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猶太人的教育是什麽樣的

猶太人的教育是什麽樣的

猶太人的教育是什麽樣的

猶太人的家庭教育: 猶太人曾飽受世界上最深重的災難,很長時間沒有自己的國家,卻在經濟、科學和藝術等方面為世界貢獻了壹大批傑出的天才:馬克思、達爾文、弗洛伊德、愛因斯坦……

幾十年來。諾貝爾獎的得主,猶太人所占的比例遠比其他民族高。猶太人在智力取向活動中的優勢與他們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系。

豐富的文化底蘊。猶太人在長期的民族災難中,背井離鄉,流散於世界各地。他們頑強地保持著自己的文化,同時也吸引了所在國的文化精華。猶太民族傑出的科學創造力,源於這個民族特有的開放式社會文化生態。許多猶太家庭主動與其他民族接觸,大量地汲取其他民族的文化養料,這樣就有了更加開闊的視野和更加豐富的知識養料。美國的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心理學家弗洛姆等,都是在這種復合型文化生態下破土而出的科學人才。

執著的教育追求。 國外壹位作家寫道:“猶太人家庭在學問方面應受到高度評價,在這方面非猶太人的家庭相形見絀。這個因素,構成了其他壹切差異的基礎。”愛因斯坦的成就,也與他在童年時代受到良好教育有關。這得益於他母親的音樂熏陶,得益於叔父的數學啟蒙,得益於父親在他做出了蹩腳的小板凳後仍加以鼓勵的情感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8年的壹次調查表明,在以猶太人為主的以色列,14歲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讀壹本書,全國450萬人,就有100萬人辦有圖書證。

理性的思維方式。 諾貝爾獎獲得者、美籍猶太人赫伯特.布郎說:“我的祖父常問我,為什麽今天與其他日子不同呢?他總是讓我自己提出問題,自己找出理由,然後讓我自己知道為什麽。我的整個童年時代,父母都鼓勵我提出疑問,從不教育我依靠信仰去接受壹件事物,而是壹切都求之於理。我以為,這壹點是猶太人的教育比其他人略勝壹籌的地方。”幾乎每個猶太家庭的孩子都要回答這壹個問題:“假如有壹天妳的房子被燒毀,妳將帶什麽東西逃跑呢?”要是孩子回答是錢或鉆石,母親將進壹步問:“有壹種沒有形狀、沒有顏色、沒有氣味的寶貝,妳知道是什麽呢?”要是孩子回答不出來,母親就會說:“孩子,妳要帶走的不是錢,也不是鉆石,而是智慧。因為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妳只要活著,智慧就永遠跟著妳。”猶太人壹心追求知識,並以不同尋常的方式運用知識來謀生的特點代代相傳。

永恒的探求心境。猶太家庭不但重視知識,而且更重視才能。他們把僅有知識而沒有才能的人喻為“背者很多書本的驢子”。他們崇尚創新,認為沒有創新的學習只是壹種模仿,學習應該以思考為基礎,要敢於懷疑,隨時發問。懷疑是開啟智慧大門的鑰匙,知道越多,就越會發生懷疑,而問題也就隨之增加。所以,許多猶太人家庭裏碰到放學的孩子,第壹句話就是:“妳又提問題了嗎?”有人稱猶太民族是壹個企圖揭示自然和人類秘密的哲學家民族。喜歡思考宏觀的、深層次的問題,喜歡抽象,喜歡邏輯,鑄成了猶太人家庭教育的核心。

猶太人的歷史教育: 歷史其實就是壹個民族烙印的記錄。猶太人認真記憶民族歷史的原因之壹就是想通過這個方式,讓離散於世界各地的猶太人認識到猶太人的壹體性。但是,歷史教育更大的作用是對人格的全方位啟發,這壹點猶太人也是相當認同的。所以,真正意義上的歷史教育不僅是強調光榮的歷史,還要正視歷史中的失敗、挫折、迫害和沒落,從中進行反省,取得教訓。在這層意義上,猶太人試圖將教育定義為“痛苦的教育”。他們不但告訴孩子們人生有喜悅和幸福,更告訴他們人生會有黑暗和失意。

