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歷史上定都遷都的壹般因素

歷史上定都遷都的壹般因素

壹、求歷代都城及遷都原因

中國歷代國都簡表 ://218.24.233.167:8000/Resource/Book/Edu/JXCKS/TS011086/0085_ts011086.中國歷代國都簡表 說明: 1、本表以列歷代國都為主,兼及分裂割據時代主要國家的都城。

2、國都列出本名、今地和建都時間 3、國都多名者,用本名;註出重要他名。 4、多次遷都者,按時間順序列出主要都城,時間短暫或不重要者不列。

5、重要陪都壹並列出,標記。 朝代 國都 陪都 今地 建都時間 [夏] 安邑 山西夏縣西北 陽翟 河南禹縣 [商] 北亳 河南商丘北 湯 南亳 河南商丘東南 湯 西亳 河南偃師西 湯 殷 河南安陽小屯 盤庚 朝歌 河南淇縣 紂王 [西周] 豐鎬 陜西長安西 文王 豐鎬 武王 雒邑 河南洛陽 成王 [東周] 雒邑 河南洛陽 公元前770年 [春秋十四諸侯] 魯 曲埠 山東曲埠 西周初 齊 臨淄 山東臨淄 西周初 晉 絳 山西翼城東 秦 雍 陜西鳳翔東南 前677年 楚 郢 湖北江陵紀南城 春秋前期 宋 商丘 河南商丘南 西周 衛 沫 河南淇縣 同上 陳 陳 河南淮陽 同上 蔡 上蔡 河南上蔡 同上 曹 陶 山東定陶 同上 鄭 新鄭 河南新鄭 春秋初 燕 薊 北京城西南 春秋 吳 吳 江蘇蘇州 西周 越 會稽 浙江紹興 夏 [戰國七雄] 齊 臨淄 山東臨淄 西周初 楚 郢 湖北江陵紀南城 春秋前期 燕 薊 北京城西南 春秋 趙 邯鄲 河北邯鄲 戰國初期 韓 鄭 河南新鄭 同上 魏 大梁 河南開封 戰國中期 秦 鹹陽 陜西鹹陽東北 前350年自櫟陽 遷都於此 [秦] 鹹陽 陜西鹹陽東北 前350年自櫟陽 遷都於此 [西漢] 長安 陜西西安北 前200年劉邦建 [東漢] 雒陽 河南洛陽東 前25年劉秀建 [三國] 魏 洛陽 河南洛陽東 公元220年曹丕 建 蜀 成都 四川成都 221年劉備建 吳 建業 江蘇南京 222年孫權建 [西晉] 洛陽 河南洛陽東 265年司馬炎建 [東晉] 建康 江蘇南京 317年司馬睿建 [十六國(增冉魏、西燕、代)] 成(漢)成都 四川成都 李雄於304年建 前趙 長安 陜西西安西北 匈奴人劉曜於318年建 後趙 襄國 河北邢臺 羯人石勒於319年建 魏 鄴 河北臨漳西南 *** 冉閔於350年建 前秦 長安 陜西西安西北 氐人苻健於351年建 後秦 長安 同上 羌人姚萇於384年建 西秦 苑川 甘肅榆中大營川 鮮卑人乞伏國仁於 385年建立 前燕 鄴 河北臨漳西南 鮮卑慕容氏於357年建 後燕 中山 河北定縣 鮮卑慕容垂於384年建 南燕 廣固 山東益都西北 鮮卑慕容德於398年建 北燕 