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軍師米歇爾·福柯是誰?法國哲學家米歇爾·福柯生平簡介

軍師米歇爾·福柯是誰?法國哲學家米歇爾·福柯生平簡介

米歇爾福柯1926年出生於法國普瓦捷的壹個農村家庭。他的父親保羅是壹名醫生。他的原名是保羅米歇爾福柯,後來他放棄了保羅的名字,這可能與他和父親之間相當緊張的關系有關。起初,他的成績在平均水平以上,但當他進入壹所耶穌會士開辦的中學時,他的成績非常優秀。在此期間,普瓦捷屬於維希法國,後來被德國占領。戰後,福柯進入了法國最負盛名的巴黎師範學院,這是法國學術生涯的傳統門戶。

福柯在巴黎師範學院的時光對他來說非常重要。當時法國對黑格爾、胡塞爾、海德格爾、尼采等德國哲學家越來越感興趣。福柯的教授之壹讓希普雷特是壹位著名的翻譯家和德國哲學專家。當時莫裏斯梅洛-龐蒂也在巴黎師範學院任教,他的存在主義和現象學課程在壹些學生中很受歡迎,包括福柯。在巴黎師範學院學習的後期,他與法國最著名的哲學家和科學史家喬治坎吉勒姆建立了關系。

福柯在巴黎師範學院的私生活並不愉快。他患有嚴重的抑郁癥,甚至試圖自殺。他正在接受心理醫生的治療。雖然,或者正因為如此,他對心理學很感興趣。因此,他不僅接受了哲學教育,還接受了心理學教育。他甚至參加了這壹學科的臨床實踐,在那裏他接觸了路德維希賓斯萬格和範格爾等思想家。

最後,福柯也受到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比如巴黎師範學院的其他許多學生。1950年至1953年,他是法國***產黨黨員。他是由他的老師阿爾都塞介紹的。像許多其他人壹樣,由於斯大林統治下的蘇聯,他退出了***產黨。與許多其他人不同,他從未參加過***產黨的活動。

福柯在1950年通過了畢業考試,他在巴黎師範學院教了壹段時間書,但是他對此不感興趣,所以他很快離開了法國。他的壹位老師和朋友喬治杜梅茲爾為他在瑞典的烏普薩拉大學找到了壹份代表法國文化的工作。1954年至1970年,他在烏普薩拉大學、波蘭華沙和德國漢堡大學擔任文化代表。之後,他去了克萊蒙費朗第壹大學教哲學,在那裏他遇到了丹尼爾迪弗特。只要他在法國,他就壹直與丹尼爾迪特爾保持非壹夫壹妻制的關系。

早在巴黎師範學院時期,福柯就對心理學和精神病學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碰巧他父母的世交傑奎琳威爾道是壹位心理學家,而傑奎琳的丈夫喬治威爾道是法國精神分析學家雅克拉康的學生。因此,在威爾道夫婦的影響下,福柯對心理學和精神分析進行了系統而深入的研究,並與傑奎琳壹起翻譯了瑞士精神病學家範格爾的書《夢與存在》。該書完成後,福柯應傑奎琳的要求為法文版正文作序,並在1953年復活節前草草寫了壹篇比正文還長的序言。在這篇長文中,他日後輝煌的寫作風格已經初露端倪。1954年,這本序言比正文還長的罕見譯著由德克萊斯德布魯沃出版社出版,收入《人類學著作和研究》系列。同年,福柯出版了他的第壹本專著《精神病與人格》,收入《哲學入門》系列,由法國大學出版社出版。福柯後來否認這本書不成熟,所以1962年再版時幾乎面目全非。

1955年8月,在著名神話學家喬治杜梅茲爾的極力推薦下,福柯被瑞典烏普薩拉大學聘為法語教師。在瑞典期間,福柯還擔任了法國外交部設立的“法國館”的館長。因此,他花了很多時間組織教學之外的各種文化交流活動。在瑞典的三年裏,福柯開始寫他的博士論文。得益於烏普薩拉大學圖書館大量收藏的16世紀的醫學歷史檔案、信件和各種珍本書籍,也得益於喬治杜梅茲爾的不斷監督和幫助,《瘋癲與非理智——古典時期的瘋癲史》在福柯離開瑞典時基本完成。

1958年,福柯因覺得教學和工作負擔太重,於6月辭職回到巴黎。兩個月後,在喬治杜梅茲爾的幫助下,也因為福柯在瑞典期間出色的組織能力,他被法國外交部任命為華沙大學法國文化中心主任。這年10月,福柯到達波蘭,但他沒有在那裏呆多久。原因很戲劇性:他被波蘭情報機構騙了。傅很早以前就是同性戀了,也不隱瞞。就個人生活而言,這個男人顯然配得上“浪漫”的名聲。然而,在東西方冷戰如火如荼的20世紀50年代,雙方都在竭力刺探對方。就在1959年,法國駐波蘭大使館文化參贊請假。大使本來已經打算提拔福柯,於是請他擔任參贊壹職,同時寫信要求正式任命。於是,波蘭情報機構乘虛而入,浪漫的年輕哲學家落入陷阱。

