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滁州移民搬遷

滁州移民搬遷

/view/6f 81466527d 3240 c 8447 eff 0 . html

壹曲《鳳陽歌》擊倒了朱元璋的中都城ZHT。

就這樣,浩浩蕩蕩的中都城被壹首歌擊倒了——當朱元璋意識到,即使最殘酷的暴力也無法阻止人們唱起這首《鳳陽歌》時,他不得不長嘆壹聲,撤回了正在建設中的軍隊。

壹個

說到鳳陽,首先想到的是著名的鳳陽花鼓。

壹首《乞歌》經過幾百年的折騰,已經變得面目全非。留下來的是那句眾所周知的開頭:“鳳陽是個好地方,說鳳陽,唱鳳陽。自安帝朱出現以來,十年有九年饑荒。”

通俗易懂的歌詞,任何人都能聽懂。這樣“反動”的歌詞,明顯是攻擊!矛頭直指鳳陽皇帝朱元璋。而且現象很奇怪:鳳陽來的乞丐成群結隊乞討,壹路上敲鑼打鼓,載歌載舞。即使是豐收年,冬天來了,鳳陽人也是鎖上門,依然出門乞討。這是怎樣的壹種民俗——乞討是壹件可恥的事情,但在鳳陽,妳看不到悲傷,卻能看到歡樂、幽默、玩世不恭。這種方式,似乎有點不合理。

這種奇怪的民俗背後,是否應該隱藏著不壹樣的故事?除了故事,還應該有壹種大眾心理,壹種集體無意識悄然生長的過程。

最初的鳳陽花鼓不是“乞歌”,而是流傳在鳳陽壹帶的民歌。

相關資料顯示,在宋代,淮河兩岸就有花鼓這壹民間藝術形式。明末畫家顧在家鄉太倉看了鳳陽花鼓表演後,曾畫過壹幅花鼓圖。這是迄今為止有記載的最早的鳳陽花鼓畫作,收藏於波士頓美術館。換句話說,在明代,鳳陽花鼓是壹種成熟的藝術形式。

鳳陽人是從什麽時候開始唱鳳陽歌乞討的?據資料記載,至少在明朝中期,鳳陽人就開始帶著花鼓四處遊歷。也就是說,鳳陽人唱“鳳陽歌”乞討,至少在明朝中葉以前就有了。關於這壹幕,阿清人趙翼曾在《虞琮考》中寫道:“每逢江蘇各縣冬季,鳳陽人必來,男女老少,成群結隊,散入各村討飯。它要到第二年春天的二三月份才會回來。他唱道:‘我住在瀘州和鳳陽,那裏曾經是個好地方。自朱元璋誕生以來,十年有九年饑荒。“我以為我是被餓死的,沒想到當年我是來討飯的。”

趙翼的這段話至少可以說明兩點:第壹,清初鳳陽花鼓就有這句歌詞;第二,鳳陽人乞討不是因為饑荒,而是因為鳳凰習俗,這是壹種社會習慣和傳統。

據史料記載,這首《鳳陽歌》最早見於選曲《白秋》,應為明末或清初。可以肯定的是,這首《鳳陽歌》是明代制作的,出現在明朝中期,甚至更早。如果妳想要壹個確切的時間,不妨大膽的回去。這首膾炙人口的《鳳陽歌》大概是洪武時期的作品。

在明末編纂的地方誌《鳳陽新書》中,有壹條洪武十六年(1383)三月十六日朱元璋頒布的聖旨:“鳳陽真是我村的壹座墳墓...我從林好出發,以曲鳳陽府為故鄉:做父母的有福了,老兒生在我的土地上,我從來不上課。我天天問勇勇。祭豬,吃豬;他犧牲了羊,吃了羊。尊重這壹點。”

這份聖旨是典型的朱元璋的鳳凰風格,半寫半白,粗暴爽朗,肆無忌憚。據說關於這道聖旨還有壹段歷史。

朱元璋打下國家後,他的首都應該是天府,也就是金陵(南京)。金陵離鳳陽不遠,經常有村民到皇城看望他。朱元璋平日沒有其他愛好,但對家鄉的花鼓情有獨鐘。朱元璋登基時,家鄉專門組織挑選了壹支花鼓隊祝賀。車隊到達金陵後,即位儀式結束,到了大擺宴席的時候了。花鼓隊壹下子楞住了,不知道要不要表演。朱元璋看到有人從家鄉來,非常高興。他說:“先唱歌,再吃飯。”於是,鑼鼓喧天,鼓手載歌載舞,極盡贊美朱元璋之能事。於是朱元璋降下聖旨:我是鳳陽人,妳們都是我的老鄉。將來妳們有福氣做父母,沒福氣的替我守陵。為了家鄉人民,我不收妳們的稅費,妳們就開開心心的過日子,天天聚在壹起喝壹杯就好了。妳只要每年給皇陵獻壹次祭就行了。祭祀結束後,可以分享豬和羊...