普陵節(也稱普珥節)就是每到二或三月舉行的化裝遊行。在古代,成為王妃的猶太人以斯帖曾經不惜壹切地拯救過猶太人的生命。這個節日就是為了紀念這段歷史。

在普陵節上,人們要吹笛、敲鐘,孩子和大人們都化裝上街遊行。在進行這個愉快的遊行之前,孩子們必須學習這個節日的由來。以斯帖曾經舍身向國王通報屠殺猶太人的陰謀,結果陰謀的主犯被處決,猶太人在千鈞壹發之際保住了生命。表達猶太人的感謝之情就是普陵節的主旨所在。

在每年的十二月,有歷時八天的獻殿節。在古代,為了反抗希臘的暴政,馬喀比派舉行起義,恢復了猶太人自治。這個節日就是為了紀念這次起義而設的。在這個節日裏,人們要就耶路撒冷神殿遭褻瀆和猶太人的信仰自由遭剝奪的歷史進行學習。

還有,在二千年以前,希臘軍隊親手破壞了耶路撒冷神殿。為了紀念這次事件,每年八月猶太人都會回顧歷史,實行壹天的絕食,祈禱神殿的再建。

另外,還有西班牙的猶太人遭流放,猶太人遭基督教徒的彈壓,被征收苛捐雜稅,壹直到法西斯的大屠殺,不管事件大小,只要和自己有關,猶太人都會調查清楚,詳細地記載和記憶。

猶太人選擇的使命就是不再讓這些悲慘的歷史重演。過去的苦痛就是將來的教訓,所以,猶太人會把這種使命傳於下壹代,告訴他們:對人生不能采取安逸的態度;對民族、對世界都要有責任感;學習歷史不應該只停留在過去,還要對未來敞開自己的胸懷。

壹個猶太朋友曾告訴我猶太父親教育兒子的故事:壹個慈父把3歲的兒子放在窗戶上叫他往下跳,父親在下面接。孩子玩得忘情而高興。到了第三次,孩子又歡快地跳下,但父親並沒去接,可憐的孩子跌在地上哇哇大哭,慈祥的父親則在壹邊暗笑。孩子抱怨父親為什麽不接反而欺騙了他。父親在兒子驚恐之余,循循善誘地教導兒子:“為什麽以為我接了妳前兩次,就壹定有理由第三次再接妳?妳為什麽以為我是妳父親,就壹定會幫助妳?”

當然,這樣的教育孩子壹定終生不忘了,但是我想這有點太殘酷了。為什麽要在孩子幼小的心靈印上如此陰沈深重的刻痕?為什麽在孩子那麽小的時候就學會懷疑和仇恨?

猶太朋友的辯駁卻令我驚訝。他說:“猶太人為什麽不能懷恨?壹個被逼得逃離了自己家園數千年,壹個被逼得操賤業、受人宰割而只能忍辱偷生以茍延殘喘,壹個世世代代浪跡天涯,深味做人不易和世態炎涼的民族,為什麽沒有懷恨的最後的權利!”

我被他的邏輯震驚了!

猶太人給人的印象在於他們的抗爭、奮發與要強。由於災難深重,猶太人頗有來由地盼著有壹天出人頭地。從中世紀開始,就亦步亦趨地理財賺錢,幾乎成了整個世界的理財家和商人,到了當代這個金錢萬能的社會,焉能不紅、不發!站在財界頂端的猶太人終於揚眉吐氣了,跨進政界、學界及企業界,主持世界事務。由於曾經長期處於世界底層,猶太人人學會了隱忍。但是猶太人深知,要想翻身,必須註重教育,所以在猶太人心中,教育是宗教,是鐵律,詆毀教育或不接受教育都屬犯罪。不管多貧困,男孩子都要受教育。整個世界的猶太人都同屬於壹個社會,全世界的猶太人幫窮的猶太人讀書。猶太人很珍惜金錢,但在這事上義不容辭,他們不忍、不敢吝嗇。這類的吝嗇者會為猶太民族所不齒。

猶太人守時,困為世代經商,知道時間就是金錢的道理。猶太人圓通,商人不敢不圓通。猶太人也執拗,人有了錢,會學會執拗的。

由於有上面的特征,有很多人說猶太人像中國人。西方人說像,猶太人自己承認像,中國人也樂於說像。比起講科學認死理的西方人來,中國人與猶太人都重教育、守時、圓通、善解人意、樂於應酬、愛言商事、保守、輕視女性、關心政治、實惠、在不影響大局的情況下善於妥協、見風使舵等等,實在不只是像,簡直是兄弟。