離開波蘭後,福柯繼續他的海外之旅,這壹次以漢堡為目的地,仍然擔任法國文化中心主任。1960年2月,福柯終於在德國完成了他的博士論文。這本書的厚度和深度同樣驚人:整本書,包括附錄和參考書目,長達943頁。考察了17世紀以來瘋癲和精神病概念的演變,詳細梳理了瘋癲形象在造型藝術、文學和哲學中的形成和轉化過程及其對現代人的意義。按照慣例,國家博士學位申請者要提交壹篇主論文和壹篇副論文,於是福柯決定翻譯康德的《實用人類學》,用壹篇引言作為副論文。雖然這壹介紹從未發表過,但福柯研究者發現,他後來在《詞與物》和《知識考古學》中成熟和體現的壹些重要概念和思想,其實已經在這篇論文中形成了。

在福柯的邀請下,他在亨利四世中學時的前哲學老師、時任巴黎師範學院院長的讓希普雷特欣然同意擔任他的二級論文的“研究導師”,並推薦著名科學史家、時任巴黎大學哲學系系主任的喬治坎吉爾赫姆為他的主要論文導師。後者稱贊《瘋癲史》,並為他寫下如下評語:“鑒於福柯自文藝復興以來壹直關註精神病對現代人在造型藝術、文學和哲學中所體現的多重用途,人們將會看到這項研究的價值;鑒於他時而理順時而搞亂阿裏阿德尼的線程組,他的論文綜合了分析和綜合。雖然讀起來不那麽容易,但它是壹部明智的作品.因此,我深信福柯研究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1961年5月20日,福柯順利通過答辯,獲得文學博士學位。這篇論文還被評為當年哲學類最佳論文,並授予作者壹枚銅獎。

在福柯通過博士論文答辯之前,克萊蒙費朗大學哲學系新任系主任維耶曼看了《瘋癲史》的手稿後,給還在漢堡的作者發了壹封信,希望聘請他當教授。福柯欣然接受,並於1960年10月成為壹名代理教授。1962年5月1日,克萊蒙費朗大學正式晉升福柯為哲學系正教授。整個20世紀60年代,福柯的知名度隨著其著作和評論文章的出版而急劇上升:1963年《雷蒙魯塞爾》和《臨床醫學的誕生》,1964年《尼采、弗洛伊德、馬克思》,1966年《詞與物》,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1968年5月事件促使法國教育行政部門反思舊大學制度的缺陷,並開始籌劃改革方法。作為壹項實驗,1968年10月,新任教育部長埃德加富爾決定在巴黎郊區的萬森林建壹所新大學。它將有充分的自由試驗各種有關大學教育制度改革的新思想。福柯被任命為新學校哲學系的系主任。然而,萬森很快陷入了無休止的學生罷課,在街頭與警察對峙,甚至發生了激烈的沖突。福柯的哲學系也在極左的叫囂中成為動亂的根源。在萬森的兩年,是讓福柯感到疲憊的兩年。

1970年12月2日對福柯來說是壹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壹天,他走上法蘭西學院的講臺,正式成為法蘭西學院思想體系史教授。進入法蘭西學院意味著達到學術地位的巔峰:它是法國大學機構的“聖殿之殿”。

在法蘭西學院的就職演說中,福柯從不同角度贊揚了三個影響他思想的人:讓希普雷特、喬治坎吉爾赫姆和喬治杜梅茲爾。福柯對他們表示了真誠的敬意。

福柯在20世紀70年代積極投身於各種社會運動。他利用自己的名聲支持旨在改善囚犯人權的運動,並親自發起“監獄情報小組”,收集和整理監獄系統日常運作的詳細過程。他簽署了維護移民和難民權益的請願書;和薩特壹起參加支持監獄暴動者的抗議遊行;冒著風險去西班牙抗議獨裁者佛朗哥對政治犯的死刑判決。這壹切促使他深入思考權力的深層結構,以及監禁和懲罰過程的運作。這些思想構成了他在20世紀70年代最重要的壹本書的全部主題:——《規訓與懲罰》。

福柯的最後壹本書《性史》,第壹卷《求知意誌》,出版於1976年12月。這部作品的目的是探討歷史上性觀念的變化和發展。福柯對這部性的觀念史寄予厚望,並以完美的姿態對其進行了雕琢。提綱和草稿改了壹遍又壹遍,以至於最後的文本與原計劃大相徑庭。這是另壹部偉大的作品。按照福柯最後的安排,全書分為四卷,分別為《求知意誌》、《快感的享用》、《自我的呵護》和《肉欲的告贖》。可惜作者永遠也看不全。1984年6月25日,福柯因艾滋病在巴黎薩勒貝蒂爾醫院去世,享年58歲。福柯後來在美國呆了很長時間,先是在布法羅大學,然後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傅在三藩市的同性戀社區,他在社區的活動使他感染了艾滋病,因為當時人們並不知道這種疾病。福柯於1984年在巴黎去世。起初,他的壹些朋友和家人否認他死於艾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