朱元璋的話頗有點祝福的意思。的確,在“榮辱與共”之後,也該輪到與村民同甘共苦了。

吳鴻大師許下了這樣的承諾,鳳陽的花鼓手們高高興興地回家了。於是,鳳陽人民真的按照命令行事,歡天喜地地吃啊,喝啊,唱啊。凡是有心思耕田種地的,都指望當官。最不濟他們也有壹份看守墓地的工作,溫飽問題也就解決了。果然,第二年,朱元璋下令在鳳陽建都,洪武主果然信守諾言。鳳陽所有的人都期待著這個地方成為國家的首都。壹旦成為國都,朱元璋就不得不兌現承諾。

建中都城真的是朱元璋的主意。朱元璋定都金陵後,心裏不是很踏實。他覺得金陵雖然多次是皇帝的都城,但地處江南,不利於控制全國政局,尤其不利於收撫北方。朱元璋壹直想把都城放在稍微靠北的地方,比如黃河邊的開封,燕京(北京)。經過反復比較,朱元璋認為開封曾多次為帝都,但都是長期戰亂,四面受敵,無險可守,便放棄了在此建都的想法。許多大臣建議,最好把都城建在皇帝的故鄉鳳陽,這裏靠近濠水,位於長江和淮河之間。交通通訊十分便利,可以很好地利用淮河和長江的優勢進行防禦。如果把金陵當作南都,鳳陽當作中都,然後再選壹個北都,那麽北、中、南都有了,對穩定局勢有很好的作用。

朱元璋采納了大臣們的建議。雖然小時候在鳳陽受過太多的屈辱和迫害,但朱元璋對家鄉依然有著深厚的感情。畢竟人之常情,衣錦還鄉。16年後,踩過無數骨頭,坐過龍椅,朱元璋肯定希望在家鄉立壹座超級豪華的鳳陽大宅,給家鄉父老鄉親看看。在朱元璋的規劃中,這個轄區包括安徽、江蘇、河南、湖北四省12的23個縣,幾乎囊括了整個淮河流域。

修建是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的,負責修建的官員也是經過精心挑選的,由左丞相李善長具體負責。李善長壹直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文官第壹,工作比蕭何好。李善長洪武四年正月來到鳳陽,直到洪武九歲才離開。壹個* * *在這裏呆了五年。唐河,建都官員,起義時是朱元璋的弟弟,也是他的心腹。唐河從洪武五年來,在這裏待了壹年。除他們之外,還有單安仁、孫、等壹大批官員。

中都已經開工建設。鳳陽變成了壹個大工地,大量的人去了這個淮河邊上的小城。據說修建中都城時,整個工程涉及工匠約9萬人,軍士14萬人,民夫50萬人,移民近20萬人,加上南方各省、州、縣等地負責燒制城磚的工匠,全國各地收集、運輸木材、石料、石頭。除了中都城,朱元璋還在鳳陽建了壹座陵墓,主要建築有皇城、磚城、土城三座。皇陵也是壹個宏偉的工程。

小鳳陽,壹下子幾百萬人,讓鳳陽感到壓力,物價被哄擡,有時候根本買不到東西。不僅如此,政府還用很少的錢征用當地人的土地。鳳陽人不肯賣,就強行征用。這些土地不僅用於建設中部地區,而且很多都被王公貴族買走了。皇帝要在這裏建都,很有可能遷都鳳陽,那些王公大臣自然在這裏買地,成為鳳凰。而當地人民已經流離失所。

這種情況下,看到土地減少了,人口增加了,種地的人少了,吃皇糧的人多了。壹年又壹年,情況沒有好轉,情況越來越嚴重——慢慢地,鳳陽的倉庫空了,糧食斷了,人們開始挨餓。洪武王的運糧隊始終沒有到,人們焦急等待,無法與洪武王取得聯系。慢慢地,有人餓得不行了,開始打算走出鳳陽去乞討...最後,壹些人走了出來。壹個人剛開始,後面就排起了長隊。於是,在皇帝的故鄉,無數的隊伍分散開來,四處蔓延。

