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廣東客家人的歷史

廣東客家人的歷史

主詞條:客家

“客家”壹詞,在客家語與粵語中均讀作“哈嘎”(HAKKA)。

《辭海》中是這樣解釋的:相傳在4世紀初(西晉末年),生活在黃河流域中原地區的壹部分 *** 因戰亂南遷渡江,至9世紀末(唐朝末年)和13世紀初(南宋末年)又有大批 *** 南遷粵、閩、贛、川等地,即廣東、福建、廣西、江西、湖南、臺灣等省區以及海外。

為了與當地土著加以區別,這些外來移民自稱自己是“客家”。

由此可見,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從中原南下遷徙到南方,是中原華夏漢民族在中國南方的壹個分支。

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在廣東東部、北部和粵西部分片區。

在宋末以前,寧化是客家人南遷的集散中心;在明末清初,嘉應州(今梅州市)是客家人的集散中心,梅州被全世界客家人尊稱為世界客都。

客家人以此為軸心向中國南方逐漸擴展並形成了壹個獨特的民系——客家民系。

客家先民來自中原。

是歷代因戰亂從中原大規模直接遷徙而至,或輾轉遷入,或官宦、貶謫、經商等原因而落居。

其先民遷徙有以下幾個時期:

(壹)西秦武力消滅中原六國,實施暴政,中原移民開始大批南下。

1、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軍六十萬滅楚“南征 百越之君”,集結余幹之水的秦軍,於公元前221年置閩中郡後,即分兵南下,從閩粵贛邊入抵揭嶺,即揭陽山,今揭陽縣北壹百五十裏,直抵興寧、海豐二縣界。

2、秦始皇三十三年,五十萬人守五嶺,即趙佗“將卒以戍越”。

由是觀之,閩粵贛邊有兩支秦軍屯戍,壹戊南野之界,壹戍揭嶺。

3、秦始皇三十四年,趙佗又在隔河二裏築城以控武水,築萬人城於中宿湞山。

趙佗又在龍川築城居之。

這批築城者人數不詳,但同期徙往北方邊郡築城可考者,少者三萬戶,多者五萬戶。

4、秦始皇三十六年,估計秦駐閩粵贛邊之戍徙民約占當地人口三分之壹以上。

5、漢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5年),又大批中原士卒南戍嶺南,分駐於郡縣及軍事要沖。

6、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閩中及揭陽(潮、梅古為閩越地)的閩越人都搬走了,是地只留下秦中縣徙民的後裔。

這說明自此起,閩粵贛邊居民是以中原移民為主體。

(二)漢末建安至東晉永嘉之難之際,中原人民南下華南避難,有壹部分人遷入閩粵贛邊區。

東漢末年,中原人民避難入交州,曾掀起壹次 *** ,南遷主要由海道而來。

南北朝時,南北對峙,中原人民又壹次大規模南遷,遷移人口約96萬,大部分穩定在長江中遊兩岸,其中壹部分入江西贛南,部分又經寧都、石城進入閩粵邊州縣。

永嘉之際,中原士族流入福建者眾。

(三)唐代安史之亂,戰禍給人民帶來巨大災難,中原人民大量南逃。

(四)唐末黃巢起義,中原人民避難者又大批逃入閩粵贛區。

如宗室李孟,由長安遷汴梁,繼遷福建寧化古壁鄉。

固始人王緒、王潮響應黃巢起義,率光、壽二州農民起義軍五千下江西。

唐末至宋、閩贛邊人口激增。

(五)宋南渡與宋末再有大批中原人民逃難至粵中與閩粵贛邊地區。

建炎南渡,壹部分官吏士民流移杭、秀、蘇、常、湖、即太湖流域壹帶。

另壹部分而且是大部分隨隆 皇太沿走洪、吉、虔州,皇太回臨安。

這些士民沒有隨太後的條件,又勢不能北返,因而壹部分南渡大庚嶺,入南雄、始興、韶州。

壹部分由虔州入汀州。

壹部分滯留贛南各縣。

南宋末年,元軍大舉南下,江浙及江西大量宋民,壹路從蒲田逃亡廣東沿海潮汕至海南島。

(六)除以上所述因戰亂大規模南遷外,中原人民因旱災水患逃荒而南來,亦有歷代官宦、貶謫、經商、遊學而定居閩粵贛邊地區者。

從以上史料看,客家先民主要來自中原漢族。

而客家民系形成的過程中,又不斷融化吸收畬、瑤、蛋、木客等南方少數族群壯大了客家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