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青海的人口分布情況?

青海的人口分布情況?

2004年青海人口發展圓滿實現了計劃目標。但是,人口文化素質較低,人口數量不斷加大,如何實現人口與社會、經濟、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加強青海人口發展的預測研究,提高人口素質,控制人口增長,是編制“十壹五”規劃,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完成省委提出的“兩大歷史任務”和“三個保持和發展”目標,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迫切要求和現實需要。?

壹、2004年人口發展基本狀況?

當前青海人口增長進入建國以後的第三輪周期變化的低谷期,人口出生率減低,性別結構穩定,年齡構成趨大,人口健康狀況不斷改善,城鎮化水平提高。2004年全省人口發展呈現以下主要特征。?

(壹)人口增長速度繼續平穩回落,年末全省總人口538.6萬人?

全省人口總量增長速度持續呈穩中有降的態勢,根據省統計局人口抽樣調查資料推算,全省年末總人口538.6萬人,比上年凈增4.8萬人,增長0.9%。

人口出生進入建國後的第三個低谷期,自然增長率下降到9.87‰左右。建國以來,青海人口增長呈現了三個高峰,第壹次是建國初期人口出生的恢復性增長和1956~1958年間開發青海遷入人口高峰期,隨後進入人口增長低谷;第二次為1963~1975年出生人口高峰,最高年出生人口達11.96萬人,最高年出生率達52.08‰。1986~1997年為第二個出生人口高峰,出生人口峰值降至10.8萬人,最高出生率降至24.94‰。當前正值第三個低谷期的谷底附近,同時,由於計劃生育工作成效顯著,尤其是全面推行計劃生育獎勵政策後,今年人口出生率較低。據人口抽樣調查推算,全年出生人口8.75萬人,比上年少出生0.25萬人,出生率為16.32‰,下降了0.62個千分點;死亡人口3.46萬人,死亡率為6.45‰;自然增加人口5.29萬人,自然增長率為9.87‰,比上年下降了0.98個千分點。?

(二)人口性別比正常,年齡結構屬成年型?

據抽樣調查推算,2004年底,全省男性人口為276.43萬人,總人口的51.32%;女性人口為262.17萬人,占總人口的48.68%,性別比為105.44,與前幾次人口普查資料比較(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為106.03,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為107.64,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07.06),相差不多。這表明青海省總人口性別比比較穩定,屬於正常範圍。?

出生嬰兒性別比變化不穩定,從歷史變化看,1982年、1990年和2000年的三次人口普查的出生嬰兒性別比分別為106.22、104.36、110.35,2001年人口變動抽樣調查資料顯示出生嬰兒性別比上升到123,2002年降至103.03,2004年又回升到103.01‰。出生嬰兒性別比變化不穩定,應該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否則將對未來社會的發展帶來影響。?

人口年齡結構屬成年型,勞動年齡人口持續增加,老齡化趨勢加快。全省總人口中,0~14歲人口占23.32%,15~64歲人口占70.79%,65歲及以上人口占5.89%,老少比為25.25%。按國際標準衡量,人口年齡結構仍屬成年型,但年齡結構趨向增大。三個年齡段的人口結構與上年相比,少年人口比重下降1.19個百分點,老年人口上升0.55個百分點,隨著年齡結構的不斷增大,青海勞動力年齡人口正在逐年增加,這既為青海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但也使勞動力供大於求的矛盾日益突出。據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按國際標準(15歲~64歲)計算,勞動適齡人口比重為69.05%,比上次人口普查提高了近3個百分點。按我國標準(男16~59歲,女16~54歲)計算,勞動年齡人口為322.04萬人,比上次人口普查凈增加45.14萬人。我省經濟總量小、就業崗位少,而且勞動者的文化素質普遍不高,職業技能比較單壹,特別是部分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年齡偏大、擇業觀念滯後,實現就業和再就業的難度很大,再加上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問題,全省人口就業壓力不輕。同時,由於計劃生育工作使出生率明顯下降,而社會經濟的發展使人口預期壽命提高,再加之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和70年代初為青海遷入人口高峰期,這部份人口將陸續進入老齡階段,這些因素將使青海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離退休費增加和負擔系數加大等壹系列老年人口問題隨之產生。?