鳳陽人開始了乞討的歷史。除了碗和棍子,他們還把花鼓和鼓槌別在身上。

從鳳陽出去乞討的不都是本地人,而是混在中間的,還有那些江南移民。

和所有獲得政權的人壹樣,朱元璋走上歷史舞臺後,面臨著壹個重要的問題:如何看待由世俗地主、富裕家庭、士人和各級官員組成的壹支重要的社會力量。這種社會力量不僅擁有強大的民間資本,而且擁有強大的話語權。他們是社會的中堅和基層。面對這樣的勢力,朱元璋的心情非常復雜。從出身上,朱元璋對這些有錢沒心沒肺的人有很大壹部分是深惡痛絕的,對任何可能形成對手、對朱家界構成威脅或潛在威脅的勢力都保持著高度的警惕。按照朱元璋的思想和性格,他肯定會攻擊這些人。

“沈萬三事件”就是壹個例子。沈萬三是元末明初江南的壹個大家族。元朝末年,南京的許多城墻、衙門和街道都是用沈萬三捐的錢修建的。朱元璋進入南京後,沈萬三想“破堤消災”,向朱元璋提出要捐壹大筆錢作為朱元璋軍隊的軍餉。沒想到,沈萬三的阿諛這回抓到了馬蹄鐵,朱元璋大怒:壹個老百姓,靠著自己的臭錢,想買通皇家軍隊,太囂張了。朱元璋立刻命令手下殺了沈萬三。妳怎麽能因為馬皇後說情說人們拿錢安慰妳的軍隊就殺了妳的家人呢?怕冷的朱元璋大發慈悲,赦免了他的死罪,將沈萬三流放到雲南邊境地區。

“沈萬三事件”暴露了朱元璋對天下富人的態度。在朱元璋執政的31年間,至少有六次大規模的整肅朝廷官員和富豪家族的運動。在這樣壹場有計劃的“大清洗”中,全國共有65438+萬至15萬帝國官員和富裕家庭被殺。除了鎮壓和殺戮,朱元璋還計劃將江南乃至全國各地的大家族分批遷移和流放。朱元璋此舉是受了劉邦的啟發。當時漢朝定都長安後,還強迫天下大家族遷出,在關中地區填平。這就是所謂的“強基弱端”技術。朱元璋的遷徙規模比漢朝大得多。明初類似性質的移民強制遷移壹直持續到永樂年間,涉及人口至少百萬。朱元璋首先把大量江南富人遷到南京,其次,他的家鄉是鳳陽——1367年,朱元璋消滅張士誠部後,立即把大量蘇州富人遷到鳳陽。幾年後,也就是洪武七年,朱元璋下令將江南14萬富戶強行遷到鳳陽。這兩次遷徙的人數達到20萬之多。當這些人被迫遷移時,他們只能帶走金銀,土地和房屋要交給當地政府或落入他人手中。到達鳳陽後,不允許他們隨便離開遷徙地點。可想而知,當二十多萬被“勞動改造”的陌生人來到淮河岸邊的鳳陽,他們該是怎樣的心情!鳳凰蕭蕭淮河寒,離家不歸。這些土地被沒收的地主只能留在皇帝的家鄉,受到嚴格的監管。他們不敢踏上歸途,更不敢橫渡長江。他們整天呆在以淚洗面,嘆氣又嘆氣,我不知道什麽時候會結束。

終於,第壹個人開始假扮乞丐,成功逃離封鎖,回到了久違的家鄉。當然,在江南老家,他不敢久留,戶口被註銷,房子還給別人。他只是心碎地看了壹眼自己的老宅,趁著夜色,去親戚家拜訪了壹下,打聽了壹些事情,然後又潛回了鳳陽。畢竟回家的味道是溫暖的,哪怕只是遠遠的看壹眼。於是,鳳陽有人扮成乞丐回老家探親。漸漸地,這種方式形成了習慣,有安靜的人流像水壹樣從鳳陽流回江南水鄉。他們還在敲著花鼓,載歌載舞,用不熟練的鳳陽腔在唱;跳躍也是壹種笨拙的舞步。

真正的鳳陽人,以及遷移到鳳陽的外地人,開始了自己的乞討。慢慢的,兩條路匯合在壹起,不分彼此。有壹天,不知道是誰開始的。從某人的聲音裏,壹首鳳陽花鼓的新詩開始轟鳴:“說鳳陽,唱鳳陽,鳳陽是個好地方,從朱元璋出現到現在十年九年……”第壹個人唱完後,第二個人立即跟著唱,然後是第三個人和第四個人...

