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描寫草原古詩

描寫草原古詩

描寫草原古詩如下:

內蒙東部紀遊·陳旗草原二首之二

近現代老舍

主人好客手抓羊,乳酒酥油色色香。

祝福頻頻難盡意,舉杯切切莫相忘。

老翁猶唱當年曲,少女新添時代裝。

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豐樂亭遊春》

宋歐陽修

紅樹青山日欲斜,長郊草色綠無涯。

遊人不管春將老,來往亭前踏落花

《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壹歲壹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邊方春興》

唐高駢

草色青青柳色濃,玉壺傾酒滿金鐘。

笙歌嘹亮隨風去,知盡關山第幾重。?

《出塞作》

唐王維

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

暮雲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躲雕。

護羌校尉朝乘障,破虜將軍夜渡遼。

玉靶角弓珠勒馬,漢家將賜雪嫖姚。

內蒙古草原文化體現了壹切文化中通用的民族性,時代性,區域性和歷史延續性等特征。內蒙古草原文化以其豐富的內涵和獨特的氣質,成為中華文胡子不可或缺的壹部分。內蒙古草原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集合體,這壹特定歷史時期的地域文化是由匈奴,東湖及華夏族等民族***同創造的。

北方遊牧民族壹般以畜牧業為主,兼有作為經濟補充和練兵功能的狩獵業、與畜牧業關系密切的手工業和商業。社會實行部落制。過著食畜肉、飲潼酪、衣皮革、披氈裘、住穹廬,逐水草遷徙的遊牧生活。有獨特的習慣法、婚俗和葬俗。戰國時代內蒙古高原草原文化的組成部分還有中原華夏族文化。

文獻記載和考古資料表明,戰國時代,內蒙古高原已成為北方民族從事畜牧業生產和遊牧生活的主要場所,逐步形成了歷史時期有別於農耕文化的遊牧文化。到秦漢時期,匈奴民族部落和中原人各自建立了兩種政治體制、經濟模式和文化內涵的集團,在長城沿線進行了密切接觸,遊牧和農耕兩大文化發生了激烈碰撞和交融。

雙方互相制約掣肘,相互交流影響,形成了各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又有***同文化內涵而彼此難以割舍分離的歷史格局。可以說,戰國時代的北方遊牧民族史和中原政權統治內蒙古高原部分地區的歷史,都是古代內蒙古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文化構成上來看,草原文化是壹種多元文化,遊牧和農耕兩大文化成為草原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各具十分豐富的內涵和特點。史實證明,戰國以來內蒙古高原是多民族生息繁衍的所在,也是多種文化碰撞交匯的重要地區。

戰國以來內蒙古高原上遊牧文化、農耕文化、移民文化、軍事文化的歷史發展演化,奠定了獨具特色的內蒙古區域歷史文化的基礎,多元文化的相互影響與融合,使古代內蒙古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有活力的地區之壹,也壹直影響著內蒙古地區以後社會歷史和文化的發展。

戰國時代中國古代北方各民族的歷史活動,***同創造了內蒙古高原豐富多彩的草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