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本溪歷史文化的地球引擎

本溪歷史文化的地球引擎

本溪縣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廟後山古人類遺址的發掘,見證了人類的祖先早在20-30萬年前就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繁衍,創造了古人類文明。大量出土文物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獨特的歷史文化特征。由於境內礦產資源豐富,明清時期采礦業和手工業作坊業興起,使得商賈雲集於本溪湖街、田師傅、堿廠、清河城、草河口等地。在重要的集市上,開始出現茶社、評書、鼓書、二人轉、河北梆子、京劇、皮影戲等小型表演。1887年(清光緒十三年)上元節(農歷正月十五)前後,玩龍燈、跳秧歌、玩社火、踩寸蹺等民俗活動較為活躍。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本溪湖建成童生、丹桂茶園後,邀請外國劇團演出。1910(清宣彤二年)本溪縣圖書館投入使用。從1916年(民國5年)到1928年(民國17年),縣內經常有不同的戲曲演出,其中京劇表演家程也率團到縣內演出。東北淪陷後,日本侵略者占領東北,奴役東北,禁止藝術團體演出,限制了文化活動。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人民政府十分關心人民的文化生活,設立了文化機構,先後成立了文化館、圖書館、電影公司、藝術團,組織文藝骨幹到全縣各地巡回演出,使全縣的群眾文化、文學創作、新聞廣播、影視、美術、攝影、圖書、檔案、文物、史誌編纂等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為了滿足滿族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縣委、縣政府先後成立了各種文化管理機構,加大了各種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組建了各種文化專業隊伍和業余創作隊伍。各種文化活動表現出多樣性和靈活性,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有效地配合了黨和政府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中心工作,發揮了宣傳群眾、團結群眾、教育群眾、鼓舞和激勵群眾投身改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作用。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清政府劃定遼陽縣、鳳城縣、滎經縣設立本溪縣,大批滿族人遷入境內居住,後來山東、河北、雲南等地陸續移民至此。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漢族和滿族相互雜居、通婚、融合,逐漸形成了漢族和滿族的壹些生活習俗。但朝鮮和回族部分保留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和習俗。其他民族人口稀少,生活習俗基本伴隨著漢族和滿族。從新中國成立到2000年底,本溪縣各族人民破舊立新,移風易俗,崇尚文明,在工作、生活、生活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風俗和方言俚語。

最滿族的風俗有“三怪”:窗紙糊在外面,姑娘媳婦拿著煙袋撐著孩子吊著。這些風俗習慣是滿族人在與自然環境長期共存中積累的生活經驗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