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我國東南地區少數民族概況!!1急用!!!!!!!

我國東南地區少數民族概況!!1急用!!!!!!!

臺灣地區人多地少、人口稠密。到2001年底,臺灣總人口為2240萬人,男性1144萬人,女性為1096萬人,性別比例為104.4,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裏619人。

長期以來,臺灣人口總體上呈增加趨勢。1946年時,臺灣總人口為609萬人;1958年超過1000萬人,1989年超過2000萬人。此後人口增長放慢,2000年為2228萬人。不過,就人口自然增長率觀察,上世紀50年代以來,臺灣人口增長率基本上處於下降趨勢。1965年以前,臺灣人口增長率壹般在3%以上,此後到70年代末保持在2-2.9%之間,80年代以後人口增長率開始持續下降,1991年首次降至1%以下,2001年為0.6%。

二戰後,臺灣人口的出生率也經歷了高增長與逐步下降的過程。1949-1959年,臺灣人口出生率壹直保持在4%以上,其中1951年近5%。1960年以後,人口出生率開始下降到4%以下,1967年下降到3%以下,1984年以後降至2%以下,此後基本上保持在1.5%左右,2001年為1.2%。臺灣人口的死亡率基本上壹直處於下降趨勢,但速度略慢。1951年以前,臺灣人口的死亡率在1%以上,1949年以後降至1%以下,1970年以後降至0.5%以下,此後基本穩定在0.5%左右,2001年為0.6%。

臺灣人口的年齡結構有老化的趨勢。到2001年底,0-14歲的人口比例降到25.8%,15-64歲的人口比例上升到67.4%,65歲以上的人口比例上升至6.8%。其中,年齡中位數為28.2歲,撫養比為48%,年齡老化指數上升為26.4%。

臺灣人口地區分布不平衡。人口區域分布和城鄉分布差距不斷擴大,形成了平原多於山區、西部多於東部、北部多於南部、城市多於鄉村的基本特征。各地人口密度差別甚大,占臺灣面積三分之壹與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裏平均僅有20多人。內陸的山區縣南投縣,面積占臺灣總面積的11.4%,而目前人口只占臺灣總人口的2.4%左右,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裏只有133人。東部的花蓮與臺東兩縣,面積占臺灣總面積的22.6%,而人口所占比例不到3%。城市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裏4800多人,是臺灣人口平均密度的8倍。尤其是臺北市、高雄市、臺中市、基隆市、新竹市、嘉義市、臺南市人口更為集中,7個城市的面積占臺灣總面積的2.9%,而人口占臺灣總人口的31%,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裏6350人,是臺灣人口平均密度的10倍。其中2000年,臺北市與高雄市人口密度分別達到每平方公裏9737人與9704人。到2002年,人口超過百萬人的縣市分別分臺北縣(362.5萬人)、臺北市(263.4萬人)、桃園縣(177.7萬人)、高雄市(149.4萬人)、臺中縣(150.6萬人)、彰化縣(131.2萬人)、臺南縣(123.2萬人)、高雄縣(110.7萬人),臺中市也達到99萬人。

臺灣的人口政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不斷調整。1965年起,臺灣開始實行“家庭計劃”,主要包括對青年男女結婚年齡、生育年齡等加以限制,提倡壹對夫婦生育“壹個不算少,兩個恰恰好”的政策。此後,臺灣育齡婦女的生育率逐漸下降,對緩和人口增長起到了壹定作用。但人口增長的下降,引起人口老化與新增勞動力減少的問題,因此臺灣當局於1990年修訂“人口政策綱領”,提出“兩個恰恰好,三個不嫌多”的政策,放寬婦女生育率。近年來,臺灣當局又進壹步采取鼓勵生育政策。

人口構成

臺灣也是個多民族地區,主要有漢族、蒙古族、回族、苗族、 高山族等民族。其中97%以上是漢族。漢族人口中,以閩南人和客家人為兩大分支。閩南人原籍以福建泉州和漳州人最多,客家人原籍以廣東的梅州和潮州人最多。