(三)少數民族人口持續較快增長,流動人口規模擴大?

青海是壹個多民族聚居省份, 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省有53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45.5%。少數民族人口的分布呈現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征。全省實行民族自治的地區占總面積的97%,而回族、撒拉族又往往居住在以清真寺為中心的小社區內,其他少數民族也往往集中在壹個縣境或鄉的範圍內,形成了獨特的生活環境。由於少數民族享有比漢族較寬松的生育政策,少數民族人口的增長速度明顯高於漢族,占總人口的比重在不斷提高。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流動人口規模擴大。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省流動人口達45.3萬人,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的18.3萬人增加了1.45倍。在流動人口中,省內流動的有32萬人,占71%,外省流入的有13.3萬,占29%。省內流動人口中,農牧民外出務工經商增加較快。?

人口省際遷移仍為凈遷出。省際戶口凈遷出狀況已持續了18年之久。主要原因有兩方面:壹是部份職工退休返回原籍,二是人才外流,不少大中專畢業生在省外就業。?

(四)人口的健康水平改善,人口素質不斷提高?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飲食、居住、醫療等條件不斷改善,身體健康水平提高,人口預期壽命逐年延長。根據最新人口普查資料匯總計算,青海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為68.5歲,其中男性為67歲,女性為70.1歲。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的平均預期壽命65.6歲相比,提高了2.9歲,其中男性提高了3歲,女性提高了2.9歲。與1984年相比,近20年間預期壽命增加了7.7歲。?

人口文化素質的提升不僅是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反映,也是人類文明與進步的重要標誌。隨著科教興青戰略的實施,青海的教育和科技事業發展加快,人口文化素質在逐步提升,據2004年青海統計年鑒資料,2003年全省每萬人口中在校大學生48.9人,中學生551.5人,分別比上年增加7人和52人。?

人口文化素質的變化是壹個漸進的過程。目前文盲率仍較高,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的比重仍然較小,提高人口文化素質,是青海人口發展面臨的壹項艱巨任務。人口就業結構作為反映勞動人口素質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性指標,目前也停留在較低水平(國際上通常把人口就業結構按照壹定數量標準劃分為傳統型、發展型和現代型)。據青海統計年鑒資料,2003年全省就業人口中,68.8%集中在第壹產業,在第二、三產業就業的分別僅占9.2%和22%。?

二、未來人口發展預測?

目前,全省正在編制“十壹五”發展規劃。我們根據當前人口發展狀況,以“五普”數據為基礎,選用中國人口信息研究中心開發的CPPS人口預測軟件系統預測青海未來人口發展情況。?

(壹)人口總量預測

1.出生人口預測。未來出生人口取決於人口中育齡婦女的數量和生育水平。在實行計劃生育的條件下,20~29歲生育旺盛期婦女人數和計劃生育政策的執行情況則是決定出生人口總量的主要因素。整體看,青海的育齡婦女人數尤其是生育旺盛期育齡婦女人數在本世紀初的前10年呈上升趨勢,2015左右達到頂峰,其後呈下降趨勢。預測2005年生育旺盛期育齡婦女人數為43.96萬人,2010年為45.25萬人,2015年為47.68萬人,2020年為41.76萬人。

現采用三種方案預測人口出生率。?

方案壹(高方案):以2000年實際水平(總和生育率2.1)為依據預測未來30年的出生人口,即持續現狀的保守方案。?

方案二(中方案):以全面落實計劃生育政策為依據,分三個階段預測。第壹階段為2000~2010年以前,由於出臺了農牧區計劃生育獎勵政策,壹孩率提高,多孩率下降,預計2005年總和生育率下降到1.9。第二階段為2010~2020年,由於人口發展的慣性作用,青海進入第三次生育高峰,同時,20世紀80年代中期出生的獨生子女進入婚育期,按政策允許生育兩胎,故總和生育率預計回升到2.1。第三階段為2020年以後,隨著婚育婦女結構的改變和生育觀念進步,預計總和生育率回落到2.0。此方案是嚴格執行計劃生育政策的適中方案。?