龍城 遼寧朝陽 *** 馮跋於409年建 西燕 長子 山西長子西南 鮮卑慕容沖於385年建 前涼 姑臧 甘肅武威 *** 張軌於314年建 後涼 姑臧 同上 氐人呂光於385年建 南涼 樂都 青海樂都 鮮卑禿發烏孤於397年 建 北涼 張掖 甘肅張掖西北 *** 段業於397年建 西涼 酒泉 酒泉 *** 李高於400年建 夏 統萬城 陜西靖邊北白城子 匈奴赫連勃勃於407年 建 代 盛樂 內蒙古和林格爾北 鮮卑拓跋漪盧於313年 建 [南朝] 宋 建康 江蘇南京 420年承晉 齊 建康 同上 479年承宋 梁 建康 同上 502年承齊 陳 建康 同上 557年承梁 [北朝] 北魏 盛樂 內蒙古和林格爾北 386年建 平城 山西大同 398年遷此 洛陽 河南洛陽 494年遷此 東魏 鄴 河南安陽北 534年建 北齊 鄴 同上 550年承東魏 西魏 長安 陜西西安 534年建 北周 長安 同上 556年承西魏 [隋] 大興 同上 581年承北周 洛陽 河南洛陽 煬帝建 [唐] 長安 陜西西安 618年承隋 洛陽 河南洛陽 承隋 太原 山西太原西南 [五代] 梁 開封 河南開封 朱溫於907年建 唐 洛陽 河南洛陽 李存勖於923年建 晉 開封 河南開封 石敬瑭於936年建 漢 開封 同上 劉知遠於947年建 周 開封 同上 郭威於951年建 [十國] 吳 廣陵 江蘇揚州 楊行密於892年建 南唐 金陵 南京 徐知誥於937年建 揚州 揚州 承吳 吳越 杭州 浙江杭州 錢繆於907年建 楚 長沙 湖南長沙 馬殷於907年建 閩 長樂 福建福州 王延鈞於933年建 南漢 興王府 廣東廣州 劉兗於917年建 前蜀 成都 四川成都 907年王建建 後蜀 成都 同上 934年孟知祥建 南平 江陵 湖北江陵 924年高季興建 北漢 太原 山西太原 951年劉緡建 [北宋] 開封 河南開封 960年承後周 應天府 河南商丘 大名府 河北大名 河南府 河南洛陽 [南宋] 臨安 浙江杭州 1129年宋高宗趙構建 [遼] 臨潢 內蒙古巴林左旗 耶律阿保機於916 東南 年建 大定府 內蒙古寧城西南 1007年建 遼陽府 遼寧遼陽 938年建 析津府 北京城西南 936年建 大同府 山西大同 1044年建 [金] 中都 北京城西南 完顏亮於1153年遷此 會寧府 黑龍江阿東城東南 完顏阿骨打於1115年 建 大定府 內蒙古寧城西南 1122年建 大同府 山西大同 1122年建 開封府 河南開封 1214年建 遼陽府 遼寧遼陽 1621年建 [西夏] 興慶府 寧夏銀川 元昊於1038年建 [元] 大都 北京城 1267年建 開平 內蒙古正藍旗東 1256年建 [明] 京師 北京城 1420年明成祖建 南京 江蘇南京 1363年朱元璋建 [清] 京師 北京城 1644年遷此 盛京 遼寧沈陽 1625年建。