高山族是臺灣的主要少數民族。對於臺灣的高山族起源說法不壹,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臺灣高山族的祖先是從祖國大陸遷到臺灣的。臺灣高山族包括平地高山族與山地高山族兩部分。高山族人口總量壹直呈增加趨勢,但所占人口比重卻不斷下降。依人口普查資料,1905年,高山族人口為11.3萬人,占臺灣總人口的3.6%;1945年,高山族人口為16.7萬人,占總人口的2.5%;1998年,高山族人口為39.2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已降至1.4%。到2001年,臺灣高山族人口突破40萬人(41.5萬人)。

臺灣高山族主要包括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雅美族、賽夏族與邵族(原稱曹族)。

阿美族,古稱“阿眉族”,現有人口約15.4萬人,是高山族中人口最多的族群,主要分布在臺灣島東部,即花蓮縣與臺東縣山區,多數已登記為平地山胞。

泰雅族,現有人口約8.4萬人,為高山族第二大族群,主要分布在臺灣北部及中央山脈北部,集中在臺北、桃園、新竹、苗栗、臺中、南投、宜蘭與花蓮等縣山區,約有200多個村落。

排灣族,現有人口約7萬人,是高山族中的第三大族群,布分在臺灣南部的屏東縣與臺東縣山區。

布農族,現有人口約3.5萬人,主要分布在臺灣中部的南投、高雄、花蓮、屏東與臺東縣山區。

卑南族,現有人口約9000人,由八個社組成,主要分布在臺東縱谷山區。

魯凱族,現有人口約1.5人,分布在臺灣南部的的高雄、屏東與臺東山區。

曹族(1998年臺灣當局改為鄒族),現有人口約8000人,分布在臺灣南部的南投、嘉義及高雄縣山區,現主要居住在日月潭附近。

雅美族,現有人口約4000多人,屬父系社會,有六個部落,分布在臺灣島東部的蘭嶼島上,是臺灣惟壹居住在海洋島嶼上的原住民。

賽夏族,現有人口約3000人,分布在臺灣北部的新竹及苗栗縣山區。

邵族,現有人口僅數百人,是高山族人口最少的壹支,分布在臺灣中部的南投縣東南湖畔的德化社

臺灣海峽,可以把兩岸陸地分開,但海上天塹沒有把兩岸人民分開。最早在臺灣定居的,就是來自中原地區的漢人。這些文明社會形成之前到達臺灣各地居民的後代,受定居點環境的限制,也因極其落後的生產力的制約而缺乏相互之間的交流,因此形成各自特色的文化,成為臺灣地區高山族的分支。

高山族分布簡況

組成臺灣居民的有兩部分,壹部分是高山族,另壹部分是大陸移民。高山族主要是在文明社會形成之前來自大陸的定居者,他們成為臺灣地區最早的居民。在臺灣農業社會形成和大規模開發後,隨著大陸社會變遷,越來越多的主要由閩粵移民也有為數不多的其他省份移民組成的大陸移民到達臺灣。在典型的海島型社會中,臺灣形成了典型的移民社會。島內的高山族和大陸移民壹起,組成了臺灣居民群。

高山族雖說為數不多,但壹直受到各界的關心。1997年9月1日,臺灣進行“內閣”改組,由蕭萬長接替連戰出任“行政院長”,在“內閣”中新設了壹個“部會”--“原住民委員會”,由畢加誌任“主任委員”。這壹機構的主要職責,就是主管島內民族事務。臺灣的少數民族分為兩部分,生活在高山地區的以往稱為“高山族”,生活在平原地區的稱為“平埔族”,現在則把少數民族稱為“原住民”。保存原住民文化、保護原住民的利益,應該成為現代社會的應有的工作。

臺灣的少數民族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階段。在中國歷史上,封建統治集團把四周未開化、半開化地區稱為“化外之地”,當地的居民也被稱為“番”,這壹現象也影響到臺灣。對農業社會形成後的當地臺灣居民稱呼有兩種,住在山中的叫“生番”或“野番”;住在平地的叫“熟番”或“土番”。這種稱呼並不合適,也不尊重少數民族。正是高山族各族,與後來的主要由閩粵人組成的大陸移民壹起,形成臺灣居民群體。

