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長江三峽的利與弊?

長江三峽的利與弊?

1,前期對防洪能力的預測過於樂觀。

三峽工程初期,宣傳的首要作用是壹勞永逸地解決長江中下遊的洪水問題。當年的口號是“三峽工程竣工之日,就是長江告別洪水之時”。

但根據媒體宣傳,這個口號完成後變得越來越低調。2003年建成時,說“三峽大壩固若金湯,可抗百年壹遇洪水”,2008年卻變成了“三峽大壩可抗百年壹遇洪水”。去年宣稱“今年防洪不能指望三峽大壩了”。

2、泥沙淤積的解決沒有預想的順利。

大壩泥沙淤積是水利建設中的壹大難題。據悉,三峽水庫采用“蓄清水排渾水”的方式處理排沙問題,即在汛期加大排水量將渾水排出水庫,在枯水期積累大量清水,可減少水庫泥沙淤積,被認為是水利史上的壹大創舉。然而,最近有報道說,這種方法只能排出水庫最初監測的約70%的泥沙。據監測,2003年至2007年,每年向水庫投放泥沙2億噸,水庫淤積約654.38+3億噸。

3、調水與發電仍需協調

水利工程最大的特點就是砍豐補旱,調節旱澇平衡。但是對於三峽公司來說,發電是他們的收入來源,和調水有壹定的矛盾。長江水利委員會防汛抗旱辦公室副巡視員王景全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今年的旱情時表示,此前的“電力淡季高峰”使得三峽大量用水發電,加劇了下遊旱情。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水資源研究所水文基礎理論研究室主任王銀堂也認為,三峽工程大量用於發電,客觀上會造成下遊“缺水”現象。

二、環境影響:可能被誇大了,還是很嚴重

幹旱被認為與三峽工程有關。

1,“影響氣候”的指責毫無根據。

近年來,我國南方氣候異常頻發,四川、重慶等地出現酷熱、幹旱、暴雨等異常天氣,三峽也經常成為攻擊目標。國家環保總局審批的《三峽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基本結論是,三峽水庫建成後,對庫區及其鄰近地區的溫度、濕度、風和霧的影響壹般不超過10公裏。政協委員、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表示,有人認為三峽庫區對三峽周邊廣大地區的氣候產生了嚴重影響,將壹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歸結於三峽工程的影響,這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2.庫區環境管理任務艱巨

根據2007年中國科學院、世界自然基金會、長江水利委員會等單位發布的《長江保護與發展報告》,三峽庫區汙染問題嚴峻。2003年三峽庫區蓄水至135米後,監測結果顯示,蓄水期間和蓄水後三峽庫區為65438米。同時,大量移民開墾荒地,也加劇了水汙染,造成水土流失。報告稱,地面汙染源是三峽庫區的主要汙染源,占總汙染的60%-70%,主要來自庫區農藥和化肥的使用。

3.與地震相比,滑坡是更重要的地質影響。

三峽工程曾被指責為庫區地震的原因之壹。事實上,大壩與地震之間的關系無法用目前的觀測方法來證明,但滑坡已經是壹個值得關註的問題。據新華社報道,重慶庫區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3月18日,由於試驗性蓄水和退水,重慶庫區巫山、巫溪、奉節、雲陽、開縣、萬州等14個縣發生地質災害166起,總量6024萬立方米。值得註意的是,在166個災(險)點中,新增突發災(險)點數量達到121。三峽水庫每年從145米蓄水到175米,然後回落到145米。30米落差相當於百年壹遇的長江洪水,對水庫岸坡的考驗可想而知。

第三,航運的作用需要長期發展

重慶還沒有迎來萬噸級大船。

1,“巨輪直飛重慶”目前很難實現。

在三峽工程的設計論證過程中,提出了“萬噸船直達重慶”的誘人藍圖。但實際上,長江中下遊的跨河橋梁早已形成百橋鎖河,巨輪無法從橋下通過,進入長江上遊。

對於“巨輪入渝”的概念,三峽的出現理順了上遊航道,而下遊是否應該拆橋讓船,引起了持續的爭論。

2、運輸效率有待進壹步提高

公開資料顯示,三峽船閘設計之初,確定單向通過能力為5000萬噸/年,雙向運行6543.8+億噸。事實上,自三峽船閘五級船閘開通以來,雙向船閘通過能力已經飽和到5000萬噸。而且因為永久鎖分為五級,通行速度比較慢。理論上需要2小時40分鐘才能過閘,但實際操作中,往往需要3.5小時以上才能過閘。重慶交通部門提出盡快論證、規劃並最終建成三峽大壩上的第二座雙線五級船閘或第二臺升船機,並稱“這是打開長江航運瓶頸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