說,美國南方是西方世界征

服工業和現代非人性的最後壹線希望.幾代人的物質貧窮孕育了壹股精神力

量,而這正是應該利用的.南方的知識分子開始懷疑和批判過去對南方文化

所持的那種浪漫和傷感態度.

在這個過渡時期,南方經歷了文學復興和社會科學研究的繁榮.新聞,

文學批評,歷史,小說和詩歌,都摻夾著新時期的自我批評,為第二次世界

大戰以後變化了的南方自我和生活方式奠定了基礎.丹尼爾 J 辛加爾,米

歇爾 奧布萊恩等人精辟地分析了從1920年到1945年南方文化的大轉折,

並把南方音樂,藝術,建築和其他領域的成就統統歸入這個過渡時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南方經歷了壹次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戰本身是導致

南方變化的關鍵,在某種意義上甚至比內戰的影響更大.從經濟角度看,

1940年的南方與其說相似於今天的南方,勿寧說更近似於南北戰爭前的南

方.這種比較並非嘩眾取寵.1938年,富蘭克林 D 羅斯福認為南方是"全

國的第壹號經濟問題",而在1980年,吉米 卡特則把南方譽為繁榮昌盛的

"太陽帶",與經濟日趨衰落的北方"霜帶"形成鮮明對比.雖然這種變化

經歷了幾十年的過程,但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南方擺脫貧窮,農業落後經濟和

鄉村生活的決定性事件.首先,這場戰爭給美國經濟帶來了歷史上的最大繁

榮.從1940年到1944年,與政府簽定戰爭合同的10大公司收入的金額總數

相當於聯邦政府從1932年到1939年的總開銷;戰爭期間,美國工業總產值

以每年15%的平均速度增長,而從1896年到1939年的平均增長速度僅為4

%;到1945年,政府直接投資的新的廠房設備使經濟生產力增長約50%.

南方是這次經濟騰飛的直接受益者.從1939年到1943年,大約增加了

120萬人次的工業就業機會.據《致富》雜誌的報道,"自南北戰爭以來,

大南方第壹次能夠讓每壹個想要工作的人都能如願以償."軍事設施和國防

建設不可思議地改變了南方人的生活.自1920年以來由於南方傳統棉花經濟

的不景氣而在經濟上入不敷出的人,現在有了離開棉田的機會.他們在大西

洋沿岸和海灣地區的造船廠找到工作,在剛剛興起於南方各地的飛機,金屬,

機械,石油和化學工業就業.較小的地方城市,如休士敦和坦帕,都於這壹

時期開始發展,最後成為大工業,商業中心.

南方最著名的工業家安德魯 傑克遜 希根斯是說明南方戰時經濟巨變

的最好例子.1939年,希根斯在新奧爾良只有壹家廠房,400名工人,生產

在南部沼澤地使用的淺水船,毛銷售額為850,000元,據說他的主要客戶是

走私犯.1941年,他設計的登陸艇和巡洋魚雷艇被美國海軍接受;到1944

年,他在新奧爾良已擁有8家廠房, 20,000名工人,年毛銷售額為壹億

二千萬.希根斯也頓時成了民間英雄和工業巨頭.

二戰期間南方農業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棉花和煙草等傳統農產品與花

生和牲畜等壹起價格上漲.戰時繁榮的工業和軍隊動員造成了嚴重的農業勞

力短缺,這是自內戰以來南方農業勞力過剩的壹次大逆轉.於是,南方的種

植者和商品農便開始訴諸於機械,雇傭墨西哥和西印度群島的移民,或把土

地租賃給軸心國的戰俘(戰時有40多萬軸心國戰俘拘留美國,其中大多數在

南方).

美國戰時的總動員改變了C 凡 伍德沃德所說的"南北對話的對峙".

二戰期間有壹千二百萬美國人應征入伍,其中半數以上在南方接受軍事訓

練.他們第壹次來到南方,親身接觸到南方文化,他們對南方的印象和態度

對於戰後出現的地方分歧和種族,民權問題均發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僅在

當時的特殊環境下,他們都發現南方大力推行的種族隔離政策與表面所維護

的民主理想是極不相容的.

與此同時,南方白人和黑人也開始接受外來影響.戰爭的經歷對南方黑

人來說是舉足輕重的.100多萬黑人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實際上是戰後

黑人民權運動的前奏曲.戰爭期間,美國黑人清楚地認識到他們在海外浴血

奮戰所保衛的民主價值與美國國內實行種族隔離的殘酷現實水火不容,這對

穿著美國軍服而忍受種族歧視的黑人士兵來說尤其不堪忍受.

20世紀50年代,黑人為結束南方的種族歧視而進入新的鬥爭階段.全

國有色人種促進會通過法律手段獲得"布朗反對教育部"壹案的勝利(1954),

推翻了19世紀90年代通過的實行種族隔離的"普萊西決議案".南方白人

保守派采取措施加以抵制,諸如三K黨和白人公民委員會等組織重又開始活

動,推行南聯邦象征主義和頑固的種族主義.白人溫和派則袖手旁觀,只有

少數白人敢於挺身支持黑人的民權運動.