截至2003年3月,在臺灣地區的2242萬總人口中,少數民族42.3萬人,占總數的1.9%,其中平地少數民族19.8萬人,山地少數民族22.5萬人。主要居住在花蓮縣(20.2%)、臺東縣(18.3%)、屏東縣(12.4%),其余分散各地。從總體上看,少數民族居住在農村的占69.2%;都會區的占30.8%。

臺灣地區的少數民族分布如下:

阿美族

人口約14萬人。居住在花蓮北部的奇萊平原至臺東、屏東恒春半島等狹長海岸平原及丘陵地區。阿美族能歌善舞,臺灣較受歡迎的職棒、籃球明星有許多是阿美人。社會組織是部落,以男子的年齡大小組成嚴密等級,部落有頭目負責,實施任期制和遴選制。阿美族的宗教信仰為多神教和天主教、基督教,祭拜受到普遍重視。流行男子穿裙子,入贅女方和為女方家庭幹活。民族制品有制陶、藤編和織布等。

泰雅族

人口約9萬人。居住在南投縣埔裏至花蓮連線以北地區。埔裏是臺灣全島地理位置中心,以盛產蝴蝶聞名於世。該鎮周圍既是現存平埔族較為集中的地方,而且該鎮以北的南投、臺中縣、花蓮縣、宜蘭縣、臺北縣的雪山山麓,生活著泰雅族。泰雅族以狩獵及山田燒墾為生,民族性格剽悍勇猛。宗教信仰為超自然神靈。民族顏色是紅色,衣服分為7個系列。工藝品以織布、藤編為代表。泰雅文化,成為少數民族文化中保存較好、且有壹定代表性的民族文化。

排灣族

人口約6萬多人。居住在屏東縣的8個山地鄉與臺東縣大武太麻裏鄉。排灣族內等級分明,分為頭目、貴族、勇士、平民四個等級,前三個為特殊階層。宗教信仰為多神教和祖靈信仰。排灣族是個熱愛藝術的民族,尤其是服飾是臺灣地區少數民族中最為華麗典雅的,以刺繡宗教信仰神靈為主,刺繡的色彩以橙、黃、綠為主色。雕刻、陶壺、古琉璃珠是受到人們歡迎的珍品,其中陶壺是頭目家族權勢和財富的象征。手工藝品有藤編、竹編和月桃席等。

布農族

人口約4萬多人。居住在中央山脈兩旁、海拔1000至2000米的花蓮、高雄至臺東的山區,是典型的高山族。布農族分為卡社群、郡社群、卓社群、丹社群、巒社群和蘭社群。以山田燒墾和遊耕為生,對於農作的祭儀復雜和隆重,布農人相信,歌聲越和諧、優美,天神越高興,今年的小米就會豐收。宗教信仰是天神,手工藝品是藤編。只是在布農族的慶典活動中,沒有舞蹈動作,只有炫耀武功的跳躍動作。

卑南族

人口約1萬多人。居住在臺東平原的卑南鄉壹帶,祖先包括石生的知本系統和竹生的南王系統,清朝康熙年間曾被冊封為“卑南大王”,鄰近的阿美族和排灣族都要向其納貢。卑南族之所以有如此實力,是因為這壹民族保持男子訓練制度,流行的“少年猴祭、大獵祭”反映的就是這壹現實。民族內部設立祭師和頭目,信仰傳統宗教和天主教。手工藝品是藤編藍子。

魯凱族

人口約1萬多人。居住在臺東縣卑南鄉、屏東縣霧谷鄉、高雄縣茂林鄉等地。魯凱族是個內部制度嚴謹的部落社會,分為頭目、貴族、勇士、平民四個世襲等級,等級可以隨著婚姻而改變,社會內部重男輕女。宗教信仰為造物主和祖靈,其中頭目家族起源傳說的百步蛇,更是族人祭祀和敬重的對象。陶壺、琉璃珠、藤和竹器、刺繡是民族工藝品。

