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四川省蓬溪縣常樂全氏源流考

四川省蓬溪縣常樂全氏源流考

明末清初,蜀川兵連禍結,地曠人稀,田園荒蕪。清政府曾兩次下詔“移民填籍”。 湖南永州府零陵縣全氏奉旨填川。從康熙40年(1701年)到52年間(1713年),先後來到四川中江、蓬安、西充、營山、蓬溪、永川、遂寧、安嶽、樂至等地有21戶32口人,其中來到樂至縣的有5戶,全部定居在縣北的崇仁鄉境內。

蓬溪縣常樂鎮全氏入川祖全仕寅、全仕念乃湖南永州府零陵縣全氏“湖廣填四川”21戶中的其中2戶。

清朝康熙46年(1707年),全永法的第七代孫全仕寅、全仕念遷移到四川遂寧市蓬溪縣常樂鎮。入川後的第壹支全仕寅(住全家大灣、白果灣,另壹說法是大場溝、白果溝);第二支全仕念(住兔子埡) 。

其入川前的祖輩全永法兄弟三人,於湖南永州府零陵縣歸德鄉南阜裏沙尾廟後坊立宅居住。

在如今的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大移民遷居蜀地的後裔家譜中,往往發現很多家譜上記載他們的祖先從湖南永州府零陵縣歸德鄉遷到四川,從家譜上得知當時這些移民遷移之路異常艱辛。

由於路途遙遠,很多人為了移民四川,不惜變賣家產、傾盡家財出行。康熙四十七年(1708),來自湖南零陵的王氏兄弟,就記載了他們“ 閱巫山,度巫峽,歷夔關,兩岸猿聲酸他鄉之客,輕舟萬重波驚失路之人,早行夜宿,亦步亦趨,經月余” ,最終從湖南零陵經長江水路,抵達四川簡陽的過程。由於路途遙遠,很多人為了移民四川,不惜變賣家產、傾盡家財出行。已經用光了全部盤纏。 “斯時也,盤費既盡,家無鬥筲,舉目無親,借貸無門,拮據瘁瘩,固所難言。”

以至於壹些人歷經數代後,已記不得自己祖先到底是從湖南何縣何鄉鎮何村遷至四川的,只模糊地記得是從湖南永州府零陵縣歸德鄉移民到四川的。如:四川渠縣陳氏家族尋根,我們祖先是1723――1735從湖南永州府零陵縣歸德鄉得興裏遷到四川渠縣;四川蓬溪縣唐氏由湖廣省永州府零陵縣歸德鄉德盛裏而來;四川嶽池縣鄭氏祖籍考祖籍湖南省永州府零陵縣歸德鄉得騰裏,地名香山居住。

壹二仁(三)映(成)時(德)純修理學洪

性廣元化尚(上)心立正明中

萬事存天道五倫紹聖通

善人常有福積厚受昌隆

第五代子孫全德益由米心溪、心田溝遷至今重慶市潼南區米心鎮夏家溝四村、夏遊灣五村上灣、面板灣等地居住。

(不完全統計)

全幹卿 ,字鍇修。常樂寺鎮人也。為清代潼川府潼川中學學生。他修建常樂第壹所女子廣仁祠義塾,1906年辦常樂初等小學校。1920年,他赴各鎮鄉勸導創辦新學,成立了高、初小學***48所。1940年倡辦常樂私立崇文初級中學,終於1942年春正式成立。1960年去世。

全利甫 ?1945年在常樂中學組織“荒原學術研究社”任社長。

全紹愚 ,號雲深。清代潼川府潼川中學首屆畢業生。其善書法。後學醫。著作有《聖學指歸註釋》、《養心啟蒙錄》、《白雲齋筆記》、《賦歌駢詞》等傳於後。

唐朝為富義鎮、宋朝為講德鎮、明代為永安鎮、清代至今為常樂寺鎮也。大清時道光年間,蓬溪分13甲,常樂寺、任隆場為西八甲。大清鹹豐時,全縣推團甲牌制。全縣分3局。常樂屬中鄉團保局。1966年常樂換名為常勝,天福為五星,康家渡為紅江。1981年,常勝換名為常樂。

康熙年間設常樂場,以場臨近唐朝貞觀年間建立的寺院常樂寺得名。清宣統年間設常樂鎮,民國26年(1937)改為常樂鄉,新中國成立後,仍設常樂鄉。1962年隸屬天福區,1992年9月庭英鄉並入建常樂鎮。鎮址常樂場,距縣城25公裏。2005年末,全鎮面積47.6平方公裏,居民8487戶,總人口3.1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