方案三(低方案):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口城市水平的提高,考慮城市化水平對青海人口生育水平的影響,總和生育率逐步下降到2020年的1.715。這是需要努力爭取的理想方案。?

三個預測模型顯示,未來主要年份的出生人口與出生率測算值見表1。?

2.死亡人口預測。影響人口死亡數量變化的因素主要有二方面。壹是現有人口年齡構成。目前青海人口已進入成年型,人口死亡率壹般不太高,且較穩定。隨著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大,總人口死亡率預計會緩慢回升。另壹方面是隨著人民生活條件的改善和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人口死亡率下降,預期壽命延長。再考慮嬰兒死亡率下降等其他因素,預計2000~2005年預期壽命為男67歲,女70歲;2006~2010年為男69歲,女72歲,往後預期壽命遞增呈遞緩趨勢,2011年以後的預期壽命男為70歲,女73歲。據此計算死亡概率,死亡人口預測模型顯示,主要年份死亡人口和死亡率測算值見表2。?

3.人口總量預測。綜合以上分析預測,未來青海常住人口總量預測值見表3。?

(二)人口發展變化趨勢預測?

1.2015年前後將進入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出,三個方案的人口出生率均呈下降趨勢,但出生人口在前15年呈上升狀態,2015年前後為出生人口高峰期,其後出生人口才能下降。這是由於人口發展慣性作用, 1986~1998年的高出生期人口,2010年前後陸續進入婚育期,形成新壹輪出生人口高峰。由於計劃生育工作成就顯著,峰值將逐步下降,第三個高峰期的自然增長率將在10‰左右。?

2.2020年前後青海進入人口低自然增長時期。預測結果表明,三個方案的自然增長率均逐年下降,但總人口呈上升趨勢,方案二總人口平均每年增長0.75%。預計2020年人口自然增長率降至6‰左右,進入低增長階段,2039年總人口達到657萬人的峰值,2042年左右開始負增長。?

3.前10年內青海勞動力數量增長較快。青海勞動適齡人口不僅數量大,而且從現在開始到2030年前後,勞動力資源均處於上升階段,到2025年,勞動適齡人口將保持在450萬左右,尤其在2010年之前,勞動力的年增加量在5萬人以上,2010~2020年增幅逐步回落,平均每年新增2.62萬人。2030年全省勞動適齡人口達到450.6萬人峰值。?

4.前期基礎教育人口增長較多,後期高中以上增加較快。7歲組的人數在2020年達到峰值為93846人,隨後逐年下降。隨著學習層次的提高,適齡人數也逐步增加。以2005年為例,上小學的適齡兒童為81524,上初中的12歲適齡人數為90922人,大於上小學的適齡兒童,上高中的適齡青少年又大於上初中的人數。雖然有個別年份的趨勢有例外,但絕大多數年份反映了這壹變化趨勢。?

5.2013年前後青海人口進入老年型,2025年後處於老年化加速期。按國際慣例,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大於7%作為老年型人口類型的起點衡量,2013年前後青海人口步入老年型。由於遷入人口和20世紀60、70年代生育高峰,2025年進入老齡化加速階段,2025~2030年的5年間,老齡人口比重迅速上升2.57個百分點,平均每年上升0.51個百分點,是前10年的3倍多。?

6.人口流動規模將呈現不斷擴大的態勢。今後人口機械變動總體趨勢為:戶籍遷移人口仍為凈遷出,但自主流動人口不斷增加。從中外歷史上看,凡開發地區,人口必然呈流入增加趨勢。青海資源豐富,人才短缺,需要大量具有壹定素質的人口加入青海開發中來。加之交通更趨便利,戶籍制度改革不斷深化,來去更加方便自由,候鳥式的自主流動將成為今後青海省際人口流動的主要形式。?