在小馬丁 路德 金的領導下,黑人民權運動采取非暴力抵制的積極攻

勢.雖然在經濟,身體和精神等方面受到殘酷的暴力威脅和殘害,黑人民權

運動依然日益高漲:靜坐,"自由騎士",聯合抵制,示威遊行和"自由之

夏"等活動在南方所有大中城市展開.小石城,塞爾瑪,牛津,蒙哥馬利,

伯明翰,奈索巴和格林堡等地都成為南方歷史上爭取自由,民主和民權的偉

大戰場.在聯邦政府和民權運動的內外壓力之下,國會先後於1964年和1965

年兩次通過民權法案, 1965年通過選舉法案,徹底搗毀了南方等級和種族

制度的法律基礎,廢除了種族隔離制度,黑人重又登上了南方的政治舞臺.

白人優越論雖然殘余猶存,但到20世紀80年代,南方的種族問題似已基本

解決,壹個真正的種族***存的南方正在出現.

第二次世界大戰為戰後的經濟騰飛和南方"太陽帶"的出現鋪平了道路.

20世紀60年代是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壹個突飛猛進的時期.人均收

入和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南方多年的貧窮面貌已經改觀.農業經歷了改造.

農場和農業人口大幅度減少.棉花已不再是"王".機械化取代了佃農和租

戶.農業變成了"農商企業",而不是農業平均主義者提倡的農業民主.南

方經濟日趨多樣化,甚至在農業最集中的密西西比州,工業也擺在農業的前

頭.當然,問題依然存在.南方的經濟發展壹直以煤或石油等自然資源或低

薪的紡織工業為基礎,稅收和工資制度並未給這些工業帶來多大好處.南方

經濟主要是靠跨國公司而取得長足發展的,最大受益者是得克薩斯,佛羅裏

達,佐治亞和北卡羅萊納."太陽帶"的繁榮已經變成了壹個新的南方神話.

但是,密西西比,阿拉巴馬,阿肯色和阿巴拉契山脈的黑人仍未擺脫貧窮.

經濟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南方的環境.田野裏不見了成群的摘棉者;佃

農的小房已無蹤影.20世紀80年代,南方除了棉花外,到處都可看到黃豆

和花生.電視接收器遍及鄉村.南方城市也與美國其他地區的城市沒什麽兩

樣;現代高速公路,活動房住宅區,郊區購物中心則是南方城市的特點.全

國的通訊和交通網絡結束了南方的孤立.當代南方人生活富裕,住宅寬敞,

學校和教堂條件大大改善."太陽帶"的富裕促進了南方的文化發展,藝術

館,交響樂團,大學和圖書館觸目皆是.然而,變化中的南方文化仍未割斷

與過去的聯系,如在宗教信仰方面,許多南方人依然從自己的收入裏捐款修

建教會的活動場所.教堂仍是南方大地醒目的象征,而把娛樂,軍事性訓練

和"宗教精神"相結合的壹種新的"凡俗宗教"則是體育.

現代南方經歷了壹系列重大變化:棉花經濟的結束,工業的發展和貧窮

文化的結束,***和黨的興起和壹黨制統治的結束,農村的縮小和城市的擴展,

地方孤立的結束和民族文化的融合,以種族隔離制為代表的種族制度的結

束.社會學家約翰 謝爾德 裏德的研究表明,未來的南方人將是受過完好

教育,遊歷廣泛的中產階級;他們使用全國通訊系統,居住在郊區.擁有強

烈的地方感.這就是說,南方自我的中心已經從壹個世紀以前的種植園和小

農場轉移到最現代的居民區——郊區.

縱令有這些變化,強烈的歷史感仍然為南方特色提供了牢固的根基.

C 凡 伍德沃德在《南方歷史的負擔》 (1961)壹書中指出,南方的軍事

失敗,貧窮,由於奴隸制而產生的負疚感和強烈的地方主義,是美國歷史持

有的,並將繼續哺育南方的自我.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愈加深入廣泛的南方

歷史研究證實了伍德沃德的觀點.1934年南方歷史協會的建立, 1935年《南

方歷史雜誌》的發刊,是為取代神話觀,對南方歷史采取批判態度的學術研

究的開端.對奴隸制,南北戰爭和重建時期加以重新解釋.1960年以後黑人

歷史的發展,給南方人提供了從新的透視角度看待南方歷史的機會.1974

年,著名作家羅怕特 潘 沃倫在傑佛遜人文主義科學講座上指出,"壹個

沒有歷史感,沒有人類經歷歷史和創造歷史之偉大作用感的社會,也不會有

目的感."現在,南方的命運便是美國民族的命運,南方的目標便是整個美

國民族的目標,而歷史經驗仍然為它的未來提供壹個獨特的透視角度.