大家庭出售土地,

小家庭出售他們的孩子,

只有我家沒東西賣,

齊頭並進的鑼鼓聲無處不在。

……

鳳陽人不在乎妳是什麽皇帝!他們熟悉朱元璋。在他們眼裏,朱元璋不過是個滿臉麻子、面目醜陋的“小和尚”。他們認可的是誰當了皇帝,誰給他們帶來了利益——如果既沒有利益,又沒有新的奴隸制度,那就算是自己家鄉的皇帝也沒有用。這時候他們當然會不滿,會想到“揭自己的家醜”,這是他們唯壹可以發泄憤怒的地方。

不只是《鳳陽歌》,我家鄉的人好像都急著要臭朱元璋。他們用各種手段,比如,用小和尚的禿頂和光亮嘲笑曾經出家的朱元璋;以暗語猜謎為戲,把朱元璋的名字放在壹個謎語裏;畫壹張元宵節大腳怪女人抱著西瓜坐著的圖,以便在大腳怪馬皇後發臭...當這是人們唯壹剩下的情感出口時,人們都渴望使用它。朱元璋對此的嘲諷可想而知。傳說有壹天,朱元璋在宵夜時,看見壹個大腳女人抱著壹個西瓜坐在驛燈上,許多圍觀的人“愕然大笑”。朱元璋大怒,認定這幅畫壹定是暗指他和他的妻子馬皇後。第二天,掛燈的那戶人家及其九個宗族的300多人全部被殺。出身卑微的朱元璋,對這樣的諷刺和嘲諷特別敏感。壹個脆弱的人最不允許的就是人們拿他的尊嚴開玩笑。

奇怪的是,這首鳳陽花鼓詞還是流傳了下來。雖然唱它要冒很大的風險,甚至是斬首的風險,但人們還是無所畏懼地唱著它。“鳳陽女子每年正月唱秧歌過黃河”,到歌手們絡繹不絕地從鳳陽出來的時候,這首歌已經傳遍了全國。眾所周知,鳳陽已經成為世界上最貧窮的地方。這種歌是無頭無尾的,歌手也是沒有尾巴的龍。當痛苦和真實無法表達的時候,人們往往會轉向壹種黑色幽默的表達方式。這樣的幽默是壹種解脫,也是壹種諷刺,是人們在痛苦中無奈的自嘲。沒有壹首歌能像這首歌壹樣讓人唱得這麽開心。就這樣,這首歌從鳳陽壹直流傳到了大江南北,黃河內外,逐漸家喻戶曉。環境輕松的時候,他們肆無忌憚的唱歌;鳳凰緊的時候,會含糊地歌唱;當妳興奮和快樂的時候,妳會盡情地歌唱...最恐怖的時候,妳會壹個人在心裏唱,唱那首無聲的歌,用最親密最費力的方式表達妳的怨恨。

可想而知,壹開始,人們是含著淚唱的。歌裏,有憤懣,有委屈,有悲傷。慢慢的,時間過濾掉了壹切,怨恨變得平和,悲傷變得幽默,人們忘記了歌中的仇恨,重新微笑,隨著鼓點載歌載舞,露出了笑容。這個時候,誰也沒有想到和誰過不去,人們喜歡這首歌裏的幽默,喜歡這首歌的朗朗上口。當人們聽這樣的歌時,他們不再感到悲傷,而是感到美好和親切。

所以,14世紀以後,在中國的城鄉,每年夏天洪水來臨的時候,或者秋天收獲之後,到處都可以看到“在長街上擊鼓喚起鳳凰遊民”的鳳陽花鼓姑娘。他們穿著藍布夾克,紅色或綠色的褲子,頭上裹著汗巾,腰間系著鼓。占領場地後,他們把手中的細棍玩得像變戲法壹樣,甚至用三根棍子擊鼓,把其中壹根拋向空中...過了壹會兒,棍子收回來了,然後慢慢擊鼓,開始唱歌。伴隨著那首著名的《鳳陽歌》,花鼓藝術逐漸演變成壹種絕技,成為當地壹種根深蒂固的民俗。

鳳陽中都古城大罷工,應該也與鳳陽宋有關。

從1369年9月朱元璋以中都的身份給林好上書,到1375年4月丁斯、朱元璋給中都上書,整整六年。在這六年裏,朱元璋動用了全國各地的巨大物資,動員了上百萬工匠,耗費了無法估量的金錢。就在成功之時,朱元璋突然下令停建都城,無論從政治、經濟等各方面來看,這在當時都是壹個很大的變化。是什麽原因導致朱元璋下如此大的決心停建,史學界壹直眾說紛紜,莫衷壹是。但可以肯定的是,朱元璋回到鳳陽的所見所聞促使朱元璋做出了這個決定。

朱元璋回到家鄉看到了什麽?