7.青海本地人到外省打工創業的將逐年增加。近些年青海農牧民外出打工創業人員越來越多。今後隨著新壹代農牧民文化素質提高,思想觀念轉變,外出打工創業將呈現不斷增加態勢。?

三、影響可持續發展的人口因素?

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對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呵護,最終所關懷的是人的生存和發展問題,不僅關懷人類現實的利益和發展,更關懷人類未來的發展。從可持續發展看,青海人口發展的主要問題是:?

(壹)人口高增長與經濟發展不協調

青海是全國人口出生率較高而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的地區之壹。從“四普”到“五普”10年間,青海人口增長了16.1%,年均增長1.45%,高於全國4.4%和0.44%的水平。今後10年我省將進入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期,2025年以後才能進入低增長階段。青海經濟發展的內生能力還比較弱,人口增長的分母效益對提高青海經濟實力的壓力大,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的任務艱巨。?

(二)人口低素質與社會發展不協調

全省文盲率明顯高於全國和西北各兄弟省區, 居全國第二位,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則低於全國水平,且城農牧三元社會的人口文化素質差異特別明顯。這種狀況嚴重制約著城鄉協調發展,影響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優化,影響生產力的提高和工業化與城鎮化的進程,也影響人口自身的再生產。?

(三)特殊人群與總人口變動趨勢不協調

勞動力資源增幅高,增長期限長,解決就業問題難。2005~2010年期間平均每年新增勞動人口5.06萬人。如何把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轉變為實際的生產力,這是我們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認真對待並要努力解決的問題之壹。老年化初始時間晚於全國,但青海是壹個移民性質省份,因而老齡化進展速度快於全國。發達國家人口老化是在經濟發展水平比較高的情況下發生的,而我國則不同,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情況下,計劃生育促使生育率快速下降導致人口迅速老化,這對青海的壓力更大。?

(四)人口與資源環境不協調

總體看, 青海地廣人稀,但是約有50萬平方公裏是不太適合人口生存發展的,條件相對較好的西寧和海東地區,人口密度已接近河北省等東部省份。大部份地區的人均耕地、草場載畜量和人均可利用水資源普遍緊缺。人口生存環境較差,東部幹旱山區水土流失,青南高寒牧區草原沙化,東部幹旱山區和青南高寒牧區貧困人口生存條件惡劣。壹些地區生態環境漸趨惡化,影響人口生存,成為青海人口發展面臨的現實問題。?

四、實現青海人口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壹)進壹步做好計劃生育工作

計劃生育實行20多年來,取得了巨大成就,全省累計少生人口140萬人。但由於人口基數的擴大,人口增長的壓力依然較大。我們認為必須堅持不懈做好計劃生育工作。?

壹要加強宣傳教育。尤其是在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要進壹步增強廣大群眾的國策意識、法律意識、人均意識、科教意識,把計劃生育變為各族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

二要切實貫徹落實好《人口與計劃生育法》,把計劃生育納入法制軌道,加強人口政策法規配套建設,使新形勢下的人口控制工作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三要堅持黨政壹把手親自抓、負總責,將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同時進壹步完善計劃生育政策,落實好獎勵扶助政策,強化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和社會保障制度。?

四要認真做好計劃生育服務工作,提高計生工作水平。達到“二降壹控壹杜絕”,即降低多孩率、降低計劃外生育率,控制早婚早育,堅決杜絕超計劃生育。?

(二)努力促進青海人口流出

轉變觀念,創造條件,促進人口的流動與流出,不僅能減輕人口壓力,而且有利於開闊視野,增加收入,盡快擺脫貧困。為此,要進壹步建立健全外出勞動力服務網絡,繼續做好技能培訓,開展勞務輸出協作,擴大省外就業,積極為我省務工人員提供政策、法律、信息等咨詢服務,形成外出經風雨、見世面、闖天下的氛圍,既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又促進脫貧致富奔小康帶頭人的成長。?