鄒族

人口約7000多人。1998年10月28日由原名“曹族”易名而來。居住在嘉義縣阿裏山鄉和南投縣信義鄉,稱為北鄒;南鄒則居住在高雄縣三民鄉和桃源鄉。兩族語言、服飾和社會組織大同小異,祭典儀式不同。全族分為大社、聯族、氏族、亞氏族四個部分。歷史上鄒族曾經盛行男子集會所,少年必須進入夜宿會所,接受歷史、文化、傳統技藝和狩獵的訓練。宗教信仰為超自然的神。以狩獵為生的鄒族人,皮衣和皮帽是族人節日時的主要打扮。手工藝品主要是皮革制品和藤編籃子和網袋等。

賽夏族

人口約有7000人,在新竹和苗栗縣交界的山區。賽夏族又分為南北兩支,各有壹名頭目,各家族的長老地位崇高。族內盛行以動物、植物和自然現象定為姓氏。宗教信仰是超自然神和祖靈、矮靈,兩年壹次的矮靈祭是主要宗教活動,其它不同的祭祀由不同的姓氏主持。他們在建築和生活中,大量使用竹制品,形成了鮮明的竹文化。

雅美族

人口約4000人左右。居住在距離臺東外海49海哩的蘭嶼島。由於地理上的原因,此族與菲律賓巴丹島時有來往,生活習性、語言相近,古老傳說中也有雅美族和巴丹島來往的故事。雅美族是歷史唯壹沒有“獵頭”習慣的高山族,由於居住海外,捕魚業較為發達,全年的歲時祭儀也是由捕魚活動為主。由於蘭嶼不僅炎熱,而且位於臺風的要沖,因此當地盛行地下穴居屋。社會內部沒有頭目,以各家族長老為主,以血統家庭為主體。在少數民族中,雅美族是唯壹具有冶金工業的民族。

邵族

人口約283人。居住在日月潭畔的日月村和水裏鄉頂村的大平林。2001年8月8日臺灣行政當局將其定為高山族第10族。邵族的生活方式是漁獵、農耕和山林采集為生,農業作物主要是板粟、蕃薯和花生為主。杵音之舞是邵族豐年祭中重要組成部分,“湖上杵聲”成為日月潭八景之壹。此外還有播種祭、狩獵祭、拜鰻祭、豐年祭等。宗教信仰是祖靈信仰,分為最高祖靈和氏族祖靈。族內流行的手工藝品為自己揉制的皮革和自己紡織的麻布。

高山族也被稱為“山胞”,正如所稱壹樣,高山族數千年來壹直住在高山地區。高山10族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壹直被視為“生番”,與平浦族和移民來往不多,直到清代推行“開山撫番政策”後,才開始與平原地區的漢族、平浦族交流,但至今還保持著各自的民族風情、社會風貌和生活習俗。高山族文化為研究臺灣的早期發展提供了現存的樣板。

高山族中的另外壹支是平埔族

1998年9月20日,臺灣平埔族後裔和平埔族學者聚會壹堂,宣布成立“平埔族學會”,長期從事平埔族研究的劉還月當選為學會理事長。平埔族生活在西部平原地區,成為臺灣開發過程中的主要力量。自明末清初以來,閩粵人大批渡臺,平浦各族面臨漢文化的沖擊。外來環境的變遷使得當地平浦族在生活方式與經濟發展上向閩粵移民學習。因此雙方接觸密切,交流往來頻繁,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已經大都融合。也有壹部分平浦族,因為西部平原日益激烈的土地競爭而不得不遷居,另求生存之道。比較大規模的遷徙,發生在清朝嘉慶年間。主要是中部平埔族移居今宜蘭和埔裏;噶瑪蘭移居今花蓮、臺東;西拉雅族移住東部。