自洪武九月建都以來,朱元璋曾兩次從南京前往鳳陽。第壹次是洪武四年二月。這次來到鳳陽,朱元璋待了九天,主要是考察中都的建設。也就是這次考察之後,朱元璋做出了移民京城,充實中部地區人口的決定。那是朱元璋第二次來到鳳陽四年後,也就是洪武八年四月。史書詳細記載了朱元璋在鳳陽的行蹤——朱元璋初來滁州,遊覽狼牙山,醉醺醺地寫下《感舊守序》。文章說:“我主政京師,路過楚陽,趁著春光,踏西郊。河山的細節,城市的古老壹如既往……”看得出來,朱元璋心情不錯,看不出壹點建都的痕跡。“這次朱元璋的鳳陽之行,歷時26天。他在鳳陽期間主要做了兩件事:壹是認真考察中都的建設,二是在皇陵祭祀。當然,朱元璋犧牲的時間很短,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試探”上。而且《鳳陽新書》中記載,朱元璋在鳳陽時,住在“皇城興福宮”。既然能搬進來,可以推斷當時的中都已經差不多建好了,只剩下壹些收尾工作。

事情壹如既往地進展順利。沒想到,朱元璋回到金陵的那壹天,突然頒布聖旨,停止修建鳳陽龐大的中都。朱元璋為什麽突然下令停止即將完工的都城建設?《明太祖實錄》只是輕描淡寫地記載:“停都之詔,似周漢之制,兩都之建,甚至以勞為資。”最有可能的原因是,朱元璋視察中都建設時,看到了家鄉人民因為大規模建設而遭受的苦難。朱元璋無法面對,選擇停工。

也許,就是在鳳陽的這段時間,朱元璋在某個清晨或傍晚,漫步在鳳陽的大街小巷。在街角的某個地方,他聽到了微弱的歌聲。起初,讓朱元璋感到親切的是這首歌的曲調。朱元璋上前聽得更清楚。後來他聽清楚歌詞,臉色大變,心死了。朱元璋無法接受鳳陽的鄉親們,為什麽會如此無情地唾棄他?

朱元璋在鳳陽逗留期間,又發生了壹件事,擾亂了朱元璋的心情,使他情緒低落。這件事在史書上有記載。有報道說,中都的壹個工匠竟然用“鎮鎮”的方法謀殺了他。所謂的“壓鎮”法,其實就是通過壹些刻意的措施在鳳凰水上施法。比如宮殿的屋脊上做了壹些木鬼,上面刻了壹些符號和咒語。人住在裏面,就會聽到有人“打宮脊”,壹整天都很恐慌。朱元璋沒想到的是,這樣的事會發生在他的家鄉。案件破獲後,朱元璋勃然大怒,立即下令懲罰工匠,並揚言要殺死所有工匠。聯想到鳳陽街頭唱的《鳳陽歌》,朱元璋的心理防線崩潰了。朱元璋自己想當皇帝,家鄉的百姓就會富裕,就會有酒肉,壹人得道,雞犬升天,就會對他無限感激。沒想到,家鄉變得更窮了,村民流離失所,當地人對他失去了希望...人總是有軟肋的,哪怕是最堅強最殘忍的人。朱元璋的軟肋是故鄉情結和面子尊嚴。當朱元璋無顏面對家鄉父老的時候,感覺自己就像當年的項羽,被困在壹個“楚歌”裏,那種絕望和悲傷可想而知——既然家鄉的人都不那麽喜歡自己,那為什麽還留在這個地方?壹切都太無聊了,朱元璋不得不放棄建都鳳陽的願望,選擇離開。他想離開這片生他養他的土地,逃到壹個相對陌生的地方——也許,在異鄉他會心安理得。

就這樣,浩浩蕩蕩的中都城被壹曲擊倒。當朱元璋意識到即使最殘酷的暴力也無法阻止人們唱起這首《鳳陽歌》時,他不得不長嘆壹聲,撤回了正在建設中的軍隊。當壹首歌可以代表人心的走向時,它就會像雨壹樣,然後被拯救成壹片大海,然後它會毀滅淹沒壹切,包括殺戮,暴力等等。強大的朱元璋,還有他的朱家朝,都不得不敗在這樣的壹首歌裏。

明中都鳳陽鼓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