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古代的烏海是什麽?

古代的烏海是什麽?

漢朝

公元前127年(元二年),漢武帝打敗匈奴的婁煩王、白羊王,收復河南地(巴彥淖爾市吳佳河以南、鄂爾多斯高原),改原九原縣為五原縣,增朔方縣。治縣在三豐縣(今哈騰集巴盟磴口縣海蘇木盛濤井,又名Mami廊)朔方縣有10個縣,沃野縣設在今海勃灣壹帶。

公元前120年(元壽三年),建沃野郡(今海勃灣區北新地古城)。

公元前121年(漢開國大典第二年),南匈奴的匈奴邪王附漢後,烏達地區為武威縣北部。[2]

三國南北朝

東漢末年至三國、兩晉、十六國時期,被稱為“五湖”的少數民族匈奴、鮮卑、氐、氐、羌,大都遷到了長城以南,遷到了黃河流域。他們或相互爭鬥,或與中原王朝爭鬥,形成了長期的戰爭局面。魏晉時期,烏達地區被西涼鮮卑占據,南北朝時又被前涼、後涼、北涼瓜分。

公元319年(東晉大(泰)盛二年),欒族強盛,占據黃河流域中下遊廣大地區,趙國建立後。今海勃灣地區屬朔州朔方郡,為後趙。

公元366年(秦朝建立前兩年),後趙被前秦和顏倩取代,河西屬前秦,由阿迪人苻堅統治。海勃灣地區在先秦時期屬於朔方縣。

公元395年(後秦第二年),阿強民族姚興崛起,奪得前秦西部,史稱後秦。姚興在北方廣大地區設置朔方郡,轄今海勃灣地區。

公元391年(東晉太原十六年),王維拓跋部攻劉,朔方郡鐵富部(今轄巴盟南、沂蒙北)。陳為被打敗後,許多人分散,他的領土完全喪失,成為魏的統治區。

公元407年(東晉三年),匈奴鐵富部首領赫連勃勃勢力強大,在今鄂爾多斯市、陜北建立夏國,定都通宛城(今陜西省靖邊縣以北,俗稱白城子),曾北達黃河,在大城(今沂蒙杭錦旗東南)設幽州,占領巴盟南部和鄂爾多斯高原。

公元431年(夏聖光四年),夏國被北魏拓跋鮮卑人所滅,其管轄權歸北魏。[2]

隋朝

隋代,海勃灣地區屬於突厥汗國的西部邊境,是東突厥的遊牧地。唐朝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天下分為十路,隋、殷、豐、盛等州屬關內路。關內路靈州是隋代靈武縣所轄的壹個地區,從南到北是黃河東岸的狹長地帶,包括鄂托克旗西部、鄂托克旗西部和海勃灣地區。

隋朝屬甘州的烏達地區,由永平(隋朝改稱張掖,即甘肅張掖)管轄。隋仁壽二年(公元602年),屬蘇州,統治福祿(甘肅酒泉)。八世紀安史之亂後期至九世紀中葉屬吐蕃。[2]

宋朝

宋遼時期,崛起於西北的黨項,乘宋遼連年戰亂之機,被殷、夏、隋、夷、荊五國認領。

公元960年(宋元年),黨項羌人李宜興被封為太尉,李宜興贈宋三百匹馬以示臣服。此後,鄂爾多斯市的絕大部分地區(轄海勃灣地區)進入宋朝版圖,但仍歸黨項人李所有。

1038年(宋保元元年),李元昊,黨項稱帝,建立西夏國。今海勃灣地區為西夏陵州之地,烏達地區為西夏賀蘭山防區。[2]

元朝

13世紀初,遊牧在北方草原的蒙古部落日益強大。鐵木真登上了可汗的位置,被尊為成吉思汗。1227年西夏滅亡,疆域統壹到元朝。元朝有省刺史,10省,包括路、州、州、縣。當時烏海地區屬寧夏中興路管轄。1288年(元至元二十五年),中興路改為寧夏路,現址銀川市。[2]