平埔族後裔和關於平埔族的研究工作者,為搶救平埔族和挖掘平埔族史料,做了大量工作。現存的平埔10族概況如下:

凱達格蘭族

凱達格蘭族原來分布在臺北盆地,主要社群有32社,現存在臺北附近有少數外,大都不明;

雷朗族

雷朗族主要分布在臺北縣和桃園縣壹些地區;

噶瑪蘭族

噶瑪蘭族生活在宜蘭平原,有20社,現住宜蘭、花蓮沿海公路沿線;

道卡斯族

道卡斯族生活區域是在新竹、苗栗臺中的沿海平原壹帶,主要社群有16社,至今還有不少;

巴則海族

巴則海族活動區域以豐原為中心,***有16社,現今分布在臺中縣、豐原及南投埔裏鎮壹帶;

巴布拉族

巴布拉族主要活動區域是臺中縣大甲溪以南、大安溪以北的海岸平原,主要居住地為南投縣埔裏鎮;

巴布薩族

巴布薩族歷史上分布在大肚溪以南、濁水溪以北的彰化平原和臺中盆地,***有7社,南投縣埔裏鎮;

和安雅族

和安雅族他們的活動區域在臺中縣霧峰鄉以南,臺南縣新營鎮以北的靠山平地,***有13社,現住在南投埔裏鎮;

西拉雅族

西拉雅族分為西拉雅、馬卡道、四社平埔等三支,以嘉南平原為主,以北回歸線以南靠山地段居住;

水沙連族

水沙連族主要是在日月潭附近。

在臺灣的開發過程中,平埔族起過十分重要的作用。平埔族是閩粵移民到達臺灣時就進行交流的早期居民,經過長期的歷史演變,已經漢化,到日據時代大約還有3至6萬人。平埔族的語言、習俗、制度、文化大都已經改變或消失。但是,平埔族和高山族壹樣,與閩粵移民壹起,在臺灣的開發、建設過程中,起過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是因為平浦族與閩粵移民的合作,才使得最初的開發得以成功

語言與文字

臺灣文化與祖國大陸同源,是中華文化的壹部分,臺灣同胞是大陸移民的後裔,因此臺灣的語言與文字也是漢語漢字的壹部分。目前,臺灣普遍使用普通話即臺灣民眾所謂的“國語”,主要方言是閩南語與客家語,同時還有戰後從大陸移民到臺灣的大陸各地方言,另外還有高山族各部落語言。據不完全統計,在臺灣2200萬人口中,講閩南語的人約占1400多萬,講客家語的人約450萬人,講其他漢語的約10%左右。

臺灣的普通話或“國語”普及率甚高,主要得益於臺灣民眾在歷史上與大陸有密切聯系及國民黨在臺灣的積極推廣。閩南語,俗稱“福老話”,發源於黃河、洛水流域的中原地區,故又稱“河洛話”。由於歷史上中原地區不斷發生戰亂,河洛地區的人逐漸移居福建與粵北等地,並在閩北、閩東與閩南區形成不同系統的方言。早期移民臺灣的大陸居民主要來自福建省南部,因此臺灣人口中閩南人占了多數,具有河洛語的閩南語也成為臺灣的主要方言。

臺灣的客家語主要是由廣東與閩西客家移民形成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江西、福建、四川、湖南、雲南與貴州等省,其中最集中的地區是廣東梅州、惠州、潮州與福建汀州地區。目前全球約有4500萬客家人,僑居海外的約700多萬人,占海外僑胞總數的三分之壹。臺灣也是客家人最集中的地區之壹,其中新竹、苗栗、桃園等地最為集中,因此客家語也成為臺灣的重要方言。

臺灣使用的文字也是漢字,但仍采用中國傳統的繁體字,與大陸實行文字改革後的簡化字有所區別。但隨著兩岸交流與交往的不斷增加,兩岸這種簡繁文字差別在縮小,臺灣已有越來越多的人使用簡體字,有利兩岸的文化交流與文字語言的統壹。這種***同的語言和文字,也是海峽兩岸實現祖國統壹的最重要基礎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