二、3,中國古代定都的基本條件有哪些

在古代中國,決定壹個都城地點的因素有很多。

包括地理位置、山川形勢等自然因素,也包括經濟、文化等人文因素。首先,從自然條件分析長安和洛陽建都各自的優勢。

長安地處偏西,位於內地和邊疆的交界處,而洛陽居天下之中,四通八達,在交通便利上洛陽占有優勢。而長安居關中之地,東有崤函天險,南有武關、西有散關、北有蕭關,易守難攻,壹旦東方出現變亂,便可以坐鎮長安,進可攻,退可守。

並且,西漢、隋唐都在北方和西北方面臨匈奴、突厥那樣強大的草原民族的威脅,長安靠近邊疆,是鏈接內地與西域的紐帶,時經營西域、反擊草原民族的重要基地。秦漢時期,觀眾就修建了鄭國渠、白渠、六輔渠等水利設施,使該地沃野千裏,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供養大批脫離生產的軍隊和官吏。

但關中地區人口的過度集中,造成了當地自然環境的逐步惡化,再加上政治中心在戰亂之際又常常淪為主戰場。最後,長安的經濟優勢終於壹去不復返。

到了唐朝,長安城達到鼎盛,但關中卻常鬧饑荒,糧食已經不敷食用,皇帝常常帶著大臣不遠千裏去東都洛陽就食。 再看 洛陽,所在的伊洛谷地較為狹小,山東的經濟中心並非在此,洛陽壹帶的農業生產並不十分發達。

但洛陽居天下之中的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成為它最大的優勢。前面已經提到,隋唐時,中國的經濟中心已經開始脫節。

當時主要糧食產區是黃河下遊的山東地區和江淮壹帶,京都的糧食嚴重依賴兩地的轉運。隋煬帝時開鑿大運河,永濟渠和通濟渠分別以洛陽為中心分別向東北和東南延伸。

洛陽成為大運河的中樞和全國最大的糧食集散中心。隋代在洛陽建設有含嘉倉和洛口倉這兩大糧倉,糧食到唐朝貞觀年間都未用完。

如果把糧食從洛陽再運往長安,不僅要多走壹千多裏路程,而且在三門峽壹帶,常常出現船只傾覆的事故。解決這個困難最簡便易行的方法就是遷都洛陽。

隋煬帝在位期間大多數時間都駐留在東都洛陽,洛陽取代大興城成為實際的都城。唐朝在很長壹段時間內政治中心在長安和洛陽間頻繁變遷。

但是,受到西北邊患的牽制,長安作為都城的時間遠遠長於洛陽。洛陽控制東部,但離西北過於遙遠,對突發事件無法及時反應。

並且唐朝後期藩鎮割據,洛陽位於四戰之地,和平年代的優勢在戰時反而變成劣勢。所以,隋唐時期的長安和洛陽,壹個以政治軍事立都,山河環繞,易守難攻,向東有居高臨下之勢,向西可以打通西域,作為防備草原民族的緩沖區;另壹個以交通經濟立都,四通八達,天下之中,有漕運之利。

唐末至五代,政治中心由長安遷至洛陽,又從洛陽遷至開封,壹方面反映了中原王朝邊防線內收縮的趨勢,另壹方面也反映了政權對東南財賦的依賴性大大增強。在大運河改道後,開封成了新的航運中心。

北宋初年,宋太祖曾計劃先遷都洛陽,再遷至長安,但由於北宋實行強幹弱枝的方針,在開封集中全國壹半的禁軍,全部依賴大運河轉運糧草。此時長安和洛陽都已衰敗,原先的優勢大多蕩然無存,無法容納數量巨大的人口,遷都只好作罷。

在古代社會後期,西北邊患逐漸被來自東北邊患取代,中原政權的的都城開始東移,扼守由北向南的交通要道,以有利於邊防,例如明朝定都於北京。這使得長安和洛陽永遠失去了作為都城的資格。

除了這些因素外,王朝的政治需求也是決定定都地點的因素。西周定都鎬京,關中時周族的發源地,十分適合他們的農耕經濟,周成王時修築洛邑為陪都,號成周,是為了了監視和震懾商朝的移民,控制東方領地。

秦朝統壹後,沿用了原先的首都,國祚短暫,未能來得及考慮都城遷移的問題。西漢最初定都於洛陽,後婁敬進諫,力陳關中的險要和富庶。

西漢最終定都關中,除了以上原因,還因為在東方分封了大量的諸侯王國,定都長安可以隨時撲滅可能的叛亂。東漢光武帝起兵於河北,南下攻取洛陽後再四面出擊,平定天下,劉秀的功臣勛貴大都為南陽豪強,東漢政權依賴於豪強的支持,洛陽也位於他們的根據地。

但東漢仍把長安視作東都,大多數皇帝每年都必須渠長安拜謁祖宗陵寢。但東漢時期,長安地位的下降不可避免產生了壹些負面影響。

對邊疆的控制力減弱,羌人叛亂至東漢滅亡仍未徹底鎮壓下去,三輔壹帶成為內遷戎狄的居住地,到五胡亂華的時期,關中胡人與 *** 的比例已經失衡。曹操的政治中心在控制河北和河東的要地——鄴城,到曹丕即位時,選擇已廢棄多年的洛陽為都城,主要時因為洛陽靠近南方,便於對吳國用兵。