(三)從戰略高度重視人口文化素質的提升

青海的人口問題、經濟社會問題都與教育落後有很大關系。青海的發展只有實施人才開發、資本積累、技術創新,才能大程度發揮自然資源優勢,形成壹個強有力的可持續發展態勢。這就要求把提高人口素質作為人口工作的重要內容。壹要實施人才戰略,讓更多人才參加到青海的大開發大發展中來。二要大力發展教育事業,首先要加強基礎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杜絕新文盲產生,提高勞動者素質。同時,要把人口發展與加快城鎮化進程相結合,提高教育質量,降低學習成本,讓更多的農牧區人口尤其是貧困生接受更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三要激活現有人力資源。活到老,學到老,各級、各類組織都應成為學習型組織,全社會應成為學習型社會。?

(四)把擴大就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就業是民生之本。我省勞動力數量多,增幅高,比例大,素質低,加之經濟基礎薄弱,新增就業崗位少,就業矛盾突出。我們要把擴大就業作為經濟、社會、人口協調發展的重要內容,擺在突出位置。擴大就業的根本出路,在於努力保持全省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在於統籌城鄉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實施五個兼顧。在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上,要把速度、效益和就業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互相兼顧;在經濟結構調整中,要努力實現優化結構和擴大就業互相兼顧,加快發展非公有制經濟,鼓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實施就業調控手段上,要市場調節和政府調控互相兼顧,完善勞動力市場,引導失業職工的觀念由“企業人”到“社會人”的轉變,鼓勵自主就業;在改善就業環境方面,要城鄉兼顧,為創業提供公平合理的發展環境,為城鄉居民就業建立平等的就業機制。在幫扶就業工作中,要思想政治工作、就業培訓和經濟幫扶相兼顧。?

(五)提前做好人口老齡化準備

如何應對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情況下即將到來的人口老齡化挑戰,減少人口老齡化對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其關鍵是要提早加強對老齡事業的綜合規劃,在消費結構、住宅建設、醫療事業、娛樂設施、老年教育等方面相應做出某些調整,以適應“老有所醫”、“老有所樂”、“老有所學”的需要。通過政府、社會、家庭和個人的***同努力。采取經濟的、社會的、以及行政等方面的綜合措施,妥善解決老年人口問題。努力形成以居家供養為基礎、社區養老服務為輔助、公***養老設施為補充、社會保險和社會救助制度為支撐的新型養老體系;構建醫療、預防、保健、康復有機結合的老年衛生服務體系;大力發展老齡產業,鼓勵和引導老年用品市場的發展。同時,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形成全社會尊老、護老、養老的好風尚,給老人的心理支撐起壹片藍天。?

(六)努力改善人口生存與發展的環境條件

當前,要把改善我省東部幹旱山區和青南高寒牧區人口生存條件作為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重點,認真細致地搞好三江源生態移民工作,關註人口相對密集的東部幹旱山區的生態環境建設,集中有限資金加快治理,加大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水利、人畜飲水工程和文教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快農牧區通水、通電、通車、通廣播電視的進程,促進農牧區小城鎮建設,努力為人口發展創造壹個良好的環境條件。 要積極預防人口與資源的矛盾加劇。當前人均耕地、可利用水資源和可利用草場十分有限,隨著人口增長,人均占有量日趨下降,必須切實保護耕地,發展節水型產業,減輕草場載畜,走節約資源型發展道路。對礦產資源的開發要提高集約化程度,針對青海資源豐富,但匹配度低、均衡性差、開發成本高的狀況,要進行科學規劃,不得隨意濫墾濫伐濫開發。?

堅定不移地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人類生存的環境在惡化,這是大自然對人類的懲罰。保護生態環境是每個公民的職責,是開發建設和發展的前提,要貫徹“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指導思想,堅持保護與建設並舉,堅持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相協調。要將環境與資源的承載力作為要素參與綜合平衡,生態建設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國土規劃、人口計劃、經濟發展規劃相互銜接,互為依據,綜合決策。從可持續發展出發,在經濟快速增長中控制住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提高生態環境質量,改善人類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