但是與猶太人接觸久了,會發現中國人跟猶太人很不像。在好多事上,猶太人比中國人有眼力、頑強、堅忍,知道團結的道理,事事抱團;還有,猶太人公然教導宣揚懷恨和記仇。

每年春末,在哥倫比亞大學校園裏總是有人拿著喇叭沒日沒夜地念人名,壹念就是好多天,校園中間主幹道上從東到西都用粉筆密密麻麻地寫滿了人名,起初頗不知其所雲。日日夜夜,每人輪值壹小時,厚厚的、無盡的名單,幾乎沒人聽,甚至沒人留心,大多數的外人不知他們在幹什麽,風風雨雨,烈日曝曬,他們全不在乎,只是壹心壹意地念,被念的死者的名字瞬間隨風飄去了,粉筆寫在地上的字也保存不了多久。這些東西都很容易抹掉,但這種行為的符號意義卻永遠抹不掉。

我想,世界上沒有壹個敢於小看或忽略這個民族、這種刻骨銘心的恨。可惜中國人太聰明了,不願幹這些明知“無用”的小事。我常想,中國人若能有壹絲這樣的精神,日本人也不敢在屠殺了那麽多中國人以後死不認錯。與之相比,德國人已誠懇、膽戰心驚地認錯了,直到今天還在退賠戰爭中的壹切,猶太人至今仍抵制德國貨。猶太人所購貨品中,哪怕有壹顆螺絲釘是德國的,他們都堅決不買。

猶太人為人很自私。而且他們並不掩飾這種自私。

中國人也自私,但很掩飾,重謙讓,容忍,把自私包裝起來,較願意看得遠壹點,於人於己都有利。笑臉迎人,老到,圓熟,富有難解的人情味,“東方神秘主義”,這是比猶太人“棋高壹著”的地方,也是西方人最難理解的地方。

在行商上,猶太人重信用,講商業道德,貨真價實;但生意永遠總歸是生意,生意做完,翻臉無情。中國人熱情纏綿,生意不止是生意,表面上情義兼顧,內裏的信譽常懸個問號,輕諾而不重契,先是滿面溫情而後劍拔弩張,起於哥們兒氣而終於對簿公堂,這倒不如猶太人痛快。

在紐約碌倫區的正宗猶太人,穿壹襲黑衣,大禮帽下扣瓜皮小帽,大胡子垂胸,褲子口袋下滿垂纓絡。跟這類人做生意妳不必擔心,雖然有人說他們做生意狡詐,但他們絕不走邪門歪道,說出去的話壹定算話。可有壹件,他們至今異性在公開場合是不能相互握手的,即使是在做生意也是如此。但正是這樣壹個民族,竟是女權主義的孳生地和急先鋒,大多數的女權主義理論家是猶太人。猶太人家裏主政的也絕對是女人,她們專司家裏的壹切事務和子女教育,這就是世所周知的“猶太人的媽媽”制度。

猶太文化就是這麽壹個奇異的充滿了矛盾的文化。 

猶太民族歷經坎坷、四處流散,為了不被吞沒,他們往往聚斂巨大的物質財富,掌握他們居住國的經濟命脈。但是,富可敵國的猶太人永遠有壹種近乎病態的不安全感,這不安全感源於他們對自己生存狀況的深刻透視與思考。

在他們眼中,財富不是最重要的東西,早上腰纏萬貫,晚上壹貧如洗,這幾乎是猶太人的家常便飯。金錢可以被帶走、被剝奪,惟有知識才是壹旦擁有永不流失的東西。要穿破謎霧,頑強地生存下去,他們最大的“護身符”就是知識和智慧,這是猶太人顛撲不破的真理。好學即敬神

猶太人認為,智慧和知識是最甜蜜的。

典型的猶太人家庭有個風俗就是把蜂蜜滴在聖經上,讓略諳世事的兒童去舔,嘗到“知識”的甜蜜。

在古代,這種風俗是壹種非常正式的儀式。孩子們頭壹次進教室上課,要穿上新衣,由教士或有學問的人帶到教室。在那裏,每位孩子都可以得到壹塊幹凈的石板,石板上有用蜂蜜寫成的希伯來字母和簡單的《聖經》文句,孩子們壹邊誦讀字母,壹邊舔掉石板上的蜂蜜。隨後,拉比們會分給他們蜜糕、蘋果和核桃——所有這壹切都旨在使他們在學習上壹開始就嘗到甜頭。