第二章 奴隸制和黑人

根據1787年頒布的西北法令,俄亥俄河以北部應廢除奴隸制.從1804

年到1833年,馬裏蘭,特拉華以北各州和英屬西印度群島都廢除了奴隸制.

如果我們把奴隸制看作是南方用以區別於美國其他地區的獨壹特點,那麽,

無論是敵人還是朋友,人們都可以在這片束縛人類的大地上看到獨屬於南方

的東西.南方的朋友可以稱此為"白人之花",騎士風度的紳士,道德高尚

的女士,令人愜意的社會制度,和無與倫比的政治和社會領袖.南方的敵人

可以稱此為有害的野草,監工的皮鞭,兇狠殘忍的奴隸主,販賣奴隸的醜聞,

和窮苦白人的貧窮和無知.

據約翰 羅爾夫所載, 1619年,壹位荷蘭人把20名非洲黑人賣到詹

姆士城,這是第壹批來到美國南方殖民地的黑人移民.但是,要把這次移民

事件看作是奴隸制的開端是不準確的.1619年,弗吉尼亞還不知道有蓄奴法

的存在,而第壹批黑人顯然是作為契約奴而被賣到這裏的.此後南方殖民地

的黑人逐漸增多.1648年,弗吉尼亞已有300名黑人;到1671年,據州長

官威廉 伯克利所說,弗吉尼亞州的黑人已是白人契約奴的三倍.但在此之

前,馬裏蘭和角北卡羅萊納幾乎沒有非洲人.

最早的蓄奴法於1661年在弗吉尼亞州制定.這種法律規定奴隸可以被當

作財產而占有,奴隸的後代繼承母親的地位,奴隸犯罪將由代表蓄奴階級(奴

隸主階級)的法庭予以特殊懲罰.南卡羅萊納則采納英屬印度群島中巴巴多

斯島最嚴格的奴隸怯.1680年以後,弗吉尼亞的奴隸數量急劇上升,到1715

年已有23000名奴隸.1712年,馬裏蘭有8000名; 1732年,北卡羅萊納

有6000名,從1733年到1766年,南卡羅萊納每年接收大約3000名.1738

年後,佐治亞取消了買賣奴隸的禁令.到獨立戰爭爆發時,南方5個殖民州

的黑人奴隸已占人口的40%,其中佐治亞的黑人占該州人口的30%,而南卡

羅萊納則高達70%.

弗吉尼亞,馬裏蘭和北卡羅萊納殖民地的白人在進行淘金和歐洲方式的

農業耕種的壹系列嘗試之後,轉向煙草生產.南卡羅萊納和佐治亞則首先嘗

試種植橄欖,葡萄和養蠶,爾後開始種植稻谷和靛青.勞動力成為必需.當

時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小農業場主都靠自己家裏人完成正常的農活,而繁重的

勞動,如滾圓木,蓋房子和剝玉米等,則靠整個社區的人協作完成.如此有

限的勞動力不能滿足開墾大片荒地的需要,而出於這種目的的自願勞動並不

存在,因為任何壹個自由人都可以獲得土地.在這種情況下,南方的土地所

有者曾效仿西班牙人,使用印第安人來滿足勞動力的需要.但是,南方的印

第安人在數量上太少,復仇心強,文化上太原始,很難適應現代農業令人筋

疲力盡的日常勞動.比較實際的方法是使用白人契約奴.根據當時的法律,

白人契約奴必須為南方奴隸主工作壹定的時期,有時長達14年之久,然後才

可能獲得自己的土地.1683年.弗吉尼亞約有12,000名白人契約奴.他們

主要由兩種英國人構成:願意短期出賣勞動以支付到美國的路費者,和英國

政府輸送到美國的窮人,罪犯和被綁架者.他們受到嚴格的法律控制,但當

他們完全習慣於南方的氣候和耕種方式時,便可以自起爐竈,成為土地所有

者.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他們曾為美國南方的種植園貴族社會做出了間接

的但卻是建設性的貢獻.

南方殖民地的土地所有者很快就發現使用黑奴是解決勞動力問題的有效

手段.大批被販入的黑人都在體力上經過特殊挑選,以保證他們能夠適應氣

候和社會的變化.1672年,英國皇家非洲公司獲得販賣奴隸的壟斷權,但到

17世紀末,許多個別的奴隸販也開始了這門"生意".倫敦,利物浦,布裏

斯托爾,新英格蘭,尤其是羅德島的紐波特,都有大批的奴隸販子往返於非

洲與美洲之間.1734年奴隸販賣達到高潮,有70,000黑人被運到北美.在

後來的幾年裏,每年被賣到北美的黑奴均超過50,000名之多.歷史學家烏

爾裏奇 B 菲力普斯估計,在整個販奴期間***有5,000,000黑奴被賣到美

洲,其中有1/10來到北美大陸.

販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