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邵發富:悠悠珠龍河

邵發富:悠悠珠龍河

我們村北壹裏處,有壹條古老的河,叫珠龍河。河不寬但挺深,壹年四季細水不斷。河水清澈見底、清涼純凈。如若夏日炎炎,跳進河裏洗個澡,那是再愜意不過的事了。河的兩岸雜木橫生、相互交搭,藤蔓像蛇般爬來繞去,用稠密的綠葉覆蓋整個河面,如搭了壹條清爽的涼棚。河道自西蜿蜒而來,然後又蛇形東去。

據記載,珠龍河正是名聞天下的四瀆之壹濟水河的源頭段。濟水河的源頭其實是兩大泉眼群:壹是濟源城西龍潭寺的泉眼群,傳說泉眼晝夜湧噴,積水成湖,然後東流成河,故稱龍河。第二個是距龍潭東二裏處的濟瀆廟萬泉寨,這裏泉眼眾多,據清代《濟源縣誌》記載,竟有79孔泉眼。曾有泉水噴湧高達兩米有余,散落如珍珠,故稱珍珠泉。其後聚北海池東流成河,稱為珠河。兩河相匯後,合稱珠龍河。如今,隨著地理、氣候的變遷,昔日泉水噴湧、碧波蕩漾的景觀也因水源枯竭而不復再見了。至於僅靠泉眼噴水形成的濟水,如何與浩浩蕩蕩的江、河、淮同列四瀆榜首,連唐太宗都疑惑不解,我們也無需細究了。

小時候的夏秋季節,我常跟著哥哥們來到珠龍河畔割草。河兩岸灌木蔥籠、雜草叢生,時有紅果綠瓜給我們以驚喜,高高的大樹上懸著鳥巢雀窩,常能聽見雛鳥的嗚咽低鳴,還能看見大鳥匝樹繞飛警戒的身影。清澈的河水裏,能看見泥鰍、黃鱔等魚類潛底遊動,總在挑逗著我們的好奇心。被眾人稱作“齊天大聖”的三哥,當時不過十二三歲,但抓鳥捉魚真的是壹把好手。他身材雖然瘦小,但行動卻異常敏捷,而且精通鳥魚習性。我們都很佩服他,甚至比他大的人,也常常自慚不如。掏雛鳥或鳥蛋,對三哥來說簡直是探囊取物,可三哥說,有壹種鳥窩不能掏,只能“偷”,要觀察大鳥飛離鳥窩再去掏,否則,妳會遭到大鳥的攻擊壹壹或啄或煽,窮追不舍,而且這種鳥記仇,妳偷了它的兒女,它見妳壹次打妳壹次,這種鳥叫叉雞。生性好動的三哥,有時也因貪玩誤了學業,讓父親的鞋幫子侍候過,但也被父親壹句“男兒不吃十年閑飯”給褒獎過。

當古老的珠龍河,在廣袤的小平原上畫了壹道彎曲的蒼翠,又用明凈的碧水攝下我們少時快樂的亮影後,徐徐向東蜿蜒流去。

在我們村東五裏的地方是牛社村。牛社村南是壹大片蔥蘢茂密的蘆葦園,足有千畝之大。夏秋季節,蘆葦園郁郁蔥蔥,壹眼望不到邊。大風壹吹,蘆葦便朝同壹方向彎腰低頭,此起彼伏,綠水般後浪推著前浪,發出陣陣松濤聲。平靜時,無數只葦喳喳藏在蘆葦深處,盡情合唱著,伴著大樹上布谷鳥洪亮的領唱,儼然壹個大型樂隊。此時,無邊的蘆葦園顯得更加深邃、博大了。

這片蘆葦園雖然在牛社村邊,卻不是牛社壹村獨有,而是周邊十來個村子***有的,我們村自然也在其中。

聽老人們說,殺葦的時間壹般都定在立冬之後。此刻,蘆葦莖葉已黃,蘆花漫天飛揚。按約定,各村俱到,同時開鐮。過去殺葦是件大事,聲勢浩大,轟轟烈烈。鳥叫聲、牲口的嘶鳴聲,人們說話的噪雜聲,最大聲音還是來自人們殺葦時的號子聲。“壹連二,壹連三”的吆喝著,把整個天空都要吵翻了。殺葦人踩在結著冰碴的淺水裏,把割下的蘆葦讓身後的人們壹把壹把傳遞到無水的地方,然後打成梱裝上車。

就像把“割葦”說成“殺葦”壹樣,大人們都喜歡把蘆葦園說成“葦園旮旯”,小時候惹媽媽生氣了,媽媽總會嚇唬我:“妳是我從葦園旮旯的水坑邊揀回來的,現在我不要妳了!”當然,其他家的媽媽有時也這樣說,所以,我第壹次跟著大人們來到蘆葦園,就留心蘆葦園的地面上是否有小嬰兒,結果,不要說沒有小嬰兒,就是小水坑也沒見過。

至於蘆葦園以前有水而今天為什麽不見水,鄭老先生的解釋讓我豁然開朗了。他說,上世紀五十年代末以前,蘆葦園都是常年有水,這水來自珠龍河。話說很久很久以前,珠龍河從源頭出發,壹路東去,行走到牛社村南的窪地時它停住了。隨著水面逐日擴大,壹個遼闊的如明鏡般的淺水湖誕生了。隨後,淺水湖迎娶了翠竹般的蘆葦做了妻子,它們繁衍後代,生生不息。便成了蘆葦園了。至於水上蘆葦園為什麽變成旱地蘆葦園的原因,也是因為珠龍河,因為珠龍河改道了。1958年的時候,在我們村東,壹條由西向東的大河,被萬人大會戰的農民工手提肩挑地挖成了,俗稱“大運河”。大運河又寬又深,珠龍河也在此時匯入了進去。這時的珠龍河也終於在溫柔鄉裏清醒過來,拾起祖輩昔日的滔滔,向著理想的大海奔去。它溫柔的賢妻蘆葦園也在1993年小浪底移民征地時,被指定為農耕地,從此香消玉殞了。

揭開塵封的 歷史 ,打開回憶的閘門,盡管湧出的都是快樂和幸福,但始終稀釋不了我惆悵傷感的情懷。濟水,幾千年前壹條偉大的、洶湧澎湃的河流,演變成了幾千年後的今天的涓涓細流,不能不讓我們感慨大自然巨大變遷對壹條河流的殘酷。所以,要想讓類似於珠龍河水壹樣的涓涓細流繼續流下去,我們人類要做的,就是愛護環境,珍惜每壹滴水。

作者簡介

邵發富 ,河南濟源人,退休教師,現賦閑在家,弄孫為樂。曾長期從事文體教育工作,文學、藝術多有涉獵,故每有所感,便訴諸文字,雜文、散文尤多。