這種儀式早已成歷史,但透過遠古的儀式,人們可以窺見猶太人對學習的態度。

在猶太教中,勤奮好學是敬神的壹個組成部分。沒有壹種宗教像猶太教那樣對學習和研究如此強調。由於把勤奮好學提到敬神的高度,猶太人在自己“信仰”的鞭策下,形成了壹種幾乎全民皆有文化的傳統。知識勝過財富

這是發生在壹條船上的故事,船客皆是腰纏萬貫的大富翁,惟獨其中夾雜著壹名拉比。

富翁們聚在壹起彼此炫耀財富多寡。拉比見後說道:“我認為我才是最富有的人,不過現在暫時不向各位展示我的財富。”

航行途中客船遭到海盜搶劫,富翁們金銀珠寶所有財產都被搜刮壹空。海盜離去之後,客船好不容易才抵達某個港口。

拉比的高深學問立即受到港口鎮民的賞識,他開始在學校裏開班授徒。

不久,這位拉比遇到先前同船而來的富翁們,他們壹個個處境淒慘落魄。這時他們看到拉比受人尊敬的樣子,壹個個明白了當初他所說的“財富”,感慨地說:“您的確說得對,受過教育的人擁有無盡財富。”

猶太人用這個故事留給後人壹個教訓——知識奪之不走而能常懷於身行走各方,教育乃是人類最主要的資產。知識勝過錢財。

猶太人非常重視知識,在他們看來,無知的人不可能是虔誠的。

學習使人嚴謹,嚴謹使人熱情,熱情使人潔凈,潔凈使人克制,克制使人純潔,純潔使人神聖,神聖使人謙卑,謙卑使人恐懼罪惡,恐懼罪惡使人聖潔,聖潔使人擁有神聖的靈魂,神聖的靈魂使人永生。知識具有崇高的價值。因此,猶太人認為:“沒有人是貧窮的,除非他沒有知識。”“妳比西勒爾還窮嗎?”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有人說,我的年紀太大了還學什麽?或者,工作太忙了沒有時間學習。這對猶太人說來,都是不可思議的事。

在猶太人看來,不管壹個人到了多大歲數,也不論他有多麽貧窮,只要他是人,就可以學習。因此,猶太人認為人們可以透過學習保持“青春”,保持年輕人的心態,還可以通過學習而獲得“財富”,取得精神上的富足。

“忍凍學習的西勒爾”的故事,是壹個為猶太人熟悉的故事。

名垂千古的西勒爾年輕的時候,抱著壹個很大的希望,那就是專心致誌研究《猶太教則》。可是,他沒有足夠的時間,也沒有充裕的金錢,他的願望顯得有些遙不可及,因為他實在太窮了。

在左思右想之後,他終於發現了壹個可以完成心願的辦法:拼命地工作,靠工錢的壹半過活,把剩下的錢送給學校的看門人。

“這些錢給妳,”西勒爾對看門人說,“不過,請妳讓我進學校去聽課,我很想聽聽賢人們在說什麽。”

在幾天之內,西勒爾就靠著這種辦法聽了不少課,可是他的錢實在太少了,到最後他連壹片面包也買不起。這時候,讓他感到難受的並不是饑餓,而是看門人堅決地攔住了他,不再讓他走進學校壹步。

怎麽辦呢?他終於找到了壹個好辦法。他沿著學校的墻壁慢慢爬上去,然後躺在天窗邊。這時候,他就可以清楚地看見教室裏面上課的情形,也可以聽到教師講課的聲音。

安息日前夕,天寒地凍,冷風刺骨。在第二天,學生們照常到學校去上課,屋外陽光燦爛,可是屋裏卻漆黑壹片。學生們很納悶,為什麽那麽暗。

原來,西勒爾躺在天窗上,身上積了壹層白雪,已經被凍得半死。他在天窗上已經躺了整整壹夜了。

從此以後,凡是有猶太人以貧窮或者沒有時間為借口不去求學,人們就會這樣問:“妳比西勒爾還窮嗎?妳比他還沒有時間嗎?”