前秦由氐族建立,氐族長期居住於川陜隴交界壹帶,在關中也有相當大的人口規模,前秦定都長安也與靠近祖先所居之地有關。北魏孝文帝南遷,目的地也是有鄴城改為洛陽,同樣有洛陽位置靠南,便於對南朝用兵。

並且,洛陽作為傳統的漢族王朝的古都,在 *** 中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和歸屬感。定都洛陽,北魏既能有效拉攏漢族,又可以以中華的正統自居,顯示孝文帝全面漢化的決心。

北周、隋、唐的建立者出身關隴軍功貴族,關中是他們傳統的根據地。唐朝建立初始,就有關隴士族、山東士族和寒門的爭鬥。

武則天大力任用出身山東的官吏,打壓關隴士族,把都城由長安遷至洛陽,降低長安的政治地位,。

三、中國歷史上的遷都

國歷史上有10次比較重要的遷都: 1.盤庚遷殷 殷商時期,盤庚將商朝的首都遷到了黃河北岸的殷,造就了穩定的政治局面,實現了商朝的中興,並為商朝取得燦爛的文明成就創造了先決條件。從盤庚遷殷之後,中國的王朝歷史也就此結束了頻繁遷都的時代,出現了後世壹個個歷時長久的都城。

2.平王東遷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周王朝的都城由渭水流域的鎬京遷到了黃河南岸的洛邑,史稱“平王東遷”。這次遷都事件是西周與東周的歷史分界線,同時也宣示著壹個新的時代——春秋時代的來臨。

3.秦遷鹹陽 在商鞅的堅持下,秦國的國都由偏居西方的櫟陽遷到了渭水下遊的鹹陽。從這之後,鹹陽壹直就成為秦國的政治中心而存在。秦國的這次遷都,使其勢力向東大步推進,而政治中心的東移,也使秦國真正成為了與中原各國對等的政治大國,對秦國後來的統壹中國的大業創造了重要的先決條件。

4.晉室南遷 公元317年,晉室遺族重以江南的建康為都城,將中斷的晉王朝的皇統又延續了起來,是東晉的開始。這次遷都使中國歷史上首次在南方出現了壹個政治中心。此後兩百多年,不管北方的政局如何動蕩,建康的政治地位始終是不可動搖的,它壹直是南朝統治的中心所在,這也使南京開始成為中國極為重要的城市之壹。其次大批北方知識分子和掌握先進技術的生產者的南下,使長期落後的江南地區得到了壹次大發展的機會,也就此拉開了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序幕。

5.孝文遷都 孝文帝把北魏的都城從偏僻的平城搬遷到了處於黃河流域腹地的洛陽,伴隨著此次遷都,鮮卑人開始了壹場全面的漢化運動,之後短短二十多年的時間裏,鮮卑貴族階層就基本完成了漢化,實現了融入中華民族的目標。而北魏政權的漢化對中國歷史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北朝由此結束了在中原 *** 心目中“胡虜”的形象,開始以正統政權的面目出現,其政治也由此上了正軌。這就為壹百多年後隋朝最終完成中國的統壹而奠定了基礎。

6.海陵南遷 海陵王於1153年完成了遷都中都的大業,金國的政治中心就從偏遠的東北地區遷到了長城以南的漢族地區,這個王朝也成功地由壹個邊疆王朝轉化為了壹個中原王朝,在政治上大大有利於女真人的統治。北京這座城市也就此開始在中國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7.元遷大都 忽必烈成為蒙古大汗之後,就開始仿效漢族建立封建化的王朝——元朝,並且將蒙古的都城從草原上的和林遷到了大都。從元朝的建立和定都大都開始,蒙古政權逐漸實現了中原化,並且使政治按照漢族封建國家的模式逐漸走上了正軌,從而為元朝最終穩固對中國的統治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礎。

