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潼關站的歷史沿革

潼關站的歷史沿革

潼關,位於關中平原東部,雄踞陜、晉、豫三省要沖之地,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關隘之壹。《山海關誌》記載:“畿內之險,唯潼關與山海關為首稱。”潼關歷史悠久,聞名遐邇。馬超刺槐、仰韶文化遺址等名勝古跡星羅棋布;風陵曉渡、譙樓晚照、秦嶺雲屏等潼關八景引人入勝。潼關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隴海、同蒲鐵路交會於此,310國道、西潼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說起潼關的交通,自然讓人追憶起隴海鐵路修築至這座千古雄關的崢嶸歲月。

1931年12月,當時的汴洛潼鐵路修築至潼關境內,設七裏村站、後溝站、潼關站三個車站,運營由當時的隴海鐵路局管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爆發後,國民黨中央軍乘火車蜂擁而至,占據潼關站,當時的潼關縣城到處都是擁擠的士兵。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隴海鐵路潼關站的軍事戰略地位日顯重要。1938年2月,隴海鐵路局遷入西安。當年3月7日,潼關縣城突然遭到日軍在山西風陵渡的大炮轟擊,這是日軍集結晉南部隊擬橫渡黃河進軍西安的前奏。潼關站在炮火中頃刻被夷為平地,車站票房毀於壹旦,潼關站區段技術作業被迫遷入華陰站進行。

潼關站當時雖被炸得支離破碎,但仍然是極為重要的壹個車站。潼關在抗日戰爭中憑借它的天險關隘,雖是壹座無守兵的空城,日軍也未敢渡黃河侵占。潼關當時被稱為前沿陣地,潼關站也自然是處於前沿陣地上的壹個車站。1941年,美國戰地記者由西安乘火車抵華陰站下車,乘汽車由華陰前往潼關前沿陣地采訪。

抗日戰爭勝利後,潼關站曾計劃恢復重建,但它的區段技術作業仍然大部分由華陰站代替。1949年6月至7月間,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兵團60萬大軍渡過黃河,自潼關站開行軍列251列,向西挺進,支援解放西北、西南,鐵路員工完成了此次重大軍運任務。直到新中國成立後的1950年,區段技術作業方才由華陰站完全轉歸潼關站。

1957年,南同蒲鐵路與隴海鐵路聯絡線、黃河鐵路大橋建成。1958年9月,西安鐵路管理分局撤銷,成立西安鐵路局。自此,潼關站成為西安、鄭州與太原三個鐵路局的交接口,潼關站成為壹個重要的交通樞紐。

1957年底,潼關站被鐵道部命名為紅旗車站。潼關站保證每天向太原、鄭州兩個方向排空車,常常超額完成日排空車任務,使空車車流不斷流向華北,為全路運輸作出了重要貢獻,為此曾受到鐵道部的表彰。同時,潼關又是當時三門峽攔洪蓄洪搬遷重地,潼關站至渭南站各車站擔負著大量運輸搬遷移民的重任,足見潼關站處於三個鐵路局交接口的重要作用。

由於隴海鐵路潼關境內線路處在三門峽蓄洪區,隴海鐵路新建復線時改線。1960年7月2日,隴海鐵路新建復線正式通車,新建的潼關站同時啟用。原七裏村站、潼關站、潼西站三個車站及南同蒲與隴海鐵路聯絡線從黃河鐵路大橋至蓮花寺間的鐵路線被拆除,原潼關站區段技術作業轉移至華陰縣境內的孟塬站進行。

回顧往昔,鐵路事業在新中國迅猛發展,曾鑄就了潼關站的歷史輝煌———南同蒲與隴海鐵路聯絡線橫跨黃河穿城而過,使我國華北、華中、西北、西南運輸由此溝通,狹窄的潼關城池關隘被兩條鐵路線分割。的潼關站作為重要的交通節點,在當地經濟建設中繼續發揮著作用。隨著鐵路生產力布局的不斷調整,如今的潼關站為三等中間站,日均發送旅客25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