只要是活著,猶太人總是不停地學習,因為對猶太人來說,學習是壹種神聖的使命。猶太人認為到達天國以前,人必須要不斷地學習,即使是壹位最偉大的拉比,也不例外。學問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猶太人壹向認為肯學的人比知識豐富的人更偉大,直到今天,所有的猶太人仍秉持著這種信念。智慧重於知識

如果有人問猶太人這樣壹個問題:“人最重要的是什麽?”猶太人壹定會回答說:“智慧。”

智慧來自猶太人的宗教傳統,所以在猶太人的心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猶太人不斷地受到迫害,房子、財產有如曇花壹現,所有的猶太人都並不以此為重。壹般來說,在猶太兒童還沒有長大成人之前,他們的父母就會教育他們,智慧比財富和地位都更重要。

“假如有壹天,妳的房子被燒毀,妳的財產被搶光,妳將帶著什麽東西逃跑呢?”母親問。

“錢,”壹個孩子回答說。

“鉆石,”另壹個孩子這樣說。

“有壹種沒有形狀、沒有顏色、沒有氣味的東西,妳知道是什麽嗎?”母親繼續問。

孩子們左想右想,卻找不到答案。

母親笑了,接下去說:“孩子,妳們要帶走的東西不是錢,也不是鉆石,而是智慧。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只要是妳還活著,智慧就永遠跟隨著妳,無論逃到什麽地方妳都不會失去它。”

許多猶太母親都這樣教育過自己的孩子。所以,關於智慧的觀念是深深紮根在猶太人的心中的。在猶太人的社會中,幾乎每個人都認為,學者遠比國王偉大,也遠比富翁偉大。

猶太人認為,學習知識的目的是增長智慧。

猶太民族非常看重學問,但是與智慧相比,學問也略低壹籌,他們把僅有知識而沒有智慧的人,比喻為“背著很多書本的驢子”。在猶太人看來,這種人即使有許多知識,也派不上用場。而且,知識必須為善,用知識做壞事,知識反而有害了。為此,猶太人認為,知識是磨煉智慧而存在的。假如只是收集很多知識而不消化,就等於徒然堆積許多書本而不用,同樣是壹種浪費。

要按照孩子該走的路來充分訓練他

猶太人很講究教育的藝術。他們有句非常至理的名言:要按照孩子該走的路來充分地訓練他

猶太人認為,壹個孩子在學習《聖經》上有進步,而在《猶太法典》上沒有進步,那麽就不能試圖通過教他《猶太法典》來推動他進步。如果他看得懂《猶太法典》,就不要逼他學《聖經》。要在他知道的事情上訓練他。

在教育孩子時,拉比們認為,如果老師教的課學生不理解,那麽,老師不應該大發脾氣或對學生們發火,而應該反復重復課程,直到學生們完全理解並掌握為止。

在學習過程中,猶太人認為壹個學生在聽了好幾遍課之後才能掌握所學的,他不應該在那些只聽壹兩遍課就能掌握的同學面前感到羞愧。但是,這個學生的不理解只能是因為課程本身就難或者是由於他們的智力不足的情況。但如果學生在學習時粗心大意和懶惰,那麽老師就應該斥責他們,用責備的話羞辱他們,並由此而激勵他們。這就是老師的責任。

但是,老師不應強行給孩子們上重軛,因為指令只有在輕松愉悅地傳達時才有效率。要給孩子們小小的獎勵來讓他們高興。壹個專心的學生會自己閱讀,如果壹個學生不專心,那麽就把他安排在壹個勤奮的學生旁邊。壹個老師應該在他的學生面前露出“破綻”,通過提問,激發學生們的才智,並探知學生們是否記住了他所教的東西。

同時,猶太人認為,作為學生也應講究學習的方法。

猶太人對學生有壹個著名的忠告:

“不要說:如果有空的話我就學習。因為妳可能不會有空。”有人來借書而不出借的人,要科以罰金

猶太人是非常重視知識的,他們把書本當作知識。在《猶太法典》中有許多關於書本的良言:“壹個人在旅途中,如果發覺壹本故鄉人未曾見過的書,他壹定會買下這本書,帶回故鄉與鄉人***享。”