8.永樂北遷 朱棣統治期間將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固然有“天子狩邊”的豪情,也有重建明朝政治中心的原因。而北京,也就此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直至今日,這對中國歷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9.清遷北京 在清軍占領北京之後,攝政王多爾袞立即做出了遷都北京的決定。僅僅半年之後,大清王朝的都城就由關外的盛京遷到了北京,從此,清王朝以北京為都城,開始了對中國長達二百六十八年的統治。這壹政治舉措使滿清政權的漢化速度異常迅速,並且很快就在漢族地區站穩了腳跟,對清朝歷史的影響極其巨大。

10.國府遷渝 1937年,中國與日本之間的全面戰爭終於爆發。中國在戰爭初期無法阻擋日本的強大攻勢,首都南京的淪陷在所難免。國民 *** 不得不開始了壹次規模浩大的遷都行動。這次遷都是分階段進行的,第壹階段從南京遷到武漢。在武漢失陷以後,國民 *** 又西遷重慶,歷時壹年多,終於完成了這次遷都。這使中國在首都南京失陷的情況下得以繼續保持 *** 的完整性,並得以保持對日本的抵抗態勢,也向世界宣示了中國抵抗到底的決心。

四、歷史上的遷都朝代有哪些

夏朝 夏王朝建都陽城(今河南省登封的東部)、酌鄩(今河南省登封的西北部)、安邑(山西省夏縣西北部)等地

商朝 據文獻記載,商代曾五次遷都。《竹書紀年》記載,商王仲丁「自亳遷於囂」、河甲「自囂遷於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遷於奄」、盤庚「自奄遷於北蒙,曰殷」。

周朝 西周建都鎬京(今陜西西安附近),到公於前771年結束。第二年,周平王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開始了東周的歷史。

漢朝 劉邦於公元前二零二年擊敗項羽,登臨帝位,國號漢,定都長安,是為漢高帝。東漢王朝(公元25年—公元220年)由漢光武帝劉秀建立,他推翻了王莽所建立起的新王朝,重新恢復由劉氏統治的漢王朝,定都洛陽,史家稱此漢朝為東漢。東漢末年,權臣董卓燒毀洛陽,遷都長安,後曹操遷漢獻帝於許昌定都。

晉朝 265年司馬炎奪取曹魏政權,定都洛陽,建立晉朝,史稱西晉。316年,匈奴攻占長安,晉朝南遷到建康(今江蘇南京),司馬睿於317年建立東晉政權。

北朝魏 南北朝時期,北魏曾定都平城(今大同)。後孝文帝遷都洛陽。

隋朝 581年,北周外戚楊堅奪取了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後隋煬帝遷都洛陽。

唐朝 李淵於618年建立了唐朝,以長安(今陜西西安)為都。後長安毀壞嚴重,遷都洛陽三年。

五代梁 朱溫升汴州(今河南開封)為開封府,稱東都;以洛陽為西都;開平三年(909),由開封遷都洛陽,乾化三年(913),末帝即位,還都開封。

宋朝 北宋(960年—1127年,首都開封)與南宋(1127年—1279年,首都杭州),合稱兩宋。

遼國 公元907~1125,契丹人耶律阿保機所建,在我國北部,初名契丹,938年(壹說947年)改稱遼。其國都原不在幽州,在上京[巴林左旗南],由於石敬瑭為了成為中原皇帝,請遼國幫助了,所以,以幽州為禮物送給遼國了,遼國才遷都到幽州。

金國 (1115-1234)是中國歷史上以女真為主體建立的王朝,先建都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南白城鎮),後遷都燕京(今北京),再遷都至汴京(今河南開封)。

元朝 忽必烈(即元世祖)於1271年所建,定都於大都(現北京市)。(如不算北元政權,未遷都)

明朝 朱元璋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1421年,明成祖朱棣正式遷都北京

清朝 1616年(明萬歷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建立王朝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定都為赫圖阿拉(後改稱興京,在今中國遼寧省新賓縣境內)。 1621年遷到遼陽,1625年遷到沈陽。1636年(明崇禎九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改元崇德,稱帝。1644年,遷都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