明清兩代

在明朝,烏達是贛州和蘇州的邊境。

1376年(明洪武九年)建立寧夏衛,後升為鎮,現轄海勃灣地區,屬陜西都司,屬中央右軍都督府管理。

1402年(明文健四年)期間,蒙古的韃靼部和瓦拉部逐漸強大,對明朝北部邊境構成嚴重威脅。1462年(明日第六年),蒙古韃靼土司阿勒努爾、毛裏海進入鄂爾多斯城。

1552-1566(明嘉靖中期),大衍汗的孫子周弼繼承了吉農的爵位,將自己的部落命名為鄂爾多斯。1635年(清皇聰九年),部首,大臣,隸屬清朝,統領鄂爾多斯地區。[2]

1649年(清順治六年),清廷將鄂爾多斯分為六旗,實行旗制。海勃灣地區是鄂爾多斯右中旗(鄂托克旗)的西北部。

1697年(清康熙二十六年),阿拉善、碩特旗成立。如今,烏達地區屬阿拉善旗管轄。[2]

民國時期

民國時期,寧夏擴使兼掌阿拉善、碩特旗,直屬中央行政院蒙藏委員會。

1914(民國3年),鄂托克旗屬綏遠省管轄。

1929(民國18)1年6月,寧夏省政府成立後,正式在磴口設縣。隨後,擅自將黃河以南至石嘴山、河套以北約200公裏的狹長地帶劃入磴口縣(含烏海地區)。

1930年(民國19年),綏遠省政府在黃河以東的鄂托克旗地區設立了葉窩設立局,後改為葉窩縣,現轄海勃灣地區。

1937(民國26年)寧夏省主席馬鴻逵占領沃野縣,沃野縣劃歸寧夏,改稱陶樂縣。

1949年(民國38年)8月23日,鄂托克旗和平解放。9月7日,鄂托克旗人民政府成立。當時海勃灣地區屬於鄂托克旗第三區(阿爾巴斯)。那壹年,9月23日,阿拉善和碩特旗和平解放。當時烏達地區是貝利巴加的壹部分,屬於這個旗。[2]

解放後

1950年3月31日,阿拉善、碩特旗人民政府成立,隸屬寧夏省。

1954年4月25日,寧夏省蒙古族自治區成立,轄阿拉善旗、磴口縣。當年9月,寧夏省制被廢除,自治區改為甘肅省管轄,後改為甘肅省巴音浩特蒙古族自治州。

1955,桌山礦區辦事處成立,隸屬於伊克昭盟。邊界為:南至低水溝以北,北至桃寺頭,東至黑龍歸、棋盤井、千裏山,西至黃河,南北長約170華裏,東西寬約50華裏,總面積約2125平方公裏。

1956年4月13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劃歸內蒙古自治區,改為巴彥淖爾盟,烏達地區仍屬巴盟阿拉善旗管轄。

1958 165438+10月,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委員會批準,阿拉善旗烏達鎮成立。城鎮邊界為:南起寧夏石嘴山邊界,西至阿拉善旗宗別力蘇木,北至阿拉善旗巴音牧仁蘇木,東至黃河。南北長約60公裏,東西寬約20公裏,總面積約1.200平方公裏。

1959年4月,撤銷桌山礦區辦事處,成立礦區人民委員會,隸屬伊克昭盟。

1961 7月9日,宇田市、海勃灣市成立。烏達市成立後,阿拉善左奇的宗別裏、烏蘇圖、巴音木仁三個牧區人民公社被劃入烏達市。6月65438+10月1日,烏達市和海勃灣市正式成立,分別隸屬巴彥淖爾盟和伊克昭盟。

1964烏達市三個牧區人民公社重新劃歸1961。

烏海人民廣場

阿拉善旗,邊界降為原烏達鎮管轄。[3]1975年8月30日,國務院批準設立烏海市。次年6月65438+10月10,烏達市與海勃灣市正式合並,組成烏海市,為內蒙古自治區直轄市。市人民政府設在海勃灣。下設烏達、海勃灣、拉勝寺三個縣級辦事處。

1979 65438+2月,三個辦事處改為區,同時拉僧廟辦事處更名為海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