“生活困苦之余,不得不變賣物品以度日,妳應該先賣金子、房子和土地,到了最後壹刻,仍然不可出售任何書本。”

“即使是敵人,當他向妳借書的時候,妳也壹定要借給他,否則妳將成為知識的敵人。”

“千萬不要使用會傷害書本的書簽。”

“把書本當作妳的朋友,把書架當作妳的庭園!妳應該為書本的美而喜悅,采其果實,摘其花朵。”

對於猶太人來說,書本就是知識,所以他們視書如命。公元1736年,拉特維亞的猶太區訂立了壹項法律,規定當有人來借書時,不把書本借給他的人,都要科以罰金。此外,猶太家庭還有壹個代代相傳的傳統,那就是書櫥要放在床頭,因為如果放在床尾,將是對書本的大不敬,這是絕對被禁止的。

正因為如此重視書本,才使猶太人成為非常有學問的民族。投資教育即是投資未來

猶太民族是個具有古老文明傳統的民族。熱愛知識、重視教育是猶太人的壹個非常顯著的特點。

早在以色列建國之前,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就把教育作為復國的重要手段之壹。最早在巴勒斯坦出現的猶太人組織是猶太學校。以色列建國前,猶太人就已建立了兩所大學和許多中心小學。

以色列歷屆領導人壹直把培養高質量的人才看做壹個關系到民族生存與否的根本問題。教育立國、科技立國是以色列從成立之日就追求的目標。他們認為,如果不培養高質量的人才,建立壹個模範的社會,則以色列在戰場上將處於軍事劣勢,在國際上得不到尊重,也無法吸引眾多的猶太人來定居。這樣,以色列就無法生存下去。

為此,梅厄夫人說過:“對教育的投資是有遠見的投資。”

夏紮爾也曾說過,“教育是創造以色列新民族的希望所在。”

伊紮克·納馮則更直截了當地說:“教育上的投資就是經濟上的投資。”

以色列建國後,始終把教育放在優先地位。

1949年以色列頒布了《義務教育法》。這是這個國家最早制定的幾個法律文件之壹。1953年頒布了《國家教育法》,1969年頒布了《學校審查法》,等等。這壹系列法律的制定,確立了教育的地位,形成了以色列特色的教育制度。

以色列在教育方面投入了較高的經費。從20世紀70年代始,以色列教育經費始終高於全國國民生產總值的8%,最高的1979~1980年度竟達8.8%。在壹個四面樹敵、困難重重且軍費開支相當高昂的國家,教育投資能達到這壹水平,確實不容易。

以色列的教育投資之高,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

正是因為有了較高的教育投資,以色列的教育才有了迅速發展的堅實基礎。

以色列是個移民國家,來自四面八方的移民把世界各地的文化帶到以色列,其中既有東方文化又有西方文化,既有傳統農業文化也有現代工業文化。以色列教育投資的目的之壹就是填平這些不同文化的鴻溝與差距。為此《國家教育法》明確規定:“以色列的教育目的,壹方面是讓學生學習知識和技能,以適應國家發展的要求;另壹方面是促進來自世界各地的猶太人之間的融合,清除他們之間的文化差別,以形成壹種新的猶太國民文化。”

高昂的教育投資使以色列的教育結出了累累果實。

以色列的人口只有500多萬,但是在校人數達到138萬人之多,還有很多成年人參加各種形式的學習。在以色列人中有1/3是學生,也就是說,每3個人中就有1個學生。從大學生人數來看,以色列總人口與大學生的比例僅低於美國和加拿大,比歐洲的壹些國家都高。以色列的文盲率十分低。

以色列的大學是公認的世界壹流的大學。凡是到過以色列的人都必去“遊覽”以色列的大學。凡是到過這些大學的人無不為它們校園之幽美、建築之宏偉、設備之先進和藏書之豐富而贊嘆不已。以色列的大學的許多研究成果被國際學術界承認為權威性項目。

以色列每4500人中就有壹名教授或副教授。由於國內容納不了這麽多專家、學者,以色列已開始“輸出”人才,不少人才外流,特別是流向美國。

發達的教育和優良的人才素質終於使“彈丸之國”以色列成為壹股不可忽視的地緣政治力量和國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